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重生小地主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弱颜
“对,对,小七是高了不少。”张庆年马上笑道。
除了他们三个,张家本家还有两个小姑娘,另外又从张采云的表弟表妹中,以及别的近亲中又挑了一个小男孩,两个小女孩,一共是四对,八个压包袱的“金童玉女”。
等到队伍到了陆炳武家的大门口,陆家知客中负责打赏红包的人,眉头都没皱一下,每个小孩给了一个厚厚的红包,还连声说八这个数字好。
八是双数,谐音为发,那自然是大吉大利的。
陆家并不是青阳镇上的老户,而是从陆炳武的爹才从外地搬来居住的。不过,陆家老爷子为人敞亮,这些年,陆家开杂货铺,跑生意,也结交了不少人。除了镇上的,还有许多从外地赶来贺喜,而且张家跟来喝喜酒的人也不少,因此,这喜宴也是非常的热闹。
来随礼贺喜的人多,这喜酒就分做了上下两席。同样的席面,分两次先后开席。连蔓儿这些人是新亲,自然都坐的是上席。
辽东府民间,赴喜宴的酒席,一般俗称为吃丸子。比如说路上碰见个人要去喝喜酒,问他去做什么,他最有可能回答的是去吃丸子。这样的说法盖因为在喜宴上,炸丸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吃食。甚至。小孩子们去赴席,鱼、肉还在其次,他们最盼望的吃食是炸丸子。
陆家的席面准备的也很丰盛,连蔓儿和连叶儿、吴家玉、二丫,还有张家本家、张王氏、胡氏两妯娌的娘家的几个年轻姑娘坐了一桌,张氏则被请去,跟李氏、张王氏坐了新亲最尊贵的一桌,蒋氏带着大妞妞。罗小燕带着二妞妞,跟赵氏等人坐了一桌。吴王氏则和胡氏,还有张家、王家和胡家的几个年纪相仿的媳妇们坐了一桌。
至于连守信、五郎、小七、连守礼、连继祖、二郎等,也早有知客安排着坐了。罗小燕今天没带罗小雀和罗小鹰来。连叶儿一家三口都来了。
连蔓儿往屋里坐席的时候,还在人群中看见了商怀德。商怀德也随了礼,不过是随给男方的。虽然以前并不相识,也没有礼往,但是商家以后要在三十里营子定居,势必要建立来往、结交乡亲。
就在之前,商怀德就已经随过两份礼了。
“要说啊,他们应该给你侄女添妆才对。这两边比一比,他们跟你们可是亲戚。”就有人瞅了个机会。到张氏跟前褒贬道。
张氏笑的春风满面,一副对此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个事,就看各人的心思。随不随,随那边,都没啥。……跟我们都没来往,别说我娘家了。”
张氏的这个回答,也是一家人商量定了的。庄户人家。尤其是礼尚往来这样的大事,有无数双的眼睛盯着。小周氏没随张家这边,而是随了陆家这边的事,肯定会吸引不少人的注意。
“听说是老太太不让随这边,说没来往。要说看着我们随,那也不用。人家是长辈,我们是晚辈吗。”只有一家人在的时候,张氏就曾经说道。
周氏对有些事情的想法。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不过,连家自己人却都明白。周氏这还是冲着张氏,不待见张氏。似乎要是小周氏随了张家的礼,那就代表她周氏讨好张氏,给了张氏脸了。那还得了,这个礼必须不能随!
