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赵构拿过来了高丽图经看了很久,点了点头。
的确是定国之策啊,大力发展海贸,拓展财源,来补充国库。
“秦相公果然有谋国之才。”赵构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按秦相公所言,广开海路,广拓财源,以弥资朝堂之财务窘迫。”
“不过秦相公所言,这《高丽图经》共有四十卷,为何只有这一卷啊。”赵构不接的问道。
太学府设有书舍,而这本高丽图经的第一卷,就是秦桧从书舍里借出来,而秦桧没有还而已。
剩下的三十九卷,自然还在汴京。
只是秦桧赶紧岔开了这个话题说道:“这图经本来就是刊印之物,极容易寻找。倒是臣这一策的好处颇多,除了可以增补国库以外,还可以广开民生,也是一个养民之策。”
“比如各种布匹、漆器、铜像、折扇、笔墨纸砚、茶叶在倭国都是抢手货,只需商船到了,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臣以为,不禁要官船去开海行商,坊间也应该鼓励其开海拓财。”
赵构忽然想到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方向的问题,那就是太考虑眼前,而忽略了未来。
“秦相公想的很远,朕心甚慰。”赵构笑着说道。
“倒是臣的第一策,官家还需要谨慎考虑。这个执行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也是需要分批进行的。”
“先盘查清楚所有的北人的户籍,加以乡绅经纪规劝,最后送到北地,先从老百姓,再到乡绅,员外,一步步的送回去。小心施为,以防止民变。”
赵构点头,算是结束了这个问政,笑着说道:“朕还是那个官职,中书舍人。杜充不堪重用,尚书右丞的位子早晚是你的。不知道你觉得如何”
秦桧这次没有犹豫,今日之奢靡的一切,都需要权势才能一直拥有,在见识过繁华之后,还怎么能够忘却
“臣愿肝脑涂地,以报圣恩。”秦桧算是正式认领了这个遣官。
从今天起,他秦桧也成了人上人了!
“朕还有一事,秦相公可知道朕在汴京的王府是否一切安泰”赵构小声的问道,脸上露出了担心。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官府给发媳妇吗?
赵桓对自己收复了荆湖北路同样莫名其妙。
这事怪就怪在,赵桓并没有下令大军开拔,荆湖北路自己就回来了。
“李太宰,朕这个算不算是传檄而定”赵桓不确信的问道。
李纲摇头,说道:“官家未曾传檄啊,算不得传檄而定。”
“那依李太宰所见,这荆湖北路算是怎么一会儿事”赵桓还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这就是民心所向吧。”
“大约是吧。”赵桓茫然的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李纲的说法,他还沉浸在军报传来的喜悦之中。
“李太宰,你说荆湖北路的事,能不能复刻其他路这南方就平定了啊。”赵桓继续翻看着手中的军报问道。
而李纲摇头,他刚开始接到军报的时候,也细细斟酌过这个可能,可惜荆湖北路的事是个个例。
“官家,这次荆湖北路归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官家,臣以为想要复刻荆湖北路之事,非常困难,几无可能。”李纲回答道。
“是啊,很难复刻,可惜了。”赵桓也是非常可惜的说道,他也知道不可复刻。
荆湖北路的归附,其实也可以算是赵桓传檄而定。
因为赵桓的确向荆湖北路的洞庭湖发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就是封了两个统制。杨钦和杨幺。还有一大批的低级军官。
当然这种招安,是你情我愿之事,结果杨幺在细细询问了北地详情之后,决定率领义军归附汴京。
顺带着把峡州和江陵府给拿下了,给汴京的官家做了投名状。
所以,的确是赵桓的兵马,拿下了荆湖北路,并非赵构的传令兵,或者孔彦舟为了脱罪诓骗赵构。
因为杨幺、杨钦等人打的旗号,是赵家旗,荆门军。
所以,孔彦舟并未撒谎,的确是赵桓的人,拿下了峡州和江陵府。
当然杨幺能够下定决心率领义军归附的最大原因,其实是一个叫张用的人。
张用和岳飞乃是旧识,同在汤阴做过一段时间的弓手。
