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最终永恒
深空之下 第九十四章 时光匆匆
就这样,深空号长期保持着只有七八万人清醒的状态,日子一天天流逝着,流逝着……
于易峰作为舰长,实际上有保持清醒的权利。他并不是主要的研究人员,这些天正在忙于制定“纳米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纳米机器人的研究,还处于“八字没一撇”的初步阶段,但这方面的严格管控,还是必须的。
因为这东西……实在太过危险。甚至,比核武器要更加危险一百倍!
武器级纳米机器人泄露之后,造成的危害比核泄漏严重得多。纳米机器人形成的灰潮大军,一旦成规模,将变得势不可挡,到时候把整个深空号吞掉也不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不愿意在睡觉的时候,被莫名其妙杀死,然后变成了纳米机器人的一部分……
好吧,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人类的结局也实在太惨了点。
“所以,严格的安全条例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实行的措施如下……”
于易峰坐在演讲台上,认真地宣读一条条安全法规,一直读了半个多小时。
“……各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我非常相信大家的道德品质,不会故意做出危险的举动。我们这里,也不存在恐怖分子,不可能有人想故意地想毁灭世界……”
“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这种灭世级别的科技,必要的安全法规,是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保障。这一份试行方案就这样定下……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他最后说道。
下面那些科学家、研究人员正在小声地议论着,许多人对法案不怎么感兴趣,而是在讨论学术上的问题。
有几个科学家甚至趁着会议眯起了眼睛。他们实在是熬夜太晚,精力严重透支,还不如趁着这个会议补一觉。
他们听到于易峰说完后,东张西望看了看,一幅睡眼惺忪的样子。
距离制造出武器级别的纳米机器人,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这群科学家并不感冒。不过他们也没什么反对意见,提前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不错的……
好吧,看到这一幕,于易峰有些无奈地笑了笑,看来这份法案已经得到了一致通过。
里边规范的,都是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譬如说,纳米机器人不能擅自带到自己家里去;也不能随意制造,必须要严格审批等等……
以此同时,法案也严格框定了纳米机器人的研究、制造、保存等工业流程,不能自己想造什么,就造什么,必须要经过严格审批。
其中,对目前科学家们影响最大的一点,莫过于一个大型“纳米实验室”的建立。
与生物实验类似,里边将实施五级安全管控,各个隔离间有强电流、高温等防御措施。
有了这个实验室,就算某一天,真的泄露了高危险等级的纳米机器人,也能够紧急销毁。
当然了,按照法律规定,所有研究纳米机器人的科学家,都要到这个纳米实验室工作。他们倒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只不过是换个地方而已……
“好了,既然大伙没有反对意见。那就先这样吧,会议结束,解散。”
当大部分人都拿着文件离开后,于易峰突然感觉心情一松,他回到自己的舰长室,翻阅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种资料。
并没有什么逃亡的紧迫感,而是觉得……前途相当光明。
只要熬过了这一段时间,再找一颗星球采矿,新人类文明又能够活蹦乱跳了。
“好像没什么事儿了……”
点到报告的最后一页,突然是空白一片。就这样放松下来,他忽然感觉有点无聊了。
法律已经制定完毕,接下来只是修修改改的小事,除了过问一下科技的发展进程,以及教育一下自己带上来的盖亚生物“玲”,他确实没有太大的事请了。
目前科学家们重点研究的,不仅仅是纳米技术,还有更高速的曲率引擎、异星生态圈融合等等,这些课题正在平稳地发展当中。
长期超光速状态下,清醒的人口少,社会平稳运行,积累下来的政务也不多,给他带来了一种悠闲的感觉。
这种冬眠情况,几个月才清醒一次,几次下来,大家就都很熟练了。就算一连睡了几个月,醒来时也没有太多的异样,只感觉睡了一晚上,肚子有点饿,然后起床照样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次冬眠。以此来回循环。
因为休眠间隔较短,也不会出现与社会脱轨等现象……
到了星际文明这种层次,如果没有突发事件,一般来说,都是风平浪静的。
就算没有政府的引导,社会也照样运转。
实际上,这是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一种体现,社会安定富裕,人们高度自觉。政府的约束,变得可有可无。
“如果和平时期,也一直要政府管着管那的,并且伴生大量的社会问题,那是低级文明才有的现象……现在这样,也不错。”
于易峰喃喃自语,又从座位上起身。
他的目标是生态湖泊,也就是“玲”的家园。
这么一段时间下来,人们已经和玲混的很熟了。
虽然有时候她会想念家乡,会法脾气,把搅动湖水,里边的小鱼小虾吓出水面……但总体来说,她的脾气还是比较温和,比较像一个小女孩。
而另一方面,“玲”的情商成长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目前也就幼儿园水准,或许这种集体生物本身就是这样……
“就算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发育成熟……”一位教育学家在湖边感慨道。他们轮流对她进行教育引导,就像教育一个真正的幼儿园小朋友一样。
湖泊中的小绿球看到于易峰到来,连忙跳了两下,算是打了一声招呼。
同时向他丢了一颗玻璃珠大小、黑乎乎的东西,咕噜噜滚到于易峰的脚边。
“这是什么?”于易峰捡起来一看,这东西有点儿像煤球。
用手指捏了捏,感觉硬邦邦的。
“舰长,她想送给你钻石呢!不过分子结构没有操作好,捏成了煤球……”
一位纳米学专家笑道。
“玲”在他们眼中,是最好的研究对象,因为她本身就有操控分子的能力,是最强大的“纳米机器人”。科学家们想要研究她,获得更多的知识。
于易峰看到手中这颗煤炭,感到有些好笑,这是……金刚石么?
