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相信,广茜也很快会被拿下。届时,镇南大将军郑芝龙所部便可领兵进入贵洲。

    到时候,与镇东大将军吴三桂所部,南北合击,拿下贵洲。”

    兵部尚书温钟瑞顿了顿,又继续说:“镇西大将军孙尚香所部,在巴蜀的顺庆府,与张献忠的主力部队对峙。

    张献忠在川贵大约有二十多万兵马,主要驻守在城都府,重庆府,思南府,贵阳府,黎平府。

    而我军三路兵马,近三十万,兵力,士气,武器,粮草都足够。

    接下来,镇西大将军孙尚香所部将向成都府进攻,而镇东大将军吴三桂所部拿下铜仁府后,继续向思南府进发。

    南面的镇南大将军所部,拿下广茜后,进军贵洲的黎平府……面对华夏帝国的兵马,张献忠必败无疑!”

    最后,兵部尚书温钟瑞补充道:“不过,川贵之地,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我军并不占地利。天时,夏季快到,雨季到来对我军就更为不利。

    因此,需要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事。”

    温钟瑞刚说完,吏部尚书张良起身,行礼道:“目前,张献忠还没有攻下云楠。而且在川蜀一直还存在前明的残余部队与张献忠周旋。

    南明朝廷投降我华夏帝国的消息,应该也传到巴蜀和云楠。

    臣建议,在那些前明兵马还没有倒戈张献忠之前,我们应该争取一下。可以让前南明朝廷皇帝亲自为他们书信,劝说他们投降华夏帝国。

    如此,我们便可多一支兵马,对张献忠形成四面合围之势,今早结束战事。”

    众人眼前一亮。

    兵部尚书温钟瑞赞同道:“大明王,臣赞同张大人所言。”

    “臣等附议。”

    其他人纷纷赞同。

    “很好。”

    大明王王宇同意:“不管行不行,但只要有利于我军快速结束战争之事,就应该努力争取。这样,本王亲爱书信一封,然后兵部派人,同时通知在南京的诸葛亮,此事交给他来做。”

    “大明王,英明。”

    众人起身行礼道。

    这话,还挺令人享受的。

    大明王王宇表面镇定,又说:“此事,就这样。温钟瑞,西南面的战事说了,接下来说说北面的战事。”

    “是。”

    兵部尚书温钟瑞继续说道:“有了一万禁卫军,和镇东大将军吴三桂派出的五万兵马,北上支援。

    &n




第142章:议事
    户部左侍郎耿书元继续说道:

    “玉米,红薯,土豆的推广种植,遇到了些问题。”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了看大明王王宇,见对方没说话,就继续说:

    “在以往,百姓都习惯种粟栗,稻谷,小麦等主粮,玉米,红薯,土豆是粗粮,只是辅助,耕种的不多……这种习惯,要改变会有不少麻烦。”

    “再有就是,因为战乱,普通老百姓为了吃饱饭,他们倒是愿意种产量更高的玉米,红薯,土豆。但是,那些拥有足够多田地的人,他们原来种玉米,红薯,土豆等,是作为粗粮,用来喂牲畜的,所以根本不愿意大量种植玉米,红薯,土豆。”

    “还有……因为时间紧,不能错过春耕,战乱后个地方官吏减员很多,要落实推广任务,人手有些紧缺……”

    说了一堆问题,户部左侍郎耿书元心里没底气,最后说些好的:“目前,京师,山东两地,除了那些有足够田地的人户有意敷衍外,其他普通百姓很配合,两地推广比较顺利……”

    玉米,红薯,土豆,都是粗粮,有粟米和稻米吃,谁愿意天天吃粗粮

    而且,粗粮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所以,士绅地主等拥有足够土地的人,肯定不愿意多种粗粮。有的甚至表面应付,暗地里捣乱。

    他们中甚至有些人希望自己天天有好粮食吃,不希望平民百姓吃好,甚至还期待着灾荒之年,通过高价卖粮食发大财。

    这种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大明王王宇也很无奈,不过也有其他应对方法,说道:“看来,推广玉米,红薯,土豆,指望不上那些地主了,只能依靠普通百姓!”

