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威武不能娶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玖拾陆

    万一刺激到了那金贵的肚子,可就倒大霉了。

    顾云锦知道了内情,后头也问过念夏,为何报喜不报忧。

    念夏的答案也简单,她说,哪家没有麻烦事儿,席家出了那么一个姑娘,运势算好的,除了婆母说话难听,日子不算太糟心。

    毕竟,在念夏看来,寻常人家里锅碗瓢盆间的嘴仗,比起顾云锦在杨家的尴尬,当真算不了什么。

    至于后来都不提,是念夏怕顾云锦冲动。

    兔子急了还咬人,念夏是真的担心顾云锦脾气上来了,提着菜刀烧火棍要冲去席家。

    顾云锦记得当时她笑了。

    &nbs




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坑兄弟
    京城的雪已经融了很多,皇城之中,也只有假山石上还能寻到一些白色的痕迹。

    腊梅冷冽的花香也渐渐淡了,只那么一两株开得晚的,还有些许花蕊。

    皇太后素来爱花,不拘品种,只要是当季开的好的,她都喜欢。

    如今正是梅花谢了而杏花未开之时,连素来繁花锦簇的慈心宫都有些清冷了。

    孙恪手执梅花枝进暖阁时,皇太后刚歇了午觉起来,靠着引枕与向嬷嬷说话。

    小王爷上前问安。

    皇太后听见孙恪声音就高兴,抬起眼看到他手中开得极好的腊梅,不由一愣:“从哪儿寻来的这个时候还开得这么好看。”

    孙恪得意洋洋地摇了摇脑袋,走到木炕边坐下,花枝凑近:“您再仔细看看。”

    皇太后眯着眼睛,眸子亮了许多,抚掌笑道:“还真是腊梅!亲手做的”

    “可不是,忙乎了孙儿一上午呢!”孙恪笑着接过宫女碰上来的花瓶,把花枝一一插上,“我这手艺还不错吧”

    皇太后笑道:“远远瞧那一眼,都以为是真的呢。”

    内侍宫女们也一阵恭维,夸孙恪的梅花巧夺天工。

    孙恪指着花枝与皇太后道:“您看,这几朵是真的。”

    祖孙两人说得欢快,向嬷嬷的视线落在了孙恪的手指上,她看到,小王爷的指尖发红,显然是被烫的。

    这腊梅花,是树上剪下的真花枝,而真花蕊到底缺了些,要靠假的补上。

    而假花需要融了红蜡烛,在蜡油未凝固时用手指捏成花瓣,固定在花枝上。

    说起来不难,宫里的小丫鬟、老嬷嬷们都会这一套,可做这事儿要不怕烫手,一众皇亲国戚,会如此用心、亲自上手讨皇太后开心的,也只有小王爷了。

    向嬷嬷服侍皇太后多年,见过了宫里的狡诈,也见过真心。

    孙恪指尖的红印,皇太后也不是没有看到,她不会一遍遍说心疼,好好坏坏,都在她心里搁着。

    皇太后那么多年最喜欢孙恪,可不仅仅是孙恪嘴甜,而是他用心。

    正是这份孙儿对祖母的孝心,让向嬷嬷他们这些服侍的人也真心实意地愿意帮孙恪说话,吹耳边风。

    向嬷嬷把目光从小王爷的指尖收回来,帮皇太后调整了靠枕,笑道:“奴婢听说,礼部那儿有条不紊准备着呢,今儿早朝后,圣上又叫了纪尚书去御书房说事儿,想来为的就是小王爷的婚事。”

    孙恪不关心朝事,自然也不会去留心哪位臣子出入了御书房,听了向嬷嬷的话,当即扬了扬眉。

    皇太后闻着淡淡的腊梅香气,笑道:“前回说冲一冲喜,圣上还迟迟疑疑的,现在倒是比哀家都上心了。”

    “刚算了吉日,边关就有好消息传来,那肯定会上心的,”向嬷嬷道,“小王爷选的这小王妃,也是很合咱们顺德朝的。”

    “皇祖母,我早说了这是个好主意。”孙恪道。

    前回燕清真人算好了黄道吉日,使人送往永安府让符家挑日子。

    礼部的使节出京城不久,裕门关就有快报送达京城,上头说寻到了镇北将军顾致沅的遗体。

    这个消息,让那几日一直沉着脸的圣上在早朝上面色稍霁,朝臣们也松了一口气。

    北境的前一封战报上,肃宁伯写了北狄来使以顾致沅的遗体做文章,折子一进御书房,圣上就摔了茶碗。

    国库本就紧张,挤出银子给北境送军需粮草已经让户部头痛不已,若再从牙缝里扣出银钱去换顾致沅,这仗就不用打了。

    &



第六百一十八章 现在吹还来得及吗?
    皇太后历经三朝,朝廷经历无数战事,有一路势如破竹,有数年打不下来,有惨败有大胜,各种滋味都尝过,可这一回,她没有看到战报,只听内侍通传,就足够激动万分了。