很可笑。甚至很愚蠢。
“不随也挺好,省事!”连蔓儿当时就说道。
一家人一致认为连蔓儿说的有道理,他们早就学会了不跟周氏置气。
如今当面有人问出来,张氏说的很大度,不过同时也间接地表明了连蔓儿一家的态度。
对于小周氏一家如此行事,也有人表示不解,都说商怀德看着挺精明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这么办事、随礼那。
“就是老太太拦了,那也得随这个礼啊。老张家那人,我知道。人家可讲究这个礼尚往来了,还能白收了他这个礼。往后他闺女、儿子有事,人家肯定得还回来。……老太太估摸着也就是那么拦一拦,他咋就当真了那?”也有人背后如此议论道。
这样议论的人,对别的事情都看的很清楚,惟独不了解周氏。
了解周氏的人都知道,如果小周氏一家不听她的,真往张家这边随了礼,周氏就能翻脸。
……
连蔓儿这一桌都是年轻的女孩子,聚在一处吃席,自然都和睦无比。她们坐的是上席,等吃的差不多了,就没在桌边继续坐着,因为还得给坐下席的人让地方。
姑娘们从席上下来,就说要去新房里面看新娘。
从堂屋走过的时候,连蔓儿朝旁边的屋子里看了一眼。那屋子里几桌席的人也正往下撤,就有不少媳妇拿了帕子装桌子上剩下的肉和干丸子。
连蔓儿一眼就瞧见,蒋氏和罗小燕也在其中。
说是剩下的,其实不然。别的菜或许有剩的,但是干丸子和大块肉却不会剩。这自然是特意留的。庄户人家赴席,很多都惦记着家里的人。因此,就将席上自己的那一份不吃,留出来带回去给家里人的打打牙祭。
罗小燕的爹娘和弟弟妹妹都没来,而连家老宅也还有许多人。这两个人这么做,都是情理之中。
这次是陆家办酒席,和上次连枝儿成亲不同。连家老宅随了礼,来两个人吃饭(大妞妞小女孩在酒席上不算人头),陆家没有理由给连家老宅送席面、送饭菜。连蔓儿也不能开口要。
不过……
连蔓儿一边往新房走,一边和吴家玉低声说话。
“你嫂子晌午吃啥,一会我跟你回去看看她去。”连蔓儿对吴家玉道。
本来昨天吴王氏说好了,不带吴家玉来赴席,让她在家里陪着连枝儿。可是今天,连枝儿还是将吴家玉给“撵”来了。家里还有丫头婆子伺候,难得有热闹的酒席,连枝儿当然不能让吴家玉为了陪她就不能来。
“刚才我娘跟我说,这边送了好些菜给我嫂子吃。”吴家玉就道,“不过我猜我嫂子不一定能吃得下去,这两天,净吃酸菜了。”
吴家玉说着话就笑。连枝儿现在已经有了孕期反应,爱吃酸,和不能吃油腻这两样特别的明显。
“蔓儿我跟你说,那天我还听见,我嫂子跟我哥说悄悄话,说是想吃青杏……”吴家玉压低声音对连蔓儿道。
“要吃青杏,那可还得等两三个月,现在哪有那。”连蔓儿这么说着,心里却有些高兴。连枝儿历来都太过懂事,很少对人提什么要求。现在竟然跟吴家兴说想要吃当下没有的青杏,这算不算得上是进步那?
当然算。连蔓儿想,这起码意味着,连枝儿和吴家兴之间感情好,在吴家是被厚待着的,所以她才会……撒娇!
没错,就是撒娇。
连蔓儿这么想着,也忍俊不禁。
“……人家两口子说悄悄话,怎么你就听见了?”连蔓儿故意眯起眼睛看吴家玉,“哼哼,难道你……”
吴家玉赶忙摆手。
“我才没有,”吴家玉否认道,如果被认为她经常偷听哥哥嫂子的墙角,那她的形象可就完了。“他们俩说笑,也没背着人,正好我在旁边。”
连枝儿生性腼腆,即便生活优裕,宽松,要和吴家兴说笑也会避着小姑子。连蔓儿不相信吴家玉说的是实话,当然,她也不认为吴家玉会恶意地偷听,凑巧走过,顺便听那么一耳朵两耳朵的,这个肯定有。
“偷听就偷听吧,我不告状去。不过,下次你听到啥,可不能瞒着我。”连蔓儿笑道。
“你啊。”吴家玉拿连蔓儿没办法。
连蔓儿这样说,自然是玩笑的话,亲密的女孩子之间相互打趣,这是常有的事。
到了张采云的新房,李氏、张氏、张王氏和胡氏等人都在,正和张采云依依不舍地道别。一会,李氏等人就要回烧锅屯了。三天后,张采云和陆炳武回去烧锅屯串门。
“记得奶跟你说的话,要和人家好好过日子,遇事别发脾气,好好商量。有啥你自己个拿不准的事,就去找你大姑商量……”
“勤快点,这不像以前在咱家里,你得眼睛里有活,别等着人支使你,你才干……”
谆谆的嘱咐,都是让张采云好好做人家的媳妇。就是泼辣如张王氏,教导给张采云的,也是新媳妇进门要勤快、孝顺,谦让,多干活少说话。
等送走了张家众人,张氏和连蔓儿又陪了张采云半晌,然后才去看连枝儿。

加更,求粉红。rs





重生小地主 第八百六十四章 开明学堂
连枝儿最近害喜,人看上去比前些日子瘦了一些。张氏和连蔓儿都心疼的不得了。
“……吃不下去也要吃,就是吃完了吐,那你也得吃。这不是你一个人,你不吃,你肚子里的孩子就饿着……”张氏絮絮地跟连枝儿说着。
连枝儿就点头。
“想吃什么都跟你婆婆说,镇上没有,你打发人来家里跟我说,总能给你淘换来。”张氏又道。
“娘,你放心吧。我亏不着。”
连枝儿说着话,就从旁边的柜子里拿了一双鞋子出来给连蔓儿。
“这是我这些天闲着没事做的。蔓儿,你试试,合脚不?”
