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医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草席

    ……

    偶然的一次召见,很快就被李元嘉给忘却了。

    作为大唐韩王,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去大兴殿和两仪殿上朝,十日一休之外,上任雍州牧并没有给李元嘉的生活带来多少的变化。

    照样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照样的专心写东西,关注着匠人们的“研究进展”,还有照样的闭门谢客……

    当然了,基本上也没有人来拜访他。

    出阁前李元嘉基本上就是幽居深宫,除了几位老师之外几乎见不到外人;而出阁后马上就去了潞州,和长安的勋贵们更是面都不照一下,基本上也不认识什么人。

    而且长安城不是潞州,大家对他的态度也完全不同。

    在潞州李元嘉是刺史,是一州的最高长官,而且还是需要其他人仰望的大唐亲王,哪怕就算是知道他不管事儿,官员们也拼命的想要和他套套近乎什么的。但是在长安城里面,亲王的头衔虽然同样耀眼,但是勋贵们可就不怎么会把他当回事儿了。

    没有实权的亲王,有个毛用

    这年头就连李世民都要特意下旨,让大臣们尊重他的亲儿子,更何况他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韩王

    如果非要说彼此还有交往的人的话,也就舅舅宇文士及和未来老丈人房玄龄一家,还有雍州长史杨纂等寥寥几人了。

    所以除了每天早上过得相当痛苦,逼得李元嘉不得不改变作息习惯,开始天色擦黑就睡觉之外,其实在




第二十三章 《诸病源候论》
    贞观十年六月初,魏征卸任侍中,为特进,仍知门下省事。紧接着,温彦博接替李靖为尚书右仆射;然后杨师道任侍中,几位大唐宰相完成了一轮替换。

    然而这一切大唐中枢的变动,都因为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而停了下来。

    同时停下来的,还有韩王府的大改造。

    李元嘉当然不会在李世民悲痛欲绝的时候还去修自己的房子,老老实实关上新宅的大门,每天踏踏实实的当自己的宅男——在一个男人痛失自己最爱的女人的时候,李元嘉绝对不会轻易去触李世民的霉头。

    不过借着这个机会,他倒是趁机让人在长安、洛阳等地大肆搜罗医书,尤其是重金求购一些在医生中名气不小,但是韩王府还没有收藏的医书,摆足了要“向医学进军”的架势。

    一时间,韩王好医书的名气不胫而走。

    其实之前李元嘉已经有了藏书亲王的名头,但是这一次他派人不停的到处寻找医书的事儿,只不过是进一步加深了其他人对他的这个印象而已。

    而且这一次,成效十分的显著。

    好歹李元嘉现在也是雍州牧,雍州长史杨纂的上司,为了讨好……其实也不能算是讨好,算是对韩王不干涉雍州政务的一种回报,杨纂亲自吩咐了下去,让下面人帮忙,很快一本本少见的医书就被送进了临时的韩王府!

    而拿到这些书之后,李元嘉必定会第一时间进行

    托这辈子金手指的福,每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基本上都不会超过一天——一个是这年头大多数的医书都是个人所做,篇幅不会太长;第二是古代的医书糟粕甚多,很多都是靠着医生们凭空想象,充满了唯心主义的论调,所以李元嘉往往都是扫上一遍,把内容记到脑子里就扔到一边去了。

    说白了,这些书基本上毫无价值。

    哪怕就是《黄帝内经》这样的中医经典,李元嘉也只是用来观摩,作为自己的知识积累,但是并不会太把上面的东西放在心上。

    他学的是现代医学,基本上不太可能会接受中医的理论。

    而且李元嘉更清楚一点的是,《黄帝内经》的成书虽然极早,后世公认应该是在西汉时期,但是那不过是早期的版本而已。实际上后世人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版了。

    和其他很多医书一样,都是中国历代黄老医学传承增补发展而来的。

    所以贞观年间的《皇帝内径》和一千年后的《黄帝内经》,李元嘉想当然的认为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这早期的版本里面肯定有着很多的错误,需要生活在随后一千年的医生们进行增补、修改,然后才会形成未来的版本。

    这样的教材,李元嘉真心不敢去用的。

    所以把书装进肚子里之后,他甚至连一次都没有去研究过,后面搜罗的其他医书就更是不会用心琢磨了。

    只不过……

    “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一云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食生栗所成。又云∶食生鱼后,即饮奶酪,亦令生之……”

    “我去!这本书厉害了啊!”

