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在大殿内摆上很多张方形桌子,并拼在一起,形成一个“中空的方形会议桌”,王宇坐在上方,魏东站在一旁。

    其余人,吴三桂,余国新(吴三桂副将),王永吉,李和(王永吉副将),孙尚香,杜勇,郑昌林,顾文斌,朱标,朱樉,朱棡,诸葛亮,张良等人坐在旁边,不过,他们对此都感觉怪怪的。

    诸葛亮是用传送符到京城的,张良被王宇带过来帮忙的。

    王兴胜(吴三桂副将),朱棣,杨克(朱元璋的人)在山海关镇守没来京城。

    今日在此,是要商谈下一步作战计划。

    目前为止,王宇他们也只是掌控了顺天府而已。

    王宇说道:“今日,我们在此,就是商议下一步作战部署。吴总兵,王总督,你们有何想法”

    王永吉是原大明朝蓟辽总督,被吴三桂写信说服,前来投靠。投靠王宇这个大明王,总比投靠清军好。

    而且,令王永吉惊讶的是,王宇和吴三桂竟然在山海关伏击了清军,俘虏了李自成,还入主了京城……很有实力!

    他起身行礼道:“大明王,下官自荐领兵攻取西北方面的城池,同时防守清军南下。李自成已死,他在西北的余部不足为虑,下官最担心清军趁机从背面偷袭……下官镇守边关多时,定会全力阻止清军南下。”

    在王永吉看来,最大的威胁还是清军。

    吴三桂接着起身行礼道:“大明王,李自成原来的势力主要在陕茜,山茜,河楠等地,他已死,这些地方很容易攻取。

    而川蜀湖广的张献忠,还有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等人已拥立福王朱由崧,前往了江南等地……有不俗的势力。

    下官建议,先拿下陕茜,山茜,河楠,山东等地,同时加强对清军的防备,由王总督防守北方,是再好不过的。”

    张良才来几日,对这里的人还比较陌生,不过之前王宇就找了各朝各代的历史书给他看过,因此对明朝和明末的情况也了解许多。

    当然,他没有诸葛亮了解得透彻,现在就是多听多看少言。

    而且,王宇能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已经让他震惊不已。信息量太大,太惊人,还没有消化完。

    经过一番商谈,最后决定:

    王永吉,郑昌林(朱元璋的人)负责镇守北方,同时派兵进攻陕茜,山茜的西北方面的各个城池。

    余国新(吴三桂副将),李和(王永吉副将),孙尚香,顾文斌(朱元璋的人),朱棡等人领兵进发陕茜和陕茜西南方面。

    吴三桂则攻取河楠,山东等地。

    而杜勇,魏东负责京城防御,训练新兵,同时开始重建禁军。

    朱标负责安排这里朱家皇室宗亲的人,宫里的宫女,太监,愿意离宫的离开,不愿意的就在宫中养老,以后皇宫不会再增加宫女和太监。

    皇帝不会再有,有的只有一个大明王。

    要什么皇帝

    一王足以!

    ……

    数日后,吴三桂,王永吉,孙尚香等人领兵从京城出发。

    王宇依旧很忙,忙着和诸葛亮,张良等人商量如何治理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怎么得民心

    当然是让广大百姓有田种,有饭吃,不受战火之苦!

    “你们两人来领户部和工部,如何”

    王宇看着诸葛亮和张良问道。

    目前六部制不变,只是因为战乱期间礼部,兵部,刑部,吏部作用不大,眼前工部和户部才是最关键的。

    明末天灾**不断,粮食紧缺,流民到处都是。

    户部管钱财,也管农




第076章:赵佶撂挑子,李清照自救
    紫禁城,前三殿,暂时被王宇用来当作办公地点。

    今日,在京城所有的官员都来到了午门前,他们大部分都是明朝的京官,还有些李自成时的官员。

    他们是被大明王王宇召集而来的,听说是要对他们进行考核,然后重新安排官职。

    每隔一段时间,被叫到名字的才能进入皇宫内,接受考核面试。

    考核面试完后,就放他们出来。

    “呼……还以为出不来了。”