连蔓儿正坐在炕上,就接过鞋子穿上。这是一双软底鹅黄绸子面绣牡丹花的睡鞋,就好像是比着连蔓儿的脚做出来的一样,穿上极为舒适。
“合脚。”连蔓儿就笑道,“姐,还是你做的鞋好。”
“你咋还做这些?蔓儿不缺这个,她的活计,有我,还有那几个丫头。你现在怀着身子,别再操心这个,多歇歇的好。”张氏就道。
“没事的娘。”连枝儿就笑道,“我就是闲着没事的时候,今天一针明天两针那么做的,就当是解闷了。要是平时,早就做完了。”
“你啊,就是闲不住。”张氏就道。
似乎是为了证明张氏这句话有多么的正确,连枝儿又将旁边的一个针线笸箩抱过来,推到连蔓儿跟前。连枝儿的针线笸箩和别人的不一样,是一个圆形的螺钿漆盒。这还是连蔓儿帮她挑的嫁妆,是从南面运过来的上等货。
“蔓儿,你自己个挑稀罕的拿。”连枝儿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打开笸箩,就见里面放着好几个色彩鲜亮、绣工精致的荷包,还有几块帕子,显然,都是出自连枝儿之手。
连枝儿怀着身子,却照样闲不住,还是和在娘家的时候一样,爱做个针线。
“姐,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连蔓儿笑着,挑了三个荷包,另外还挑了一张绣着马兰花的帕子。
“大红的这个我要,这个青色的给我哥,还有这个老绿的,这个绣的是猫,给小七。”连蔓儿笑嘻嘻地道。
张氏嘴上说不让连枝儿做针线,可是看着她们姐妹这么毫无嫌猜地相处,还是眉开眼笑的,显然非常高兴。
“也别少了你婆婆和小姑的。”张氏还是提醒了连枝儿一句。
“都有的,娘。”连枝儿就道。
娘儿几个正在说话,就听见外面脚步声和说话声,吴王氏带着吴家玉来了。
“咋这半天才过来?”大家坐下,张氏就问吴王氏。
刚才她们一同从陆家过来,吴王氏说有事,就和吴家玉留在了前头,只让张氏带着连蔓儿先到后院来,说是她们一会也会过来。
“他三姨夫爷刚才来了,跟家兴他爹说话,坐了半天才走。”吴王氏就道。
“哦。”张氏哦了一声。
“是特意跟家兴他爹说随礼的事的。”吴王氏就道,“说是挺后悔,应该也给采云那边添妆。说想补上这个礼,可又不大好意思啥的。”
补礼这种事也不是没有,但是具体到这件事,却有些别扭。
“还补啥,他就是补了,也不能收。他不是都随了一份礼了吗,不像没随的。再说,这都啥时候了,真要补,也不能等到现在。”张氏就道。
“可不是吗。”吴王氏点头,“家兴他爹就跟他说,不用补礼,随一份就行了。”
“对,就该这么说。”张氏就道。
“就这点事,他说了半天。……虽然没明说,可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说我二姨不让随那一份。”吴王氏又道,“估计他是真后悔,上我们这说说,好传到你们的耳朵里,解释解释。”
张氏笑了笑,对这件事不想多说什么。
吴王氏跟商家、小周氏也不亲,自然也不会多为他们说话,话题就此打住,大家就又说起了连枝儿怀着身子的事。
这件事,才是目前两个人共同最关心、最在意的话题。
傍晚,陆家的老大亲自过来,请吴家一家,还有连蔓儿一家过去吃饭。庄户人家办事情,一般在晌午的正席之外,晚上还会另外请上几席,继续庆祝。这几席请的都是极为亲近、重要的人物,以及在办事情中出了大力、帮了大忙的人,庆祝之外,还有答谢的意思。
连蔓儿家和吴家,当然会在被邀请之列。这一回,连枝儿也跟了过来。晚上的人少,不像晌午的时候吵闹,而且都是自家人,连枝儿即便怀着身孕,来坐一坐也没关系。
而且,张采云成亲,连枝儿不管怎样,也都要来陆家看看的。
吃过酒席,天擦黑的时候,连蔓儿和张氏就带着小七先回家了,至于连守信和五郎,因为男客们要喝酒,直到掌灯时分他们才散席回家。
晚上的闹新房,连蔓儿她们因为都是新亲,自然不会去。
“……就这么一个大丫头,嫁的如意,他姥姥姥爷也能放下心来……”张氏感慨道。
张采云和陆炳武三日回门,去了烧锅屯之后,转天,陆家又备了四样礼物,小两口到三十里营子来,给连守信和张氏磕头。
风俗里面,是没有这个的。陆家这么做,自然是对这门亲戚的看重和尊重。