    这天李元嘉刚刚拿到一套送来的新书,随手翻了几页后突然一拍大腿,忍不住大声的惊叹了起来。

    寸白虫

    这玩意儿说的是什么

    如果单凭文字的话,李元嘉是绝对猜不出来的,但是非常幸运的是,上辈子在大学学到寄生虫的时候,因为寄生虫学老师的一次偶然发挥,让他恰恰记住了这个奇怪的名字——在中国的古代医学中,寸白虫的意思就是绦虫!

    之所以叫寸白虫,是因为古人观察到的绦虫“长一寸而色白,形小



第二十四章 大疫
    七月初二,两仪殿。

    常参日,李元嘉和往常一样,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静静的听着贞观的大佬们商讨政事。表面上一副正襟危坐,认真聆听的样子,但是却任由自己的思绪在这公元636年的时空随意的飞舞着。

    过去的半个月时间,他迷上了那本《诸病源候论》。

    用现代医学的眼光去看的话,其实李元嘉是搞不懂这部医书的,毕竟在不想花心思去学习传统医学的前提下,这里面的东西很多都让他看起来如同天书。

    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古今……哦不,应该说是现在和未来的对比。

    比如说关于香港脚的叙述,关于糖尿病的描写,还有南方瘴气和“射工”、“水毒”因水源而传染的论点,都让李元嘉甚为惊奇——在这个时代,传统医学就有这样的认识了而更让他意外的还有关于过敏的认识,虽然仅仅是点出了如“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之类的话,但是基本上已经说出了过敏的本质!

    但凡找到这样的内容,李元嘉都会第一时间记录在自己的书里面。

    只不过这个过程相当的不容易,毕竟想要从一本千年古书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真心的不容易,因为对于一个未来的专业医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本身就低的要命。

    事实上不光是这本《诸病源候论》,包括数百年后被人吹上天的《本草纲目》,别的部分先不谈,光是一个“人部”,在某些人眼中何尝不是一部笑话大全

    人身上的毛发,都能被老李玩出花来。

    比如说同样是头发,用剪刀剪下来的叫做“发”,是“苦、温、无毒”,而梳下来的叫“乱发”,是“苦、微温、无毒”,就因为搞下来的方式不同,一个是温,一个是微温。而因为“发乃血余”的缘故,所以乱发就可以治疗鼻血不止、肺疽吐血、诸窍出血、小便尿血、血淋苦痛、大便泻血、月经不痛等等等等。

    所以对于这些传统医学的古书,李元嘉只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这些医书在他们出现的时候,无疑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知识,往往一出现就能大幅度推动传统医学的进步。但是,那终究也只是在当时而已,如果不与时俱进,随着医学的整体进步而不停的完善、改进,终究只能是被淘汰掉。所以如果像很多网络小说中说的那样,年头越早的医生就越牛逼,得到一本古代医书的传承就能吊打现代医学的话,人类干脆一直停留在上古时期就好了!

    所以对《诸病源候论》这本书,李元嘉也只能是一点点的去读,然后一点点的去理解,同时查阅收藏的其他医书,然后慢慢的筛选对他有用,或者说将来可以拿来作为某种理论来源的知识点……

    “陛下,关内、河内突发大疫一事……”

    “嗯”

    正在想着马上就要整理完的《诸病源候论》,耳朵眼里突然飘进来的几句话,让原本正在走神的李元嘉顿时一愣。

    赶紧扭头看过去,发现说话的正是未来老丈人房玄龄,尚书左仆射站在朝堂上正大声的说道:“此事万万不可拖延,臣恳请陛下尽快派出医官前往各地!”

    “准!”

    没有过多的犹豫,李世民几乎是立刻便点了点头,甩出了一个字。

    皇帝一个准字就够了,剩下的自然有相应的官员来做出安排。毕竟具体派出哪个医官到地方上去指导防疫,确实也不是皇帝该操心的事情。

    不过李世民只是忧心,李元嘉这边可不会简简单单的只是听了就完事儿,而是眉头微微一蹙,大脑开始了急速的转动。

    所谓疫,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的解释是“民皆疾也”,意思是很多人同时得病。而如果是大规模的爆发,就是“大疫”。

    说白了,就是传染病。

    所以在听到房玄龄说“大疫”两个字,李元嘉才会脸色骤然一变!



第二十五章 玻璃
    有时候一个朝代的兴衰,甚至都跟传染病的大流行有关。

    在李元嘉的记忆中,有位交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曾经说过,传染病足可亡国,比如说罗马亡于疟疾,埃及亡于血吸虫病,中国也有金、明两个朝代亡于鼠疫……

    对于这种论点,李元嘉其实是半信半疑。

    不过有一点他可以肯定,那就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上,必然是堆满了因为传染病而死的累累白骨,这个数字加起来的话,恐怕将是……

    亿级!

