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代嫁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朱砂
父女两个方才在屋外说到梅皇后的那些话,屋里头承恩侯夫人竖着耳朵,一字字都听了去。她这说是病,其实不过是整日躺在床上发呆罢了。此刻听了承恩侯的话,心头堵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了下来——梅皇后虽说没了腹中孩儿,可此后抱养皇次子也是一样的。再说有皇帝发话,梅若婉也不会再任性了。
如此说来,一切都还好。承恩侯夫人莫名其妙地松了口气,顿时觉得身上都轻快了许多。想一想,她已经好几日不曾进宫去探望皇后了,这也着实有些不该——毕竟皇后小产,做亲娘的,怎么也该常去探望。
这么一想,承恩侯夫人身上顿时来了劲,恰好丫鬟端了药来,承恩侯夫人也不用什么蜜饯,接过来一口气灌了下去,便道:“仔细收拾些补血益气的药物,我明儿进宫去。”又问,“这些日子家里可有什么事?”
在屋里伺候的便是青雀,忙答道:“府里诸事都有大奶奶呢,夫人不用操心。若说外头,与咱家有关的也只一桩——七太太家里,给明少爷定了沈家大姑娘的亲事,如今已经在走六礼了。听说因为两边年纪都不小了,想着早些成亲呢。”
“给明哥儿定了沈家大姑娘?”承恩侯夫人先是有些惊讶,稍稍一思索就冷笑起来,“这倒是打得好如意算盘。想着娶了沈家丫头,这事儿就算抹过去了?婳丫头怎么说?”
青雀道:“婳姑娘能说什么?听说七老爷都要送她回族里了,也是因着要办喜事,才允她等明少爷成了亲再走。”
承恩侯夫人顿时笑了:“这么说,还是要送她回去?那这亲事岂不是白结了呢?”
梅若婳此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这门亲事难道是白结了吗?
“父亲还是要送我回族里?”梅若婳几乎也要把这句话喊出来,“难道沈家还不肯罢休?”那这门亲事结来究竟为什么呢?
梅太太也是满脸愁容,还要打起精神安慰女儿:“你别急。你父亲这会儿大约是还没消气,等再过些日子说不定他就改了主意了。再说,等沈家姑娘进了门,让她出面留你,你父亲也不好驳她面子的。”
梅若婳狠狠咬着嘴唇,半晌才道:“母亲,我想进宫去给皇后娘娘和贤妃娘娘请安。如今外头闲话怕也不少,我若能进宫一趟,有些人也就不敢乱说话了。”
“进宫做什么。”梅太太不假思索地道,“皇后娘娘刚刚小产,宫里正乱着呢,这会儿可不能去。”
“皇后娘娘小产了?”梅若婳大吃一惊,“怎,怎么回事?”
“你还不知?”梅太太说了一句,也想起来女儿这些日子是一直被关着,而自己也忙得焦头烂额,这样的大事竟不曾与女儿说过,遂将事情说了一遍,恨恨道,“都是青鹤这个妖道!承恩侯府也是错看了他,以致闹出这样的事来。”
青鹤什么的,梅若婳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没有人比她更清楚青鹤所谓的“神道”是怎么回事了,若说青鹤有这个本事搅了祈福法会令梅皇后小产,简直就是笑话!既然这样,那梅皇后小产只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人在背后下手,而下手的人,只能是……
“母亲,那如今宫里——皇后娘娘可怎么办呢?”
“有什么怎么办的。”梅太太并不很关心如今乱糟糟的后宫,“不是还有皇次子吗?”
“皇次子——”梅若婳低声重复了一遍,又咬住了嘴唇。如今梅皇后只剩下了皇次子这一个选择,梅贤妃的地位便不可动摇。
尤其是,梅沈两家结亲,纵然有许碧在,沈家怕也不会转去支持许婕妤,梅贤妃也就放心了,怕是也就用不着她了吧?难怪这些日子,宫里连半点消息都没有,承恩侯府甚至都没有人来看过她,想必是已经将她当做弃子,预备不闻不问,让她自生自灭了。
“你也别着急。”梅太太这些日子忙得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细细与女儿分解宽慰了,“这不是还有时间么。这几日你就跟着我,好生给你大哥筹办亲事,也让你父亲看着高兴高兴。”说不定一高兴,就不送女儿回族里了呢。
梅若婳垂下眼睛,温顺地点了点头:“我都听母亲的。如今父亲也不让我出门,别的我帮不上母亲,只能给大哥做几件针线罢了。”
梅太太高兴不已,忙道:“你大哥这亲事赶得急,针线上的活计都交给外头绣坊去做了,你不必费心。不如就帮着我拟一拟要备的聘礼,还有许多琐事哩。”家中没有儿媳,那成亲这样的大事,自然得有人出来帮忙。虽说丈夫不许女儿踏出房门,可女儿这是给兄长筹备亲事,难道丈夫还能狠心不允不成?