连守信和张氏都很高兴,给小两口包了红包,又安排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就跟连枝儿回门的时候一样,直到傍晚,才让小两口回去了。
操办完了张采云的亲事,转眼,就到了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
开明学堂开学的日子,选在二月十二。
学堂里已经修缮一新,一排排崭新的桌椅,教室内还增加的火墙,另外还安装了一个烧煤的炉子,以确保“不能把先生和孩子们给冻着了。”
原本,连蔓儿家打算是静悄悄地,并不操办,教室收拾好,先生请来了,学生们到了,就开始上课。可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连蔓儿家要做这样一件大功德,左近的乡绅官宦们都纷纷表示要参与一下。
第一个来的是王举人,他送上了两封银子,跟连守信和五郎说,要为学堂出一份力。开办这个学堂,连蔓儿早就做好的预算,以她一家之力就足够了。但是王举人要跟着出一份力,却是不能拒绝的。
不客气地说,如果拒绝了王举人,从此以后,她们和王举人家,甚至包括整个王氏家族,就成了仇人。
同在一方水土,乡里乡亲,这样的大功德,当然人人有份,虽然是连蔓儿家首倡的,但却不能吃独食。
收了王举人的,那么之后来的几位,也往外推不得。
连蔓儿专门准备了一份功德簿,记录大家的捐助的款项。这份功德簿,同时也是一份账簿,它将仔仔细细如实地记录这些捐助的款项的去向,一文钱都不能少。
这份功德簿,也是公开的,所有捐助了款项的,都可以查阅。
开明学堂除了请了曲先生做启蒙先生,另外还请了一位姓刘的老账房,来给学生们教授数算。这份账簿,连蔓儿就交给了刘账房来记录。
“往后,看这些钱花在哪,咱们也都给标记出来。比如说,学堂里要盖一座凉亭,花了这捐助的钱,到时候就在凉亭上把捐助人的名字给刻上。”连蔓儿就说道。
虽然有这些捐助,不过出资的大头,以及学堂的全部管理权力,还在连蔓儿家的手里。
尤其是后面一项,连蔓儿从没打算妥协过。当然,也没有人真的会提出要插手学堂的具体事务。在捐款的事情上,连蔓儿家让了一步,给足了大家体面。谁也不会那么不识相,反过来惹恼连蔓儿家。
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开明学堂的开学典礼就分外热闹了。
按照锦阳县这边的风俗,有这样的大事,那是要吹吹打打一番的。连蔓儿和五郎商量,干脆就请了一个秧歌队。学堂开学,本就是新鲜事,还有许多的官宦乡绅到场,所以不只学生的家长,各村都来了不少观礼的人。
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妇的,将学堂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围了起来。
王幼恒从锦阳县城赶回来,他代表王太医一家也捐助了银钱。近年来,因为王家的一些事务,王幼恒已经很少在镇上居住了。不过,他也连蔓儿一家的关系,并未因此而淡薄。
今天的王幼恒,因为是参加学堂开学的大事,穿的极为庄重,一身石青的长袍,使得他的人显得更加的俊逸。
大家都在长大,王幼恒也更加的成熟了。
老金也来了。他也捐了银两,还将两个六七岁,正要开蒙的孙子给送来了,说是也要在学堂里“识两个字”。
小龙和小虎则是提前两天就被张青山、李氏他们从烧锅屯送了来。为了让两个孩子不那么想家,尽快适应连蔓儿家的生活,张氏还将李氏给留了下来,让她住上些日子再回去。
连守信也没忘记他的承诺,打发了人去老宅,将六郎也接到了学堂。
……
求粉红。rs




重生小地主 第八百六十五章 意动
开明学堂开学之后,六郎每天也会到这里来上学,学认字、学算术。学堂里,还会为他和其余的学生提供一顿免费的饭食。
六郎来学堂念书,老宅不需要花一钱,甚至连工都不需要出。
这场开学典礼,在秧歌队暖场之后正式开始,持续了大约半个时辰。一众学生先是在连守信、五郎以及曲先生的带领下,到御赐牌楼前磕了头。之后,连守信和五郎都在众人面前讲了话,不过重头戏却交给了曲先生。曲先生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一下子就将在场的所有官宦、乡绅们镇住了。