    这是她的外孙儿领兵打的第一次大捷,虽有肃宁伯压阵、向威辅佐,但蒋慕渊也是挂帅了的。

    蒋慕渊不是她最宠爱的晚辈,但亲生的女儿就只有一个,嫡亲的外孙也就这一个,从小到大也是她的心尖尖。

    见他如此出息,皇太后如何不高兴,她抚掌连声夸了三个“好”字。

    孙恪怔在一旁,半晌回过神来,声音里难掩激动:“阿渊真打赢了狄人滚出北境了”

    “是,”小曾公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一个劲儿点头,“小公爷把狄人都打出去了!”

    孙恪咋舌,摸着下颚,激动之后,余下的是一脸沮丧懊悔。

    皇太后看在眼中,抬手在他背上轻轻一拍:“怎么一会高兴一会低沉,阿渊打赢了,你在这儿哭丧着脸做什么”

    孙恪摇头叹息几声,突然就飞扬了唇角:“我在京里小心翼翼,就怕吹嘘过了头,让阿渊不好下台,早知道阿渊这么厉害,我就应该胆儿再大些,把牛吹上天去!现在吹,还来得及吗”

    西暖阁里笑声一片,皇太后笑得前俯后仰,指尖虚点着孙恪:“你呀你呀!一个在边关让哀家提心吊胆,一个在京里变着法儿讨好哀家,你们这两兄弟,真真是哀家的宝贝。”

    皇太后的岁数大了,但不生病的时候,身子骨还是挺不错的,开怀笑起来时,声音也不小。

    刘婕妤刚走到暖阁外的庑廊下,隔着窗子就全听见了,她的脚步顿了顿。

    她没有问是哪一位在里头,心里门清。

    去了边关的是蒋慕渊,而能让皇太后看作宝贝的孙儿只有一个孙恪。

    皇长子孙祈不行,圣上最器重的孙睿也不行。

    刘婕妤抿了抿唇,再往前走时,脸上已经挂上了笑容。

    那两位,一个是亲王世子,一个是长公主的独子,皇太后再宠着护着,也不是圣上的皇儿。

    皇太后对几位皇子的喜好并无高低,这就够了。

    总比圣上与皇太后都宠着孙睿强多了。

    刘婕妤走到殿外,让人往里头通禀,被召进西暖阁里头时,正好见到孙恪把一个荷包递给了皇太后。

    孙恪笑眯眯的:“皇祖母,这么好的事儿,是不是……”

    皇太后欢喜极了,取了颗糖果含入口中,又递了一颗给孙儿:“这么好的事儿,当然要吃糖。”

    向嬷嬷见那两祖孙含着糖摇头晃脑的,忍不住背过身去笑了笑。

    刘婕妤也是笑容满面,给皇太后问了安:“是什么事儿叫母后这般高兴”

    皇太后笑道:“阿渊打了胜仗,北境大捷。”

    刘婕妤一路过来,消息还没有那么快,听了皇太后的话,一时愣怔,很快又反应过来,笑容明媚:“这事儿……欢喜得儿臣都不晓得说什么了。嘴笨,喜庆话都不会说,只觉得这心里喜……”

    说是嘴笨,能跟在圣上身边那么多年、生下皇长子的女人又哪里会是真的愚笨,最初的惊讶过了之后,嘴上便开了花似的,夸完了蒋慕渊的功绩,又夸孙恪请期喜庆。

    她记得要嘴巴“笨”些,即便是夸赞,用的也是极其朴素的词句,简单又带着真心,叫皇太后听得十分舒坦。

    刘婕妤在吹捧蒋慕渊与孙恪上,是向来尽心的,一来讨皇太后欢喜,二来不愿意得罪那两位,反正他们与孙祈争不到一块去,反倒是能拉拢几分,才是最好的。

    皇太后心里也明白,她听着刘婕妤吹捧,饴糖顶着腮帮子,满嘴甜的心旷神怡。



第六百一十七章 运气挺好
    虞贵妃有更惦记的事儿,而孙淼母妃袁贵嫔的反应平淡,她听完了就只点点头,什么话也不说。

    另一厢,孙宣的母妃陶昭仪小口嘬了一碗茶,眼神也渐渐锐利起来,吩咐道:“使人去外头转转。”

    这个外头,指的不是慈心宫外,而是宫外孙祈的府邸。

    孙祈前几年就在宫外开府了。

    既然慈心宫不好打听,不如就去孙祈那儿,总会有蛛丝马迹漏出来的。

    后宫女人们动作,而御书房里,圣上目光沉沉看着战报。

    肃宁伯的折子写得朴实,如何布兵、如何进攻,写得很是明白,他驻守裕门关,前线的将士们谁功高、谁勇猛,都一一言明,没有忽略自己的儿子,也不夸大其词。

    他放下折子,眯着眼睛靠着椅背,道:“运气真不错。”