原来玲也在学习纳米技术……这种生物的智商与情商果然是分开的。
“钻石可不是这样捏造的啊,不是碳元素胡乱累计起来就可以的……需要这样,这样……这种原子结构,懂吗?”
听到于易峰一板正经的教导,小绿球忽然破碎,好像有一点不爽,过了一会儿,又从湖里丢出来一颗黑乎乎的煤球。
“太大了,太大了,你捏造地稍微小一点……”
……又丢一颗。
“好大……搞这么大的碳,是要让我们烧煤吗?纯天然清洁煤也是不错的……”于易峰看着拳头那么大的黑球,笑道。
玲非常生气,自己好心送他特大钻石,却被这样说。
“哗”地一下,一个巨大的浪花泼在了他的脸上。
半天的时间后……
于易峰其实挺喜欢和她玩耍,他一直都没有小孩,有时候也渴望这种童真般的乐趣。
“好了好了,时间到了啊,我要去睡觉了,大家都在冬眠,就这样呆着也太无聊了……”
“没什么事请啊,就跟吃干饭一样,傻乎乎的……”
玲跳了跳,好像还想继续玩。
于易峰对着湖泊中的小绿球说着,“过几个月再玩……过几个月都过年了,大家一起玩。”
在他的真实感受中,因为长期冬眠的原因,如同一个月就过一次年……简直有点奇怪。
过年的这一个星期,是大家都苏醒的,当然会热闹一点。
小绿球依依不舍地跳动了几下,终于在好说好歹之下,放他离开了……反正对“玲”来说,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算什么事。
就这样,时间开始加速流逝……
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地过去……
深空之下 第九十五章 智力壁垒
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匆匆溜走,转眼间,一百二十八年过去了……
通过战时冬眠计划,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只感到过了十年的样子,甚至更少一点。
而某些科学家感受到的时间,则会更多一些。
他们自愿为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
此刻的深空号,正停留在虚空中做一次大规模船身检查,同时把老旧的零件替换掉。
沉静了许久的飞船灯火通明,许多工作人员正在里外忙碌着。
“报告!b2区域有超导线路老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电阻,可能需要更换。”
“引擎室正在进行离子引擎相关检测……磁流体发电机有被腐蚀的痕迹。”
零件的老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如同人体的衰老,就算星际文明也没办法违背这种熵增定律。
实际上,整艘飞船急速航行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已经大规模维修了五次,这是第六次。
宇宙中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如果没有诺亚号中储备的海量物质以及海量能源,深空号早就资源紧迫,步入绿光文明的后尘……
一百二十八年,跑了将近400光年的距离,人类倒也不像原先那么担惊受怕。
现在这样在虚空中停留一阵子,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至少前五次的维护都是安然无损的。
当然了,这么大的修理活动,于易峰也从冬眠仓中苏醒,处理相关政务。
对于这种飞船的维护工作,有专门的专家组负责领导,大家都已经熟门熟路了。
除非是一些特别事件,才需要他的额外审批。
长期冬眠状态下,于易峰最关心的,当然还是科学技术。他坐在办公室中迫不及待地点开一份份科学报告。
“生物学又有进步么,根据‘玲’的免疫系统,开发出了更强大的免疫药剂?好啊,好啊!”
“……玲想家了,有点闹脾气?”
看到这份报告时,于易峰耸了耸鼻子,感到有些好笑。他看到桌子上玲送给他的煤球,思考着,或许应该抽出时间,陪她玩耍一下。
这种盖亚生物,一方面智力极高,甚至能辅助科学家生产纳米机器人,另一方面,情商还处于幼儿园阶段,就像小孩子一样……
“关于暗物质科学有了新的进展……引擎技术有了提高。”一条条主要报告看下来,他心中已经有了差不多的概念。
翻到最后一份报告的时候,他来了最大的兴趣。
科学家们费尽心思,终于造出了第一个……“纳米机器人”!