    唐宗江,是原来户部侍郎,已经五十多岁,这天感觉走了一趟鬼门关,冷汗连连。

    他是第一批进入的人之一。

    “唐大人,和我们说说进去后都发生了什么”

    一些人围了过来。

    “不用担心,只是问些问题而已,如实回答便可。”

    唐宗江不愿意多说,因为他在里面见到大明王王宇,和新上任的户部尚书诸葛亮,工部尚书张良。

    尤其是大明王王宇,那可是现在的主宰着他们生死的存在,竟然亲自面见了他……吓得不轻。

    不过,因为王宇解散了皇宫的宫女和太监,消息传了出来。

    大明王以后不允许皇宫再有宫女和太监,而且把原来的皇帝“软禁”了起来……这个消息令人震惊。

    许多人疑惑:大明王这是做什么,废了原来李自成扶持的皇帝,难道不准备自己称帝吗

    不等人们想明白,王宇又开始考核百官,来重新组建六部。

    更让人想不明白,这大明王到底想不想称帝……

    一整天时间,所有官员接受了考核或者面试。当然王宇,诸葛亮,张良不会面试所有人,只是选择其中比较看好的人进行面试问话。

    考核结束后,诸葛亮和张良的名字被传开来。

    “新的工部尚书是张良,户部尚书是诸葛亮!”

    令人惊讶而耐人寻味的不是他们的官职,而是他们的名字。

    张良!

    诸葛亮!

    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啊,谁敢轻易再取这样的名字

    现在就出现了两人这样的人!

    在这个朝代这个时期,官员们还未曾听说过同样是种名字的人。

    也不知道大明王从哪里找来的而且还委以重任!

    官员们好奇,疑惑。

    ……

    第二日,午门外就贴出了告示,是六部新的官员名单。

    大部分官员原来的官职都有变动,而且六部中,礼部人最多,都是闲职。

    六部名单出来后,先是户部,工部,吏部先召集各部的官员议事。

    王宇暂时兼领吏部尚书,首先要保证顺天府的政令畅通。

    ……

    六部暂定,相互配合下,一场全力恢复顺天府内农业生产的任务迅速展开。

    工部在各城门设点,张贴告示大量招募劳力,包吃包住,还有一定的工钱。

    京城外的流民,难民不少。

    “包吃包住,还有工钱,真的假的”

    每处告示前都围着许多人。

    此处负责的官员说道:“当然是真的,上面还有大明王和工部的印章,岂能有假。

    只要你有力气,都可以报名,男女皆可。我们工部招募你们也是为了修复道路,水利河坝……有临时住处,不过可有有些简陋,但每天都能吃饱。而且工钱每日现结,足以购买些粮食补贴家用。

    另外,本官要提醒下,如果原本是顺天府的人,可以尽快返家。大明王会给你们土地,种子,农具……赶紧回去抢种粮食,将来就不会再挨饿了。”

    有人大声喊道:“大人,这件事情我们都听说过了。顺天府的人,知道后都返家去了。可惜,我们来自外地。

    忠于大明王,果然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希望大明王夺得天下,让我们能安稳的过日子!

    我要报名,等大明王平定战乱,再带着妻儿回家过日子。”

    又有人站出来说道:“大明王处处为我们百姓着想,我们不跟随大明王,还能跟随谁

    大明王万岁!

    忠于大明王者,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永享太平!”

    这两人一番话,让众人共鸣,大呼:

    “大明王万岁!

    忠于大明王者,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永享太平!”

    人们却不知道,刚才那两人是王宇安排的众多托中的两人。

    舆论导向,很重要。

    为了避免有人生事,胡言。王宇主动安排人引导舆论方向,抢先占据主动位置。

    效果很好。

    甚至有不少人喊道:“我要参军,为大明王而战!”

