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兵部和工部的联合会议从11月初断断续续一直开到12月中旬,军改的大体框架才算搭好,剩下的就是具体执行细节的问题了,这方面徐世杨本人不用太过关心,参谋部和各级野战单位都能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
只是,兵部的军改会议开完,不代表所有会议都结束了。
由于涉及明年齐王登基问题,今年的会议季显得格外繁忙,徐世杨还要参与国家政权的构建、国号和年号的选定、登基日期选定等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还有常规的年度总结和来年计划……。
简直忙得不可开交。
好在,常规工作大家都已经有很多经验,按部就班执行就是了。
关于齐王登基的工作,这几年齐国也在暗地里做了不少准备——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早晚的事,而且所有人都盼着这一天,好随着齐王的登基步步高升呢。
实际上,真正给登基工作带来麻烦的,是徐世杨。
比如谈及国号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大齐就挺好,但徐世杨提出历史上齐国从未统一过天下,最多只是个地方性政权。
而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国也是个很没进取心的国家,这些气质与未来国家战略不合,因此反对国家直接称为大齐。
徐世杨的意见是,为了显示本朝与众不同,不会重蹈以前朝代衰落灭亡的覆辙,干脆直接把国号定为“华夏”。
改一字国号为两字,国统直接追溯到民族伊始,暗示这个朝代并非新建,而是继承自民族先贤。
徐世杨的这个要求听起来比较牵强,不过对这个把自己家王朝无限拔高到与民族齐平的称呼,齐王本人还是十分喜欢的。
于是就这样定了下来,新朝国号华夏,年号追溯华夏有明确纪元的共和元年为基准,明年为共和1790年。
以共和为年号也是徐世杨的主意,对内部的解释是这样可以冲淡齐王以臣下谋夺大周皇权的污名——我们是继承先人再造华夏,可不是篡夺大周的皇权。
这一建议最大的支持者还是齐王本人,因为徐世杨私下里暗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不会更改年号,以后对皇帝的称谓,就会简化成共和一世,共和二世、三世、四世……,这样的顺序排列,今后皇帝在称谓上的个性将会被大大压缩,徐睦河这个共和一世无疑将成为史书上最引人瞩目的存在。
不得不说,徐世杨太了解他的老爹想要的是什么了,因此他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输灌给徐睦河。
得到齐王本人的支持,国号、年号的问题别人也就很难扭转徐世杨的意见了。
顺理成章的,当徐世杨提出国旗问题时,大家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红底色,黑十二角星套蓝月套黄日的三辰旗。
旗意象征天之明,也象征新朝在胡虏手中拯救华夏,再造神州的功绩(为华夏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正式登记日期选在明年二月甲子日。
因为每年二月、八月,太阳会在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而太阳象征皇权。
至于甲子日,则是因为甲、子分别在天干和地支里排第一位,且甲、子都对应“九”数,“九”乃上天之数。
最后,传说中武王伐纣后,就是选在二月甲子定鼎天下,齐王特意选在这个日期,同时具有顺应天数、先人的含义。
这之后,新朝的法制、利智、乐制、文制等,原本就有齐国的基础在,无非就是更加具体化,规模化,因此很快就都确定下来。
期间唯一的波折,还是徐世杨坚持掺杂自己的私货,要求在新朝实施内阁责任制
皇帝作为天下之首,总理全部国务。
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学习、协理国务。
一位首相,兼任太子太傅,既是皇帝理政的主要协助者,也是太子的老师(班主任)。
两位次相,兼任太子少傅,外加六部尚书。
内阁员额11人,如果打个比方的话,这些人就是新朝的“主席台”了。
当然,这毕竟是个封建王朝,皇帝和太子依旧高高在上。
只不过徐世杨希望能用相权来制衡皇权,免得将来自家出几个昏君,一代人时间就把家底败坏光。
第549章 帝国
大周隆道七年。
华夏帝国共和1790年。
漫长的历史,崭新的年代。
