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干得好,二哥,你为咱们徐家除去一个大奸细。”徐世杨笑着说:“请去休息吧,等三叔他们来,咱们家要开个内部大会。”

    “别忘了你的承诺。”徐世柏依旧盯着徐世杨看。

    “忘不了,还有,这段时间请照顾好大伯。”

    徐睦江跟徐管家的感情一直不错,他亲眼看着儿子杀死徐管家,加上刚从家主位置上退下来,心里一定很不平衡。

    所以得让徐世柏看着他,有徐世柏在眼前,徐睦江若是还想做些什么,就得三思而后行了。

    毕竟,他得为徐世柏、徐世桢这两个儿子的前途着想。

    徐睦江离开祠堂的时候,一步三回头,眼睛里满是不舍。

    从今往后,他不在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了,徐家的家主今天就算完成了交接,他的政治生涯,到此彻底结束。

    徐睦河走上去,想再跟他说几句话,徐睦江却是理都没理,按照徐世杨坚持的意见,他应该在两天内收拾妥当,前往浮来山定林寺定居。

    徐睦江走后,徐睦河也感到有些凄凉。

    那毕竟是他的兄长,当初兄弟两人一起考上进士,在整个齐省都算是一段佳话。

    大周南迁的时候,也是两人一起商议留在齐省老家,整合家族势力,组织佃户建设坞堡,这才有了徐家如今的局面。

    还有,当初也确实是两人都同意,等大金过来他们就……。

    “父亲,事情还没完呢。”

    徐世杨站在徐睦河背后,轻声说道:

    “按照您答应孩儿的条件,那个鞑子猛安,由您亲手公开处决。”

    这样,新的徐家,上上下下,就跟鞑子彻底不共戴天了。

    没错,在徐睦河亲手沾上鞑子的血之前,徐世杨连他都不信任。

    本质上来说,徐睦江和徐睦河,是两个政治光谱完全一样的人,如果不是徐世杨太年轻,资历不深,必须找一个睦字辈的老爷出面维持牌面,他都想让自己老爹也一起去定林寺。

    ‘算了,吃相不能太难看,反正这次过后,徐家已经是我的囊中之物。’

    徐世杨感慨一声,从自己腰间抽出缴获自鞑子的腰刀,递给自己老爹:“父亲,请快些。”

    “你们这些孩子,都长大了啊。”

    &nb




第123章 新军
    也许,只有嫡子派老大自居的徐世松会对这场宫斗的最后结果感到满意。

    反正徐世杨对此是很无所谓。

    实际上,如果不是这次自家亲戚表现的实在太令人伤心,他本来打算采用更温和的手段,花费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一点一点整合家族内部力量使他们统一到同一面旗帜同一个目的之下。

    为此,付出点财物和权利方面的牺牲也没什么,他之前一年就是这样做的。

    只是,刚刚结束的战争,让他明白过来,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他让出去的利益,只会被极品亲戚们当成理所当然,关键时刻,他们丝毫不会因为这些利益而少在背后捅徐世杨几次刀子。

    这促使他下定决心,挟全歼鞑子一个猛安的威名,联合徐世松、徐世柳逼迫徐睦河彻底表明立场,然后又利用二房系的力量,逼迫家主下台,从而整合整个徐家。

    今天之后,徐世杨已经隐隐成为下一任家主的头号种子选手——实际上现在也可以利用徐睦河家主的身份,调动整个徐家的力量为自己的战略服务。

    当然,今后这次徐家高层人事变更很可能还会给徐世杨带来一些名誉上的麻烦,文人们不会在意徐睦江做了些什么,只会记得徐世杨逼迫长辈,霸占亲戚家产的黑点。

    只是现在,徐世杨暂时顾不得书写历史的文人会给自己什么评价,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必须坚定向前。

    建兴十一年十一月的这次坞堡主会议上,除了划分新的势力范围之外,徐睦河还按照徐世杨的想法,对家族内部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统一内部阶层。

    以集合力量,驱逐鞑虏为目标,新家主宣布整个徐家成为一个大军屯,徐家所有子民,不管男女老幼,全部为士兵。

    所有人都要在徐世杨15屯那个15级军衔体制上找到位置。

    简单来说,除了家主为上校,徐世杨因大败鞑子而晋升中校以外,其余坞堡主一律为少校军衔。

    同时获得少校军衔的还有徐世柳。

    各坞堡以此为标准,向下推算,除坞堡主以外,最高为公孙胜的上尉。

    与原有15级军衔体系略有不同的是,下士下面的两级士兵被改为三级,分别是一等兵、二等兵和三等兵。

    其中一等兵为战兵,二等兵是青壮民兵,三等兵为老弱病残。三等兵再往下,还有两级更低的阶级——庶民、奴隶。

    庶民为犯了罪,却又罪不至死的汉人,以及表现出色的奴隶。

    最低级的奴隶,是被俘的外族人,包括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民族和前次被俘的扶桑倭寇。