    因为就在未来人们纠结于到底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谁才是死因第一位的时候,二十世纪下半叶之前,中国人……当然包括工业革命成功之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排名最前的死因一直都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至于说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还有癌症、糖尿病之类的,除了达官贵人们,普通人哪有生这些病的资格

    所以如果有一本《传染病学》,能够告诉人们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比如说蚊子才是瘴气的罪魁祸首,比如保护好水井就能活人无数,再比如说大疫发生时一定要戴上口罩,每天洗手……那么未来的一千年里,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这个数字,李元嘉猜不出来。

    他唯一知道的是将来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会把这本书拿出来,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诸病源候论》中的一本!

    至于说现在……

    命都保不住的话,什么都是他么的瞎扯淡!

    一直到回到家中的时候,李元嘉因为这件事情还显得有些抑郁,脸色阴沉沉的,吓得上前伺候他洗手的春烟脖子一缩,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看她这个样子,李元嘉这心里就越发的烦闷了。

    而就在他眉头一皱,准备把小心翼翼的两个侍女给打发走,好好静一静的时候,管家韩山一脸喜色的走了进来,恭敬道:“大王,城外的几个工坊已经建造完毕,三五日之后,工匠们就可以入驻了。”

    “哦这么快”

    听了韩山的话之后,李元嘉顿时一愣。

    “大王吩咐的事情,大家自然不敢怠慢。”

    见李元嘉似乎有些怀疑,韩山赶紧解释道:“而且现在建的比较小,只是让他们暂时有地方可用罢了。真正的造纸作坊我们已经选好了地方,但是建成就要等到明年了。”

    “哦,原来如此。”

    听韩山这么一解释,李元嘉自然就明白了。

    他确实是打算把造纸作为韩王府将来的一项产业,坚持做下去的。尤其是在王普他们掌握了比李家纸坊更加厉害的技术之后,李元嘉想不出自己放弃它们的理由——这年头虽然亲王做生意的话不太好听,但是如果做的是白纸生意,他相信无论皇帝还是其他人,应该都会稍微宽容一些吧

    毕竟是文雅之物嘛!

    所以建一个规模足够大,设施也足够先进的造纸作坊,就成了李元嘉必须要现在就开始做的事情……

    一想到造纸作坊,他这心肝儿就疼的要命!

    如果可能的话,将来韩王府的白纸打响名气之后,李元嘉还打算推广他“发明”的柳枝炭笔,等到活字印刷技术成熟了之后,甚至还想推广油墨和活字用合金什么的,所以当初在潞州新建的那个造纸作坊可是相当的让人惊叹。

    结果,现在全都便宜李灵夔那小子了!

    “唉……”

    心里暗暗的叹了口气,刚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从李元嘉的脑海中闪过:“韩山,你可知道这长安城中,是否有会做琉璃的匠人”

    “琉璃这……”

    犹豫了一下,韩山摇头道:“大王,琉璃珍贵,我也只是见过几件而已……大王打听琉璃匠人,可是想要自己做琉璃”

    作为李元嘉的大管家,韩山几乎是立刻就猜到了他的想法。

    &



第二十六章 贞观十一年
    对于玻璃的制造方法,李元嘉还是有所了解的。

    不过这种了解,也仅限于知道玻璃是用石英砂……也就是沙子熔化而成。当然这个常识,未来但凡喜欢看网络小说的人都知道。只不过李元嘉好歹知道的多一些,比如说他知道石英砂的熔点是一千七百五十度,古代的技术根本就达不到,所以必须要用助熔剂,也就是草木灰之类的天然碱,然后在熔炼的时候还要加一些石灰石作为稳定剂。

    再然后……

    除了这些文字上的东西,李元嘉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具体如何熔化这些材料,各种材料具体的配比如何,还有这个时代应该已经出现的吹制法到底是怎么一个吹法,想要造玻璃的韩王表示这应该属于化学专业还是工科专业来着反正和医学生们没关系,我们只负责使用玻璃,不懂怎么去制造它。

    好在和造纸一样,这年头也有玻璃匠人。

    虽说很少,而且技术上跟人家波斯人比起来也差了不少,可是这里毕竟是长安城,毕竟是整个大唐的中心,所以只要愿意花钱花时间,总是能找到的。

    只要能找到人,事情就好办了。

    很多人一听玻璃什么的,总是下意识的以为那是很近代的东西,实际上好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小玩意儿。腓尼基人就是在沙滩上做饭,用了几块天然苏打作为支架,然后走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亮晶晶的东西。
1...2930313233...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