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海贼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坦克刚大木

    臣以为,朝廷不起兵之原因,大概有五一、川广福建荆湖之地远;二、钱粮犒赏之费多;三、河北敌退,天下已无事;四、太原之围,敌马不多,不久将自解;五、有探报说,林牙大石与高丽之师牵制金人,金人未必会再次深入。

    若以川广福建荆湖之地远,则诏书是在四月下达,当时,三省何不立即制止今已七月,远方之兵皆已在道,又令其复回,这岂不是复蹈今春勤王之师约回之弊也一岁两起天下之兵,中道而两止之,天下人会怎么说臣恐朝廷自此不复能取信四方,而将士解体矣。国之大事在于兵戎,宗社安危之所系,且行且止,如同儿戏,臣深感痛惜。

    若以钱粮犒赏花费较多,则今春就因无兵捍卫导致误国,使得土地、宝货、人民皆为金人所取。今朝廷吝惜小费,又不做防备,臣恐金人后来所取,又不止于前日所取也。何况防秋诏书曾令各地之兵,要自备粮草以行。如此来看,钱粮犒赏之乏,似非所患。朝廷不深思祖宗大计,而吝惜小费,臣认为不足取也。

    若以河北敌退,天下无事,则边境每日都有警报,说金人聚兵,声言某月入侵,当取某地。现今强敌临境,非和非战,朝夕恐悚,惧其复来。天下果真无事乎贾谊说,厝火积薪之下,而坐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今日观之,何止于火未燃也,大概已处于烈焰之旁,而言笑自若矣。

    若以太原之围敌马不多,不攻自解,则自春徂秋,攻守半年,不能得知金人实数。姚、种二帅以十万之师,前去解围,一日皆溃,而金军未尝有所伤衄。不知何以知其兵之不多以为可以不攻而自解者,臣以为非愚则诬。

    至于林牙大石与高丽兵牵制金人之谍报,理或有之,然不可作依靠。金人能否来攻,应取决于我有无充分之准备。因此,屯兵聚众,正是今日之先务,不可忽也。

    今河北河东州郡,日告危急,请求援兵皆以万为言。而半年以来,未有一人一骑可以前往增援。防秋之兵尚未集结,又皆遭遣罢,不知此何理也若必谓不须动天下之兵,而自可无事,则臣诚不足以任此责,陛下何不令建议之人代臣,坐致康平也

    闻范世雄所统湖北兵已至襄唐间,臣依奉圣旨,令其疾速赶赴宣抚司。其它各路,希望朝廷依照原计划下达诏旨,令其立即出发,但愿不误国事。”




第三百七十八章 李纲出征(五)
    然而对于李纲的奏疏朝廷并无回应,李纲见朝廷对自己所奏毫无回应,心里有些落寞不安。几天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呈上一篇奏疏道“臣之所以对减罢防秋兵员一事深为惋惜,一则因河北防秋的确缺人,恐有疏虞;二则因一岁之间再起再罢,恐无以示四方之大信。

    关于防秋之计,臣前篇奏疏论之已详,容臣再为陛下论一论不可失信于天下之意。

    昔日周为防犬戎入侵,尝与诸侯约好,有警则以烽火为号,见烽火诸侯则云集。后来,周担心诸侯未必至,遂举烽火以试之。待诸侯之兵蜂拥而至,知其试,皆愤怒。诸侯归后,犬戎入侵,真举烽火,无复至者。

    去冬金人进犯,诏起勤王之师,远方之兵踊跃赴难。至中途,却因和议,诏令停止,将士皆愤惋而返。今以防秋之故,又起天下兵,除非不得已,远方之兵都已上路。今若又复约回,将士卒伍能不解体以军法勒令诸路起兵,却又以寸纸罢之。臣恐此后有所号召,再也无人回应矣。”

    宋钦宗令诸路防秋兵马停止向京师集结,其实际原因,并不像李纲所猜测的那样,而是另有缘故。当时,宋钦宗与宰相徐处仁、吴敏拟定了一个绝密计划,即试图通过萧仲恭策反耶律余睹,让耶律余睹举起复活辽国的大旗,然后与大宋里应外合,共同灭金。这项绝密计划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李纲当然无从知晓。

    萧仲恭是原辽国枢密使萧挞不也之孙﹐中书令萧特末之子。萧仲恭的母亲,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小女儿,即天祚帝的小姑。萧仲恭早年曾任由宗戚子弟组成的“孩儿班”班使,后历任宫使﹑本班详稳等职。宣和六年冬﹐天祚帝西逃天德军﹐萧仲恭任护卫太保,兼领军事。第二年二月﹐他与天祚帝一同被金军俘虏﹐后来降金。

