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唐媛将龙凤钗拆开,说道:“你呀你,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事,讲究什么,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

    “现在陆家和唐家,早就门不当户不对了。这怎么能如此草率的决定呢”

    “官家非常喜欢咱家陆游,第一次见面就赐下了镇纸,还说等过两年进宫当太子伴读。你这草率的就敲定了婚事,着实是……”

    陆宰趁着酒劲,也是高声的说道:“你这话我就不喜欢听了,俗话说风水轮流转,这山不转水还转。”

    “咱们现在是乘着官家的东风,有了点样子,你怎么就跟门房一个样呢这就高人一等了”

    “若是现在换换,唐闳是三品大员,咱们是个通判,你说,你是不是也要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咱们高攀了人唐闳,也反对这门亲事”

    “怪事!这是你们老唐家的事,怎么就成了我多此一举呢”

    唐媛和陆宰就开始吵吵起来。

    三岁的陆游在院子里埋雪人,小手冻的通红,但是看到不成样的雪人,还是笑的很开心。

    小孩子的快乐就很简单。

    一个木棍都能玩上半天,说不得他手里拿着木棍,心里却把木棍,当成了齐天大圣的金箍棒。

    他听到了父母的吵架,扔下了没堆好的雪人,噔噔噔的跑向了坐北朝南的上房。

    看护陆游的仆从,看到陆游跑的很快,亡魂大冒,大声的喊道:“小少爷你慢点!”

    陆游一转眼就跑到了上房门前,一边敲门一边奶声奶气的喊道:“爹爹、娘亲不要吵架吧。”

    陆宰打开了房门,抱起了陆游说道:“爹爹和娘亲没有吵架,在说事而已。准备给你找个小媳妇,你要不要啊。”

    陆游手里还攥着一团雪,他眼珠子一转,就将手中的雪团,塞进了陆宰的衣领,嘿嘿的笑作一团。

    陆宰被这突然袭击,弄得有点措手不及,他连忙把陆游放在地上,手忙脚乱的弄了半天,才把雪团掏了出来。

    “咦!小兔崽子,看我不打死你哩!”陆宰撸起了袖子,就准备抓住陆游,演一出安塞腰鼓。

    陆宰伸手一捞,抓住了四处跑的陆游,抓起来,夹在腰间。

    “爹爹不要打我了吧。”陆游看着他的父亲高举的手掌,求饶般的说道。

    唐媛被陆游大眼睛里的小眼神,给气笑了,她笑着说道:“好了,好了,把游儿放下。这和唐家的亲事,就暂时搁着,反正还小,等到以后再说就是。”

    陆宰点了点头,轻轻拍了一下陆游,说道:“你再塞,我就打你的腚!听见了没”

    陆游用力的点了点头,陆宰看着自己孩子老实了,也舍不得打,将陆游抱在怀里准备继续说说这婚事。

    陆游抬眼看着陆宰,突然将冻的通红,还带着雪融化湿乎乎的小手,猛的塞进了陆宰的衣领里,大声的说道:“暖手手,爹爹让我暖手手吧。”

    陆宰被这小手一冰,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也顾不得说事,和陆游玩成了一团。

    “你说你这个当爹的,一点都不严,这万一游儿长歪了可咋办”唐媛看着没点正形的陆宰,连连摇头说道。

    “骑大马,骑大马!”陆游趴在陆宰的背上,大声的说道。

    陆宰听到夫人的抱怨,用力的耸了耸,让陆游在自己背上更加稳当,他笑着说道:“这不是还有你这个严肃的娘亲吗走喽!堆雪人去咯。”

    陆宰驮着背上的儿子,到了院子里。

    他陪着陆游蹲在雪地里堆雪人,得亏是到了冬天,官家也回了京,否则哪里有这等闲散的功夫

    陆宰平日里忙于公务,经常披星戴月而归,回来的时候,陆游都睡熟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钱多的花不出去怎么办?
    官家这首诗显然不是本人的经历。

