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明末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任国成
建奴势力虽穷,但依然有四五万的精锐,八旗兵的战力并没有损失太多,损失的不过是建奴的妇孺罢了。
收复辽阳恢复整个辽东也许不难,但就靠这些百姓想守住辽东却是不易。毕竟有民才有土,要想辽东长治久安,必须有大量百姓为基础。
而山东人口稠密,土地贫瘠,山东百姓贫困潦倒食不果腹者数量众多,以山东百姓充实辽东,实乃良策!”
徐光启的话让崇祯连连点头,深感有理。
温体仁却摇头道:“良策归良策,但王业泰毕竟只是辽东总督,这样的政策理应有朝廷发布诏令,派遣钦差专门负责,王业泰此举实属擅权,理应制止!”
徐光启便不说话了,他也知道,王业泰此举大有不妥。若是正常年月,若不是王业泰屡立大功深得皇帝新任,光凭这个行为,便有谋逆之嫌疑!
“这样吧,你们商议一下,制定出以山东百姓充实辽东之策来。可有山东巡抚登莱巡抚会同辽东总督府运作此事。”崇祯道。
“臣等尊命!”温体仁、徐光启等人连忙答应下来。
“不过陛下,现在辽阳尚未收复,辽东远未稳定,
第173章 收复盖、复、海三州(第一更)
孙元化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巡抚,在做官方面也有很多缺陷。但是孙元化也有他自己的特长,他是一个技术性官员,具有其他官员所没有的知识,是少数的了解西方技术的人才。
孙元化在登州的这些几年,招募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人员,并利用他们铸造红夷大炮,制造各种火器,并使用西夷练兵。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年代,在技术方面大明已经落后西方了很多。
这种落后是全方面的,火器火炮,航海乃至基础科学的研究。
虽然这个时期大明出现了很多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农业、工业、医药各个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
但是和历朝历代一样,大明也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人们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当官,而搞技术方面像工匠之类的,在大明地位非常低下。
只要不改变官本位思想,不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想在技术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王业泰深深的知道,未来的几百年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电器革命,整个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让人简直不敢想象的时代。
而对大明来说,要想技术有发展,像孙元化这样的既懂技术又有学问,又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孙元化被罢官心灰意冷的时候,王业泰决定拉他一把,把他接到辽东为己所用。
上了新建伯府的马车,看到王业泰亲笔写的书信之后,孙元化禁不住老泪纵横。
在信中,王业泰极力推孙元化的能力,邀请他前往辽东负责军械司的一应工作。
虽然孙元化已经没有了功名,王业泰也只是给他一个幕僚的名义,没有任何官职。但是王业泰许诺,会按照三品大员的规格给他一应待遇。虽然没有朝廷的告身,但是在辽东,他就是一个事实的三品官员。这种信任让孙元化无比的感动。
虽然孙元华已经心灰意冷。但是,他才40来岁,还很年轻,自然不愿以后的日子就在田野间度过,不愿满腹的才华没有施展的空间。
而且王业泰对孙元化有着救命之恩,若是没有王业泰的大力担保,若是没有王业泰分润给孙元化的诸多功劳,孙元化知道,仅凭自己丢了登州,导致孔有德之乱这点,足够朝廷把自己问罪砍头。
现在既然王业泰赏识自己需要自己,孙元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推脱。
于是,孙元华便到了新建伯府,由新建伯府的家丁护送,先是到了天津,然后乘船前往旅顺。
而孙元化还在旅途之中的时候,王业泰已经带兵返回了旅顺。
3月出兵,返回的时候已经到了5月底。出兵的时候是50条战船6000人马,返回的时候战船足有200余艘,陆续到达旅顺人数达到了30来万。
多出的战船来自登州水城,多出的人口自然是俘虏的叛军士兵,以及山东的青壮百姓。
金州关以南,旅顺地区,现在已经有了10来万人口,自然安置不了这么多人。而且还有更多的山东百姓在未来的日子会陆续前往辽东。
对现在的王业泰来说。击败击败收复辽阳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收复辽阳之后,光是广阔的辽沈平原就足以安置上百万的百姓,再加上建州宽甸,镇江,整个辽东安置两三百万百姓完全没有问题。
