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众人感觉出来了,朱元璋这是在吹捧张居正,也是在吹嘘他大明朝。
“人还不少啊!”
&nbs
第078章:发现朱元璋的秘密
公元1644年,十一月,川蜀。
张献忠刚刚称帝,建大西政权,大封四方。
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在军事上,大西政权设五军都督府,中军王尚礼,前军王定国,后军冯双礼,左军马元利,右军张化龙。
可谓是,风光一时!
就在张献忠登基没几天,就收到来自大明王王宇的招降书。
然后把招降书递给几个养子和文武过目。
王定国行礼道:“皇上,此大明王王宇,不知是何处来。崇祯死后,吴三桂没有投降李自成,也没有投降清军,反而是投靠了这大明王王宇。
然后还惊人的伏击了清军,打败李自成主力并将其活捉,令天下各方震惊。
如今,蓟辽总督王永吉也投靠了这大明王,与吴三桂南北出击,很快击败李自成余部。顺天府,陕茜,山茜,山东,河楠等地已被其攻占。
就连汉中李自成部将贺珍也投降了。可,奇怪的是这大明王一直没有称帝。其身世是迷,臣怀疑他可能是大明朝王室之后。”
这些张献忠都知道,觉得大明王王宇比南明朝廷更可怕,说道:“根据最新的情报,王永吉镇守在蓟辽之地,抵御清军南下。
吴三桂大军与南明朝廷的高杰,刘良佐带领的人马,正在淮南等地交战。
汉中的是贺珍和王永吉与吴三桂各自的一个副将联合领兵,对川蜀是虎视眈眈。
清军,大明王,南明朝廷,加上朕之大西,天下四方割据,形势复杂。”
川蜀之地,张献忠也只是掌控了大部分,各地还有地主武装和明朝旧部的不断抵抗。
他的主力在川蜀,湖广等地兵力薄弱。
如今张献忠刚建立的大西政权,面临着大明王王宇和南明朝廷两方的威胁。
看向众人,张献忠说道:“不论他大明王是何人,朕,岂会投降!”
平东王孙可望行礼道:“父皇,儿臣听闻汉中的大明王军之中还有女子为兵者,此乃滑天下之大稽,可见其军纪涣散,非强敌。
王永吉,吴三桂也许不好对付,但要对付其他们则不难。儿臣请命领兵夺取汉中,让那什么大明王知道,我大西可不是能被轻视的!”
孙尚香在陕茜,山茜,汉中等地也闯出了一些名声,被称之为“再世花木兰”。
但,这个称呼,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是嘲笑和讽刺。
即使你领兵打战再厉害,但只要你是女子,名声越大,只会更让人瞧不起。
会说她,不守礼法,不知廉耻……
……
张献忠点头道:“朕,命东平王孙可望与右军大将军张化龙,一同领兵,来年开春,攻取汉中之地。”
“儿臣/臣,遵旨!”
孙可望和张化龙应道。
“除了汉中之地外,川蜀内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也在纷纷聚集兵马,欲与我大西对抗,必须派兵镇压!……此事交由平西王李定国和左将军马元利统兵前去。”
张献忠继续说道:“此外,云贵之地,需要加上兵力,争取早日攻下。由抚南王刘文秀,中军大将军王尚礼领兵前去。湖广之地,继续与南明朝廷周旋,等蜀云贵之地完全掌控后,再派大军前去……”
张献忠手一挥,将大明王王宇的招降书,付之一炬!
乱世之争,鹿死谁手,谁可知!
刚称帝,张献忠可是壮志雄心,怎么可能接受别人的召降,更何况还是一个“王”!
