拯救明末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任国成
王寅拱手佩服道:“中丞雅量。”
&
第69章 李彦直入幕
孙元化原定视察旅顺的行程取消了,派出了幕僚王寅和监军道几个官员代替自己,视察旅顺的同时顺便了解战争的情形,身为登莱巡抚若是朝廷问起也要有话说不是。
王寅和几个官吏乘坐登州水营的军舰出发了,恰逢登州举人李彦直几艘商船前往旅顺,两方便并作一起。
李彦直是登州土著,和王寅及一干登州官吏十分熟悉,大家都是读书人,旅程在一起饮酒赋诗再好不过。席间当然不可避免的聊起平辽总兵王业泰和刚刚发生的旅顺之战,李彦直敏锐的察觉王寅等对王业泰观感竟然不太好。
孙承宗新任登莱巡抚,王业泰虽然没有亲自到登州祝贺,却也派人送了不少的礼物,在礼节上做的不差啊,为何这些人言谈间竟然有刁难王业泰的意思李彦直心中起了疑惑,便留意打问,很快便明白了事情缘由。
东江归登莱巡抚管,上司衙门派人前来,王业泰自然很殷勤,亲自接见了几个官员,然后便发现这几个人态度冷淡,不仅拒绝了设宴招待,还非要立刻查验缴获的首级不可。
王业泰有些莫名其妙,打了胜仗不是好事吗,不知道这几人发什么神经。他现在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再加上骤立大功,自然不愿热脸贴冷屁股去恭维这几个小吏,便随便找了个人带他们去查验,然后命人喊来李彦直。
几个月来,旅顺和山东之间的商贸往来都是通过李彦直,双方的关系已经十分熟悉。
“学生恭喜总兵大人再立新功,以一座孤城数千弱兵力敌十倍之建奴斩杀数千,总兵之功绩烁古旷今,堪比俞虎戚龙!”李彦直一见面便送上马屁,听得王业泰哈哈大笑。
“李先生过誉了,本帅不过是小胜一场,如何敢和戚继光俞大猷他们相比”王业泰自谦道。
“不然,俞虎戚龙虽然功高,但他们对付的也不过是倭寇罢了,说是倭寇其实大部分都是沿海的汉人,而总兵您打败的可是凶悍的东虏!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我大明面对东虏屡战屡败,损兵几十万,丢失国土上千里。
十几年来,无数的名将战死沙场,唯有总兵您击败数万东虏,一战缴获两千首级,如此大胜远超戚俞!”
“哈哈,李先生再夸的话,本帅就找不着北了。”王业泰哈哈笑道。
谈笑一番后,王业泰直接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何登州来人态度如此,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登莱巡抚
“还不是报捷文书的事,大帅您送给朝廷的报捷文书没有让孙巡抚过目便径直发往北京,如此登州方面便无法分润此战的功劳。”李彦直轻轻的道。
“原来如此!”王业泰一拍额头,“确实是本帅的错,本帅事先应该先把捷报送到登州的,大胜之后心情激动,急于把好消息送给朝廷,竟然忽略了。”
李彦直微笑不语,在他心中,王业泰也许真的是忽略了,但更多的是没把登莱巡抚衙门放在眼里。拼死拼活立下的大功,不肯让人分润也是可以理解的。
弄明白原因后,王业泰也并不在意,有了这次大胜垫底,从此在朝廷在崇祯的心里地位将会无比重要。孙元化若敢刁难自己,在粮饷上卡自己,只要自己上疏朝廷,便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老子不是毛文龙,老子在朝中有着深厚的关系,能够直接上达天听,一个小小的登莱巡抚又算得了什么!王业泰心中不屑的道,却没有发觉一场大胜让他膨胀了许多。
李彦直带来了很多旅顺急需的物品,然后旅顺的一些特
第70章 捷报传京城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很烦闷,哪怕皇后刚刚为他生了个小公主也不能让他开心起来。