华夏帝国刚刚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她是这样一个国家
实控齐、冀、辽、山、陕五省以及苏、豫、皖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约120万平方公里领土。
根据目前的统计,国内生活的平民级别以上人口共270万户,约1200万人口。
庶民35万户,100万人口。
奴隶不能开户,人口约80万。
人口总数1380万,在目前已知的国家中仅次于江南的大周排名第二。
年财政收入八千万新币两,支出七千两百万两,财政盈余八百万两。
人民生活富足而又安稳,因为华夏帝国有一支强的超脱了这个时代的军队。
他们周边所有势力,不管是江南的大周还是党项人的大夏,不管是蒙兀人还是扶桑倭寇,没有任何人敢于骚扰华夏的领土。
因为这支军队从建军的那一刻开始起,就是无年不战。
到目前为止,区区12年的时间,他们打过土匪,打过倭寇,打过高丽人,打过女真,打过生女真、也打过世候、蒙兀和大周。
他们从未遭遇过战争失败,每次作战都是大获全胜。
那些曾经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都已经被打垮,剩下的人自然再也不敢招惹这样一个国家。
在战争的同时,华夏帝国还不介意与任何人做生意。
生女真部落用人参、貂皮、鹿茸交换华夏的棉花、铁器和盐;高丽人用粮食、女子、人参、珍珠交换布匹、糖、玻璃和烈酒;蒙兀人用牛羊、马匹和羊毛交换棉布、盐和茶;扶桑人用铜、硫磺和金银交换武器、火药和糖。
就连大周和海外的商人,每年也要从齐国运走大量货物,运来华夏帝国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
海关在这种庞大的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为帝国汲取了令人炫目的庞大财富。
这些财富反过来会被用在帝国的经济发展中——投资新的产业、新的工厂,兴修水利,修缮道路。
而这些又会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华夏帝国最低工资限额和《劳动保护法》的保护下,无论公私企业,所有工作岗位的报酬,在这个时代都是相当丰厚的。
无论是工厂工人还是自耕农,人民的收入增加后,自然就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这反过来又扩大了内需,使得各种工厂的销售额和利润飞速增长。
而盈利的工厂又会给帝国政府带来更高的税收。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正循环,新生的帝国从这正循环中源源不断的获取更多力量。
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国家必将成长为一个空前强盛的帝国。
没错,上升期的帝国就是显得如此富丽堂皇,以至于乱花迷人眼,任何旁观者都会很快沉醉其中,无法出这样的帝国其实也有她特有的阴暗面。
当然,这并不重要,我们这个故事也不是想要探讨一个上升期帝国的肮脏——这种事情本来就没人在乎。
人们真正在乎的只是,这样一个强大而又富裕的帝国,对自己是否友好,自己是否能够在这个帝国生活,自己能否享受到这个帝国的富裕和强大。
答案当然是可以。
前提是,你得是个汉人。
……
豫省,阳武县以西四十里外的官道上,一群鲜衣怒马的少年正唱着军歌,向东方奔驰。
他们是华夏帝国中级少年兵学校的7年级学员(初级6年,中级6年,7年级是中级军校刚刚入学),正在进行入学统考。
考试内容涉及笔试和实操,其中最辛苦的就是今天这种远程拉练考核。
这种考核,以10人为一队,每队12匹马,携带十天份的粮草和基本武器,从封丘县出发,沿着黄河向西一直行军到武陟县,拿到表示到站的红旗后再返回。
来回全程大约220里,7年级军校生只要能在72个时辰内不掉队不掉马返回,就算及格,之后每提前一个时辰返回就多得一分。
这是个十分辛苦的考核,沿途虽有教官设立的补给点和巡逻队保护他们的人生安全,但不到紧要关头教官们不会干涉他们的考试进程——从教官手中获取补给是要扣分的。
还有,目前为止,黄河以北的豫省三府,是最晚并入齐国的领土,这些地方尚未从战乱中恢复,因此沿途显得十分荒凉,想要从民间获得补给也不容易(只是不容易,并非完全不可能)。
其实,这也是军校把这种大范围拉练考试放在豫省的原因——这地方人少,纵马奔驰不容易耽误农业生产。
“吁”
这队少年中领头的一人连声呼和,唤住自己的坐骑,然后对同伴们叫道“差不多了!下马步行,歇歇马力!”
“可我们已经落后了!”另外一人大声反对“我们今天就得在阳武休息,否则我们会落后三队和五队那些人很远!”
