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复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小桥老树

    三师三公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职,并无实权,经常是有位无人。九寺源自过去的九卿,汉代的九卿分掌全国政事,位尊权重,经两晋南北朝演变到隋唐,九卿改为九寺,其职权为六部所取代,性质上九寺仅为天子宫庭庶务之官,地位清闲,而无大权。国家的行政大权集中于“三省”、“一台”。

    刑部就是大林朝最高的司法机关,刑部尚书裴巽执掌刑部多年,向来以严刑峻法闻名朝野,薛居正和裴巽相识多年,早年还曾受到过裴巽提携,对这位恩师的威严和狡猾素有领教,当他进屋看到躺在床上养病的裴巽。从其眼神再次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裴巽确实是装病,把扎手的刺猬扔了过来。

    听完了案情,裴巽不置可否,勉强坐起身来,一个小使女连忙过来,为其梳理头发,薛居正端坐床头,静静地等着恩师开口。

    等到小使女走开。裴巽从衣服上挑起一根白色的长发,对着大门亮光仔细端祥。“真是逝者如斯,如今我也是满头白发了。”

    裴巽年纪不到五十,头发亦大半白了,就是这些苍白,让其在刑部大堂上凭增了许多威严。

    “人不服老不行,若是在十年前,这一场小病根本不在话下。可如今却让我躺在床上难以起身,经此一病,老夫恐怕也要告老还乡了。”

    薛居正忙道:“大人言重了,若你告老还乡,谁能镇得住刑部大堂。”

    裴巽带着一丝嘲讽的笑容。道:“俗语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古来稀,我已是知天命的年龄,自己是多少斤两已秤得清清楚楚,刑部大堂离了谁都一样刑部大堂。”

    两人聊了一会,薛居正装作随意地道:“澶州一案,恩师能否赠我一言。”

    裴巽自然知道这才是薛居正来的真意,背靠着床,眼望床顶,沉默了半响,才道:“解铃还需系铃人,谁把王、郑两人带回大梁,就由谁来解这个难题。”

    裴巽隐含的思路和薛居正不谋而合,侯云策是当朝辅臣,位高权重,声威日隆。他千里迢迢地把王德成和郑有林带回大梁。自然大有深意,这个深意正是薛居正最为惧怕的东西。

    出了裴府,沿着小巷不过数百步就是昝居润的府弟,过了昝府,就能看到宽阔的侯云策府弟。

    薛居正未穿官服,门子就有些懒洋洋地问道:“有什么事情”

    薛居正不喜穿官服,但是名刺向来带得齐整,听到门子问话,也不多言,就把名刺递了上去。门子眼尖,他见到了递过来名刺的规格,立刻知道了其品级,马上换出笑脸道:“大人请进内稍等,在下立刻进去通报。”

    大门后的客屋是侯云策专门为到府拜访的客人所准备,里面有上好的茶水、饮食,还安有一个书架,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些书籍,薛居正是第一次到侯府,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别具一格的休息室。

    一位同样穿着圆领长衫地中年人,正依着书架的一侧,摇头晃脑地看着厚厚的书,薛居正不经意间,看出来人捧着一本《大林诗杂选》,此人看得极为专注,连薛居正来到身边也没有注意到。薛居正心中一笑:“好一个书痴。”也就放弃了和他交谈的想法,抽出《史记》,自顾自看了起来,刚翻数页,一名相貌不凡的年轻人出现在会客室内。

    他拱手道:“在下封沙,请公孙大人和薛大人稍侯片刻。”

    看《大武杂选》地中年人正是公孙维扬,他如今已是青州刺史了,他在环县曾经见过封沙,虽然已有三年,可他仍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侯相亲随,就恭敬地还礼道:“封参军,别来可好。”

    封沙对公孙维扬印象颇深,当初在环县之时,县令公孙维扬是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可是随着环境地位提高,公孙维扬一扫穷困相,有着饱学之士的儒雅,又有着高位者的自信。

    薛居正久居大梁,消息也灵通得紧,一听介绍,就明白了公孙维扬是皇宫新任崔正统领姐夫,在崔正担任皇宫卫队新统领之时,薛居正还颇为奇怪,崔正虽然出身青州崔家,可是崔家已不是隋唐之时天下第一姓的崔家,没有特殊原因,不可能由一位指挥使直升为皇宫禁卫统领,此时看到了新任青州刺史公孙维扬,精于《史记》的薛居正立刻嗅到了其中的真味。

