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海贼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坦克刚大木
今蒙惠书兼来使杨天吉、王汭、撒离母疏问过恶,皆有事实。每进一语,则愧仄愈增,今日之咎,自知甚明。今准黄河为界,实为两朝安便。
另外,蔡京已身亡,王黼、童贯已诛,马扩不知所在,吴敏涪州安置,李纲濬州安置,张孝纯现知太原,詹度湖南安置,陈遘现知中山。其家属有在远处,有不知去处,当逐一寻找,一依来命。
今遣门下侍郎耿南仲、同知枢密院事聂昌,赍送诏命,令黄河东北两路州府军县人民悉归大金,仍依来示,一一专听命,不敢依前有违,己立信誓。今乞早为班师,以安社稷,至恳至愿。”
诏书内容如下:“诏河北河东州军敕官吏军民等:过去因为违背盟约,致大金兴师,朕初嗣位,许割三镇以酬前恩,偶因奸臣迷误,三镇不割,又离间大金功臣,再致兴师,使河东河北之民,父子兄弟暴骨原野,夙夜以思,罪在朕躬。
今欲息生民锋镝之祸,使斯民复见太平,莫若割地以求和,讲两国之好。见今以河东河北两路郡邑人民,属之大金。朕为民父母,岂忍如此,盖不得已。虽民居大金,苟乐其生,犹吾民也。其勿怀顾望之意,应黄河以北州府并仰开门,归于大金,其州府官员兵人即依军前来书,许令放回南地,速令依敕,勿复自疑。”
第四百一十七章 靖康之难 三十四
当天晚上,聂昌与耿南仲以及随行官属们,还有杨天吉、王汭、撒离母等十三名金使,一同从京城西门宜秋门出城,在琼林苑住下过夜。
琼林苑是一座漂亮的皇家园林,与风景秀丽的金明池南北相对。第二天一早,他们从此启程,行至望京桥时,就发现有金军游骑在活动。
十一月二十二日,宋钦宗免去李回签书枢密事职务,李回是十七日单骑跑回京城的。而副宣抚使折彦质早在十五日就跑回京城,已于十七日接受处分,责授海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西京留守、西道总管王襄,弃西京而南下,置朝廷于不顾,宋钦宗对此很生气,也免其职,任命孙昭远为西道总管。孙昭远原任水部员外郎,曾与折彦质一起在黄河岸边收拢过宋军溃兵,此时刚回京不久。宋钦宗令他再次出城,去往陕西传达圣旨,命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范致虚,总领陕西六路帅臣,督促陕西勤王军马入援京师。
陕西这六路帅臣分别是:环庆帅臣王似、熙河帅臣王倚、泾原帅臣席贡、秦凤帅臣赵点、鄜延帅臣张深和永兴军帅臣范致虚。这六路军马,是北宋战斗力最强的队伍,被称为大宋西军。宋钦宗希望大宋西军能及时赶到京城勤王,就像上次种师道领军勤王那样。
这天午后,孙昭远仅率三名骑兵,悄悄走出国门。随后,东京所有城门皆关闭。
金军即将兵临城下,而四方勤王之兵,无一人到来。在京诸军,此前大部分已出戍河北、河东,去救援太原,往往都已溃散。现在,城中军队只有皇宫卫士、上四军、中军以及京东西路弓箭手等,共有七万余人。
当初,种师道获悉真定、太原皆已丢失,当即传檄,令南道总管负责勤王兵,令陕西制置负责团练兵。南道总管张叔夜、陕西制置使钱盖得檄后,各自统兵,打算赴阙。可是,种师道去世后,唐恪、耿南仲一心想与金人议和,他们对聂昌说道:“今百姓困匮,养数十万兵于京城下,何以给之况且,既以议和,若金人知朝廷集兵阙下,能不激怒”聂昌于是下令,停止张叔夜和钱盖两道进兵。令他们毋得妄动,如已出发,要退回原处,分散屯驻。两军遂遣散,钱盖的陕西军遣往秦凤与熙河,张叔夜的南道军遣往房州、安州与复州。
面对严峻局面,宋钦宗与大臣们经过研究决定,对京城四壁实行分区守御,分别任命提举官孙觌负责东壁,安扶负责西壁,李擢负责南壁,邵溥负责北壁,每壁部署三万人。殿前司指挥使王宗濋担任都统制,他以京城诸营兵万人分作五军,作为预备队,以备缓急救护:前军屯驻顺天门,左军、中军屯驻五嶽观,由姚友仲统领;右军屯上清宫,后军屯景阳门,由辛康宗统领。其余五万七千人,分配到京城四壁。刘延庆、范琼也分别统领材武人,守卫四壁。宋钦宗令所有守城将士,皆挂甲上城。
金兵已经压境,而朝廷竟然还试图与金人议和。对于如何应战如何守城,满朝公卿重臣,有文有武,皆苦无经画之策,只是潦草应对。