“那可不一定。”领队少年笑道“别忘了咱们考试的标准是不准放弃马匹,他们不吝惜马力,用不了多久肯定有大亏吃。”
“到时候,恐怕就不是他们骑马,而是马骑他们了!”
“哈哈哈!”少年们肆无忌惮的大笑起来。
片刻后,所有人一起下马,然后把马枪,马刀,粮食袋之类的负重背在自己身上,牵着马步行前进。
“相信我,我比你们更想赢。”领队少年说道“对你们来说,只要能达到考核标准就算完成任务了,可对我来说,若是连一次第一都拿不到,肯定会被人笑话。”
原因很简单,这个少年是帝国太子的长子徐代灼。
或许在别的国家,皇长孙(对于皇室来说,嫡庶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应该是养尊处优,地位尊崇,无人胆敢不敬的。
但在华夏帝国,至少目前来说,这根本不可能。
原因倒是很简单,徐世杨一直在军校中鼓励竞争,并且喜欢亲自给军校各项考试第一名发奖。
因此,在徐代灼的同学们看来,在考试中战胜这位皇孙并不会引起皇室的不满,却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我知道你们都想赢我,我也很想赢你们。”
徐代灼一边牵着马前进,一边无奈的说道
“可是我们必须科学的分配马力和体力,否则就不是争胜,而是丢人了。”
第550章 有个野店
徐代灼今年虚岁14,即使在7年级也算是年龄比较小的一个。
不过他从小营养不缺,也一直有鞑兵教他骑马,有野战老兵教他开枪,徐世杨会亲自交给他一些浅显的数理化知识,甚至还有人教他如何野外生存。
徐代灼受到的教育十分全面,但因为年龄小,除了基础比别人好一点之外,他的实际成绩其实算不上有多好。
因此,他刚才才会说想要得一次第一——在军校中得一次第一可不容易。
徐代灼觉得,只要自己能拿一次第一,至少就不算给他那天下无敌的父亲丢脸了。
为了这次考试,徐代灼事先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他向有丰富长途行军经验的老骑兵请教过骑兵战略行军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他甚至还请求老骑兵先按照考核路线跑了一圈,然后专门给他讲解了考核路线的地势地形,并且帮他在地图上画出了最优路线……。
真要说起来,这其实是作弊。
不过军法校规都没有禁止这种程度的作弊而已(这是个漏洞,目前帝国所有军校生也只有他有能力这么作弊)。
“咱们每人只有一匹马,而且马匹素质不同。”
徐代灼向同伴们解释道
“要求是不准一人一马掉队,只追求速度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考试前徐代灼请教过的前蓝军旅蒙兀鞑兵曾经嘱咐他千万不要不惜马力的狂奔,骑马每天最多走三十里,要尽可能平均马力,沿途还要尽量给马找干净的水源——宁愿人不喝也要马喝足。
野战军的老兵也曾告诉他,军校给他们配备马匹,看似是节约他们的体力,但实际上是个负担,要想人马皆不掉队,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来回不过220里,却给了六天时间,平均每天走37里不到就能完成任务,对骑兵来说,这听起来很轻松对吧
可徐代灼觉得,这是教官利用大家的竞争心里,故意给大家挖坑呢。
所以作为小队长的徐代灼每天最多走五十里,而且是骑马二十里之后步行三十里,其他时间用来准备马料,水和大家的食物,然后休息,争取用四天半的时间完成考核。
只是他这个安排,在少年兵们看来似乎有些太平稳了,及格是没问题的,想要争第一基本不可能,真是急死人了。
今天又到了该步行的时候了。
“咱们不能多跑二十里吗”还是一开始抱怨的那个小子,他又开始不满了“我看马力没问题……。”
“行了,张宁,别抱怨了,按我说的,咱们步行前进三十里,傍晚之前就能抵达阳武,然后咱们找个舒服地方休息,明天走一天,后天全力赶路中午之前就能抵达目的地。”
徐代灼强调道
“我也想觉得咱们能再跑一段,不过我知道专业人士的话应该听,我可是请教过很多老骑兵和老鞑兵的!”
徐世杨对外人一向凶狠,以至于把他视为“父亲”的少年兵们也有样学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