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格子里的夜晚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
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如果光的强度增加一倍,曝光时间就需减少一半,假如光强度为2,时间为4,曝光量则为8;如果光强度为4,时间为2,曝光量仍为8。
富士s2pro拍摄,先对水面点测,手动调整到该值,曝光出现剪影效果。
等量曝光
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开戾得较大的光圈要比收缩得较小的光圈能让较多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上,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能让光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变为以下情况:光圈f1.8与快门速度1500秒相组合,和光圈f4与快门速度1100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样的。它们又和中级光圈f8与中等快门速度125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体现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体现在ccd上的影调层次、色调还原与再现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在画面效果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们知道,不同曝光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获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摄影实践中,应该根据拍摄题材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在可以产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组合中,选择最佳的一组曝光组合,来表现所拍摄的主题。这就是选择曝光的概念。
贴一张我最近在曝光控制方面比较满意的pp,是室内离机闪光,先对闪光灯测光,然后对反光板测光,不断调整反光板的距离和角度使之光比相差2.5挡,后面背景在左上角有意受光产生虚影来平衡画面。
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从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得知,尽管每组快门和光圈均能产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画面中景深与动体清晰程度却大不相同。具体采用哪一种曝光组合,必须认真考虑。是用较小的光圈去获取较深远的景物清晰范围呢还是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去抓取被摄动体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极短的景深使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还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强动体的动感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摄影者动脑筋来思考并加以选择,这决不是那些“自动相机”所能解决的,因为“自动相机”并无思维能力。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照相机去完成自己的构思,这或许就是相机的“自动曝光”与人的主动“选择曝光”的区别所在。
什么叫准确曝光。正确曝光的含义简单说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里让ccd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
说到曝光不得不先说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风光摄影的泰斗美国摄影家a.ada对摄影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区域曝光”的概念。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全部理解,里面的理论足可以写一本书了。但现在我的拍摄都是建立在这部分的理解上。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多变的图像几何结构学过素描的朋友会很容易理解。图片无非是从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饱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连续的过渡。这种过渡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轮廓。
最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数码领域依然是最有效的。当你看到一个画面你想要表现什么,也就说你想要它体现最饱和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就对准它点测,然后按照测试值曝光,出来的片子一般就不会让你失望。当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体现出一点细节,你就必须使用反光板、吸光板来使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宽容度的范围内,或者变换角度和等待光线的变化来减小光比。反之也一样,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现纯黑、纯白,那就让这些部位偏离曝光值5档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明白点测和手动对一台相机的重要了吧。
当然实际的拍摄没有这么简单。特别使纪实类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线,同时光线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内静物,完美的光线可遇不可求。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时,经验变得很关键。包围曝光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不是万能,至少包围测光不能改变客观光比。布勒松语“你得不停的改变角度”角度的改变不单单是为了改变构图,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线对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东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墙壁等等包括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比如薄云可以使阳光变柔。
写到这里我有点写不下去了,还是水平太浅,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的思考还是重要。还是这句老话,关键是相机后你的脑子。
数码摄影入门之三黄金分割
构图一词是英语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造型,这里不得不提到2个名词:九宫格和趣味中心
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黄金分割
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分割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
5、5∶8、8∶13、13∶21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这种分割方法亦用于优选法。
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九宫格!
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
数码摄影入门之四对称平衡呼应
说说对称、平衡和呼应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4、空白。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
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鲜明印象,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等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
数码摄影入门之五线条与三角
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氛。这是一种达到形象化效果的简易方法。摄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画面的“内引线条”。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杂的形式,但最易于识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于透视感的斜线。
“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一般而论,内引线条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处的某测开始。”
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的。因为它来自妇女的优美身段:一种稍稍拉长的“s”形。作为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s形线条的魅力
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否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想拍一张照片,而结果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上。这个问题在拍摄自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线居中,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如仍纠正这种毛病在美国摄影家b克莱门茨和d.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出,只要使“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照片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使用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导向某事物,或表现线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当2个趣味中心不明显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作者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关联他们。看图,是体现桥梁宏伟的名片,闪光的桥梁主体横跨2个角似乎要跨出画面的外面。
前文里提到的留空白,常见的留空白往往是一个几何体,而几何体里最简单,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非3角形莫属,正3角形往往表达一种稳定的情绪,多用在建筑,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场合。这里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课本里有一幅描写大庆劳模王进喜的图片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构图,表现主体的刚毅和力量。
非稳定的三角构图,可以活泼画面,多用在多变的女人身上,下图就是一个范例。当然也有用这种构图来渲染一种不稳定的、烦躁的情绪,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示范。
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动工构成因素了。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数码摄影入门之六名家名言
各大名家说构图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
他说:“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达柯认为,有时“如果线条与视觉产生了共鸣,一簇线条本身就能成为一个主体”。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这就是我常说的用脑子拍照。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时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就是所谓摄影里所有的控制是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
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3.照明和纵深。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a.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b.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c.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d.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e.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f.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g.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
h.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i.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j.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k.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l.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数码摄影入门之七用光的艺术
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就如同素描,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讨论几个概念: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比。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