如今筹备亲事,能出了自己房门,等到长子成亲,再让长媳出面求个情,不就能出府门了么?路总要一步步走才好,急不得。
梅太太欢欢喜喜又叮嘱了好些话才离开,只剩下梅若婳在房中盯着地面冷笑。
没有这么好的事!她费了这许多力气,最后却只落得这样的下场。而梅贤妃只是利用她,如今稳住了地位就想将她扔开?休想!
青鹤之事她是始作俑者不假,但梅贤妃推波助澜,就没责任了吗?如果皇帝知道此事,梅贤妃又该怎么样呢?只要,只要她能出府,她能入宫,她能见到梅贤妃,她就还有办法!
梅沈两家的亲事进行得很快,也颇为低调。主要是皇后小产不久,虽然这比不得皇帝大行或是太后皇后仙逝,还要禁什么喜事,但这时候大肆操办,总归是太扎眼了。
梅太太只想着赶紧把儿媳娶进门,好给女儿求情。而沈夫人自不会在这上头挑刺——横竖这亲事是沈云殊夫妻两个答应的,有什么也不是她的责任,如此还省了时间和精力,正好多为沈云娇费费心。
唯一对此有意见的就是香姨娘了。但她这会儿学乖了,便是心中有些不满,看见沈云婷脸上带笑的模样,也就都咽了回去。更何况,虽然亲事有些紧迫也不够盛大,但沈云婷得的嫁妆却不少,跟里子比起来,面子上那点儿事倒也不算什么了。
不过,即使两家再低调,毕竟也是众所瞩目,这亲事才定下,消息也就传开了。
梅皇后倚在罗汉床上,淡淡听着捧月回话:“这么说,成亲的日子也都定了?”
捧月低声道:“虽说六礼还没走完,但听说已经定了端午前的日子。”
“端午前……”梅皇后轻笑了一声,“从提亲到成亲,这才几个月呢?”梅沈两家就急成这样。
“说是七太太急着要儿媳妇进门,毕竟明少爷年纪不小了。当初两家也是议过亲的,这会儿合八字什么的就都能省了……”当然,这都是对外的说法吧,至于梅太太究竟为什么那么着急,反正捧月是知道的。
“倒真是没想到,婳丫头还有这份心思……”梅皇后笑得冰冷,“只不过,到头来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怎么,她‘病’了这些时候,贤妃也没派人去瞧瞧她?”
“没有呢。”捧月撇了撇嘴,“这些日子说是皇次子身子不好,贤妃娘娘只顾着皇次子了,哪里还管得了她呢。”
梅皇后眼神一沉。皇帝才说要她把皇次子抱来交泰殿,长春宫那边就说皇次子病了。说来说去,到了这个时候,梅若婉还是不肯放手皇次子。不,说不定正是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梅若婉才不肯放手呢。她连好不容易怀上的这一胎都失去了,今后再无生育的可能,梅若婉自然是有恃无恐了。
“后宫还有动静没有?”梅皇后向后靠了靠,淡淡地问。
捧月摇了摇头。继前两年宫里陆续传出喜讯之后,今年到现在还没半点动静。不过,这也怪不得后宫嫔妃们,实在是皇帝在前朝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后宫倒是来得少了。
“还是要请皇上多来后宫走动走动。”梅皇后若有所思地道,“皇上这几年也太辛苦了,今年还是再选一回秀吧。挑几个活泼爱说笑的,也能哄皇上开心。”
这种事捧月不敢插嘴,只在下头听着。梅皇后沉吟道:“沈家那位二姑娘,年纪也不小了吧?”
捧月正要回话,就听外头有轻轻击掌的声音,顿时眼睛一亮:“是皇上来了!”