……
京城,皇宫。
大雪纷飞!(小冰河时期,十一月(阳历)就开始下雪,十二月更是大雪常见。)
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内阁,六部,都察院,禁卫军,宿卫……已经成型。(基本暂时采用的明朝制度)
大明王王宇是最高统治者,只是王,不是皇帝。
如今,大明王之名已经名扬天下,而且在统御之地的百姓大部分都知道。
为什么如此夸张
一是,大明王命人赈济百姓,以工代赈,清丈田地,收归无主之地分配给无地百姓,无息借农具,两种等,免费发放农历指导农耕……重灾的地方减税免税,等等利民措施,大获人心。
今年又是旱灾年,幸好大明王王宇鼓励百姓多种玉米,红薯,土豆等,才在粟米等受灾时,能有这些代替,不至于挨饿。
&nb
第079章:能臣忠臣曹操
公元190年,春。
东汉末年,洛阳城。
自从董卓被曹操刺杀后,洛阳经历了半年多的战乱时间,现在终于恢复平静。
皇宫,今日早朝。
九岁多的刘协皇帝坐在大大的龙椅上,显得单薄而无力,虽然抬着头,但目光却在殿门外。
曹操,荀彧,程昱,戏志才,李存孝,王允,吕布,马日磾等文武站在朝堂上。
现在王允是丞相,曹操是司空,李存孝是左将军,吕布是右将军。
年初,曹操领数万兵马从陈留赶到洛阳勤王时,意外得知吕布已经和王允“勾搭”上。
为了顾全大局,于是曹操不得不和吕布联合出兵,很快将李確和郭汜击败,令其往长安方向退去。
本来因为曹操先刺杀董卓,后击退李確和郭汜,救出天子……所以他功不可没。
事后,王允联合一众老臣上表皇帝,要封曹操为丞相,大将军,并封侯。
但是,曹操认为不妥,他只是一个校尉,虽然功劳很大,但一下位极人臣,难免会让人说闲话,更有人不服。
于他名望不利!
于是,曹操再三婉拒,退而求其次,领了司空一职,车骑将军,兼领司隶校尉和录尚书事。另外,还未李存孝,荀彧,程昱,戏志才等人谋了不错的官职。
早朝开始。
“皇上,臣有事上奏。”
丞相王允出列行礼道。
曹操推辞了丞相一直,倒是让王允自己捡了便宜。
小皇帝刘协唯唯诺诺道:“丞相,有事请讲。”
丞相王允恭敬着说道:“皇上,李確郭汜等人虽败退,前往长安,但唯恐其卷土重来。臣认为,可以派右将军吕布领兵前去征讨,务必将其击杀或者捉拿!”
听见李確和郭汜的名字,小皇帝刘协就害怕,吞吞吐吐道:“……就,就依丞相所说。”
吕布得意的笑了笑,急忙出列领旨谢恩。心道:看来王允还不错……等我斩杀李確和郭汜后,又是大功一件!
曹操看了看王允,心道:王允是打算扶持吕布……对我不放心……难道他已经用貂蝉来利用吕布了
真是老狐狸!
“此外,洛阳兵力依旧薄弱。袁绍乃四世三公袁氏之后,早已举旗讨伐董卓,忠心可鉴。其麾下数万兵马,可诏其守卫洛阳城,护卫皇上!”
丞相王允继续说道。也许这此解救有功,又有吕布的投靠,王允有些膨胀了。
而且他担心曹操继续做大,会成为下一个董卓,因此为了大汉天下安危,他想用其他人来制衡曹操。
此时,曹操面色不好看!
有个吕布还不够,你又想把袁绍找来,是何意
曹操出列对小皇帝刘协行礼道:“皇上,臣认为丞相大人思虑欠妥。
如今董贼已除,郭汜,李確等人不足为虑。而现在威胁大汉江山稳固者,乃是各地的叛军,黄巾军余贼。
尤其是青州,叛贼聚集已有数十万之众,不得不防,急需发兵征剿。
袁绍手下兵力不弱,臣推荐其为渤海郡太守,令其与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等人,一同出兵剿灭青州叛贼!”
