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对于塔塔尔部,岳飞的建议是重点防备,尝试沟通,来削弱金人的实力。
但是赵桓却知道,那个两面三刀的塔塔尔部,绝对不会跟大宋一条心,不多加提防,很容易在关键的时刻给大宋的军队一刀。
赵桓用力的伸了个懒腰,对着赵英说道:“将这些札子送到兵部,兵部传到各军,准备春季攻势吧。”
“把程褚的札子给我。”
经过反复的确定,赵桓终于确定了各军队的调拔和方略,送到了各军将手中。
赵英抱起了几道札子,说道:“官家,天色已晚,刘才人那里,官家得去了。不能再拖下去了。”
“要不程指挥的札子,明天再看”
皇帝的婚礼自然和常人不太相同。
赵桓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宗庙、文庙、武庙进行祭祀。
他多少能够理解点去宗庙告慰祖宗,但是他总觉得去文庙、武庙告慰先贤,有点飘。
民间结婚,都是告诉亲朋好友,他这倒好,通知了历代圣贤。
赵英和宇文虚中给赵桓筹备婚礼,主要是三件事,纳吉,纳徵和告期。
纳吉把刘婉的生辰八字拿过来占卜。
纳徵则是送彩礼的礼仪,明媒正娶都是要彩礼,皇帝也不能例外,这方面主要是由赵英督办。
告期是将挑选好的良辰吉日,交给皇帝定夺。这个日子,当然是皇帝看上哪天算哪天。
等到全部确定好了,内帑开始准备御座、制案、节案、卤薄、彩舆。
内侍省接受各官员的礼物,摆到大庆殿的月台上,显示臣子的恭贺。
赵桓把这个步骤去掉了,毕竟燕京行在的仪式,难道让官员们从汴京送礼不成
赵桓下令让官员们,一人一张赞表了事。
这准备工作都如此繁琐,那结婚的仪式更是繁琐到赵桓心态爆炸。
早上天不亮就醒了,一直到他偷懒,跑到文德殿,依旧还没结束。
“朕换上冕服,去太庙祭祀,再换上婚服到延福宫合卺(喝交杯酒),然后再馔案等到吃过喝过之后,朕和刘婉再换常服,再去祭祀最后还要行盥馈礼?”赵桓看着札子就是一阵头疼。
“这都最后一个步骤都到洞房了,不能少点步骤吗”赵桓皱着眉头问道。
赵英惊恐的说道:“官家,万万省不得啊!这都是礼,要是省了,礼部的官员又要叽叽歪歪的惹官家生气了。”
礼节方面一丝不苟,能彰显皇家的威严吗他怎么这么不信呢
 
第五百五十七章 你管这玩意儿要尺?
“不是应天书院”赵桓愣愣的问道。他还以为是应天书院。
结果一个‘应天书院修身院’,是什么鬼
应天府(商丘)。
赵桓对这里印象不太好,因为正常历史线里,就是赵构在应天府这地方,收拢了南逃的禁军,收拢了二十万人,看着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
赵构丝毫不为所动,任由民间组成的义军驰援汴京,而自己却准备着登基诸事。
而应天书院就在应天府,赵桓对这里的感觉就更差了一些。
【历史事件提醒:应天书院,由五代十国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书院成为府院,庆历三年(1041年),应天府升级为国子监。成为大宋最高学府。】
赵桓看着系统介绍,有些恍惚。
国子监的规制,其实是在国、府、县三级学校中,属于国子监一级院校。
赵桓一直以为是应天书院出了大事,感情自己误会了
“官家啊,应天书院乃是国子监,自然和这次的‘应天书院修身院’之事,没有丝毫的联系。”宇文虚中赶紧解释着。
他大清早还没起床,就被叫到了文德殿,还以为是出了什么要命的大事,没成想是官家以为国子监出了大事。
宇文虚中看着官家脸上的震怒消失,才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那‘应天书院修身院’乃是假借应天书院之名,大肆在民间招摇撞骗。才有了眼下的案子,官家莫要着急。”
赵桓这才放下心来,当他知道大宋的第一学府,应天书院出事的第一时间,就是有些惶惶,没成想自己误会了。
怪不得赵英敢劝他押后处理。
应天书院,是赵桓在蔡京的三级学府制度下,一个重要学制改革的试点,是赵桓第一次进行分科授学的地方。
这要是出点什么事,会给本来就有点捉襟见肘的人才储备,带来极大的隐患。
赵桓收到应天书院出事的第一时间,还以为是有人准备跟自己过过招。
赵桓的分科治学、授学以及新教材和识字班,是一整套的文化制度的改良,他还以为是守旧派们派出了代表人物,跟自己争夺知识的解释权。
结果是虚惊一场。
赵桓这才打开了札子,不过他看着依旧是火大!