梅皇后有些苍白的脸就浮上了笑容:“快给我更衣。”
“朕来看你,还要更什么衣。”皇帝说着就从殿外走了进来,“叫你好生养着,总是拘泥这些没要紧的规矩。”
梅皇后便嫣然一笑:“我听皇上的。”当真倚着罗汉床未曾起身。
她虽然面色苍白未施脂粉,但脸上露着真心的笑容,看在皇帝眼里仍觉得一如当初,不禁自己脸上也露了笑意:“瞧着比前两日又好些了。”
梅皇后示意捧月给皇帝端上茶来:“御医日日来请脉,补药一碗碗地喝,自然会好的。”
这对最尊贵的夫妻如今说起话来,还跟当初在靖王府时差不多,只是双方都有默契地并不提小产之事,只说些闲话。
“皇上这会儿过来,可是有什么事?”还是梅皇后先转入了正题。自她有孕之后,皇帝来交泰殿的时候要比从前更多,小产之后更是如此,但这个时候就过来,那必定是有事的。梅皇后与他夫妻多年,自是有所了解,说了几句话,见皇帝有些难以启齿的样子,便主动询问。
皇帝微微叹了口气,目光下意识地往梅皇后小腹上看了一眼:“朕本来盼着,你若能生下嫡子,那就是太子,你我也就再无心事了。”
梅皇后只觉得心里一痛。虽然两人都对此事心照不宣,但皇帝从未这样明白地说过盼着她生下嫡子的话。
“是我不争气……”
“这如何怪得了你。”皇帝叹了口气,“是我们与这孩子没缘分。只是,如今后宫这样乱纷纷的,终究是不好。”
“皇上的意思是——”梅皇后已经猜到了皇帝的意思,双手不由得在袖中紧紧捏了起来。
果然皇帝缓声道:“朕想,还是先立了太子的好。”
“两个孩子还都小呢。”梅皇后本能地反驳道,“何况皇上春秋正盛,今年又值选秀之年,后头还不知会有多少子嗣,很不必急在一时。”
皇帝轻轻拍了拍她的手,笑道:“朕年纪也不算小了。再说,便是后头有子嗣,也是更小,没有废长反去立幼的道理。再拖几年,未必就比如今立太子更好。至于选秀,朕于女色上并不热衷,既已有了子嗣,选不选秀倒也无妨的。说起来如今后宫已经纷争不断,倒不如当初与你在靖王府时清净。”
梅皇后被他一句话说得险些落下泪来,忙忍了忍,道:“那皇上的意思是立谁?”
“有嫡立嫡。”皇帝显然已经考虑好了,“既说了你要把耀哥儿抱来养,那自是立他。择个吉日,将他记到你名下,再过些日子,朕便授意人上书请立储君。”
虽然梅皇后已经猜测到会是这个结果,但听见皇帝这话,仍旧忍不住紧紧攥住了双手。如果换了前几年,她会觉得这是最好的结果,可现在……
“我听皇上的……”梅皇后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的声音,缓缓地道,“耀哥儿也是个聪明孩子。”
皇帝笑了笑:“还是要你来教导才好。朕瞧着贤妃是太溺爱他了,这可不行。”他说到这里,顿了一顿,把声音放得很低,“立了太子,有些人的心思也就该消了。”
梅皇后微微一惊:“皇上的意思是——”到底也是做了多年王妃和皇后的人,她能听得出来,皇帝最后一句话才是他今晚来交泰殿的原因。立储,原来为的是稳定局面,打消某些人的野心?
皇帝微微点了点头,目光向着窗外扫了一眼。梅皇后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顿时明白:“是——宁寿宫?”
这也算是夫妻两人心照不宣的另一件事了。从当初皇帝登基,他们就在防着这一天,现在看来,袁太后终究是没有打消这个念头。
“朕希望立了太子之后,母后会安分些。”一旦立了太子,即使皇帝有什么不测,继位的也是太子,怎么也轮不到敬亲王。
只是,太子,国之储贰,一旦立下便轻易不能动摇,否则便是动摇国本。皇次子若入主了东宫,就是皇后也不能轻易把他再从东宫拉出来。更何况皇帝的意思,是要把皇次子记在中宫名下,写入玉牒之后,便更是难以改变的了。
皇帝这些日子事多,陪着梅皇后用了晚膳,又回延和殿批奏折去了。梅皇后自己倚了罗汉床对着窗外看了许久,才把捧雪叫了过来:“你说,若是太后知道皇上有意立太子,她会做什么?”
第167章 孤注
卢节稳步走进了宁寿宫。
宁寿宫里飘着一股子浓浓的药味——前几日倒春寒, 太后只顾着给敬亲王添衣,倒忘记了自己, 以致着了风寒。
当然,伺候宁寿宫的御医是这么说的,宁寿宫里的宫人内侍也因此被皇帝皇后斥责了一番,还有人险些挨了板子。
大约正是因此, 宁寿宫里十分安静,尤其是底下的宫人内侍们, 连大气都不敢出。卢节就这么一路进来, 也没听见什么动静,直到进了宁寿宫内殿, 才感觉有了点儿人气。
善清奉了茶就退下了,袁太后原本围着披风倚在罗汉床上, 这会儿便直直坐了起来,不等卢节说话便道:“皇帝要立太子了。”
卢节虽然知道袁太后所谓的风寒不过是召他入宫的借口, 但也没想到袁太后抛出的居然是这样一个消息,不由得吃了一惊:“立太子?”两个皇子还小得很呢, 这时候立什么太子?