    六月初,萧仲恭与赵伦受宗望委派,以使者身份来到东京,向宋朝催要所欠金帛。宋钦宗不想给,但又想不出不给的理由,于是令三省研究对策。

    三省大臣经过认真商议,最后认为此前与金人签订盟约,是因金人兵临城下,我被迫而为。金人贪婪而又无信,不可再给与金帛。而且,肃王出使金军后,被金人强制带走一直未回,我们也应将金使扣下以相抵。

    宋钦宗采纳了这个建议。萧仲恭和赵伦于是便被软禁在驿馆之中。这件事,李纲是知道的,而且也参与了决策。

    从六月上旬一直扣留到七月上旬,一个月过去了,萧仲恭和赵伦见宋朝还没有放他们回归的意思,便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他们担心一直被扣留在这驿馆里。为早日脱身,他俩开始精心策划,决定设计诱骗宋朝。

    一天,副使赵伦悄悄对宋朝馆伴使邢倞说道“金国有个大将叫耶律余睹,本是辽国大臣,后来降金,他现今尚率领契丹精锐之兵。他对于金国有贰心,你们可以联合他,里应外合,一起进攻金人。”

    邢倞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赶紧入宫向宋钦宗作了汇报。

    宋钦宗想,辽自亡国以来,或许会有一些皇亲国戚或者旧臣试图复国。若能与他们建立联系,共同对付金人,那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不知这赵伦所言,是否可信宋钦宗于是召宰相徐处仁和吴敏来殿共议。

    吴敏说道“萧仲恭不是女真人,他本是契丹人,将他扣留在此,并无大用。不如好好与他联络一下感情,放他归去,最好能通过他,与耶律大石的西辽建立盟友关系,然后联合出兵,以破金人。”

    宋钦宗觉得有道理,令吴敏亲自去驿馆考察一下萧仲恭。

    萧仲恭一见到吴敏,即伏地恸哭。吴敏令左右将他扶起道“本朝皇帝因金人背盟违约,却还来督责金帛,很是生气,群臣也认为金人太过分,故请留大使于此。皇帝以为,大使本是辽国懿亲,奉命而来,原非得已。皇帝又说大使良苦,特派我来奉候以慰劳。”

    萧仲恭一边哭,一边表示感谢,并佯装骂金人“金人反覆无常,从无信义可讲。刚开始与臣国约和,取其金帛,然而最后竟灭之,乃立异性,称藩臣之。”

    接着,萧仲恭走近吴敏,道“耶律余睹乃大辽宗室也,每说到天皇创业逾二百年,一朝沦亡,他未尝不泣。今大朝诚能赐他誓书,约为兄弟,如南朝北朝故事,臣愿回归后约他举兵相应,上以报大朝之赐,下以复国家之仇,破金必矣。万一大朝迟疑不决,那么本朝孤弱,只会被金人随意摆布。如此,则中原之难,未有穷尽也。”

    吴敏没料到萧仲恭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既惊又喜。他感觉萧仲恭所言句句皆很诚恳,不像是假话。

    吴敏于是离开驿馆,进宫向宋钦宗做了汇报。吴敏说道“耶律余睹现为宗翰所部监军,有兵权,可诱而用之。”

    宋钦宗还是有些不太放心,又召徐处仁来殿商议。

    徐处仁说道“耶律余睹与萧仲恭皆辽朝贵戚旧臣,被迫降金,他们应当皆有亡国之戚,可以信之。”

    宋钦宗见两位宰相都认为可行,于是密赐耶律余睹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大宋皇帝致书于左金吾卫上将军、元帅右都监耶律太师昔我烈祖章圣皇帝与大辽结好澶渊,敦信修睦,百有余年。边境晏然,苍生蒙福,义同一家,靡有兵革斗争之事。通和之久,振古所无。

    金人不道,称兵朔方,拘縻天祚,翦灭其国。在于中国,誓和之旧,义当兴师以拯颠危。而奸臣童贯等违国擅命,沮遏信使,纳结仇雠,许以金缯,分据燕土。金匮之约藏在庙祧,委弃不遵,神人共怨,致金人强暴,敢肆陆梁,俶扰边境,达于都畿。

    惟此之故,道君太上皇帝深悼前非,因成内禅。朕初即大位,惟怀永图。念烈祖之遗德,思大辽之旧好,辍食兴叹,无时敢忘。凡前日大臣之误国构祸者,皆已窜逐。思欲兴亡继绝,亲仁善邻,以为两国无穷之福。

    此志既定,未有以达。而使人萧仲恭、赵伦之来,能道辽国与燕云之遗民,不忘耶律氏之德,冀假中国诏令,拥立耆哲。众望所属,宜乎国人,无如金吾都监太师者。适谐至意,良用忻怿。尝闻金吾前为辽国将兵,数有大功。谋立晋王,实为大辽宗社之计。不幸事不克就,避祸去国。向使前日之谋行,晋王有国,则天祚安享荣养。耶律氏不亡,于天祚不害其为忠,而于耶律氏之计,则至忠矣。宗室之英,天人所相,是宜继有辽国,克绍前休,以慰遗民之思。

