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尴尬的笑着道“在下这段时间忙于革新变法之事,因此一直没有上线。”
这时,明太祖朱元璋回复秦始皇嬴政“秦始皇,经常在线吧……按照群主的话说,就是无所事事,没事就在历史聊天群里水群。
朕,可没你轻松惬意啊,大明六千万子民,都需要朕,朕是片刻不得消停。不过,为了黎民百姓,朕再苦也值得,你说是不是”
朱元璋的这番话,秦始皇嬴政很是不屑,也不信。
不过,双方心里都明白,彼此都不容易。
就是调侃调侃,换换心情罢了。
“王安石也在啊,之前没注意。”
明太祖朱元璋真的是才注意到王安石也在线。
“见过明太祖。”
王安石苦笑“我就是好久没上线,今日来看看而已。”
他可是今日第一个上线的啊,怎么存在感如此低
跟大佬们同时在线,伤不起啊!
“王安石,朕记起来了,你似乎是北宋那个在历史上变法失败的王安石吧”
秦始皇嬴政多想了下,又想起些关于王安石的事情。虽然得到了“华夏历史书”,但看得最多的还是大秦,大汉的历史,再有就是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历史有特别注意,其次就是些特别突出的事物和事件。
对王安石的印象,秦始皇表示真不深刻。
王安石流泪满面,扎心了啊!
还好,明太祖朱元璋对王安石了解更多,印象也更深刻,说道“秦始皇,你说的都是历史上的记载的事情。如今,王安石进入了历史聊天群,已经开始改变他的命运……朕,若是没记错的话,王安石你说过要借鉴大明张居正的变法吧……如今,进行得如何了”
朱元璋的话,令王安石感动,回应道“是啊,在下借鉴大明张居正之变法,把之前的变法推倒重来,施行新的变法内容……如今,经过一番努力,总算得到了宋神宗陛下的认可与支持,接下来会逐步推行,希望能顺利些。”
不容易啊!
新的变法内容王安石早有准备,但是却花了半年多时间来说服宋神宗,说服其他的一些人,比如苏轼,这次就被王安石拉拢了过来。
至于司马光……王安石的新变法依然会损害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任何变法,都离不开帝王的支持……宋神宗态度一直不坚决,你可要小心。不然,会落得身死道消。”
秦始皇嬴政刚查看了一下“华夏历史书”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多谢秦始皇提醒,在下会注意。”
王安石突然觉得,秦始皇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王安石说道“也不用太担心,即使最后又失败,有历史聊天群作为依仗,可进退自如。北宋要是容不下你
第139章:脑洞大啊
秦始皇嬴政见缝插针,说道“祝贺明太祖和群主,联合结束了大明,建立华夏帝国,可喜可贺!”
这都是什么事啊!
朱元璋一时间很是郁闷。
不过,朱元璋心里并不后悔,说道“群主,你也说了,华夏帝国有朕一半功劳,将来可要记得回报朕。”
群主王宇一副纳闷的样子,回应道“明太祖陛下,你就是华夏帝国的半个主人,将来我们一起治理华夏帝国,还用说什么回报吗”
明太祖朱元璋皱了皱眉头“朕的大明都治理不过来,那有余力去管其他世界的朝政。华夏帝国,虽然朕支持不少,但主要功劳还是群主的,不必谦虚。以后,记得加倍回报朕。”
“这……怎么能行”
群主王宇说道“那样,我岂不是过河拆桥……不行,绝对不行!……要不这样,你没有余力治理华夏帝国,可以派朱标,朱樉,朱棡还有朱棣他们来啊。
我觉得他们就很不错,进入六部,进入内阁都没问,肯定能为华夏帝国的富强做出重要的贡献。
当然,他们也会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权力。”
朱元璋真想痛骂王宇一句狡猾!
朱标,那可是朱元璋的太子!