著作郎胡处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介书生,他只能痛赋长歌,以抒愤懑。诗云:“天边客子未归来,玉关九门何窄塞。大臣裂地过沙场,铁骑凭河又驰突。官呼点兵催上门,居民衮衮闾巷奔。请和讳战坐受缚,乌用仓卒徒纷纷。黄河一千八百里,沙寒树长险难恃。官军观望敌如烟,筏上胡儿履平地。大臣持禄坐庙堂,小臣血奏交明光。胡儿笑呼一弹指,公卿状如鹿与獐。明明大汉亦有臣,谁谓举国空无人。贾生绝口休长恸,用者不才才不用。”
胡处晦这首诗满腔悲愤,苍凉慨叹,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部署守卫京城,是当务之急。然而,东京城无论多么坚固,毕竟是一座孤城。如果没有外地勤王兵前来救援,独守孤城,那么处境肯定会很艰难。
曾经出使金军的吴革,对此看得很清楚。十一月二十三日,他来到宫中面见宋钦宗,请求派他前去陕西,调动陕西兵马,赶来京城增援。
吴革曾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身份,跟随泾原军镇守西北。他是在西军中成长起来的,对陕西军作战能力充满自信。
宋钦宗很高兴,当即下诏,令吴革以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身份,持节前往陕西调兵,让他到达陕西后,同陕西诸帅臣讲清楚京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请他们赶快率军入京勤王。
陕西毕竟距离京太远,远水不解近渴。距离京城比较近的是四道总管。宋钦宗早已给四道总管下令,让他们立即率兵勤王。可是,现在只得知西道总管王襄已经往南逃去,其它三道总管都没有消息。当初,设置四道总管的目的就是保卫京城安全。然而关键时刻,却没有一道总管能领兵入卫。一念及此,宋钦宗便很是伤心。
形势日益紧急,以唐恪为首的执政大臣们晚上也都不敢回家了。他们住在都堂办公室里,以便于及时开会,沟通情况,研究对策。
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游骑出现在京城之下,战争气氛随即笼罩在京城上空和人们心头,朝廷上下都开始紧张起来。
为加强领导,宋钦宗对朝廷执政班子又做了调整,任命:御史中丞曹辅为签书枢密事,陈过庭为中书侍郎,冯澥为尚书左丞,孙傅为尚书右丞。同时,对守城指挥机构也做了调整,设置京城守御使副及以下官职。任命尚书右丞孙傅为守御使,殿前指挥使王宗濋为守御副使,郭仲旬、卢益为提举守御司干办公事。
唐恪率领新执政班子登城视察,到各处城壁转了一转。回宫后,他们向宋钦宗建议,必须增强城防领导力量。于是,宋钦宗下令,对每一城壁又增置提举官一员。东壁为辛康宗,南壁为高材,西壁为张撝,北壁为刘衍。任命刘延庆提举四壁,刘鞈副之。对每一城壁,又安排一名宗室担任同提举;对每一城门,又安排一名宗室负责城门启闭。另外,还在诸城门安排弹压统制官,人数众多,不可胜纪。
第四百一十八章 靖康之难 三十五
东京外城周长四十八里又二百三十三步,如此之大的防御地带,仅靠城内五万七千士兵来守卫,显然远远不够。仓卒之际,四方援兵也不可能马上就到。怎么办无人则何以守御捍城
宋钦宗与执政大臣们经过研究决定,给那些参加过武举考试且成绩优异者补授官职,令他们登城守御;又选择在京稍有武艺之人和太学生中有策略之士,共百余人,授予代理官职,也上城守御。
当官的已经不少了,可是士兵人数仍然不足,这让宋钦宗深以为忧。又经过一番研究,决定临时从京城招兵。招兵种类不一,有壮勇、效用、敢战之类,皆分门别类,进行编队和管理,然后分配到各个城壁。
有一个名叫王健的军官,上书建议设置奇兵。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统领官。招募来的奇兵,都由开封府尹何栗提领。招募来的忠义兵,皆由守御使孙傅提领。
大敌当前,在这部署抗战之紧要关头,京城这天却又发生内乱,东壁提举官辛康宗竟被百姓作乱杀死。
起因是,东壁守城士兵见金军游骑在城下活动,便放箭射击。后来,辛康宗觉得金兵去城已远,遂令士兵不得发箭。他担心箭矢被金军拾去,反被金军所用。
有一个军士不听命令,竟无故向空中射箭,被辛康宗一顿呵叱。
这个军士记恨在心,于是四处散布说:“辛太尉是童贯亲戚,不准城上士兵射金贼,他的目的是想让金贼登上城来。”