花费时间,一百二十八年!
真的,真的不容易啊!
他直接问向正对面的百合子,一脸激动地说着:“一种可以运输氧气的纳米机器人造出来了?可以部分代替红细胞输送氧气……这么说,关于最新的纳米学说有了大发展?”
“就是纳米动力学……”
自从在星际战争中,见识到纳米机器人铺天盖地的强大威力后,他对这种东西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人们越研究,越知道其中的无穷潜力……
听到这件事,百合子脸上微微笑了下,显然心情还不错。
但她又摇了摇头:“现在只是有了初步的成果,只是一小步。我们借鉴红细胞的蛋白质结构,创造了这种机器人……但还不能完全代替红细胞。”
“嗯……需要增添一些人体免疫学标识,省的被白细胞攻击。而且这些机器人会沉积在人体内部,难以排出,如果真的想替代红细胞,还需要设计一个自动分解机制。”
说到这里,她又叹了一口气:“……从微观层面硬生生捏造机器人,比宏观层面难了无数倍,我甚至怀疑……创造纳米机器人,已经和创造生命差不多了。”
“l3纳米动力学,是l4基因动力学的前置科学。最尖端的纳米动力学,确实可能创造生命啊……”
“这门学科可以借鉴于生物学,却又不能完全照抄……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玲’的工作原理,寻找批量生产纳米机器人的方式……如果全靠玲,产量还是不够的。”
看到精神状态微微有些憔悴,又有些兴奋的百合子,于易峰鼓励道。“是这样么……但对大家来说,有了第一个样本,已经是一大步的跨越,是一种激励。”
时光匆匆,岁月无情,虽然她还是和以前那副容貌,但第一代的其他研究者,已经出现了老年痕迹。
譬如说丁一东、罗曼博士等人,长期工作下,鬓角出现了白发,额头上也长了皱纹,看上去已经像老年人了。
甚至兰波这样的原先的年轻人,也变成了中年大叔。
如果真的要使用完美素延长寿命,也只能赌那么一把了。
虽然到了现阶段,死亡率并不高,但如果真的出现了死亡个例……任何一个,他不知道要心疼多久。
这些科学家,可是全人类的宝贝!
“听天由命吧,如果成功了,这些科学家会变得更聪明,更加天才,更富有创造性……失败了,只能说是命运使然,我们已经没有更多的延寿手段了。”
“我们也不可能逼迫他们长期冬眠。”
于易峰皱着眉头,他不怎么喜欢这种赌博的感觉。
但是没办法,该用的还是得用。
使用完美素后,人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长寿。目前的试验情况,已有239个成功的例子,而死亡的例子,也有8个。
但就是8位科学家的死亡,让他感到非常难受……成功率并不是100%啊。
不过完美素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这段时间的试验情况看,这239位超人类科学家的创造能力,远远大于普通科学家,也大于他们以往的水准!
许多划时代的科技,就是他们创造的。
甚至……第一个纳米机器人的创造,这些科学家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种结果,让许多另外的科学家趋之若鹜。他们对长寿之类东西的无感,只想变得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对于这种现象,于易峰也不好直接禁止,他当然希望人们变得更加聪明,科技发展地更快。
所以政府只是规定了,衰老到一定程度后,才允许使用完美素改造。
“文明需要更多的天才啊……希望大家都能够成功。也希望,能够尽快研究出提升成功率的方法。”
科学发展到目前的层次,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纳米机器人的研究……这一门学科,让微观层面的各种知识,开始混搭在一起。
小小的第一步,竟然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高难度科技。当然,有了第一步,后边的步骤应该会稍微简单一些……
“科技想要再次攀升,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往往需要天才来推动。”
“甚至……一个天才已经不够了,需要十个,一百个,一千个!”
好在,新人类文明的第一代五万人,是70亿人之中精挑细选的,说是全民天才,并不过分。
但后边几代,虽然受到精英化教育,但出现的天才反而少了许多,符合一般的统计学规律。
大脑芯片,只是提高了计算量,从某个方面让人变得聪明,却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科研天赋以及科学直觉。
深空之下 第九十六章 一个探测器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计算量固然很重要,但是科研直觉、洞察力以及敏感度,才是更加重要的……大脑芯片并不能大幅增强这一些抽象的能力。
唯有完美素,才能真正全方位强化大脑,甚至能够增加“直觉”这样的能力……
以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方式……
是的,以目前的生物学水准,依旧难以理解完美素的作用机理。
即使,人们已经研发了提供高计算量的大脑芯片。但对于宏观、微观方面的大脑结构,依旧只了解十之一二。
自我意识为何而产生?
究竟有没有灵魂?