说完看着王允,问道:“丞相,洛阳有我等在,定能确保皇上无忧。当下,尽快剿灭各地叛贼,才是重中之重。”
场面一度静默。
众人都关注着曹操和王允。
王允扶持吕布,想把袁绍招来,明显就是有牵制曹操的意思,怕曹操成为下一个董卓。
“眼下还不能与曹操太对立,而且他言之有理,不好辩驳。”
想了想,王允选择暂时妥协,说道:“有曹司空在,洛阳可无忧。”说着,看向小皇帝刘协,道:“皇上,臣赞同曹司空之言,天下各地叛贼乃是大患,不可不除!”
曹操现在名声很好,有他在洛阳,许多人也能安心。
&n
第080章:毕懋康燧发枪
公元1645年,一月。(农历十一月)
京城一场大雪刚过去,今日天空还飘着小雪,
气温很低,但各处城门依旧人来人往。
每一个城门处,有一个“报亭”,专门用来卖报纸的。
王宇没打算用此来挣钱,报纸很便宜。
大明报,差不多是每半月或者一月发行一期,特殊时期列外。
“大人,有没有最新的大明报”
来人一看就是读书人,年轻,身上裹得严严实实的。
每个“报亭”白天都有一到两人值班,城门口有城卫,也没人敢生事。
“前日刚出的。”
虽然职位低微,但报亭值班的人也是官,当得起一声“大人”。
“前日有新出的大明报”
“太好了!”
“除了刚开始的那一期,我都没看过,都各来一份。”
年轻人搓了搓僵硬的手,准备付钱。
报亭值班官员笑了笑说道:“你是外地来的吧,要是顺天府人,最多也就不知道前日出的大明报……读书人,是来准备参加来年开春科举的”
“是啊,我是开封府人,得知明年要开科取士,就往京师来,路上遭遇几次大雪,耽误不少时间……好在,终于赶到了。”年轻人说道。
报亭值班官员说道:“开封府,有点远啊。来,一共八期的大明报,里面有不少关于开春科举的报道,你好好看看,肯定有用……另外,城中东街有专门提供给赶考学子的客栈,几乎就是免费入住。最近,陆陆续续也来了不少人,挺热闹的。”
“大人,多谢告知。”
付了钱,年轻人拿着报纸就朝那客栈的方向而去。
东街,提供给赶考学子的客栈不止一家,但各个客栈名字都一样:利国利民客栈。
不过,不同的客栈间有编号,以便具体区分。
如果客栈满员,门口会有提示牌。
找了一家“利国利民客栈”,由于天冷,门是关上的,年轻人只好敲门。
客栈负责人还算客气,他顺利进入,登记入住。
客栈内有炭火,比外面暖和多了。一个客栈两层,几十个房间,一个房间能住几个人。
对寒门学子来说,已经很不错,因为住宿费很便宜,简直就是白住。
但客栈里规矩也不少,必须遵守。
一层的大堂内是吃饭和大家交流的地方,有几十张桌子。
他找了一张没人的桌子,然后把包袱放在一旁,准备看看大明报。
“先看最近一期!”
周围不少人三五一桌,说着话。但,他们影响年轻人专心看报。
“华夏帝国……华夏元年……”
“这就是新的国号和年号”
最新的大明朝刊登了即将施行的国号和年号,“帝国”,被解释为国力强大的国家。
“往后数十年内,干旱,大雪将会很常见”年轻人惊讶,这是谁推算出来了
报纸上有关于“小冰河时期”特殊灾害的大概讲解,和防御措施。只是没说明原因,也没说是谁推演出来的。
最近几年内,连年干旱,冬季多大雪,而且时间越来越长,北方冰期可普遍在四个月左右。
明朝灭亡,天灾(小冰河时期最严重时间开始)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未来多变的气候,王宇已经命人加大对煤炭的开采,大力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等的种植。
了解之后,王宇很惊讶,在明末,玉米,红薯,土豆,在所有粮食中的占比居然不到十分之一!
难怪旱灾,雪灾……会饿死那么多人,会有人造反!种的粟,米等粮食都不是耐寒耐旱的,遇灾,肯定严重减产,没粮食吃,就饿死,不想饿死就要造反抢东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