    方今总兵于外,且有西南招讨大帅同姓之助,云中留守尚书愿忠佐之,一德同心,足以共成大事。以中国之势,竭力拥卫,何有不成谋事贵断,时不可失,惟太师图之!书不尽言,已令萧仲恭、赵伦面道委曲。天时蒸溽,更冀保绥,谨白。”



第三百七十九章 李纲出征(六)
    这封密信写在黄绢之上,藏于蜡丸之中。吴敏又去驿馆,将蜡丸亲手交给萧仲恭,让他回去后转交给耶律余睹。

    萧仲恭和赵伦没想到,宋朝君臣这么容易中计,心中暗自欣喜不已。

    吴敏觉得,策反耶律余睹之事事关重大,不容迟缓。第二天早饭后,安排萧仲恭和赵伦骑马离开东京。这两位金使一出城,便快马加鞭,朝燕京方向狂奔而去。

    七月二十六日,即金使萧仲恭等人离开东京不久,宋钦宗给李纲、刘鞈、解潜、张灏等前线将领下达诏令,要求他们立即出兵,解围太原。诏曰“金贼攻围太原,一百五十余日,其势危蹙,惟兵与食最为急务。而朝廷于此二者,措置殊未有方。每于警奏,不过督责诸将俾令进师,既不益兵,又无见粮,安能使之必战既战又安能使之必克进师屡衄,其弊盖出于此。朕每一念,疾首痛心,寝不能安,食不知味。今闻黠虏筑垒临城,控扼要害,援师不可进,粮道不得通,势益危迫。卿等宜究心悉力,广加询谋,益兵置粮,不吝爵赏以劝用命,明其政刑以威不恪,须尽速解太原之围。若稍有误事,不惟卿等负朕倚注之意,朕于负荷之重,亦岂敢委法以徇私于卿等哉!”

    当初,关于如何解围太原,诸将曾在隆德府开过一次会。奇怪的是,作为宣抚使的李纲并没参加这次会议。河东宣抚副使刘鞈,率部将张俊、苗傅参加了会议。诸将在会上约定,七月下旬各路分头并进。

    现在,诸将见皇上诏令语气如此严厉,谁也不敢怠慢,第二天即七月二十七日,分别组织出兵。刘鞈从平定军出发,真定府总管、都统制王渊从辽州出发,解潜与折彦质从威胜军出发,张灏与折可求从汾州出发。四路军分别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向太原进军。

    娄室获悉宋朝援兵将至,一边派人速回云中给宗翰报信,一边下令各军要伪装成胆怯害怕的样子,以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在南边战线,娄室要求只派轻兵守卫南关,将强壮兵马隐蔽起来,并告诫守将道“解潜自威胜军北上,必先趋南关。待他到后,我军则伪遁。”

    解潜领兵出威胜军北上,果然不出娄室所料,取道南关,直奔太原。南关是由南而北,进入太原的必经之地。解潜随军携带着大量粮食,计划运到太原城里去支援守军。

    解潜先派人去南关打探一番,回报说只有轻兵守关。解潜令大军前进,夺取南关。

    金人见宋军来攻,于是假装逃跑。解潜不知金人诡计多端,以为金人真已逃遁。于是派人回去,陆陆续续将粮食运了过来。这时候,金人主力就隐蔽在附近,但他们很能沉住气,他们并不急着进攻,他们要等待最佳出击时机。

    不久,粮食基本都运来了,装载到一辆辆马车上,解潜令士卒们赶车上路。这时候,金兵突然冲了出来,打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宋军迎战不利,遂弃粮而溃。

    这次救援太原,从六月初开始,可以说做了比较充足的准备。组建了以李纲为首的宣抚司领导班子,明确了各路兵马的指挥将领。各军也开展了练兵,军旅甚威。河东百姓对此也很支持,他们很高兴地说道“太原要是解围,河东就安全了。”

    宋朝几乎动用了全部的机动兵力,有许多士卒来自江、浙、闽、蜀等地。这些士卒与北方战士相比身材矮小,似乎羸弱不可战。他们整日在野外练兵,累的腰弯腿瘸。当地人有时在路上碰到他们,问“你们是干什么的”他们回答道“救太原兵也。”

    当时,许多人认为,金军在太原城下人数并不多,他们到处建立营寨,其实都是虚的,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如果诸路大军同日进发,金人肯定无法应对,我军必定取胜。可是,若各路进军参差不齐,则胜负就难说了。