    过了二柱香的时间,薛居正这才得到了侯云策召见。

    一幅画、一盆高品质的兰草,数张硬木胡椅,一杯清茶,使宽大的会客室显得简约而高雅。

    刑部大堂审案的所有细节如今已化成了灰烬,安静地躺在了书房的陶盆里,侯云策也就料到了薛居正会来禀报此事,他和其他大人物一样,不动声色地听完了薛居正的禀报,等到薛居正结束了他的故事,侯云策静静地盯着薛居正,没有说话。

    沉默是短暂地,但是对于薛居正来说,侯相目光是如此高深莫测,让他禁不住心中有些不安,仔细回想了一遍自己所说,并没有任何地不妥之处,便控制住心神,等待着侯云策发话。

    “我送薛侍郎一句话,刑部审理案件,要公平,只要公平,行万里船也会平安无事。”

    薛居正暗自苦笑:一天之内被两位大人物赠言,一为“解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为公平”,这两句话就如哑迷一样,扔给了满腹学问的薛居正。

    等到薛居正走出了大院,侯云策对身旁的封沙道:“薛居正爱读《史记》,我相信他能够听懂我的话。”

    封沙跟随着侯云策数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他已颇能跟上侯云策的思路,渐渐地成为侯云策的核心骨。

    “裴巽是一只老狐狸,薛居正也是一只不逊于裴巽的狐狸,这两人一定会想办法做到侯相提出的公平原则,若是他们想不到这个办法,就真的有损刑部大堂的威名。”忽又抿嘴笑道:“张美大人向来眼高于顶,今日居然肯到府上来,真是让人想不到。”

    侯云策想了想王德成的模样,道:“但是王德成能做到澶州刺史,张美也是暗中打过招呼,王德成所言并不能全部相信,他如此忍让郑有林,想必还另有隐情。”

    封沙心领神会地道:“这个隐情,或许就是我们最需要的。”

    侯云策思路又回到了禁军身上,道:“龙威军必须要绝对可靠,那个赵文是个绊脚石,必然毫不留情地把他除掉。”

    “这事请侯相放心,赵文身旁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只要他稍有疏松,就取他性命。”

    “还有,郭炯不要沾上此事,就让军情营单独完成,只是赵文是禁军将领,又是李重进的心腹,务必要一击成功。”

    在沧州之时,赵文的军职比侯云策要高,数年时间,侯云策已经成为皇亲国戚,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赵文对以往的行为深深后悔,若是他能够预测未来,他就不会数次和侯云策为敌,可是天下没有后悔药吃,他来到大梁以后,生怕如赵武一样遭了毒手,每天都是高度戒备,生怕稍有松懈,就会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24




第312章 较劲
    盛夏的日子总是多姿多彩,包括军营也不例外,禁军军士在训练的少许空隙,总是盼望着能获假外出,大梁城内青年女子们如彩蝶一般在大街小巷穿梭,特别是有些女子露出的一片雪白,就如夜行军是突然出现的明月一样,让军士们身心都得到极大的享受。

    久而久之,街头上傻坐着流口水的军士,也成为大梁城内的笑柄。

    黑雕军军士在同心城内和数百名党项女子成亲,更是成为一个经典传奇,在禁军各大军营内流传,虽然许多军士对于娶胡女保留不同意见,可是他们在梦中却飞向了遥远的同心城,陪伴着那些强健、婀娜又苗条的胡人女子。

    军官们自然比军士有太多的自由,他们不在军营值班之时,就能随意走出军营,这些铁血汉子们最喜欢做两件事情,一是聚在一起喝酒,二是找些勾栏女子快活。

    明月酒楼是军官是常去的地方。

    赵文、王彦升、罗庆环等人都已微醉。他们都是参加过三征淮南之役,凭着战功都成了禁军的中级将领,微醉之后,众人也就开始说起了酒话。

    “妈的,老子的官职是在战场上用命换来的。这崔正小儿没有寸功,居然就升至皇家卫队的统领,太没有天理了。”王彦升瞪着眼,光着上身,吐着酒气,发着牢骚。

    赵文眼里充满了血丝,冷笑一声道:“崔家是百年大姓。在大林时连皇上都要敬他们三分,崔正能当上皇家统领,也算是祖上积德,郭炯算什么东西,我在沧州当将军的时候,他不过是一名小兵,如今居然和韩通、袁彦等大将军平起平坐,他算什么东西。”