这么多的百姓,现在的安置已经非常困难,但攻打辽阳更需要仔细筹划部署,不能仓促行事。
王业泰仔细思考后,决定先把无人的复州盖州海州等地纳入自下。现在复州海洲盖州已经没有建奴驻守,成为了辽南明军和辽阳建奴之间缓冲地区。数百里的土地几乎空无一人。
回到旅顺以后,王业泰立刻集结整个辽南的军队,共计6个营,18,000人。于6月1日,自金州关出兵,经复州,盖州向海州进发。
而在出兵之前,王业泰便给锦州的祖大寿传令,命其率领锦州兵,出大凌河,直达辽河西岸。
&nbs
第174章 吏考(第二章)
三十余万新来的胶东百姓,而且以后还会越来越多。盖州、复州、海州早就没了官府,王业泰手中也没有多少管理人才。
这么多新前来的百姓,若是管理好组织好,是未来大业的基础。而若是管理不善,极易出现麻烦,造成内耗。
由于迁移百姓是以辽东总督府的名义,是王业泰个人行为,根本没有经过朝廷,自然也不会有朝廷官员参与。而百姓的安置,房屋的修建,田地的开垦,等等,都是问题。
虽然辽南当初已经有了些经验,先后从登州从东江从沈阳建州迁来十万百姓和从建奴手中解救的汉人,并把这十万百姓安置在了金州关以南的旅顺地区。
但是,辽南的管理及其粗放,田赋的征收,军户士兵的集结,效率都很低,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王业泰手中人才的匮乏,再就是管理的落后。王业泰手中的人才,是从北京带到辽南的家丁,以及在登州招募的少部分读书人,还有就是前东江军中的军官。
这些人中,识字的人很少,以至于老秀才宋知学都混到了王业泰身边,被当做心腹使用。因为能写出一手通畅文章的实在太少。
十来万人,靠着王业泰穿越者的见识,靠着手下一帮人的帮衬,还勉强能够管理好。但若是数十万人上百万人呢,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就玩不转了,毕竟王业泰自己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
以前,靠着王业泰穿越者超前的见识,靠着守城,靠着偷袭,打一场又一场的胜仗,辽南才屹立不倒。
但是王业泰自己知道,论部下的组织性,辽南和建奴相差太多。辽南唯一优于建奴的就是火器的使用,是旅顺军械司生产出来的大量先进的火器。
过去的两年,之所以屡次打胜仗,不是辽南军素质有多高,而是穿越者王业泰的原因,可以说是王业泰一己之力,才有了辽南现在的局面。
因为知道建奴的底细,王业泰使用千里奔袭战术,调动建奴兵力,才有了张旭李彦直奇袭建州沈阳,才有了现在对建奴的优势。
然而,即便是现在,若是和建奴真刀真枪正面干上一场,辽南和沈阳拿出所有的实力,去战建奴现在的军队,王业泰也根本没有多少取胜的把握。
因为王业泰知道,论组织性纪律性,还是士兵的毅力耐力个人战力,平辽军都不如建奴八旗兵,这点王业泰不会否认。
不是故意夸大建奴的战力,实在是因为明末的明军已经懒到家了,哪怕有穿越者王业泰的出现,也只是把属下的军队提高到一档而已。
建奴没有那么好灭,皇太极也是这个时代的人杰,吃了一次亏不会再吃第二次。以后的作战,恐怕就是真刀真枪的硬战,再也取不得巧。
想要彻底歼灭建奴并非易事,也许在明军几面夹击下建奴守不住辽阳,但却可以逃到草原。皇太极带领八旗主力已经征服了科尔沁蒙古,便能征服更多的蒙古部落。有了蒙古人补充,建奴的实力会逐渐恢复壮大。以后的仗还有的打。
所以,对现的王业泰来说,当务之急不是驱逐辽阳的建奴,而是要把内部理顺,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制度,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
在到达海州的这些时日,王业泰一直思考着,结合着另一个时空生活时的情形,心中慢慢有了思路。
首先是人才问题,数十万百姓,需要大量的官吏来管理,这些官吏数量至少数百上千,这么多官吏从哪里来
&nb
第175章 监察司和镇抚司(第一更)
对进士出身满腹经纶的孙元化来说,王业泰的实在太小儿科太过简单。彷如后世让中科院院士给小学生出题一样,让孙元化满腹的才华根本得不到施展。
不过孙元化还是认认真真,按照王业泰的要求,出了两份考题。既然决定来辽东,孙元化还是抱着做一番事业的心思。辽东一切初创却又关系着讨伐东虏收复河山的重任,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孙元化不求重新得到朝廷认可,不求再次得到封疆大吏的官职,只想自己满腹的才华自己的抱负能得到施展。
而主持吏考是来辽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关系着辽东以后基层管理机构吏员的水平,意义有多么大孙元化心知肚明,不由得他不兢兢业业。
出的试卷送到王业泰面前,王业泰看过之后非常满意,直接定了下来。
“试题一定要保密,严禁泄露。从刻板、印刷,各个环节都要保密,凡是接触过试题的人员,都暂时看管起来,严禁和外部联系。这件事就由你镇抚司负责,记住,此次吏考关系着我辽东大计,严禁出现任何违法乱纪现象,不管是任何人,敢对吏考出手,查实后一律格杀!”王业泰声色俱厉的对镇抚使孟洛夫道。