    “这样,户部指定出奖励措施。对于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的人户,每一亩地,减免一定的赋税,种得越多,免税越多。

    产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进行嘉奖。若果有担心种出太多无法吃完的,朝廷可以承诺,以公平的价钱进行收购。要让他们看到,种的玉米,红薯,土豆越多,获得的好处越多。”

    总之,就是奖励耕种,增加积极性。

    至于那些士绅地主等人,不强求。

    先把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提起来,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天下便可安定。

    “至于人手紧缺问题……”

    大明王王宇扶额,头疼。

    任命官吏,若是马虎,后患无穷!所以选拔官吏,要谨慎,更需要时间,不可能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把各地所却的人全部填补上。

    “前南明朝廷有许多才能,大明王宽厚待他们,想必会有不少人愿意为华夏帝国效力。”

    吏部尚书张良说道:“吏部会尽快完成对他们的考核,然后安排就职,填补各地空缺。

    此外,臣建议,户部可以效仿工部。”

    效仿工部

    众人看向工部尚书曾辉。

    曾辉纳闷,问:“张大人,工部与户部有很大不同,如何效仿”

    大明王王宇倒是明白过来了,说道:“张良,你的意思是让户部也效仿工部的临时工制度”

    工部之前不是很缺人手吗

    后来大明王王宇想出了“临时工”这个方法,就是工部在各地做事,缺人手时,可以临时雇佣人,完事后就解除关系。

    原来,凡是在工部做事的都有官职。没有“工人”一说,工人就是那些服劳役的人。

    现在,各地要许多人去修缮水利。

    不是农忙时,还可以以工代赈招到人手。而农忙时,就没什么人了。

    如此,就要专门雇佣人手,而且需要很多,但工部根本没有那么多官职安排。

    所以,大明王王宇就建议采用“临时工”的方法。

    “原来是临时工!”

    工部尚书曾辉恍然道:“临时工,是当初大明王做出的英明决定。是很好的方法,通过临时工,为工部解决了临时需要大量人手的问题。

    事情完成后,临时工就会离去,不会造成负担,反而能节省不少开支。”

    随后,工部尚书曾辉详细的为众人讲述了一下“临时工”,以及工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此法,甚好!”

    户部左侍郎耿书元赞叹道。

    户部安排清丈田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需要的人手,其中大部分也是劳力需求,采用临时工的方式,合适。

    只要工酬好,害怕招不到人

    大明王王宇点头道:“对于临时工,一定要记住,要以书面文书的方式,形成一种临时工合同,在其中约定酬劳,时间,所做事情的内容等等。”

    这个时代还没有“劳动合同”的概念,大明王王宇想借此尝试一下。

    临时工,临时工合同文书或者是临时工劳动合同……

    开个先列,以后需要时,就有了依据。

    “好了,接下来,议一议当前需要做的主要任务。”

    了解要最新的战事,以及户部清丈田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的情况后,接下来才是内阁议事的重点。

    大明王王宇说道:“今日所议之事,有二。一是,秋季科举与顺天书院之事。二是,关于南京,折江,福健,江茜和湖广的诸多事宜。

    具体需要如何进行,张良你来为其他人讲解下。”

    这些事情,事先大明王王宇与张良已经商量过。

    张良,除了吏部尚书,军机处参谋,内阁大臣的身份外,其实现在就是被默认的内阁首辅。

    吏部尚书张良起身行礼后,看向众人,说道:“首先,大明王已经决定将京师的国子监改命为



第143章:般大师到来
    南京,应天府,江宁镇。

    工部有一支队伍在这里修缮河堤,沟渠等水利设施。

    正午时分。

    一处船碓旁,一个穿着还不错的中年男子,正在仔细的打量着眼前这些船碓。

    旁边有三五人围着看。

    远处,一位年轻女子朝这边走了过来,一手拿着一个旧的木制饭盒,一手拿着一份华夏报纸。

    她远远的就喊道:“般大师,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到用午饭时间了。”