自从接了哥哥的位置当了皇帝以后,崇祯便开心时候少烦闷时候多。
也就刚刚即位和拿下魏忠贤后,崇祯开心了一些时日,从那以后便是一日比一日烦闷。
国事如稠,一日比一日艰难,关外的建奴让大明损兵折将国力耗尽,偏偏又逢天灾,冬天冷的要死,夏天长时间不下雨,连年的干旱陕西山西颗粒无收,流民遍地。
外忧加内患,崇祯的心情能够好起来才怪。
二月的时候,入关抢劫让崇祯颜面扫尽的建奴刚刚退出关外,因为陕西军队勤王致使陕北兵力空虚,陕北的流民造反愈演愈烈,延绥巡抚洪承畴疲于应付。
等到崇祯把勤王军派回,并调遣宣大军入陕平乱,陕北的乱局才稍微稳定下来。
谁知就在刚刚,有消息从山西传来,说陕西的流贼竟然渡过黄河进入了山西。山西官员弹劾延绥巡抚陕西巡抚以邻为壑,陕西官员却说山西地方军队阻挡不力。
形式如此,崇祯心里焦灼又岂能高兴的起来
就在崇祯苦心思索该如何处置进入山西的流贼时,轮值的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兴冲冲的跑进了殿中。
“大喜,万岁爷,大喜啊!”
崇祯不满的瞥了王承恩一眼:“怎么,你娶老婆了”
王承恩拿着份奏疏顿时哭笑不得:“奴婢一个阉人,娶老婆干啥。万岁爷,真的大喜啊,王业泰于旅顺大破东虏,击败建奴贝勒阿敏率领的五万八旗,斩首两千级,俘虏五百多人!”
“你说什么”崇祯一下子直起身来,目光烁烁的盯着王承恩,直把他看的心里发毛。
“王业泰大破五万建奴,斩首两千级,俘虏五百。”王承恩喃喃的重复着。
“快,快把奏疏拿来。”崇祯急不可耐的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少顷,殿内响起崇祯大笑声,那笑声如此的欢畅,让王承恩不禁泪水纵横,自信王府就跟着崇祯的他,还从未见过崇祯如此高兴!
“王业泰,好样的,朕没有看错他!”崇祯欢畅的笑着,自言自语着。
“如此大胜,朕要到太庙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九泉下的皇兄,告诉历代先皇!”
皇帝去太庙并非小事,消息传到内阁,立刻被几个大学士阻止。
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已经换了一轮,受袁崇焕牵连,举荐袁崇焕的大学士钱龙锡下狱,袁崇焕的老师韩爌也被免职,至于首辅大学士李标则主动辞职还乡。现在的首辅则是成基命,另外还有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等内阁成员。
闻听皇帝要去太庙告祭先祖,成基命说现在不是时候,王业泰的捷报刚刚送来,捷报上并未有登莱巡抚的署名,所以大胜的真假还不知道,必须得等有司确认过后才行,否则便会闹出笑话。而且内阁对王业泰的捷报存有疑虑,王业泰以旅顺孤城数千东江军便能击败数万八旗,什么时候八旗兵变得如此弱了
崇祯冷静下来后,知道成基命说的很有道理。虽然在心里不认为王业泰敢说谎,但若是王业泰真的虚报战功,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由都察院兵部联合派员前往旅顺,会同蓟辽总督府登莱巡抚共同验证王业泰功劳的真假。而此行则有兵部侍郎李邦华领衔,阵容庞大无比。
第71章 铸炮和阴谋
大明崇祯皇帝因为一场对后金前所未有的大胜而欢喜,距北京千里之遥的沈阳,后金汗皇太极则愤怒万分。
以五千士兵攻打只有七千东江军守卫的旅顺孤城,在后金朝廷所有人看来都应该是手到擒来,毕竟东江军战斗力什么鸟样大家都心知肚明,更何况派出领兵的阿敏可是四大贝勒之一,算得上骁勇善战。
便是打不下旅顺皇太极也能容忍,可他万万没想到阿敏败得如此之惨,五千士兵逃回沈阳的只有两千余人,竟然折损了一半多!
