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小餐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不定型啫喱水
陈正苦笑道:“古玩店不在多,关键是东西要真。这年头,想淘到真家伙不容易啊。前些年,我一个清中期的民窑瓷碗,就是在这里淘到的,可以说,从比例上讲,这里的古玩比花都市、京都市的古玩街好多了。在那两个地方,你能找到一件真的,都算你有本事了。”
这是实话,在古玩的行当里,真假比例少说也在一万比一,也就是说,一万件所谓的古玩字画里,能有一件是真的,那都不容易了。甚至于,十万比一,一百万比一都是有可能的。为什么?
因为古玩需求大啊,来钱多啊,就有人不断制假售假,甚至形成特色产业了。
所以你去什么潘家园、琉璃厂、荔枝湾、西关古玩城什么的,就别想淘到什么真品。真要有真品,那都是店主拿来钓客的,往往叫价比真实价格高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说,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就是这个道理了。
杜清和蹲下身子去,看那些古玩字画。在他的眼中,这些古玩字画都像是真的。
然而,在陈正眼中,这些东西就是垃圾,一看就是假到不能再假的赝品,甚至有些连做旧都不做了,堂而皇之的当成古玩来卖。
“唉,现在的古玩市场啊,都被假货玩坏了啊……”
陈正不无感慨地说道,他是真的痛心,要知道,之前他还能淘到一两件真货的,现在,估计连半真半假的都没了。现在制假的人,哪里还舍得用真的古董?要是用了真古董做底座的,那都是拿去骗凯子的,怎么可能摆在地摊上卖。
杜清和也知道,陈正就好这一口,也没说什么,百无聊赖地也蹲下来,打算看看这些所谓的假货。
其实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小,所幸摊主都没在左近,他们都躲在屋檐下避太阳呢。
要是听到了陈正的话,他们早就出手赶人了。
不过,真正的老手是不会赶“懂行”的人的,你越是懂行,就越是可能打眼。你要是不懂的,你根本不会买啊!
fp
(iishu)是,,,,!
第五百九十九章:铜器
【】(iishu),
因为卖古玩的都知道,半桶水晃荡得最响。越是自以为眼力不凡的古董藏家,越是容易打脸。
当然了,陈正不在此列,他买古董很谨慎的,随身要带一名鉴赏专家,扮作买家,然后用暗语进行确定真假,才会购买的。寻常人根本骗不了陈正,毕竟是老江湖了。除非陈正觉得这东西千块,看似真的,才会买。这点小钱对于陈正来说,还不够一顿饭喝的酒钱。随随便便两瓶茅台,都不止这个价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穷人可能吃不起一顿饱饭,而有钱人花天酒地。
最不忿气的是,员工做成狗了,老板却住洋楼养番狗。
就像现在,穷人跟奢望什么古董吗?恐怕连想都没想过,而有钱人,千块的随便买,根本不差钱,这就是两者之间天差地别的鸿沟。杜清和是感慨的,这也是他要做教育扶贫的缘故。
人只有学习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然的话,社会底层永远都还是社会底层。
陈正蹲在地上,不断地翻看着一件件类似古玩的东西。
这时候,一个中年人走了过来,看模样是摊主,开口就操着一口潮汕话问道:“老板,看中什么?你真的好眼光啊,这件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民窑,现在数量不多了。你要是喜欢的话,我给你个优惠价……”
他说了一大通,以为是本地人嘛。可惜陈正一句都听不懂,只能用粤语说道:“你说什么?我听不懂潮汕话。”
这个地摊老板愣了愣,才明白原来是粤省人,但不是潮汕人。杜清和明显捕捉到地摊老板眼中的一丝不屑,还有一丝嫉妒,当然了,更多的是惊喜。因为,不是本地人来买古玩,地摊老板觉得自己能把这个“凯子”忽悠到腿瘸了。
于是,地摊老板立即换成了粤语重复了一遍,陈正毫不表示,就说:“我先看看……”
就这一句话,地摊老板好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热情立马凝固了,下降了一半,他知道可能遇到高手了。
“那老板,你喜欢什么,我给你推荐一下?我这有古玉,有铜器,有瓷器,有字画……对了,我还有一些压箱底的东西,没拿出来,要不我拿出来给你看看?”地摊老板试探性地问道,他想知道陈正到底是高手,还是半桶水。
实际上,这些“压箱底”的东西,比地摊这些还有所不如!