而且,朱元璋认为把几个儿子送到华夏帝国也只能是“羊入虎口”,免费为王宇做苦力而已,得不偿失。
“群主能力通天,根本不需要朕的几个皇子帮助,华夏帝国之事,只有群主自己才能做主。”
现在朱元璋可没插手华夏帝国朝政的想法,只要之前的付出能得到足够的回报便可。
同时也可以加深与群主王宇的关系。
一举多得。
每个世界都那么大,朱元璋想着先要强大大明,然后到他那个世界的其他地方看看。
看看,世界是不是圆的!
“既然明太祖陛下心意已决,就不勉强。”
群主王宇无耻的说道“不过,放心,等华夏帝国富裕起来,保证会加倍回报你的支持。”
“群主可要说话算话,今日可有秦始皇和王安石作见证。”
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客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群主王宇一本正经道。
随即,对秦始皇嬴政说道“秦始皇陛下,大秦的公塾建设如何”
王宇突然问此事,秦始皇嬴政有些疑惑,说道“一切顺利,第一批公塾,主要是启蒙教育,一共十八所公塾,会在大秦今年的秋季开始收学员,进行教学。”
第一句话说完,秦始皇嬴政又继续道“上次去你那里看过科举后,朕回来思索良久,觉得大秦短期内,至少三五年施行科举不太现实。”
王安石不解,问道“为何……科举虽然各朝各代都有些弊端,但是它确实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大秦,虽然读书人少,人才多是举荐,会遗漏不少人才啊。施行科举,便能选拔更多的人才,何乐而不为”
在他看来,大秦条件虽然差许多,但是秦始皇要推行科举,是完全做得到的。
但,秦始皇嬴政如此说自然有他的顾虑和考量,说道“大秦虽然可以推行科举,但是目前效果不会好。首先,读书识字者太少,而且儒家居多,他们与朕现在不太对付。
其次,大秦的纸张还没推广开来,会影响科举。
还有,大秦内部还没有彻底安定下来,六国余孽潜伏暗中,西南,百越多有叛乱。
最重要的是,朕准备两年内将玉米,红薯,土豆推广到全国,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吃饱饭,就能有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朕可以用公塾,培养大秦的读书人,培养大秦的人才,就不再车轴于儒家等与朕作对之人。”
听这话,秦始皇嬴政是在下一步大棋啊!
汉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秦始皇嬴政却要来个“百家争鸣”,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大秦!
“秦始皇威武,有你在,大秦便不会大乱!”
群主王宇
第140章:国子监改为顺天书院
在历史聊天群,群主王宇与秦始皇嬴政,明太祖朱元璋还有王安石聊了一柱多香时间才下线。
看了看手上带的表,华夏帝国时间八点过九分。
用现代世界的表,对的是华夏帝国这时时代的时间。
为了尽可能的精确华夏帝国时间,王宇之前还特意找了“钦天监”,以及汤若望等人,经过反复核对后才把认为最最准确的时间,用表和时钟校准。
张良吃完早餐,就坐在旁边看书,知道王宇在所谓的历史聊天群里与他人聊天,没有出声打扰。
“时间差不多了,子房,准备下,我们前往国子监。”
大明王王宇看向张良,和气的说着。
“结束了”
张良当然是指大明王王宇刚才在历史聊天群里忙的事,他放下书,抬头看了看墙上挂着的时钟。
然后,起身道:“时间来得急,去趟国子监,然后会来召集内阁议事。”
每日的行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满满的。
大明王王宇命令小太监吕安准备马车,然后带上十人的护卫,就轻装,悄悄的前往国子监查看。
因为战乱,前明留下来的国子监已经落败不堪。前不久,大明王王宇命人人进行修缮,到现在已经基本修缮完成了。
今日,就是过去看看。
马车和护卫,一同低调离开了皇宫。
大明王王宇与吏部尚书张良同车,吕安坐在马车前面,与车夫一起。
“估计,最多再有几个月,张献忠不败,也得投降。到时候就只剩下北面的敌人,就不用如今这般辛苦了。”