“即使不是应天书院出了问题!那也必须重视!是谁在其中获利,是谁在其中充当保护伞,是谁在其中当这个刽子手,都要查清楚!”赵桓摔了札子,非常气愤的说道。
这个假冒伪劣的应天书院修身院,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是一个全国连锁性质的私塾机构。
李邦彦原先的书坊就是全国各大州都有门面,只不过他倒台的时候,那些书坊都被查抄,归了内帑。
后来以李邦彦的那些书坊为根基,组建了大宋书坊。
还有内帑那些通行天下的票号钱庄,组建了大宋钱庄。
而建阳余家更是把书坊的生意,做得整个南方都是建阳余家的场子。
所以这个修身院的私塾机构,做的整个大宋都是,一点都不稀奇。
私塾,赵桓曾经和李纲讨论过,是否取缔那些书院,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没有完全的公平。
必须要有私塾,来补充大宋的教育体系。
结果现在就是这家名为‘修身院’的书坊出了事。
这个案子是赵桓登基之前的案子。
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时候,被迫结业于‘修身院’的张琦,回到家中,烧毁了家里的油库。
在家里的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和哥哥,然后自杀。
灭门惨案!
当时的应天府尹是现在的大宋提刑官,宋世卿。
此事案件证据确凿,事实清楚明朗,的确是张琦做下了这等人间惨事。
此案唯一疑惑点,就是张琦虽然过去顽劣了些,但也就是喜欢玩蛐蛐、遛狗、斗鸡、游手好闲的劣子而已。
这种人在大宋不要太多,张琦他爹可是应天张家的家主!
那可是邸店一等油商,就张琦这样,富贵一生完全不是问题。
是什么让张琦在‘学成归来’的时候,痛下杀手,杀死了自己全家然后自杀从一个劣子变成了一个逆子
这一点,是当时宋世卿死活想不明白的地方。
他也亲自到那‘应天书院修身院’里调查了一番,就是一间很普通的私塾而已。
与大宋所有的私塾,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感到事情非常蹊跷的宋世卿,并没有选择结案,虽然线索断了,但是他这几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追查这件事。
宋世卿敏锐的嗅觉,真的让他找到了很多线索,但是让宋世卿极为奇怪的是,那些能够提供证据的证人,总是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宋世卿,这几年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曾经就读‘应天书院修身院’的一名女学子。
她愿意告诉现在贵为大宋常朝官员,提刑司提刑官的宋世卿,关键的线索和证据!
然后宋世卿将其接到汴京驿站的当晚,这名孙姓女子,自杀在了驿站!
一家灭门惨案,数名证人消失,孙姓女子自杀,让宋世卿彻底暴怒,大宋提刑司衙役尽出,查抄‘应天书院修身院’!
无果而终。
没有查到任何有利于案情的线索。
陷入了窘境的宋世卿,一纸公文,把这事捅到了赵桓这里,他是在顶不住了。
地狱空荡荡,恶鬼在人间。
赵桓就让程褚带着人查了这‘应天书院修身院’。
大宋提刑司是干的侦破案件的活儿,搜罗证据、推演过程、根据尸体留下的证据,复现案件。
他们这种侦查性的机构,自然赶不上皇家特务机关。
主要是大宋提刑司手中的审查的权力和手段,远不如皇城司的察子。
皇城司专门干的就是刺探情报,偶尔还在敌国搞破坏,赵桓令程褚去查这种案子,杀鸡用牛刀。
说到底,皇城司的察子是游离在法律之外的一个机构,手中权力是皇权的延伸。
 
第五百五十八章 清风翻书可识字,闭眼辨味可知色
赵桓沉默了一下,问道:“这和朕要查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吗”
宇文虚中看着赵桓毫无反应的模样,一时间有些沉默。
他想了很久,说道:“官家,类似于修身院教出来的学子是无害的。张琦的案件只是偶然中的偶然。”
赵桓看着宇文虚中,用怀疑的眼神看着宇文虚中问道:“无害!”