    这样,原有的15级体系被扩充成18级体系,徐世杨把它戏称为“十一年式军衔制度”。

    这个体系之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阶级,获取或多或少的优惠和权利,同时,他们也要根据自己的阶级承担相应的义务。

    其次,军衔制度确定以后,徐世杨开始扩充之所以能战胜鞑子的最重要支柱——新军。

    按照家主的要求(其实是徐世杨背后推动的),除了徐世杨的第五屯以外,徐家其余5个坞堡,都应该组建一支以定远营为模板的新式军队。

    其中1屯、2屯和6屯为步兵营,每个营标准编制500人,新编制内包括150个神机兵、150个锐士兵、100个选锋兵、80个炮兵和包含主要军官、旗鼓手、骑马通讯兵在内的营部。

    栾廷玉的3屯和孙立的4屯为骑兵营。其中3屯为正规骑兵,编制200人。4屯为骑马步兵,编制300人。

    &



第125章 铸炮
    建兴十一年大年三十

    今年徐世杨在新一屯过的年,因为他的长子出生了,按封建道德,他应该让自己父亲好好抱抱长孙。

    今年徐世杨的二娘给了他不少好脸色,这个单纯的妇人知道自己的儿子有机会去江南读书,可以获得更好的前途后,对徐家现在这点资产已经有些不甚在意了。

    何况,徐世杨跟徐世柳兄弟俩的关系相当不错,这也影响了女人对徐世杨的看法。

    大年三十那天,二娘甚至送给他一双质地精良的马靴,并絮絮叨叨要给他介绍个媳妇……。

    徐世杨骤然发现,自己居然在这个封建时代被人催婚了!

    好在,二娘毕竟不是亲娘,两人之间仍旧生疏的很,而且徐世杨现在这种情况,正妻必须精心挑选。妇人叨叨两句之后,事情就算过去了。

    建兴十二年正月初二,徐世杨带家人离开第一屯,返回自己的大本营第五屯。

    从新安顿好家人后,他马不停蹄前往原151堡西北区,这里已经被他改造为工厂区,第五屯系统的所有重要工匠都集中在这里工作。

    现在仍是正月,还在过年期间,但整个工厂区已经进入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厂区的各个角落到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半空中飘着渺渺白烟,偶尔还能听到金属放进水里淬火时刺耳的呲啦声。

    徐世杨带着公孙胜,徐大徐二以及几个警卫,也不等人通传,一行人径直来到坞墙西北角。

    这里有一个庞大的作坊,徐世杨安排汤隆在这里负责铸造金属火炮,旁边还有制造火绳枪枪管的工坊,说起来,这里可能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军工厂。

    徐世杨一行一直走到工坊大门口,汤隆才得到消息,匆匆忙忙出来迎接。

    “大人……。”

    汤隆刚一开口,徐世杨就摆摆手阻止他:“按新规矩,你应该叫我中校。”

    “中……,中校。”汤隆还是有些不习惯这个称呼,适应了半天,他才勉强把中校大人中的最后两个字吞下去。

    “嗯,行了,现在也别管这些没用的客套,你如今也是中士了,不要如此唯唯诺诺,大方点!”

    “是。”汤隆低着头答应道。

    他是浮来山被俘的土匪,自觉在徐家低人一等,因此处处小心,连原本徐家出身的小工匠学徒都不敢得罪。

    何况现在徐世杨已经是徐家二号人物,对汤隆来说既是县官又是现管的直接领导。

    徐世杨知道他现在仍然放不开,只好自己主动提问:“金属大炮铸造的怎么样了”

    提起他的成果,汤隆总算精神了一点,他略带兴奋的回答:“已经铸好两门大炮!一门是发射2斤炮弹的铁炮,一门是发射3斤炮弹的铜炮!”

    “带我去看看!”徐世杨兴奋的说。

    “这边请!”