袁太后额上系着玄色抹额, 越发衬得脸色阴沉:“前日才从交泰殿打听出来的消息。皇后小产, 此后再难有孕, 皇帝也就死了有嫡子的心。”
卢节默然不语。其实这对他们来说本是件好事。中宫无子, 其余有皇子的嫔妃就会争斗不休。不说别的,就是这次皇后小产,虽然表面上连皇后自己都接受了“体弱”的说法, 但实际上——卢节纵然没有实证,也能猜到大半真相——分明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扫清障碍,也替他们除去了隐患。
可是谁能想得到,皇帝居然在此时要立太子了呢?
卢节思忖片刻,缓缓道:“按理说,陛下不该在这时候立储的。”
一则,两个皇子年纪都还小,根本看不出好歹来。东宫,国之储贰,一旦立下就不容轻易动摇,倘若过几年发现所立的皇子资质平庸甚至至品行恶劣,该如何是好?若换,则朝堂动摇,必有一番风波;若不换,太子尚且不如其余兄弟,便更会引人觊觎储位,夺嫡风波一起,其势只怕更猛。
皇帝是个谨慎的人,素来不是那等急锋猛进的,否则当年袁太后也不会选中了他。以他的性情,断然不会在此时就轻率立储的。
“之前他在等皇后生下嫡子。”袁太后冷冷地道,“如今眼看嫡子无望,自然不必等了。”
“但——”卢节又沉吟了一下,“此刻皇后才失子……”
说起来,帝位后位上的两人本是夫妻,原该情深,可因这两把座椅实在太过特殊,凡能坐上去的人真要谈情,反而古怪了。
可是如今的皇帝和皇后,其情形着实与历代帝后不同,虽则现在后宫里有年轻美貌的嫔妃,可皇帝对皇后其情不减,两人看起来仍旧如在靖王府时一般,宛然真是一对儿普通夫妻似的。
正因如此,在皇后刚刚小产的时候,皇帝便是为了这份夫妻之情,也不该急着立储。横竖他为了等嫡子都等了十年,如今又哪里差这几天呢?就算是想立太子,也大可以先把皇次子抱来中宫养着,等过个一年半载,皇后失子之痛消了,再提立储,岂不是水到渠成?又何必这时候提出来让皇后心里难过呢?
“你说得不错。”袁太后的脸色更阴沉了。正因皇帝此举实在有些反常,所以她才半夜里开着窗子睡觉,好以风寒之名召卢节进宫。
“娘娘的意思,是说皇上对我们——对敬亲王,终究是不放心?”卢节本非庸才,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袁太后的话不必说透,他已经明白了。
若是东宫空悬,皇帝驾崩,太后尚可以“国赖长君”为由议立敬亲王,就如当年太子被害,靖王以年长而入主东宫,而非将当时才四五岁的敬亲王定为太孙而继位。
一品代嫁 第149节
可一旦立储,大事便已定,纵然皇帝突然出事,继位的也会是太子,而绝不会轮到敬亲王!倘若这会儿太后再说“国赖长君”,纵然这话有道理,皇后也可以拒绝。毕竟“长君”与“正统”孰轻孰重,怕是还要朝堂上一番争议呢。
“若是争执起来,的确对我们不利……”虽然情形已经不好,卢节仍旧很冷静,“失了江浙,我们已经不好说话。”当初袁太后能力排众议,挤下排行在前的佑王,而把居于末位的靖王扶上太子之位,也是倚仗了镇守东南的袁氏父子之力。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皇帝登基才三年,袁家父子就一败涂地,换了沈家父子风光无限。情形倒转,袁太后再想如从前一般,却已经没有说话的资格了。
“那你的意思呢?”袁太后抬起眼睛。虽然病是装的,忧却是真的。这几年,袁太后明显地老了,不复从前保养得宜的模样,两只眼睛都凹了下去,嘴角的法令纹也越发深重,几乎是时刻都撇着个“八”字,露出难以掩饰的阴沉和危险。
卢节默然不语,半晌才道:“娘娘的意思呢?”
“什么意思?”袁太后猛地眯起眼睛,“莫非,你想退了?”