总算要苦尽甘来了,华夏帝国三面战事,大明王王宇一直很大,现在解决了南明朝廷,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
“是啊,接下来重心就是应对北面的战事,以及稳定国内刚刚结束战争的民心恢复农耕。”
张良点了点头说道。
“谁说不是,所以派了孔明他们等六部一院的大臣前往南京,就是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大明王王宇说完,又感慨道:“华夏帝国,现在可用的人才还是太少。刚进翰林院的一百六十名进士都安排到各地去做事了,但还是缺人。”
张良接话道:“改朝换代,又是战乱不断,地方许多官吏不是意外死亡,就是逃命,隐居去了。空出许多官职需要人来补充,第一次科举的进士,大多数无法胜任重要官职,还需要招揽更多的有用之才。”
这些道理,大明王王宇都明白,说:“但愿孔明他们这次去南京,能为华夏帝国招揽多一些才能。之前,大明的大部分人才都去了南京,现在南明朝廷没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华夏帝国出力。”
“不过,明朝的党争太根深蒂固,就算是到了南明朝廷依然严重。我们要吸取教训,华夏帝国需要的是做事的官吏,而不是所谓的文人集团。”
张良不是明朝的人,看过历史后,也对明朝的党争很在意,与大明王王宇一样,有所忌惮。
“所以,大明王才要在秋季进行第二次科举,还要把国子监改成顺天书院,就是为了选出和培养合适的人才,为我所用。”
张良与大明王王宇说话没多少忌讳,而且以大明王王宇的思想,也不会在意那些。
两人就这样,一路聊着国家大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国子监。
“禀报大明王,国子监到了。”
小太监吕安禀报道。
……
明朝的国子监是明朝设立的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近三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彝伦堂,敬一亭。
马车停在国子监的大门前,大明王王宇和吏部尚书张良先后从马车上下来。
国子监的大门前,已经有人在此等候,人不多,都是相关人员。
大明王王宇命令过,不得张扬。
“这是聚贤门!”
大明王王宇和吏部尚书张良都是第一次来到国子监,但是之前对国子监的事情和历史多有了解。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正大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拜见大明王!”
&nb
第141章:问题
结束国子监的行程,大明王王宇和吏部尚书张良有马不停蹄的回到皇宫,按照事先的安排,召集内阁大臣议事。
大明王王宇,吏部尚书张良,户部左侍郎耿书元,兵部尚书温钟瑞,礼部左侍郎王喆,刑部尚书于学珍,工部左侍郎高祝,左都御史汤瑾,一共七人。
户部尚书诸葛亮,礼部尚书陈确以及工部尚书曾辉都去了南京,所以由其他人暂时代替参与内阁议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内阁大臣了。
“大明王到!”
小太监吕安进入殿内,喊着。
在他后面,大明王王宇走了出来。
“拜见大明王。”
七位大臣起身行礼。
“免礼,诸位入座。”
大明王王宇直接走向正上方的座位,这个位置,以前都是皇帝坐的。
他虽然只是大明王,但在华夏帝国,他就相当于皇帝。
七人坐下,殿内十分安静。
“温钟瑞,说说最新战事。”
大明王王宇看着兵部尚书温钟瑞说道。
“是。”
兵部尚书温钟瑞起身先向大明王行礼,然后看了看其他人,才开口道:
“根据最新的战报,镇东大将军吴三桂所部已经击败江茜张献忠的兵马,进入胡广,目前与张献忠的兵马在铜仁府交战。拿下铜仁府,便可领兵直入贵洲,直接攻击张献忠在贵洲的主力部队……”
“镇南大将军郑芝龙,领十万兵马,从陆上和海上,两路兵马直下广洲。最新传来的战报,广洲战事基本结束。接下来,将进入广茜……张献忠在川蜀称帝后,就把兵马居中到了川贵,留在两广的兵马不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