“属下领命!”孟洛夫肃然答道。
王业泰神色缓和下来,继续道:“随着山东移民的到来,辽东百姓越来越多,以后会逐渐建立各个乡村,每个村每个乡都由总督府派出吏员管理。吏员的数量将会达到数千之多,这么多的官吏,虽然都是吏考选拔出来,却良莠不齐,必须建立监督机构。我决定成立监察司,由你任监察使,负责对辽东所有吏员监察,查其贪婪徇私不法之事。监察司的人员可以从镇抚司抽调,你也可以从全军中征调,甚至可以在通过吏考的吏员中征募,我给你特许,只要你看中的人选,你都可以抽调使用!监察司的规模暂定三百人,以后视情况再增加编制。”
孟洛夫神色平静的道:“是,属下必竭尽全力。不过镇抚司那边呢”
王业泰道:“你的副手常小五跟着你这么些年,也该升一升了,就由他负责镇抚司吧。”
镇抚司负责探查敌情、整肃军纪,监察司则负责吏员纠察事宜查民间不法事,这两个司将是以后辽东镇纪律部门。孟洛夫和常小五出自原来的辽东锦衣卫,辽东沦陷后沦为弃子,和锦衣卫断了联系,后来辗转来到了王业泰属下。对他的忠心,王业泰还是十分信任的。
当然王业泰也有控制的手段,且不说这二人的家眷都在旅顺,便是镇抚司和以后的监察司,核心人员都是王业泰身边的家丁老人。
把吏考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后,孙元化和孟洛夫便离开了总督行辕。
虽然来到辽东不久,孙元化已经渐渐接触了辽东镇的很多秘密,禁不住为王业泰的“野心”感到震惊。监察司和镇抚司的功能孙元化自然清楚,等同于朝廷的监察院和锦衣卫。再加上军械司、典农司、商务司、海务司等机构,而这些机构都是王业泰一手建立,所有主事官吏都不在朝廷编制,都是王业泰的私属。
整个辽东镇,真正属于朝廷编制的也就是王业泰这个侯爷总督,再加上一个辽东巡抚李邦华,再就是监军太监方正化。
李邦华现在远在沈阳,和辽南之间隔着建奴控制的辽阳,而方正化却被王业泰委以带领新来百姓建设城池房屋事情,每天忙得脚不连地,
第176章,战前(第二更)
第176章
事实上,对此次出兵的统帅,北京朝廷颇有争议。
毕竟,文贵武贱的传统由来已久,文官督师也是惯例。王业泰虽然屡败官军,又有着侯爵爵位总督官职。但在朝廷群臣眼里,却不过是勋贵武将而已,而且王业泰实在太过年轻。
年轻就意味着不老练,办事不稳妥,即便打过几次胜仗,也不过是侥幸而已,根本就无法单次重任。
内阁大学士温体仁力谏,应该调三边总督洪承畴为辽东督师,全权负责收复辽阳事宜,辽东总督王业泰在洪承畴麾下听令便是。
“洪承畴进士出身,熟知兵法谋略,在围剿陕西流贼中屡立大功,由其统率全局最为恰当。毕竟此次大战,涉及到十多万兵马,朝廷花费了数百万两军费,干系实在太大,不容有失。”温体仁亲自奏请道。
“洪承畴身为三边总督,有着平定流贼之责,现在流贼未平,整个山西一片狼藉,这个时候不能调走洪承畴!”
崇祯毫不犹豫的否定了温体仁的提议。
“陛下,此次抽调诸将中,无论是统领川军的秦翼明还是率大同兵的曹变蛟,都是有名的悍将,更不用说镇守锦州的祖大寿了。臣担心平辽侯太过年轻,无法让这些骄兵悍将听命啊。”兵部尚书熊明遇说道。
崇祯冷笑道:“军中将领,最佩服的是能打胜仗的统帅。王业泰是侯爵是辽东总督,过往面对东虏立下的功勋,足以碾压这些将领,他们有什么可不服气的再说,不久前,王业泰率军出金州关收复盖、复、海三州时,祖大寿不就听从王业泰调遣,从锦州出兵进驻辽河,策应王业泰吗这足以说明诸将会听从王业泰调遣。”
见崇祯如此坚持,温体仁和熊明遇相视一眼,不敢再坚持。
然而,对王业泰负责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内阁和兵部都十分不甘。若是成了定例,以文驭武、文官督师的传统恐怕会打破,这不利于所有文官的利益。
所以经过商议后,内阁和兵部拿出了一套进兵方略来,包括军队的进兵路线、粮饷军械的调配,等等等等,要求此次作战按照这个方略进行。而内阁给出的理由是,王业泰毕竟年轻,没有率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由兵部制定详细的策略最为稳妥。
崇祯毕竟年轻,很容易便被这些官僚说服,认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便听了内阁和兵部的意见,这便是王业泰收到的出兵方略。
当然,这些朝廷文官最终打的什么主意,崇祯并没有没有弄明白。
在温体仁熊明遇等人看来,既然王业泰领兵出征不可避免,那便从别的方面想办法,尽可能减少不利于文官集团的事情。
此战若胜,因为整个出兵方略都是兵部制定,最大的功劳当然属于兵部、属于文官,而王业泰不过是实际作战的执行者而已。
至于战败,在温体仁们看来根本不可能。在大明朝廷眼中,建奴现在已经虚弱到了极限,连建州老家都丢了,几十万八旗兵家眷陷入平辽军手中,大半被杀,剩下的被俘虏,运送到辽南为奴为婢。便是北京城中,也有数以千计的东虏女子,城中官员大户们都以府内有建奴婢女服侍自豪。毕竟十多年来,建奴带给大明的压力实在太大,北京城被围是整个大明的耻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