在岳飞第三次从军的时候,岳飞投奔了宗泽,而张用机缘巧合的投了杜充,然后就被杜充给逼反了。
张用在洞庭湖八百里水寨中的地位算不上高,也算不上低。
岳飞给张用写了一封书信,说是恭贺同乡,其实也是劝降张用,向张用说了下现在官家的种种政令。
张用这个人虽然武功不强,但是为人却极为多疑,他不太相信官家的招降,当然他更不相信的是北地的均田令和征兵令。
所以张用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为理由,乘快马从荆湖北路,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赶到了相州老家。
他呆了几天之后,算是彻底相信了,杨钦说的那些话,在自己的老家已经完全实现了。
那还造个棒槌反
张用就乘快马准备返回荆湖北路,带着自己的部卒回老家种地去了。
他在返回洞庭湖的路上,途中遇到了河南府的闾勍,被闾勍赏识。
而闾勍同样劝说张用归宋,并且将自己的义女一丈青嫁给了张用。
一丈青原来是马皋之妻,结果在第一次开封之战中,马皋失滑州望风而逃,被当时李纲按照国法处斩了。
马皋的妻子一丈青,是个盘马弯弓的巾帼英雄,武艺超群,闾勍可怜她受到了马皋案的牵连,就收了其作为义女。
张用和一丈青,两人一见钟情,闾勍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而张用回去一趟,不仅分到了地,还娶到了媳妇。
这还得了
八百里水寨闻风而动,见过嫂子之后,就是询问张用,归附是不是官府发媳妇
那不可能!
张用解释的很详细,这媳妇是自己凭本事娶的!官府不发!
但是均田的事,和家乡的变化,张用一五一十的和水寨的头目说的很明白。
而杨幺本来就在杨钦的劝说下,就已经动摇,而张用的话,成了杨幺心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杨幺接受了汴京的招安。
并且送上了投名状,峡州和江陵府,以及自己八百里水寨十数万的
第三百一十六章 奇葩君臣
赵桓倒是有钱,他也不介意给国库一笔钱,度过难关。这天下姓赵不姓李。
“大约要一百万石的稻谷或者麦谷,或者一千万贯钱。”李纲小心的说道,这笔钱,可不是紧急给关中青苗法应急的那一千万贯。
那一千万贯何栗可是答应年底还一千二百万贯的钱,自己要这一千万贯钱,可还不回来。
赵桓看了眼赵英,赵英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就是一千万贯,一万万贯也不是没有。
“去找赵都知支钱吧。”赵桓无所谓的说道。
钱嘛,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
比如赵桓就从来没有自己用到过钱,所以他对钱很无所谓。
李纲俯首称是,如果官家不是赵桓这样的人,他也只能学蔡京一样,四处拼命捞钱。
可能他比蔡京好一点的就是自己不贪钱。
但是也无济于事。
拼命捞钱,就得符合捞钱的潜规则,和乡绅、员外们分账,这样一来,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蔡京那种搞法典型的拆西墙补东墙,补来补去,最后全都得塌了。
李纲直接拆得皇帝的墙,这种做法很犯忌讳。
可惜,李纲是个新手宰相,赵桓何尝不是个新手皇帝
两个人都没把这当回事。
赵桓觉得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是一种很正常的逻辑,毕竟他就活在那么一个时代里。
赵桓手里绝大部分的钱,都是抄家抄出来、燕云十六州打下来分的收益、赵英经营而来,绝对的取之于民。
赵桓倒是很喜欢大兴土木,在河北路填坑,在河东路造太原城,在燕京路修燕京,但是这种大兴土木,是建城,是国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奢侈享受。
这样一来,赵桓建城填坑,用的工赈监的民夫,虽然消耗很大,但同样也有大量当地百姓自带干粮的参与其中,节省了大笔的开销。
但是要修宫殿,绝对没人会自带干粮了。
赵桓大兴土木,其实花费也不是很大,赵桓对燕京路的行在,要求也很低。
这种臣问君要钱,双方各都觉得理所应当的诡异之事,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发生了,还没有人劝阻。