    罗庆环举起酒杯,猛地喝了一口,道:“听说郭炯在西北之时,跟随着侯相打了不少大仗,也不算无能之辈。”

    听到侯云策之名,赵文心中就有一股无名之火。当年在沧州,他曾经有机会得到赵皇后之妹赵英的垂青,可是侯云策横刀夺爱,让一段能使自己飞黄腾达的婚姻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在赵文心中,侯云策正是由于攀上了赵英的高枝,才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赵文恶狠狠地道:“呸,侯云策若不靠着赵家的关系,怎么能当上宰相,这种爬着裙边往上升的人,想着就让人讨厌。”

    王彦升脾气暴躁,却很是敬重英雄。道:“论起打仗,侯云策也非浪得虚名,在西北的战事我不清楚,但是北征之事我很清楚。渡过拒马河以后,就是他全权指挥幽州之役,幽州城有契丹重兵四万,城池坚固,防守严密。北征军只用一天就攻了下来。大家都很是服气,侯云策不似赵郎所说的这样不堪吧。”

    赵文平生最听不得有人说侯云策好话,把酒杯往桌上一顿,怒道:“侯云策这人卑鄙无耻,王彦升,你也是一条好汉,为何说出如此奴颜媚骨的话来。”

    赵文武艺高强,为人素来自傲,从沧州军调至禁军以来,除了侍卫军统领李重进等少数人以外,向来没有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在禁军中,也只有罗庆环、王彦升等几位悍将,能和他坐在一桌喝酒吃饭。

    王彦升更是从来不吃亏的人,脸红脖子粗地把酒杯往地上一砸,“我好意请你吃酒,你却不识抬举,看你一幅男子汉的模样,怎么如小女子一般的小肚鸡肠。”

    罗庆环在中间作和事佬,“两位息怒,何必为他人生闲气,伤了自家兄弟的和气,来、来、来,喝酒。”

    赵文拂袖而起,道:“道不同不相与谋,有人愿意当走狗,尽管去好了。”

    “赵文,休得猖狂。”

    一队巡逻的军士正在明月酒楼门前经过,忽然听到酒楼上呼喊声大作,一名店小二慌慌张张地从店内冲了出来,对着巡逻军士道:“军爷,楼上有人打起来了。”

    几名军士一边抽腰刀一边往酒楼里冲去。

    赵文和王彦升没有动用武器,而是在酒楼上较量起拳脚,两人都是尸体堆中滚爬出来的悍将,几招过去,已是鼻青脸肿,谁也占不了便宜。当军士冲入酒楼之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收手,领头的军士见到两名已经住手的汉子,凭气质就知道是军人,斥道:“大梁府有令,凡在城内打斗者,一律押回衙门。”

    “通、通”几声闷响,赵文、王彦升、罗庆环三人同时动手,十名军士已经飞了起来,趴在地上半天也爬不起来,赵文、王彦升、罗庆环趁着这个空隙,撒脚走出酒楼,迅速地消失在人群中。

    数年来,禁军三征淮南,一征幽州,军士们的杀伐气极重,为了大梁城的社会治安,大梁府尹吴延祚多次行令,在城中打斗者,一律严惩,在北伐回来之后,已有多名军官被大梁府捉去打了板子,打板子虽然不会伤筋动骨,但是光着屁股让衙吏打板子,却让这些军汉们颇觉格外耻辱。赵文、王彦升、罗庆环打倒差人之后,就飞快地溜了出去。

    明月酒楼地底层,有两名身着圆领衫的仕子坐在酒桌前,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谈笑着,这种装扮在大梁城极为普通,可以说是常见之景,等到赵文等人冲出酒楼,两人相视一笑。