至于学生的家长,还有来观礼的乡亲们,更是仿佛见了曲星一般。有些家里也有适龄的小孩,却没有送来上学,还在观望中的人家,也都动了心思,不知道现在送孩子来上学,还来不来得及。
典礼过后,众人就被劝散了。至于一众小学生们,则坐进了教室里,开始他们的第一课。
看着坐了满屋子的孩子们,听着他们朗朗的书生,连蔓儿的成就感空前高涨。
这是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在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几乎不敢想象,真的能有这一天。她不仅自己过上了好生活,有机会可以跟随名师学习,她还能够帮助这么多的孩子也走入课堂。
知识就是力量,它可以改变一切。
三十里营子这两年,已经因为她们家的发达,而获益良多,生活水平在锦阳县的众多村镇中排在前列。连蔓儿希望,通过开明学堂,可以让包括三十里营子在内的临近村镇。都能够长远的受益。
她相信,也许一班的学生,两年三年的时间还不明显,但是两班、三班……,五年六年,甚至十年八年,这种情况将会变得十分的明显。
种树育人,时间越久,成效越显著。树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桃李开满天下。
值得期待,也值得为其努力!
……
开明学堂暂时请有先生两名,曲先生和刘先生,曲先生负责给孩子们,刘先生。也就是刘账房则负责教给孩子们算数。另外,连蔓儿家还选了个伙计过去,负责帮助料理学堂的杂事。
连蔓儿家在跨院给曲先生准备了一间屋子,刘先生则坚持住在学堂里头。学堂里的清扫、整理、包括冬天烧火、生炉子,主要由那名伙计来负责,同时也在学生们中间实行轮班值日的制度,每天都有两名学生要提前到学堂、并且要在放学后比其他学生晚走。帮助杂务的伙计做事,维持学堂内环境的清洁等。
开明学堂中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家里做惯了活计的,来学堂念书,也大多并没出什么钱。每天有一顿免费的饭食吃,让他们花很少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维护自己学习的环境。大家伙都很乐意。
也有家境颇为富裕,花了钱来念书的。对这些学生。也是一视同仁。比如说老金家的两个孙子,在家还没干过活那,到学校来,也得学着干。
学堂开学几天,一切顺利且走上了正轨。连蔓儿一家也就放了心,因为府城那边捎来消息,说是府城近郊正有两处庄子要出手,连蔓儿一家早就打算在府城多多置产,听了这个消息,就打算要去府城看看,如果庄子不错,价格合适,就买下来。
临走之前,就将学堂的事情都交托给了曲先生。
曲先生教了几天的课,很有感触。来开明学堂上学的,多是一般情况下上不起学的庄户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起那些能到私塾中念书的孩子,多了一份环境养成的质朴。
这样的学生,都对教授他们知识的先生怀着朴素真挚的感情。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过生日,家里难得地给煮了一个鸡蛋,却自己舍不得吃,揣在怀里带到学校来,想要送给先生,当面却不好意思,就偷偷的送。
曲先生隐居在民间,他知道一个鸡蛋,对于一般庄户人家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被感动的不得了。
当然,这种感动的结果,是曲先生教书更卖力,当然也就更严格了。
曲先生有一次还跟五郎说,他发现,这些学生里面,有一些的资质是极好的。
“如果能早点就好了,”曲先生叹息着道,不过他也知道五郎的经历,所以满怀希望地又说了一句,“不过现在也不晚。只要他们肯努力……”
1...363364365366367...4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