城中百姓闻听后皆以为真,四处喧腾,到处传播,议论纷纷,慷慨激昂。人们于是都前往宣德门聚集,很快便聚众数千。他们又将登闻鼓抬到东华门,猛烈敲鼓,大声号呼,请求皇上下旨诛杀辛康宗。
朝廷官员们皆不能出面制止,东华门内皇宫卫士担心众人冲入皇宫,于是从楼上开弓射击,众人大惊而跑,纷纷从东华门跑向城东。
人们登上东城墙,找到辛康宗,二话不说,就将其“杀而磔之”。辛康宗的十几名部将,也皆被杀死。
骚乱一直持续到晚上,宋钦宗与执政大臣们深感震惊。宋钦宗要求抓住为首者,严惩不贷。当晚,开封府抓获五名为首者,皆腰斩于东城壁,才将这场动乱镇压下去。
军政不肃,已成为当时无法医治的一个顽疾。政令不通,军令不行,“兵民皆骄,不能制御”。这样的政府与这样的军队,还有这样的百姓,一旦遭到强敌入侵,岂能不一败涂地
金军即将临城,城内市井传言纷纷,军民汹汹不安。有些人煽动说,金人若来攻城,就首先动手杀掉宦官。朝廷因而下令,不准宦官登城,传宣圣旨皆以黄旗为号。还有些人散布说,金人攻城时,城内军兵很可能会趁机骚扰。朝廷对此深以为患,担心京城再被金军围困后,民情突变,出现动乱。
为安抚军民,稳定局势,十一月二十六日,宋钦宗专门下诏,诏曰:“朕屡次遣使通好,使者交驰于道路。然而敌势不已,凭陵侵犯,皆缘将帅未能协心,遂使一岁之中郊畿再次遭扰。朝廷岂肯以地与人已召诸镇兵马入援,拱卫王室。在京军民,宜体会朕意,无为惊扰。”
这天,王琼、郑建雄率领八千兵马前来勤王。宋钦宗很高兴,任命王琼为京城巡检,并赐给他一面白旗,上书“忠义”二字,以表彰其勤王之功。王琼曾任中山府路马步军副总管,跟随种师中与金人战于榆次。
由于聂山已出使金军,枢密院无人掌管,宋钦宗经过考虑,提升尚书右丞孙傅为同知枢密院事,让孙傅全面主管军事。
孙傅是海州人,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尚书等职。
孙傅在任兵部尚书时,曾给宋钦宗上奏章,建议全面恢复祖宗法度。宋钦宗问:“为何”
孙傅回答道:“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此言一出,便迅速流传,成为一时之名言。
所谓祖宗法,是指宋太祖、宋太宗时代所推行的治国纲领以及法度精神,即传统旧法;熙、丰法,是指宋神宗时代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新法;而崇、观法,则是指宋徽宗时代蔡京主持的以王安石变法精神为指导而又加入了新时代元素的新法。
其实崇观法,曾让国家迅速摆脱财政困境,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学校教育,曾在社会保障方面作出过可贵实践,惠及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但是,这一切,连同所有的荣耀与赞美,都因宋徽宗收复燕云失败而被一票否决。
孙傅升官后尚书右丞一职又出现空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钦宗竟让几天前刚刚免职的李回出任这一职务。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同日还发生一件怪事,殿前指挥使王宗濋竟然发现了一个奇才。
在拱圣军中,有一个名叫郭京的副都头,这天他对人吹嘘说,自己可以掷豆为兵,且兵能隐形。现在若让他用六甲正兵,得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便可以破敌。临敌时,正兵不动,神兵为用,所向无前。拱圣军属于骑兵,归殿前司管辖。
王宗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惊异,觉得郭京是个奇才,于是向朝廷推荐,说若用这人,便可以大功告成。
宰相唐恪于是召集了一些大臣,与郭京见面。唐恪对郭京所说的那一套根本不信,他当面羞辱郭京说:“老兵儿戏,果能了否”郭京被问得哑口无言,不能作答。然而,群臣对此却议论不一。
对于局势的危险性,唐恪其实早已有所察觉。