    “可不是,”孙禛咧嘴笑了,“一冲喜,运势都好了,先前僵持许久,现如今大胜。”

    圣上睁开眼,看向孙禛,只笑不语。

    孙禛见状,没有再多言,低下头不吭声了。

    孙宣垂着眸子,道:“可惜叫那些狄人跑了,等他们准备好,一定会卷土重来。”

    “狄人狡诈,”孙祈道,“若能斩草除根,早就斩了,哪里还会数年征战,劳民伤财,苦了无数百姓。阿渊此次与肃宁伯、向大人联手,收复北境,已经不容易了。”

    几位皇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还各自寻了好话,夸了蒋慕渊一通。

    圣上听了会儿,道:“睿儿怎么不说话”

    孙睿闻声,抬起头来,也没有迟疑,直直道:“儿臣在想七弟的话,确实运气挺好。”

    刚说那句话时,圣上态度未明,孙禛是有些忐忑的,听他胞兄赞同,不由就松了一口气,暗暗自喜。

    圣上摸着下颚,半晌突然就笑了起来:“打仗这事儿,运势太重要了,能得此胜,可见北狄失了天命。”

    北狄无天命,那便是顺德帝得天命。

    众皇子拱手恭贺父皇,弯下腰时,孙祈等人都在想一件事——父皇是真的喜欢孙睿。

    一样的话,从孙禛嘴里说出来,和孙睿说,就是不一样的。

    圣上挥退了几个儿子。

    皇子们在御书房外互相告辞,孙睿与孙禛一道去给虞贵妃问安。

    孙禛一路憋着,直到进了虞贵妃的宫室才放松下来,偏头问孙睿:“皇兄亦觉得我说得在理我先前还当说错话了。”

    孙睿睨了他一眼,面上依旧淡淡的,等宫人去通传时,才道:“没说错。”

    孙禛得意了,待里头请了,兴高采烈去寻虞贵妃。

    孙睿落后几步,看着浑然不知内里意思的孙禛,目光沉沉。

    孙禛把运气归到“冲喜”之上,这是讨圣上欢心,而孙睿所谓的运气是“顾云康”。

    顾云康不止埋了顾致沅,让狄人提出的交换毫无意义,还混在鹤城之中,助将士火攻山口关,大破北狄,若没有这个人,蒋慕渊哪里能这么容易收复北境。

    而战场局势变化多端,拖到草原化雪,局面又不同了。

    运势,果真是战场上极其要紧的一环,这一仗,运势站在了蒋慕渊与顾家一边。

    北境大捷,当天就传遍了京城。

    如此好消息,顺天府恨不能敲锣打鼓地传递给百姓,不管战事多远、是否波及京城,只要有战争,百姓的心就不安定。

    捷报化作了及时雨,冲去了数月间笼在百姓心中的阴霾。

    宁国公府里,安阳长公主高兴极了。

    先前裕门关捎



第六百一十八章 理由
    依肃宁伯之见,山口关一战,顾云康完全可以居首功。

    虽然顾云康并未亲身参与到火袭、攻关之中,但他护住了顾致沅的遗体,他阻拦大军入鹤城避免了中北狄“请君入瓮”之计,他辨明山口关粮草储藏之处,带领众人寻到了最适合火攻的地点。

    没有顾云康,断断没有如今之大胜。

    蒋慕渊想替顾家累功绩,这一切原本都值得在请功的折子上大书特书的。

    可事实上,战报上写得很简略。

    肃宁伯亲手所写,洋洋洒洒一堆名字,顾云康的功绩被融在其中,朝廷知道这么一回事儿,却不够夺目,也不显眼。

    而瞒下了顾云康奔赴北狄,朝廷不知道后续还有那等硬仗,势必撤走兵力。

    这些事儿,让肃宁伯疑惑极了。

    按说,顾家就是顾家,那几兄弟感情都好,在事关将军印的时候,蒋慕渊总不至于还在考虑不让二房出身的顾云康越过长房子弟吧……

    没的那般本末倒置。

    蒋慕渊敛眉,道:“正是因为不好打,才越发谨慎和迟疑。

    顾家需要这战功,突袭北狄大帐势在必行,可没有人知道我那三舅哥何时能摸清北狄部落状况、又何时能回来。

    我若以此为由,拖着大军留在北境,这不合适。

    国库紧张,军需耗不起。

    万一他这一去出了状况,半年一年没有回来,传到京中,顾家得的不是功绩、而是骂名了。”
1...170171172173174...2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