    很快,两根粗大的金属炮管呈现在徐世杨眼前。

    他仔细看了看,其中的铜炮是标准的前装滑膛炮,带着标准的炮耳结构,显然可以安装在炮架上(虽然现在还没有)。

    “大……,中校,这门炮重二百六十斤,估计加上炮架总重五百斤上下,可以发射3斤重的铁弹或石弹,也可以发射两倍重的霰弹。”

    徐世杨自己有手量了一下,炮管很厚,显然为了承受大量发射药,汤隆采取加厚炮壁的笨办法,这样虽然让大炮总重高了一些,却是减少了炸膛的可能性。

    铜炮的身管长度在一米二、三左右,如果加上炮架真的只有500斤,那么



第126章 生产
    根据徐世杨自己的观察,铁炮炮壁比铜炮薄的多,而且口径比铜炮小一圈(弹丸重量比铜炮小1斤),虽然炮管较长,但总体重量依旧轻很多。

    而且,这种铁炮无须炮架(当然有更好),可以直接安装在单独的转向架上使用,这是铜质野战炮所不具备的优点。

    而且优点还不止这些。

    “我们已经只造了五个子炮,年前试射了一次,前三炮一共只用了一分时间(华夏古代一分合30秒)。”

    汤隆介绍道:

    “只是因为炮壁太薄,三炮过后炮管就热的不行,只能停下来先散热。”

    “三炮只要一分时间”徐二说道:“这样的话,跟木炮也没差多远了。”

    无论如何,金属火炮总是全面超过作为临时措施的木炮。弗朗机有很要命的漏气问题,结构强度也低于正常野战炮,但这两项数据仍旧比木炮强得多,因此威力、射程都比木炮强,因为是后装炮,射速也能接近与打一发就扔的木炮。

    效率更是不用提了。

    “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放弃那些该死的木炮了。”徐世杨高兴的说道:“那许多好木头,开一炮后就只能当柴禾烧了,太可惜。”

    “这种炮可以大规模铸造了吗”徐大问道。

    汤隆回答:“可以,实际上,俺觉得这炮造起来比火绳枪枪管容易一些。”

    “能造多少”公孙胜问道。

    “我们已经有了模范,材料和人手充足的话,一个月就能造两门。”汤隆说道:“如果在增加人手,速度还能加快。”

    “两门”

    公孙胜掐指算了一下,现在的火药产量勉强够用,但是一刻不停的生产的话,一两年之内,火药产量的增长就有可能跟不上火药武器的增长。

    “以最快的速度铸造,人手和材料,我来想办法。”

    徐世杨没有公孙胜那么多想法,他急需大量火炮武装新军炮兵——按照设想,新军每个步兵营80名炮兵相关人员,应该装备至少6门火炮,如果在加上徐家船队所需舰炮,大炮数量缺口在60门上下!

    如果使用木炮代替,因为一门木炮只能开火一次,炮兵的实弹射击训练总是无法有效进行,这是徐世杨的一块心病。

    60门大炮,对徐家来说不是个容易填补的数字,必须从现在开始,一刻不停的予以改善。

    “是!”得到徐世杨的首肯,汤隆赶紧答应下来。

    他看得出来,徐世杨急于开展用铁炮替换木炮的工作,因此加快生产,将是他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汤隆,你好好工作,做得好了,不论是上战场还是继续在兵工厂工作,你的前途都是光明的!”徐世杨承诺到:“我在这里给你一个准信,如果你能利用现有人手,再提高大炮产量,一年之内我就提升你为军官!”

    “是!放心吧中校!俺一定能做到!”汤隆兴奋的叫道。

    “嗯!我信你!只是还有一点,你必须保证大炮的质量!质量不过关的炮,不准交付部队!”

    “炮身上都有铭文,若是谁交付不合格的大炮,俺可以直接追查到个人!”汤隆排着胸脯承诺道:“俺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大炮流入部队,坑害咱们新军兄弟!”

    ……

    “这汤隆做的不错,看得出来,他已经真正把自己当做徐家的人了。”

    从工坊出来后,徐世杨对公孙胜说道:

    “给炮兵工坊每个人每天多发**粮食,算作奖励。告诉他们,若是做的好了,以后还有重奖!”

    “是。”公孙胜先答应一声,随后又说道:“可是三郎,若是一个月两



第127章 新军训练
    二月初二,今天大小也算个节日,但新军的训练依旧一刻不停,上午各部队围着校场一口气跑了十圈,吃过早饭,又进行了一个时辰的列队训练。

    列队结束后,各部喘息一小会,紧接着就是最让人头疼的列队越野跑。

    徐世杨给新兵划定的路线,大概有3公里多不到4公里的样子,对于现阶段刚从民兵提升上来的新军士兵来说,这个数字已经是很难跨过的“天堑”了。
1...3233343536...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