唐恪是八月份出任宰相的,那时候,救援太原已经彻底失败。事实证明,如此用兵作战,宋军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因此,唐恪上任后,便与耿南仲、聂昌等大臣一道,致力于与金人议和,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宋金之间的问题。
第四百一十九章 靖康之难 三十六
然而,金人一边谈判一边进军,自八月开始,两路大军迅速南下,毫无止兵之意。唐恪感到情况很不乐观,多次提醒宋钦宗:“金人今冬必来。”
打不过又谈不拢,怎么办唯一正确的选择,便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唐恪于是密奏宋钦宗,力劝他避敌锋芒,早日离开东京前往洛阳或者长安,召集天下之兵,与金人开战。他说道:“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
唐恪甚至考虑到,京师诸军可能皆怀恋故土与亲眷,不一定愿意护卫皇上离京,于是他又建议,速召四道总管领兵护卫而行。宋钦宗一开始觉得唐恪言之有理,接受了他的建议。
不久,领开封府何栗前来奏事。宋钦宗向何栗说起唐恪的建议,何栗一听,坚决反对道:“即使当年周室东迁,也没有唐恪这个建议过分。这就好像不肖之子,要将父祖遗留下来的田宅全都卖掉一样。”
宋钦宗身旁的内侍们也不赞成唐恪的建议,都不愿离开东京。宋钦宗见众人都反对离京,遂“幡然而改”。
十一月二十六日,当唐恪再次催促宋钦宗赶紧离京时,宋钦宗很生气,狠狠地用脚跺着地面说道:“朕当死守社稷!”
这时候,侍御史胡舜陟趁机上奏,弹劾唐恪与聂昌。胡舜陟说唐恪智虑短浅,不能经画边事,“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又说朝廷若继续留用唐恪与聂昌这二奸,则“所有政事不修,威刑不振,人材无一可用,将士莫肯用命,不足怪也。”
京城军民这时候也普遍认为,唐恪是一个俗吏,昏懦无能,人们都想找机会揍他。
这天晚上,唐恪乘轿外出,被百姓发现。人们皆向他抛砖扔瓦,将他照明的灯笼打破。在卫兵保护下,他骑马才得以逃脱,回家后,当即上书请求辞职。
宋钦宗觉得,唐恪已失人心,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遂免去少宰职务,让他担任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
唐恪罢相后,宋钦宗任命何栗为门下侍郞,这个职务此前一直由耿南仲担任。现在,经过宋钦宗重新调整,朝廷执政大臣是:门下侍郞何栗、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中书侍郎陈过庭、尚书右丞李回、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尚书左丞冯澥,此时与李若水一起被宗翰留在军中。
作为军事主管的孙傅,每日苦思破敌之策。十一月二十七日,他翻开诗卷,试图从中获得灵感。他翻开的这卷诗,是宋仁宗时代丘浚的《观时感事诗》,其中一句“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他见过一个叫郭京的人。王宗濋曾向朝廷极力推荐此人,说此人有奇异才能,可生擒金军二帅,能将金兵扫荡无余。但是,此人被唐恪一句话给否定了。现在唐恪已罢相,何栗重回朝廷,何不听一听何栗对此人的看法
何栗听了孙傅的介绍后,知道郭京所说的那一套,乃奇门遁甲之术。他认为,现在大敌当前,凡是愿意拿起武器与金人战斗者,朝廷都应该积极鼓励与大力支持。于是,何栗、孙傅等执政大臣研究决定,拨给郭京钱绢数万,令他自行向社会招兵。
郭京从一个副都头,一下子提拔为武略大夫兖州刺史,统制六甲正兵。郭京将天清寺作为军部,在此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天清寺门口竖立着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六甲正兵”。
同一天,侍御史胡舜陟又上奏,这次不是弹劾哪位大臣,而是建议宋钦宗赶紧迁都。胡舜陟弹劾过唐恪,认为唐恪智虑短浅,可是,他的这个建议却与唐恪不谋而合。宋钦宗听后,令胡舜陟对迁都之事做出详细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