愤怒之下,皇太极立刻下旨把阿敏抓了论罪,剥夺了阿敏管辖的所有牛录,革掉了阿敏贝勒爵位贬为庶民,然后命把阿敏圏禁至死!
千里奔袭大明获得成功,缴获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十数万汉人奴仆,使得后金从物质紧缺的状态大大缓解,也使得皇太极的威望如日中天,对他的决定,再没人敢质疑,哪怕各大贝勒也是如此,所以没人敢为阿敏求情。
于是,昔日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被剥夺了一切圏禁了起来,直到生命的终点。
而随同阿敏逃回的将领也都被问罪,比如库尔缠也被剥夺了一切官职,贬为了平民。
若不是大金男丁稀缺,皇太极真想下旨把这些败兵统统斩杀!
旅顺之战对大明来说是前所未有大胜,主要是斩获的首级实在太多,而对后金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惨败。于是后金朝廷便有很多人叫嚣着应该发兵攻打旅顺,杀了明将王业泰,为惨死的将士报仇雪恨。
皇太极仔细考虑之后却否定了出兵旅顺,原因很简单,刚刚以倾国之力千里奔袭大明,来回耗时近半年之久,哪怕是坚韧的八旗勇士也都疲惫不堪。现在大金最重要的是消化胜利果实增强自身的实力,而不是长途跋涉近千里去攻打旅顺那种毫无价值的孤城。
阿敏五千士兵不能打下旅顺,必须派出更多的军队,数万军队耗费巨大,而自海州以南,盖州复州金州四周之地现在几乎是荒无人烟,大军征伐无法就地补充粮饷,而需要从沈阳千里运送军粮,而旅顺如此荒僻即便打下也不可能有什么缴获,所以攻打旅顺根本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而且,数万大军前往旅顺,恐怕不等大军到达,明军便会落荒而逃,对明朝来说,旅顺本就是可有可无,而东江军的老巢更是在海岛上,若是大军开拔旅顺明军却逃到了海岛,岂不是成了笑话
所以经过了慎重考虑后,皇太极放弃了攻打旅顺的想法。但想让他忍下这口气却是很难,仔细想过后,皇太极命人找来刚被贬为平民的库尔缠。
“奴才拜见大汗!”库尔缠恭恭敬敬的磕头行礼。
“平身吧。”皇太极命他站起,然后目光炯炯的看着库尔缠,“库尔缠,朕把你贬为旗丁,你心中对朕可有怨恨”
库尔缠诚惶诚恐道:“奴才不敢,都是奴才罪有应得。”
皇太极点点头:“库尔缠你是我大金的巴克什,博览群书足智多谋,你说说攻打旅顺为何失败”
库尔缠道:“回大汗,奴才回来后一直在想,奴才以为此次大败败在一个‘骄”字。
汉人兵家有云‘骄兵必败’,我大金面对明军接连胜利,更是刚刚打到明人都城之下,无数次的胜利让我八旗勇士士气高昂,根本瞧不起明军的战斗力,更瞧不上乌合之众的东江军。
劳师远征之后又攻打旅顺,士卒疲惫万分,主帅阿敏急于短时间打下旅顺,约定要三日破城,而旅顺城中虽然还是东江军,领兵的却是不是咱们熟悉的东江将领,而是那个大明圣人之后的王业泰,此人竟然在城墙上设下陷阱,诱杀了最精锐的两百摆牙喇护军,而
第72章 东江内乱
满清朝廷的效率要比大明朝廷高得多。
大明朝廷派出查验首级验证王业泰功劳的朝廷使者还在往旅顺的海船上,皇太极对付王业泰的特使库尔缠已经到了镇江堡,从镇江海岸往东南百十里便是皮岛。
随行只有十余人,其中赫然有一个汉人,名叫刘兴贤。
刘兴贤和已经战死的刘兴祚、还在东江的刘兴治是兄弟,原本都是投降后金的汉人,后来叛了后金逃奔了东江。