如何才能让人变得更加聪明?
不知道……
宇宙中的奥秘,还有太多太多。
“可是,科研直觉是什么……是一种智商吗?”
“这种智商的提升,与大脑芯片那种智商的提升……好像是不一样的。难以理解啊……”
“难道完美素的价值,就是为了提升智商?”
想到这里,于易峰感到有些茫然。
他忽然有些忧愁地说道:“我在想,一个文明是否具有自己的智力极限?我们人类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啊……”
“近百年来,我们研究纳米技术,已经相当、相当吃力……我们的科学家都是天才,真正的天才,但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几乎无穷的复杂度,这项科学的推进如此缓慢……”
“我在想,因为巨量的复杂度,当最顶尖的天才,也没办法推动以后的科技时,一个文明,是否就停滞不前了?”
“这样的停滞,几乎是永久性的……因为科技停滞的时候,其水准并不足以提升文明个体的智力。这就是一个死循环了。”
百合子若有所思,并没有正面答复:“或许存在这个可能。难道……提升智力,是一门极度极度困难的学科,比纳米技术,基因技术更加困难?”
“好在……我们的纳米技术,依旧在缓慢发展,就算没有完美素,也应该不是我们的智力极限……”
“唉,基因动力学,可能就是我们的极限了。简单的脑袋,难以理解更加困难的学科……这很正常。”
于易峰隐隐感受到了宇宙中,关于智力壁垒的最终定律,又透过窗外,望见了漫天的星光。
晦涩难懂的宇宙,如此冰冷、残酷,一个种族的极限,或许在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蚂蚁能够理解人类的学科吗,猴子能够理解人们的微积分吗,很显然,不能……
“……难道完美素的存在,就是更好地破解智力壁垒吗?”
“至少,人类还在前进,而且这种前进还能持续很久,这已经是不错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放弃了这些胡思乱想。
他直接走出舰长室,巡查“深空号”。
这一次的飞船检修工作,最大的目的是:大规模更换曲率引擎,以实现更高的速度!
……5倍光速!
在这一段时间里,一位名叫“卡瓦拉”的天才科学家,构建出了一个更加优化的曲率泡数学模型,理论上能够达到5.17倍的超光速水准。
这个曲率模型是人们自行提出并优化的,终于摆脱了抄袭绿光人的“窘境”。
经过长期实验,并确认其稳定性后,人们已经开发出新一批的曲率引擎,正准备用上。
实际上,跑了这么远的距离,想要回头已经不可能。
这里是猎户悬臂与人马悬臂之间的恒星稀疏带,最近的一颗矮黄星,也在二十光年开外的地方,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从这个距离看,所有的星星都没了主次之分。
如果一个人,走到飞船外边眺望星空,不借助深空号本身的光芒,他会惊讶地发现,除了星空,完全就是漆黑一片。
这种漆黑,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
是的,可以看见天空中的星星,但是,看不见自己的手!
光子在这里的密度,实在是太低太低了,就算物体反射出了光子,人眼的识别能力,也没办法辨认。
深空号依旧保持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状态,只是依靠本身的惯性在运动着。许多工作人员正在飞船内外忙碌地工作着,整个船体发出有规律的信号灯。
整个引擎更换计划,需要持续两个月的时间,不过人们并不担心。毕竟已经超光速飞出了四百光年,在对方的侦查速度依旧是“光速”的情况下,根本搞不清楚人们跑到了哪里。
“对方不知道我们跑到了哪里,但是可以估计我们的大概方向,他们或许在某些恒星附近守株待兔,等待我们资源消耗完的时候……他们的航行速度比我们快多了!”
“哦,哦……看看引力波望远镜发现了什么,因为超光速带来的信息紊乱,这两艘行星级飞船正在倒着后退?好吧,应该是几十年前的引力波痕迹。”天文台的汤姆逊教授托着下巴,笑着说道。
“实际上,它们可能埋伏在哪个恒星……想要伪装成某刻行星吗?”
这种行星级别的飞船,在前几十年的维修时,还经常能观测到,引得大家一惊一乍的,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其实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影像。
好吧,对方可能也搞不懂,为何小小的“深空号”能坚持这么久的时间。
对方也不知道,这种低级文明,竟然会有引力波望远镜这样的东西。
“或许我们可以寻找一些小规模的陨石带补充资源……”
“概率很低啊……可以用长波雷达探测一下,要是找到一两颗小陨石也是不错的。”一位年轻学生望着黯淡的星空,轻声说道。
汤姆逊教授不可置否地笑了笑,当然了,这样的幻想只有年轻人身上才会有。
茫茫太空,突兀出现单个陨石的概率是极小的,比中彩票的概率低得多。深空号飞了这么久,也没有撞到过任何陨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