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醋香悍妃种田忙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牛衣古柳
赵氏又道:“县衙里可有伺候的丫鬟婆子可别你们去了,却没有人做饭。”
提到做饭,钱氏忍不住红了红脸颊。她看向林文仕,眼含期盼地看着他。
林文仕笑道:“县衙里有丫鬟,只是厨子原本是钟大人赴任时带来的,我不好留,明日到了县衙,让下人去寻摸个手艺好的,中午便先从文康那儿吃几个鸡蛋煎饼就是了。正好我还没吃过,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呢。”
林文仕现在已经知道,三叔家的堂弟文康,不仅等冬天就要成亲了,还在县里租了个铺子,就卖林慧娘想出来的鸡蛋煎饼,三婶儿刘翠花现在也都是每天跟着一起去县里,平日就给林文康搭把手,等林文康去县衙的时候,就给看着铺子。
赵氏颔首,“这样也行。你们也不须得找厨子,只是个手艺好的寻常妇人也可以。”
闻言,林文仕与钱氏都点头。
赵氏又道:“对了,静娴要跟着你去县衙做知县夫人,衣裳首饰便不能省了,正好家里还有皇上御赐的锦缎,明日你们带走些,让裁缝给裁成新衣。”
已经知道家里有皇上赏赐,林文仕对赵氏的话也没有感到意外,他只是点头道:“娘你放心,儿子现在熬出来了,自然不会再让你们跟着受苦。等儿子领了俸禄,便给你们都置办些衣裳首饰。”
儿子如此孝顺,着实让赵氏忍不住欣慰地笑了起来,但她还是拒道:“我都一把年纪了,就不要了,你只给你弟妹置办就是。”
林文仕嘴上应了,但心里却没有将赵氏的话听进去。
------题外话------
像大哥这样帮着家人做饭的男人,真的没有跟大爷似的坐等吃饭的多啊
第一二六章、木棉搅车(二更)
吃过晚饭,赵氏便叫上钱氏,开了盛放御赐锦缎的箱子,给他们准备明日要带走的布料。
景和帝赏赐的布料什么颜色的都有,钱氏挑了一种鲜亮的、一种暗淡的、一种介于两者之间三种颜色的料子,也没有要带走整匹料子,而是拿了剪刀裁下来一部分,给她和林文仕各做两身衣裳。
见赵氏还要去拿首饰,钱氏连忙叫住:“娘,这些首饰是皇上赏赐给大妹的,还是给大妹留着吧。我要用首饰,等明日到了县里再去买便是了。”
见她执意如此,赵氏也不坚持,“那我多给你们准备些银子。”
买首饰自然需要不少的银钱,即便阳晋县的物价稍低,但林文仕刚刚赴任,即便他已经当了几个月的官领了几个月的俸禄,但京城的花费要比阳晋县高得多,他又只是个六品小官,俸禄又能有多少更不用说,他偶尔还会赴赴同僚的约、这次赶着回来路上也要花钱。而他们明天到了县衙,给丫鬟婆子发月钱、添置必用品等都要花钱。
钱氏没有再拒绝,她接了赵氏给的银子,心里想着要省着些用,这些钱是大妹辛辛苦苦赚来的,他们不能当做是自己的钱,花起来毫无节制。
当天晚上与第二天清晨,钱氏都和赵氏一起为去县衙做准备,而林慧娘帮不上忙,晚上她帮忙监督了一些弟妹的学习,第二天则是跑去找林文海了。
今天就可以晒棉花了,但晒棉花也用不了几天,因此,她得早早准备好脱籽的轧花机了,不然会耽误时间,然而这天气说冷就冷,谁能说他哪天就突然冷了呢
“四哥,你会做给棉花脱籽的轧花机吗”见到林文海,林慧娘也不多客套,直接问道。
“棉花轧花机这都是什么东西啊”面对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词,林文海一脸的茫然。
“呃……”
林慧娘这才想起来,棉花是什么东西,林文海根本就不知道,他都不知道棉花是什么,又怎么会知道怎么给棉花脱籽呢
林慧娘皱着眉想了想,最后说道:“四哥你先跟我上我家一趟,嘴上我说不明白。”
林文海倒也没拒绝,干脆点头:“行。”
他跟林文涛说了句,便跟着林慧娘走了。
两人到的时候,林文仕和钱氏还没走,林文海与他们打了声招呼,便被林慧娘带着去了库房看棉花。
林慧娘抓了一瓣棉蕊给林文海看,让他感受到棉蕊里不大的棉籽,这才说道:“就是这玩意儿,四哥,你能想办法给做个机器方便脱籽吗”
林文海皱起了眉头。
这被林慧娘叫做棉花的东西看起来和木棉有些相似,但木棉的种子却是要小得多,也比这棉花要多,虽然只是第一次见到棉花,但林文海直觉,棉花的种子比木棉的种子难去多了。
两个人一脸苦大仇深地盯着棉花,脑子里却在飞速地转动着。
林慧娘在搜寻自己曾经在图书馆看过的农业相关的书。