    钱向南得知赵文在酒楼闹事的消息以后,立刻前往侯府,此事说小就是毫无意义的小事,说大就是违反命令地大事,正好可以借题发挥。

    侯云策此时却不在府中,几位宰相聚在中书门下,商议审理澶州一案。

    “此案不过涉及一位刺史,没有必要动用三司使,这个薛居正,调任刑部侍郎不久,看来还是经验不足。”范质是当朝首席宰相,看过薛居正送上的折子,有些不以为然。

    所谓三司使,是指遇到特别重大的案情之时,由刑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御史中丞共同审案。

    王著没有料到薛居正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他受人之托为郑有林说情,若是三司会审,自然不能忠人之事,暗自骂道:“薛居正真是混帐,唯恐天下不乱,居然想出了这样一招。”

    魏仁浦是众位宰相中最精于吏事的,对此案约知一二,就尽量回避这个案子,听到范质所言,面色凝重、稳重如山、一言不发。

    此案是由侯云策处理澶州洪灾而引起,王薄等人都可以不说话,他却回避不得。侯云策也不准备回避,听到范质对于三司会审有反对意见,慢条斯理地道:“此案涉及澶州十数万人命,仅此一条,就算得上惊天大案,动用三司审案也在情理之中。”

    当侯云策把郑有林带回到大梁城,并且投入了天牢,范质心中就有些不快,郑有林不过是澶州司马,司马是养老官,由养老官郑有林来承担澶州洪灾的责任并不公正。

    范质想避重就轻,道:“洪灾是天灾,每一次洪水决,都会淹死人,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澶州一案很明显就是澶州刺史渎职,案情并不复杂,由刑部来审就足矣,实在没有必要动用三司。”

    侯云策缓缓地道:“按我的看法,是三分天灾,七分,此次黄河决堤并非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而是河堤在春季没有维护所致,为什么朝廷地钱粮没有用到河堤上,这个原因要好好审一审。”

    范质道:“就算王德成贪赃枉法,案情亦很简单,仍然没有动用三司使的原因。”

    侯云策没有退让,道:“恐怕此事王德成还不算主谋,真正的主谋是司马郑有林。”

    范质听到侯云策的锋芒直指郑有林,并没有意识到郑有林有什么问题,却敏感地意识到侯云策是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冷冷地道:“一个小小的司马,更不需要三司会审,侯相小题大做了。”

    侯云策不准备退让,道:“是否小题大做,那要经三司会审才知道,范相结论下得太早。”

    范质见侯云策紧紧咬住郑有林不松口,心中也是“格登”一下,这个郑有林是奶妈的儿子,常年住在洛阳,也不知他如何和林守礼混在了一起,陛下的父亲为其求官,范质当然乐于做这个顺水人情,暗道:“难道郑有林当真做下了什么肮脏事情,我怎么没有听说过此事。”

    侯云策见范质眼神中有短暂的疑虑,紧逼道:“郑有林弄权,这在澶州可谓家喻户晓,可他为何能欺上瞒下,甚至架空了刺史,这必须深究,以振朝纲,否则小人当道,朝将不朝。”他说到这里,突然对王薄、魏仁浦、王著三从位宰相道:“澶州水灾,死了十几万人,难道这十几万冤魂就请不动三司会审”

    范质是首席宰相,而侯云策与小赵皇太后渊源极深,两人都是强势宰相,一直在朝堂上较劲。但是,以前都是暗中较劲,两人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如此针锋相对。王薄、魏仁浦、王著尖着耳朵,惟恐漏掉了一句。侯云策突然转过身向他们发问,三人顿时满脸都是稳重。



第313章 默记
    澶州城外十里之外,一处山湾,全是密密的竹林,走到清清河水边,山风拂面,竹林晃动,隐约间,能看到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屋。一阵沉闷的马蹄声,刺破了宁静山湾,在河水边扑腾着的光屁股小孩,好奇而又有些畏惧地从水里爬起来,远远地跟在马队后面。

    竹林深处是一个庄园,里面住了一百多人,这是刺史王德成在澶州城外的产业。

    一位满脸麻子的军士在门外大喊道:“赶快开门。”

    过了半响,庄园开了一个小门,走出了一个佝偻老人,他对着麻脸军士拱了拱手,道:“小人是这里的管家,请问军爷到此有何贵干”
1...140141142143144...1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