所以,赵构就觉得这种汴京皇帝的做法真的奇怪,本来就是皇帝,坐拥天下,居然不好好享受,费力不讨好的变革。
变来变去,哪天把自己的皇位变出去,才知道改悔。
“你赈济灾民的时候,务必保证钱粮到灾区,到百姓的手里,如果处理的此事时,力有未逮,就问问李邦彦,他现在应该从河东路回来了吧。”赵桓问道。
李邦彦这个人,就很会站队,在七门进京的时候,李邦彦居然带着老仆二人,从汴京千里迢迢的赶到河东路去投奔赵桓。
奈何赵桓行事风风火火,从云中考察进入河东路,再到关中,行踪飘忽,李邦彦并未能面圣。
倒是赵桓都回京好几个月了,李邦彦才乘着牛车,慢慢悠悠的回到了汴京。
李纲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之人,所以赵桓的建议,李纲俯首称是。
李纲出了宣德门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皇城,一阵的恍惚,他自然知道拿官家的钱,并不好,但是他有点办法,就不会开口了。
现在四处都在花钱,他好不容易维持住了收支平衡,奈何现在的荆湖北路的事,他又不得不开口要钱了。
幸好官家不是很在意。
李纲的轿子并非回府,而是直接找到了李邦彦的居所,一个两进一出的小院子,在这繁华的汴京城里并不起眼。
李邦彦听到门房说李纲到访,着实一惊。
在李邦彦看来,李纲这个宰相比自己当初要强多了!
面对危险不低头,面对皇权不畏惧,面对万事,都尽量处理周全。
所以,李纲能来,让他着实的惊讶。
他赶忙收拾了一下亲自到了正门迎接李纲,连连说道:“李太宰,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想出去
“流民无数,饿殍千里的江南,当时最紧要的,就是把赈灾的粮食,送到百姓的嘴里,让他们不饿着肚子,但是这粮食,我怎么送”
“肯定是重新启用官员,路、府、州、县,层层而下。”李邦彦叹气的说道。
李纲有些犹豫的问道:“不复体统,如何安排粮食下方到百姓手中这一条没错啊。这千千万万的灾民呀,救灾的粮食,还不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
李邦彦无奈的摇头说道:“李太宰谬矣。这天下哪里有喂得饱的官”
“根本不可能喂得饱!他们将稻谷,麦面全部换成了麸糠去赈灾,还美名其曰乃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活命。”
“满嘴胡言乱语啊。”李邦彦回忆了一下继续说道:“宣和三年江南地龙翻身,毁掉的是官舍,民居,死伤惨重,本来就是天灾,而后呢”
“大多数的常平仓都是完好无损的,各级官员说,百姓和叛军,将这些常平仓疯抢而空,其实呢”
“多数都被这群官员手中!他们将常平仓的粮食给贪墨了。”
“朝廷的赈灾的钱粮,本来就不是很多,再被这群官员层层剥一层皮下去,到了百姓手里,还能有多少”
“所以,我才说当初赈济之败,第一败就败在了这救官这一条之上。”
李纲沉默,他当然知晓宣和年间,江南的惨状,可是当时的他位悲言微。
但是现在呢,自己已经是宰相了,自己面对荆湖北路的赈济,手中握着比李邦彦更多的赈灾的钱粮,可是又能如何
不救官,则民无人救。
救官,有无法避免层层的剥皮,赈到最后,赈的官员富得流油,百姓依然饿着肚子。
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听李邦彦这么一说,李纲也是犯愁。
本来荆湖北路归附之事,就来的突然,而赈济之事现在有一筹莫展。
这赈灾,着实让人头疼不已。
“官家让某来找士美,是不是士美有什么良策”李纲也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官家让他来找李邦彦。
李邦彦点头说道:“这里是一本札子,不过你除了向官家要钱以外,你还得问官家要人,就看种太尉和何栗会不会放人了。”
“还得问官家要官,册封张用、杨钦、杨幺等人为各处工赈监的少丞,督办此事。”
“这篇札子的要点还是官家的想法为主,就是以工代赈,不过是先赈再工。确保赈灾,能把粮食,真的赈到了灾民的手中,而不是赈到官员手中。”
“赈济由工赈监赈济,而不是由百官赈济。”
“各司其职,而非由官员代赈。”
李纲打开了札子,细细研读了一番,才确定这浪子宰相不仅仅是个浪子,而且是个很有才学的浪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