    在李清照看来,这两首词,其实更多的描述了一对伉俪,被迫无奈不能在一起的故事。

    李清照没有再深入解读,她害怕自己误会,一如当初。

    同样,她经历过了赵明诚的事之后,就已经到了不悲不喜的地步。

    若是有了好的结果,那就有。

    若是没有……

    她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在空白的札子上,写道:

    【不悲,不喜;不哭,不悲;不来,不去;不舍,不离。】

    次日清晨,赵桓终于迎来了归京后的第一次的朝议,这个朝议是极为无聊的。

    朝政的争吵,在赵桓看来,就像是街头的妇女争吵一样,站在各自已经预设好的立场上,展开的争论。

    只想说服对方,却永远说服不了对方,甚至连各退一步都不肯。

    朝臣在不停的吵吵,赵桓端坐在御上,无聊透顶。

    在这种撕扯没有结束之前,赵桓也不方便下场。

    否则他既当裁判,又当球员,那这大朝会的朝议,就没有了他的用处。

    赵桓在朝会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种神游太外的状态,也是积极的端坐在御前,听朝臣们商量国政。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乍听一下,都很有道理,但是又好像都没什么道理,后来就是重复的话重复说,就变的没劲儿起来。

    赵桓无聊的扫过了每个人的忠诚度和能力值。

    李纲在看人上面极为准确。

    至少赵桓看着朝臣的忠心值和能力,基本上没有太多职位,不匹配能力的地方。

    而且有些人能力很强,但是却身居低位,赵桓仔细打量,发现都是些年轻人。

    他们的经验不足以充当更重要的职位。

    论资排辈这种官场陋习,在大宋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官家”赵英小声的提醒着赵桓。

    “啊”

    赵桓从神游天外回过了神,说道:“商量完了”

    李纲无奈的看着御座上的官家,他出列说道:“官家这是域外恩迁令的几条意见,官家看一看”

    他并没有怪官家不勤政,当今圣上还不勤政,那天下就没有勤勉的皇帝了。

    其实,在朝臣们吵架的时候,李纲就差点睡着了。

    用官家的话说,就是车轱辘话车轱辘的说,太过无聊。

    朝堂争论,其实就是走个过场,形式。

    多数的条款的制定,福利的削减和增加,都是在大朝会之前的晚上,各方势力坐在一起,早就商量好了的。

    也早就呈给了官家,让官家去审批。

    但这个形式,不走还不行。

    赵桓装模作样的拿起了李纲的札子,朱批之后,说道:“按令执行吧。”

    多数位置够不到前排的朝臣们,看着皇帝批复的札子。

    有的朝臣兴奋,他们参与了朝政,甚至自己的意见被朝堂大员们所采纳。

    有的朝臣灰头土脸,像是斗败了的公鸡一样,毫无斗志。

    参与感。

    赵桓晃着自己晕晕沉沉的脑袋,站了起来,散了这大朝会朝议。

    李纲各部的侍郎留了下来,开始了真正的利益交换。

    基本上域外恩迁令,都是在常朝上决定的。

    赵桓终于打起了精神,开始参与到了朝议当中,每当他抛出一个问题,朝臣们赞同、反对陈述理由或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这也让他不得不佩服,这群站在常朝上的人尖子们,思考问题之周全。

    赵桓终于在群臣的说服下,暂缓了针对朝堂弊政的种种改革,一切以稳定为主,打完金人之后,再改革朝堂官制。

    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了为今日朝政议论的争议点。

    而且议论纷纷,讨论的极为热切。

    随着商改的不断推进,大宋的依托于专卖专卖和包税扑买制度,建立起来的税务体系变得极为低效,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大宋已经一百六十年了,这套官制、税制、田制、军制,已经执行了一百六十年,处处都透着一股子的腐朽和迂腐的味道。

    还是那句话,赵桓依旧认为,这天下最精妙的语言就是汉语和汉字,因为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但是最不该出现的词汇就是差不多这三个字。