作为农业大国,农科可以说得上是古代取得的成就最辉煌的一门学科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有许多农书传下来,而《泛胜之书》、《农政全书》、《陈敷农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被统称为五大农书,自然是因为书中提到了许多农业方面的知识。
而棉花作为宋元时期传入国内的一种作物,百姓在利用棉花的同时,也发明出了不少的工具方法,比如最为人耳熟的黄道婆,她创造出了三锭脚纺车,能同时纺三根纱。而种植历史有几百年,古代的各种农书之中自然也不可能没有记载与处理棉花有关的工具方法。
林慧娘恍惚记得,她大学时曾在图书馆里王祯的《农书》中看到过名为“木棉搅车”的手摇轧花机图纸,只不过那个搅车需要三人操作,之后明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只需一个人便能操作的来的木棉搅车。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之中也提到过搅车:“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其中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书里还有这种轧花机的插图,主要运动时把左脚向下的踏动间接传递到一轴上,使它连续转动,相当于曲柄连杆机构。
《天工开物》里还记载了另一种轧花机,称之为“赶车”,用绳子将碾轴一端的曲柄与踏杆相连。这种赶车是一人右手转动曲柄,右脚踏动踏板,左手喂添棉花,使用方法和工作情形与搅车大致相同。
虽然提到搅车的书不少,但详细说了搅车怎么制作的却没怎么有,林慧娘只记得自己曾在王祯的《农书》中看到过木棉搅车的图,自然她就决定仿造这本书里的搅车了。
“四哥,你想到法子没”
虽然想好了要造什么样儿的搅车,但记忆里只有一张模糊的图纸,林慧娘不确定能不能行,她当然还是先问问林文海,万一林文海有法子做出来更靠谱好用的搅车呢
林文海摇头,“你有主意了”
林慧娘新人有些失望,但林文海的回答并不在她的意料之外,她皱眉含混道:“我以前好像看到过一个搅车的图纸,我想想能不能把那张图临下来吧。”
林慧娘说完,林文海就一脸激动地催促道:“那你快想。”
他是真的喜欢木匠这门手艺,所以在听说林慧娘见过给棉花脱籽的机器的图时,才会这么激动。林慧娘如果真的画出来了,那他到时候也可以做一辆放在自己家里,到时,他一定要仔细研究研究,这叫做搅车的工具,到底是怎么能去掉棉花里头的种子的。
林慧娘无奈地摇摇头,蹲到一旁闭着眼捂着脑袋开始仔细回想。
就在她手边,还有她准备好的一根小木棍儿,等她想起来一点,就先拿着这根小木棍儿在地上画一点,等确认了没错了,再用笔墨誊到纸上。
------题外话------
本章关于木棉搅车的描述来源于度娘,阿牛虽然买了天工开物和忘了全名叫啥的农书,但一直没怎么看qaq
第一二七章、留守少女林慧娘(一更)
林慧娘捂着脑袋冥想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拿起地上的小木棍儿在地面上画了起来。
她的动作并不流畅,经常画画停停,这也是没办法,她看到那张图已经是好几年之前的事情了,况且她又没有过目不忘的能耐,这种画画停停的状态才正常。
林文海也不急,他屏住了呼吸,眼也不眨地看着林慧娘画。
林慧娘记得有个用两短两长四块木头做成的底座,她先画出了底座,这才画上面的主要结构。
而画到上面时,她的速度就慢了下来。
她画画停停,每当停下的时候,就闭上眼拧着眉头仔细地想上一会儿,等想起来了一部分,才继续画。
她画着画着,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一种玄而又玄的状态。
院子里,林文仕和赵氏将收拾好的包袱放到了牛车上,钱氏则是抱着小馒头,林丽娘和林文安姐弟两个坠在后头,林文仕将牛车赶出去,等赵氏和钱氏爬上车,这才对院子里的林慧娘喊了一声:“阿慧,娘送我们去县城了!”
可惜沉迷于回忆木棉搅车的图纸的林慧娘并没有听到外界的声音,林文海替她应了一声:“知道了大哥!”
林文仕摇摇头,又问两个小孩儿是跟着去县衙,还是在家等着。姐弟两个纷纷说要跟着去县衙玩儿,林文仕便将他们抱上车,又对林文海说了一声,便赶着车离开了村子。
等林慧娘终于画完了,她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好了!”