宇文虚中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无害。”
“宋少卿查这个案子,其实并没有多少人阻止,官家所说的保护伞,已经查明的应该是天府知府常何,那是个蠢货,现在也被缉拿。”
“但是官家,查到证据又能如何杀自己全家的是张琦,那个女学子是自杀。”
“即使是现在,我们拿到了证据,他们使用了锏教育学子,也是这些子女的家长默许的。”
“所以,官家,你准备怎么做呢杀掉没有参与、指使的修身院的吴文吗还是连同常何一起杀掉呢”
赵桓皱着眉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说道:“难道任凭这两个人间恶魔无恶不作吗!”
宇文虚中抬起头,看着皇帝冷静的说道:“杀掉吴文的证据略有不足。”
“他没有做出杀人之事,也未曾教唆杀人。”
赵桓点头,吴文并非教唆张琦杀人,那名女学子也是死于自杀。
虽然这一切和吴文和常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他们不是直接凶手。按照大宋律法,他们的确罪不至死,顶多流放。
赵桓静静的说道:“朕要他们死,因为案件有新的进展。”
宇文虚中点了点头,说道:“那臣去安排。”
赵桓将手中的札子递给了宇文虚中,说道:“程指挥发来的札子里,在修身院的后院里发现了两具埋起来的尸首。是修身院的学子。”
“宋世卿查验了尸首,这两人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死前经过暴晒,有多处骨折。”
“据交待,是吴文亲自动的手,埋了这两具尸首,他假说两人死于金兵拿下的流匪。”
宇文虚中看了半天札子,笑着说道:“官家这是新案情,某不了解。”
“但即使没有新案情,他们也得死。”
赵桓摇头笑道:“朕没有想制造冤案。”
宇文虚中又想起自己给官家准备的冤案,当时孔端友无意识的制造了《吊物战场文》一案。
他已经给官家安排了冤案的机会,但是官家没有用。
宇文虚中才懒得管是一家死于非命,还是证人无端消失,亦或者那个女学子自杀,对他来说,这都是小事。
当初金人南下的杀戮和带来的社会动荡,上百万户百姓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死于非命,他见过了太多太多的悲剧,也见过了太多的流血。
这件事压根对他没有什么冲击力。
在宇文虚中看来,只要官家还是那个官家,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
宇文虚中笑着说道:“臣还曾听闻有人可以清风翻书可识字,闭眼辨味可知色。”
“清风翻书可识字”赵桓一愣,天下还有这等事吗
宇文虚中点头,说道:“都是些江湖骗术,就是书看都不看,就可以辨识书中的文字,闭着眼闻味道就可以知道颜色,其实都是设计好的套路,哄骗百姓罢了。”
“一本大部头的《今文尚书》,枕着厚重的书睡觉,就可以通读其中内容,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宇文虚中讲了半天他听说的例子,赵桓才恍然大悟,这种清风翻书可识字的理论依据,居然是高浓度的《尚书》流向低浓度的人类大脑。
还挺合理…才怪!
这不就是后世那传闻甚广的量子波动读书法吗!
骗术啊,都一千年了,后世的骗术都没有超脱这个框架吗
果然中华文化源源流淌,连骗术也发挥到了极致,早就玩烂了的把戏。
宇文虚中笑着说道:“但是官家,死掉一个吴文和常何,其实作用不大。还有杨文、刘文,无数蛀虫招摇撞骗。”
“臣以为,应该规范私塾的行径,做成成文的法规,教习也能更加确定自己的职责范围,同时也要增加对这些私塾的检查防止出现此类事,才是正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