    大宋这套制度运行了一百六十年之后,处处都是差不多。

    税务是最先暴露出来的问题。

    随着商改不断的推进,大宋的税收由退役军卒组成的稽查队,进行税务稽查督促缴纳,计省的会计们计算税务,然后统收统支的让计省批条子,进行分配。

    退役军卒的督查干的很不错,税稽查这三个字,就连邸店一等商户,看了也是心里发怵。

    这群督查们,根本不跟你讲什么情面,追缴税务那是一个利索。

    计省的会计们的计算也没有问题,还能通过账簿查到不少的偷掉的和漏掉的税赋。

    问题就出在了统收统支的问题上。

    大宋的计省真的到



第五百一十七章 甚幸,至治之君也!
    计省本身的职能,因为缺少了三司使和各种司所,导致了计省名存实亡。

    赵桓从历史的长河里,看到了大宋应该建立一个新计省,而这个新的计省的正职应该是属于三公九卿,长时间出现在常朝里。

    而新计省,需要担任其本职工作。

    包括商税、农税等财税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改良方案并组织实施。

    还需要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形势,参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宋的商业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还需要拟订朝堂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完善鼓励包括居养院和安济坊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还需要建立新的税法和税收审计工作。

    还需要大宋越来越繁荣的海贸的市舶司的税务,也就是海关税如何征收和各种货物征收比例。

    还需要负责各路、州、府的财会审计。

    这都是计省本身应该干的事,但是元丰改制之后,这些职能,都归了户部所有。

    户部本来就负责大宋的人丁和官员任命和考核,工作繁重,还负责税收。

    加了计省的工作职能后,就显得转不过来圈了,但是能够勉强应付。

    毕竟在赵桓登基之前,大家都是踩着西瓜皮滑,滑到哪里算哪里。

    现在商改的不断推进,户部力有未逮的弊端逐渐显露。

    连钱都花不出去,不正说明,大宋的朝堂正在逐渐的失去了他本来的作用

    赵桓看到了大宋的朝堂的弊政,但是他现在却无力去改变,确切的说时机还不成熟。

    就以组建商部来说。

    从亲从官抄了吴敏和李擢家,内帑暴富开始,赵桓就开始计划商部诸事,整整两年,从选人到从各个部分分权,用了整整两年。

    这还是有李纲的帮衬才做了起来。

    但是依旧是个大体的框架,如果不是李纲倒腾出来个飞梭织布机,商部能不能走下去,还模棱两可。

    赵桓看着朝臣们渴望的目光,说道:“这样吧。”

    “先说货币的事,大宋的钱引不能超发,这是底线!一块银元一张钱引。绝对不可超发。”

    赵桓先给大宋的财会改革定了个下限,这个下限是一个保障,防止大宋手工作坊的薄弱经济体,在财会改革的冲击下,被直接冲垮。

    大宋很富有,但是封建王朝的经济都是工坊和小农经济,很容易就会导致各种社会乱象。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

    “赵都知,我记得咱们内帑有很多的票号钱庄,对吧。”赵桓忽然说道。

    赵英一愣,这常朝什么时候有他的事了

    “是的,主要都是在北地,约有一百多家大宋的票号,官家的银元就是从这些票号里兑出去的。”赵英俯首赶忙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把内帑的票号钱庄,给了商部,让商部组建大宋钱庄吧。”

    赵英的眼睛越瞪越大!

    官家最开始用内帑,填补陈留门战死军民的抚恤。

    在云中路补大宋军卒的粮饷。

    在河东路借钱给孙博和何栗,填了常平仓的窟窿。

    平州战事中,内帑出钱买粮。

    大宋书坊成立的时候,内帑的书坊全部给了进奏院和李邦彦,组建了大宋书坊!收益归了国帑!

    连圣旨打劫的一千万银元,都归了国帑!

    现在内帑所剩不多的票号和钱庄……官家也要拿到外朝去

    李纲、郑望之、朱胜非面面相觑,官家这是又要做什么他们莫名的看着赵桓,不知道他意欲何为。

    赵桓看着赵英的脸色,就知道他不舍得。
1...208209210211212...2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