林文海立刻凑了上去,他仔细地盯着地上那面积算不上小的图,激动地问:“大丫头,这就好了吗”
林慧娘没接着回话,她又仔细地和记忆里的图像对比了一遍,这才点头道:“我看的那张图大概就是这样的了,不过这就只有外表,里头是什么样儿的我不知道,还得四哥你多上点儿心了。”
林文海连连点头,“没事没事儿,大丫头你把这图抄到纸上,我这就回去琢磨。”
林慧娘应了声好,起身走出仓房去了她和林丽娘的屋子里。
自从家里赚了钱,林慧娘就经常会买一些质量不那么好的纸墨,她和林丽娘的屋子里也放了一些。
她出了门,却发现院子里安静得很,一个人也没看到,就连牛车也不见了,她问林文海:“四哥,你知道家里的牛车去哪儿了吗”
林慧娘跟着她出来,闻言,回道:“二婶儿赶着车去送大哥大嫂了,阿丽和文安也跟着一起去了。”
“这样啊。”林慧娘嘟囔着,进了屋找出墨块加水化开,又将纸、墨、笔拿到仓房,这才用笔蘸了墨,开始在纸上比着地上草图临摹。
不过因着她还不习惯用毛笔,所以不仅速度慢,画出的图也很丑。
但好在不影响林文海看懂,等墨干了,他将纸叠好塞进怀里,便急着回去琢磨这张图纸:“大丫头,我先回去了啊,左右你这儿也没什么我能做的活儿。”
林慧娘无奈地笑了笑,“你回去吧,我也不送你了。”
林文海一边快步往外走一边朝着林慧娘摆手,“不用送不用送。”
等林文海走了,林慧娘转身回仓房收拾纸笔,这才想起来,她还得晒棉花。
她将纸笔送回去,又往院子里、秋千架子上铺上席子,她才把几麻袋棉花一一往外面扛。
她将棉花倒在席子上,然后将棉花铺开,铺完了院子里地上的两张席子,她又去铺秋千架子上的。
等忙完,她才发现,家里没有车了,她就是去拾了棉花,也扛不回来。
她干脆给自己放了晌假。
林文仕赶着车到了县衙,他将车停在后门门口,立时便有小厮上来帮着拿东西,林文仕让他们将东西放到后宅,自己则是带着钱氏几人往里走去。
出去林文仕,剩下的几人都还没来过县衙,都扭着头好奇地张望,赵氏虽然也是第一次到县衙来,但她只随意地看了一眼,便不再被县衙吸引视线。
林文仕将几人送到后宅,赵氏便打发他去忙了,毕竟他刚上任,想来还有许多东西没有搞清楚。林文仕也不多留,吩咐了旁边的丫鬟几句,便去忙了。
在村子里还不显,到了县衙,赵氏便不自觉流露出几分主子的气势,她吩咐等着吩咐的丫鬟:“你们去让人寻摸个手艺好的来,不拘男女,但人要老实。”
丫鬟们也猜到了这是要找厨子,便屈膝应了声,让人去做了。
赵氏又问钱氏:“你什么时候去置办些首饰”
“先等等吧,衙里现在都还收拾好。”
赵氏笑道:“你让下人收拾便是,你是做主子的,难道还要事事上手不成”
被赵氏这么一说,钱氏才想起来,她以前也是万事都有下人准备妥帖的大小姐。“娘你说的是,那咱们便去县里逛逛,再去银楼看看首饰。”
说好,但几人还是换了身用林慧娘买来的中等的料子裁成的衣裳,这才带上两个小丫鬟,出了县衙。
几人在县里也没有逛太久,毕竟他们从大林村到县衙,就用了一个多时辰。
钱氏在银楼添置了些首饰,又将从家里带来的布料交给裁缝铺子,量了尺寸选好衣服的花样交了定金,这才买了些糕点、酒菜回县衙。
午饭几人是等林文康忙完,才一起在县衙的后宅吃的,主食是林文康特意剩下的鸡蛋煎饼,再辅以从酒楼里打包带回来的酒菜,林文康和林丽娘、林文安姐弟都没有吃过酒楼的菜,三人吃的很是尽兴。
林文康回去的时候,钱氏给他拿上了两包糕点,剩下几包糕点让赵氏回去的时候带了回去。
而在几人等着吃饭的时候,留在家里的林慧娘先是给棉花翻了个个儿,等翻完了也差不多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她一个人懒得鼓捣,也不知道要吃什么。
若是放在后世,不说外卖,她自己大可以泡包泡面,或者是下把面条,而现在,她即使是想随便吃碗面应付一下,也得和了面再擀开才行。
意识到这一点,林慧娘心累地叹了口气,心想如果有可能,她还是得弄出来点儿后世的那种面条,想吃的时候烧开水就能下,那才叫方便。
------题外话------
谢谢巧克力糖酱的月票
第一二八章、制作成功(二更)
最后,林慧娘还是老老实实地和面擀了面条。
她也没心思搞花样儿,往锅里加了几瓣青菜,烧开水后直接将切好的面条下进了锅里。吃的时候,她又拿出几条辣条,放到了面碗里。
她吃完刷了锅碗,在院子里晒了晒太阳,温暖的阳光催生出浓浓的困意,她才起身回屋午睡。
她是被赵氏叫醒的。
“娘,你们回来啦”她一边揉着眼睛一边问道,声音里还带着几分沙哑。
赵氏点点头,“咱们什么时候去拾棉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