    “般大师,是宋检讨来了,你就别在看了。”

    “是啊,不就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船碓吗,有什么好看的”

    “你可是大师,各种东西都能做,怎么就对船碓好奇呢”

    旁边的三五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

    没错。

    那仔细研究船碓的就是鲁班,而那女子是宋钰瑛,就是华夏帝国第一次科举的女探花,后来进入翰林院,做了翰林院检讨。

    翰林院检讨,也是一个官职。

    鲁班观察船碓,十分投入,没注意到其他门再说什么。

    他是五天前刚从大秦来到华夏帝国的。

    在大秦待了数月,为秦始皇嬴政修建公塾出了不少力,只是秦始皇不知道。

    几个月里,鲁班主要是学习大秦的匠艺技术。的确也学到一些好东西,不过最后他发现,大秦的匠艺技术,与他那个世界的其实相差不大。

    所以他准备前往其他世界看看,思来想去选了一个距离他所属世界两千多年后的华夏帝国。

    华夏帝国有群主王宇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鲁班没有选择群主王宇作为传送点。

    通过历史聊天群的聊天记录,他知道诸葛亮和孙尚香也在华夏帝国帮群主王宇。

    孙尚香是女子,怕有所不方便。

    最后,鲁班就选了诸葛亮作为传送点。

    恰巧,诸葛亮在南京应天府。他的丑拒令牌设置的最短距离只有十里,所以他传送过来,就到了应天府。

    然后,碰上工部在招人,他就报名了。

    “你们几个怎么也在”

    靠近,宋钰瑛看向那几人,问道。

    有人应道:“宋检讨都想拜般大师学习,我们也是想跟着般大师,说不定他老人家一高兴,就教我们一点呢”

    其他的人,跟着说:“是啊,要是能跟着般大师学点真本事,我们以后说不定可以被工部看重呢”

    宋钰瑛一听,就明白了,鼓励道:“那可要努力,般大师人挺好的……到午饭时间了,你们快回去吃饭吧。”

    其实,宋钰瑛昨天说要拜鲁班为师,可惜鲁班没答应。

    宋钰瑛是佩服鲁班的各种匠艺技术,有的人是羡慕鲁班短短几天内就得到工部官吏的重视和提拔。

    虽然才来华夏帝国五六天,但是鲁班通过他展示出来的才华,被工部发现,现在已经是工部底层的一个小官,手里带着一支数十人的施工队伍。

    一个匠人,还如此做了官,享受很好的待遇……让许多人眼红,羡慕。

    “般大师!……般大师!”

    宋钰瑛提高声音喊着。

    对于鲁班的名字,刚开始她也觉得奇怪,怎么和历史上的“鲁班”同名啊

    不过,历史上的鲁班,也有其他许多称呼。加上华夏帝国的吏部尚书是张良,户部尚书是诸葛亮,镇西大将军是孙尚香……她就释然了。

    唯有感叹,天下无奇不有,和历史上的大人物同名同姓也是正常的,只是少见,并不代表没有。

    前有张良,诸葛亮,孙尚香……现在出来个鲁班,也不太奇怪。

    “般大师!”

    宋钰瑛又大声喊着。

    “谁在叫我”

    鲁班终于有所察觉,回头才发现几丈外宋钰瑛站在那里看着他,问道:“有何事”

    不是这个时代的人,鲁班对女子没什么偏见。

    之所以没答应收宋钰瑛为徒,一是怕麻烦,二是他不可能在华夏帝国久待,不想有什么牵绊。

    而宋钰瑛呢

    她受她爷爷宋应星影响很大,那“天工开物”可是很喜欢看,所以对匠艺技术很感兴趣,更想学习。

    见到鲁班大师技艺高超,就想拜师学习。

    “般大师,该吃午饭了……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1...5354555657...1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