卢节微微一叹:“如今,皇上已然势成。娘娘母族已弱,卢家——亦是难成气候。娘娘若想……怕是不成了。”
袁太后脸色阴沉得可怕,眼睛里似乎能放出淬毒的针来:“当初我费了那些力气拥立他,可不是为了今日放弃的。难道叫我看着珏儿日后要对别人三拜九叩,永居人下不成?”
当初她的儿子本该继位的,坐在这九龙宝座上发号施令的本该是她的儿子,而入主东宫的也该是她的孙子!可就因为端王那个该千刀万剐的东西,她的儿子死了,她得眼睁睁看着别人的儿子登上皇位,成为九五之尊,眼睁睁看着她的孙子要永世为臣,再不能翻身。
这种情形,她怎么肯?是以那时候她硬生生地压下佑王,拥立了出身低微,又始终未有子嗣的靖王,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一切都能回到正轨上吗?
卢节微微低头:“娘娘,皇上如此作为,或许就是想娘娘回心转意……”
“我为什么要回心转意!”袁太后声音猛地尖厉了起来,“当初若不是端王那个孽障,他又如何有资格登上这个位子?容他坐几年也就罢了,难道还要鹊巢鸠占不成?”
尖厉的声音在空荡荡的殿内回响,听起来格外刺耳。袁太后似乎也发觉自己有些失态,压了压声音,冷冷地道:“别忘了,你姓卢,是珏儿的母族。如今梅家渐渐起来了,沈家更不必说,可你卢家呢?”
卢节没有说话。卢家底蕴是有的,自族中出了一位太子妃之后本可借势而起,谁知却……如今,因着怕皇帝忌惮,卢氏一族在京城朝堂之上竟没个能说话的人,难道卢家就会甘心吗?若真是甘心,也不会往边关去发展了。
“怎么不说话?”袁太后快要失去耐心了,“卢家也别以为明哲就能保身,皇帝容不下袁家,也一样容不下你卢家!除非,你想珏儿日后就像佑王一样,忍气吞声地混日子!”
卢节抿紧了双唇,半晌才缓缓地道:“西北实在难以入手。沈家虽离了西北数年,可他们当初经营得军中如铁板一块,便是朝中都说皇上忌惮他们,欲借袁家之手打压的时候,西北军中都少有动摇。如今——”
如今沈家更是青云直上,用实际行动反驳了“皇帝忌惮”说,那些本来动摇的墙头草又打算再动摇回去了。
袁太后嗤地冷笑了一声:“怎么,你还真打算仿效当年先帝之时,以兵权拥立不成?”
卢节微微一窒,道:“娘娘当初不就是……”
“此一时彼一时也。”袁太后冷冷地道,“何况当年袁家是我娘家,如今你卢家就算能拉拢一些人,又算什么?”里头到底也没有卢家人哪。
“那娘娘还有什么法子?”卢节作为卢家最出色的子弟,对卢氏一族的情况十分清楚。卢家出仕的子弟着实不少,可因卢太子妃之事,多在各地任五六品的官职,并无权倾朝堂之能,更没有能如袁氏父子那样的掌兵之人。
说到袁氏父子,卢节就忍不住低声道:“或许皇上自登基起,就在谋划此事了……”
“不错。”袁太后冰冷地道,“这也是条白眼狼。”若是立储的消息没有传出来,过些日子皇帝突然立了太子,她岂不是措手不及,毫无办法了?
卢节轻叹:“隔墙有耳,娘娘慎言啊。”九五之尊的宝座坐上去,谁会舍得下来?袁太后说这样的话对事情毫无帮助,不过是发泄而已。
袁太后唇角向下一垂,两道法令纹显得更加深重:“你还记得前朝哀帝之事吗?”
卢节悚然一惊:“娘娘是说——宫变?”
前朝的哀帝,听这谥号就知道不是个什么明君,不过他这个谥号主要来源于他的死法——在后宫荒唐之时,被妃嫔灌至醉眠,用绳子勒死了。
这死法真是够丢脸的,而做出此弑君之事的妃嫔原是犯官之后,因冤被杀,子女则充入乐坊。偏哀帝还在乐坊中看中此女,竟带入宫做了妃嫔。如此说来,哀帝不死,谁死?
不过袁太后当然不是在说哀帝如何丢人,她说的是宫变。深宫之中,几个女子都能置君主于死地,弄出一场天大的变故来,可见这种事,其实也不是很难。
袁太后脸上露出讽刺的笑意:“难道不成?”
卢节定了定神:“娘娘,皇上可不是哀帝。”且当初哀帝无后,才导致后宫昏乱,什么犯官之女都能充盈后宫了,就是宫女与内侍之间的私情丑事也不少。可如今中宫见在,且治宫有方,要想如当初妃嫔炮制哀帝之法,那是不可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