在刚刚不久的后金入侵大明中,主管东江军一协的刘兴祚和兄弟刘兴贤受袁崇焕召唤带兵进关增援,在和八旗兵的战斗中刘兴祚阵亡,刘兴贤却被俘虏。
皇太极没有杀刘兴贤,而是准备以刘兴贤招降还在东江的刘兴治,达到祸乱东江的目的,而库尔缠则是此次计划的执行者。
库尔缠和刘兴祚兄弟向来交好,又不顾皇太极的恼怒给被杀的刘兴祚收敛尸体,所以刘兴贤对库尔缠很是信任感激。
“多谢库尔缠兄弟,要不是您,恐怕我早被大汗杀了。”刘兴贤感激的对库尔缠道,“可是我大哥死于八旗兵之手,五弟他未必肯归降大金。”
刘兴治弟兄五人,刘兴贤排行老四,刘兴治则排老五,现在是刘兴治统领刘兴祚在皮岛的部下。
“令兄之死我很遗憾,但战场上刀枪无眼谁都无法避免。不过兴贤兄,现在你应该看到了明国的虚弱了吧,我八旗雄兵深入明国境内数百里,直逼明国都城,攻城掠地,抢了无数粮食财富,掠了十多万汉人,而明**队却拿我八旗兵毫无办法。
明国朝廷从上到下早就腐朽不堪,而我金国却如日中升,大金灭明乃是大势所趋。你们汉人有句俗话,良禽择木而栖,你们兄弟又何必吊死在明国这棵树上
大汗已经许诺,只要刘兴治以皮岛投降大金,大汗会以皮岛之众组建汉军一旗,以他为固山额真,岂不是要比在明国当一个参将在岛上吃鱼虾好得多”库尔缠苦口婆心劝道。
刘兴贤则苦笑:“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五弟怎么想我却无法保证。”
库尔缠微微一笑:“放心,会有办法的。”
库尔缠命刘兴贤写了两封书信,让两个随从分别拿了,分别乘船前往皮岛。
刘兴贤问为何要写两封信,库尔缠笑道是为防万一,海上风浪很大,只派一路信使不保险。
事实证明,库尔缠的“担心”很有道理,两路信使先后到了皮岛,一路找到了刘兴治把信送上,另一路却不知所踪。
“你说我四哥还活着大哥呢”看到刘兴贤的信,刘兴治大喜,一把揪住使者的衣襟问道。
“将军看了信就知道了。”使者苦笑道。
刘兴治连忙一把撕开信封,确实是哥哥刘兴贤的笔迹,仔细看过后沉吟不语。
“库尔缠将军就在对岸,令兄刘兴贤也在,库尔缠将军说了,您若不信可以亲自过海见他。”
刘兴治挥挥手命人把使者送出,无力的坐在椅子上,心中一片茫然。
他不怀疑信的真假,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按说大哥刘兴祚死于后金人之手,他应该痛恨金人,可对刘兴治这种人来说,亲人的仇恨远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
想不明白如何是好,刘兴治让人喊来三哥刘兴基商议,刘家亲兄弟五
第73章 刘兴治占据皮岛
对现在的刘兴治来说,最在乎的便是手中的兵权,只要兵权在,投后金也好,留在大明也罢,一切都能转圜自如。
现在陈继盛建议新任总兵王业泰剥夺自己兵权,刘兴治知道,只要王业泰一道命令传到皮岛,陈继盛以及皮岛诸将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自己手中的士兵瓜分。而没了兵权,便是想投奔后金人家也不会要自己。
所以,必须得先下手为强。
“杀了陈继盛,把皮岛控制在咱们兄弟手中,到时便是朝廷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咱兄弟的地位,因为朝廷害怕咱们兄弟以皮岛投降大金致使东江局势不可收拾。”刘兴治对哥哥刘兴基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