    在了解到,大明王有新的幕军规定:不满十八岁者,家中独子者,三十岁以上者,不可参军。

    不满足条件,许多人为之叹惜,但对大



第077章:张居正之变法,忽必烈得意
    历史聊天群中。

    宋徽宗赵佶撂挑子提前退位,李清照很无奈,而且还担心群里的宋徽宗赵佶会不会派人抓她。

    北宋灭亡不可挽回了吗

    易安居士李清照忍不住叹道:“可惜了李纲和岳飞,若是皇上用之信之,金,辽又何惧!”

    李纲和岳飞,都是宋朝名将,可惜都被皇帝猜忌,被小人陷害。

    历史上宋徽宗赵佶退位后,宋钦宗上位就启用了李纲。同时间的岳飞也已二十多,在军中表现不错……

    若是皇帝英明,信任重用两人,北宋可能就不会亡。

    宋太祖赵匡胤说道:“大宋朝,从来不缺良臣勇将,杨家将,折家将,姚家将,种师道,李纲,岳飞……缺的只是知人善任之明君。朕,作为开国之君,有愧。”

    有愧,为何

    看过“华夏历史书”后,赵匡胤反复思考后,觉得自己刚开始“重文弱武”就错了。

    朱元璋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说道:“赵匡胤,你有愧什么……历史上,你被自己弟弟赵匡义夺位后,就没你和你后代什么事了。”

    赵匡胤微微一颤,觉得朱元璋说得有些道理。

    “王安石,你还在继续变法吗”群主王宇问道。

    宋徽宗赵佶所属世界的北宋估计难救了,但王安石得到“华夏历史书”,他所属世界的北宋可能还有救。

    但,王安石最近也不太好,苦笑道:“有劳群主挂心……知道历史后,我才知道自己之变法,是多么失败!……唉,希望亡羊补牢,就将变法修改后上奏皇上,可是,皇上很恼怒……如今,我也是进退维谷,不知该如何办。

    不过,我很庆幸能进入历史聊天群,尤其是幸运的得到万寿果,它挽回了犬子的性命。”

    王安石把自己变法中一些不好的就直接取消,比如保甲法,有些进行了改善,比如:青苗法减少利息……然后把修改后的变法上奏宋神宗。

    宋神宗一看就不高兴,王安石修改后的变法,都快把原来的变法都否定了。那可是皇帝支持下的变法,如此大改,岂不是说之前都是错的。

    皇帝如何能高兴!

    所以,直接打发王安石回家待着,以后还重不重用,都是问题。

    不过,对于王安石有悲有喜,因为他用一个万寿果救了自己儿子的命,躲过了历史上的丧子之痛。

    易安居士李清照对王安石说道:“宰相大人,你进行的变法,的确于百姓无什么益处……民女在“华夏历史书”上看过大明朝张居正之变法,认为宰相可以借鉴一二。”

    “大明朝张居正变法”

    王安石还没来得及看其他朝代的历史,只是反复看了大宋朝的历史,而且最近烦事多,没顾得上,说道:“多谢提醒,我会去看看。若是有值得借鉴的,必会上奏皇上。”

    至于最终宋神宗会不会同意,王安石心里没底。

    群主王宇说道:“张居正变法,总体上不错,变法背景与你那里差不多,都是土地兼并严重,国力薄弱……张居正变法虽然也有不足,但他的变法为大明朝多延续了几十年,不然恐怕大明朝会亡得更快!”

    “朕,也了解过张居正变法。王安石,你可以看看,会有用。”赵匡胤也认同,至少张居正的变法比王安石靠谱多了。

    王安石恭敬道:“太祖陛下有旨,臣不敢不从。”

    “嗯。”赵匡胤说道:“但愿,你那里的大宋,能有希望吧。”

    与宋徽宗赵佶相比,赵匡胤对王安石很满意。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想起宋徽宗赵佶,赵匡胤就来气。

    众人提及张居正,朱元璋看过“华夏历史书”自然了解此人。张居正变法又对有错,但能得到群里多人推荐,他觉得脸上有光。

    说道:“朕,已经考虑过,等时机成熟,准备重新清丈田亩,施行添丁入亩,可以用钱粮缴纳税赋。张居正之法,多有可借鉴之处。”

1...3132333435...1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