    李纲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要求各路大军务必于七月二十七日准时出发,向太原进军。可是,当时各路将领都直接受朝廷指挥,事皆专达,进退自如。李纲这个宣抚使徒有其名。李纲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把情况说清楚。这并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要让皇上知道实情。于是,他在奏章中说道“宣抚司虽有节制之名,特文具耳。节制不专,恐误国事。”

    宋钦宗接到李纲奏报后,犹豫不决。当时,东京城里连月大雨不止,有人对宋钦宗说道“天降大雨,乃阴气太盛之故。”宋钦宗马上联想到李纲,觉得阴气太盛,是不是因为授予李纲的兵权太重他将此想法告诉徐处仁,徐处仁回答道“李纲只不过一书生耳。夷狄,才是中国之阴。今太原兵围未解,不以此为忧,而忧李纲乎”

    宋钦宗于是降旨,要求各路军马听从宣抚司指挥。可是,诸将领根本就没把李纲放在眼里,各军仍直接受朝廷指挥。

    这天,李纲得知解潜初战不利,遭金人突袭,粮食尽失,他心头不禁一震。接着,又获悉刘鞈在寿阳与金军主力遭遇,兵败而溃退。李纲隐隐预感到,这次救援太原,成功的希望很是渺茫。

    解潜虽然在南关一带丢掉了军粮,但所幸兵员损失并不太大。他下令各军抓紧时间收拢溃散之兵,他打算集中兵力守住南关,在此与金军较量一番。

    让解潜最为担心的是,官兵们都有一个临阵脱逃的老毛病。怎样来治理这个老毛病呢这让解潜有些煞费苦心。他忽然想起兵法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受此启发,解潜想出一招,就是将防御堡垒建筑在深沟大壑之前。这样,当敌人进攻时,官兵们后退无路,只能选择死守。解潜还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的阵法,将兵营建在背水之处,以激励官兵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解潜很清楚,面对强敌,只有殊死作战,才有获胜之可能。



第三百八十章 李纲出征(终)
    在战前动员会议上,解潜郑重告诫诸将道“大战在即,祸福握于自己之手。迎敌者赏及子孙,退走者诛及妻子。如立奇功,定有高爵。”解潜希望以此鼓舞士气,严明军纪。

    然而,对于这些赏罚政策,三军将官们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都在下边小声议论道“过去,童宣抚也曾有此言。可实际上怎么样呢明明是战死者,往往被上报说成是逃跑;而对于奔溃者,则立赏招安。今日之令,也恐怕是空话罢了。”不久,战斗打响了。

    金军在南线指挥作战的将领叫完颜拔离速,是银术可的弟弟。前不久,姚古也是被他所败。刚开始,拔离速用于冲锋的金人并不很多,似乎带有试探性。但宋军对金兵很惧怕,交战不久,老毛病又犯了,前军有些官兵就不顾军令开始溃退。后军见状,人心也开始浮动。堡垒中的官兵为求自脱,纷纷抓着绳子往沟壑底处逃窜。结果混乱中坠落而死者重叠累积,几乎填满沟壑,约有几千人。

    拔离速见宋军已乱,于是果断下令鸣鼓大进。金军抓住时机,将预备队也投入战斗,他们越战越勇。而宋军越来越抵挡不住,最后全线崩溃,溃不成军。连解潜所在的中军也四处溃散,他身边仅剩下数十骑亲兵,保护着他从山间小道,一路逃奔隆德府。从此,解潜所部战斗力基本丧失。

    拔离速指挥金军乘胜前进,很快便兵临威胜军城下,知威胜军张尧佐不战而降。

    解潜所部是正面救援太原的主力军。主力军溃败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当时,威胜军、隆德府以及汾州、晋州、泽州、绛州等地百姓闻听官军败北,纷纷扶老携幼渡过黄河,往南而奔。太原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州县几乎皆空。

    这时,李纲仍在怀州。眼见形势在不断恶化,他很焦虑,可又无能为力。因为他无法有效行使宣抚使指挥权,无法掌控全局,他所能做的就是上奏朝廷,将自己的建议反映上去。他一方面指出节制不专之弊,另一方面,他也看出了军事部署上的缺陷。分路进兵,因各路之间缺乏协同,实际上变成了孤军深入,很容易被金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李纲建议立即调整军事部署,将兵马集中起来,从一个方向展开进攻。恰好这时候范世雄率领着湖南兵到达怀州,李纲推荐范世雄担任宣抚判官。李纲表示,若朝廷采纳其建议,等到大军集结完毕,他愿亲自领军开赴前线,与金人决一死战。

    然而,前方战事很激烈,后方朝廷高层斗争更激烈,朝廷政局忽然发生大变。八月三日,太宰徐处仁和少宰吴敏两位宰相,被宋钦宗一并罢免。唐恪升为少宰、何栗任中书侍郎、陈过庭任尚书右丞、聂山同知枢密院事。李纲的好友许翰,被免去同知枢密院职务。
1...127128129130131...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