陈正倒是觉得可以看看,因为他就没看到有一件真的,都是一些作假得非常明显的赝品。
地摊老板为了营造神秘感,足足去了有半个小时才回来,陈正都快把整个古玩城的地摊全都看遍了。因为这个所谓的古玩城实在是太小,都没几家店铺,剩下的都是地摊。而且,跟往年一样,里面几乎找不到一件真的。
在这期间,陈正就淘到了一只粗瓷碗,看着像真家伙。
事实上,也就是真家伙,因为是民国烧制的,大批量生产的窑口,没有多少收藏价值。不过胜在便宜,陈正也不想空手而归,就花五百多块钱买下来了。事实上,这些地摊老板太精明了,也知道这民国的窑口粗瓷碗,市场价也就六百左右。他们收上来是一两百,然后转手五百卖出去,这还是陈正杀价的结果,不杀价,他们能开几万!
饶是如此,陈正觉得还是值了。
起码,一百多块钱也是个小漏啊?
现在的人,太难蒙骗了。特别是做古玩生意的,一个比一个精明。
看着陈正志得意满的表情,杜清和有点皱眉地问道:“陈老哥,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瓷碗,还丑,你还买?”
“是不漂亮,明清的官窑,比它漂亮多了。不仅不漂亮,数量还多,不值钱。但是呢,它也是一件真货,懂吗?”陈正感慨道,“买真不买假,宁愿真货是烂大街的货,我也要买真的。哪怕假的做得像真的,说不定还能骗人几百万,我都不会买。”
杜清和略有所思,但突然他停住了脚步。
因为,有一个铃铛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铃铛形制很奇怪,不是现代制成的铃铛,而是上面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然后下面是一个铃铛。杜清和一看就知道了,这是道教的“三清铃”。在道士手中,又叫师公钘,或者叫钘仔。
在潘州,道工佬做法,最少不了的就是三清铃和桃木剑。
很多三清铃上面是三叉戟模样,其实是错的,因为后人觉得这是意喻着“三清”,实际大错特错了。真正的“三清铃”,是指一摇之后,铃内铃舌会碰撞三下铃壁,清脆悦耳。一摇之下,天下三清,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像度娘上面说的,三清铃柄的上端称作剑,呈“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
事实上,这不过是螨清统治中国后,扶持佛教给道教打压,认为“三清铃”会把清给摇掉,因为摇摇欲坠嘛,所以暗自下达严令,道士用“三清铃”,铃柄一定要三叉戟形状。为什么?就是象征一个“山”字,妄图镇住“摇摇欲坠”的螨清江山。
事实上,再怎么搞,螨清也不过是两百多年还不到三百年江山。
可惜啊,这“三清铃”却成了绝响。
现在很多道教人士不明所以,仍然用这个样式,实在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看一个道士有没有本事,看他拿的三清铃就知道了。三清铃的样子,拿法,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不懂,那肯定是没有完整的师承,被螨清阉割掉的道教版本了。
现在这个三清铃能让杜清和停下脚步,是因为它居然散发出一丝丝灵气!
法器!
没错,就是法器!
这是杜清和看到的,第一件能蕴含灵气的铜器!
杜清和强自镇定,但还是以很快的速度,拿起了这个三清铃,轻轻摇了摇头。
“叮铃铃!”
就三下,不多不少,清脆悦耳,哪怕是杜清和没有撼动三清铃里面的灵气,这铃声也洞穿了这个古玩城。
fp
(iishu)是,,,,!
第六百章:宝物不蒙尘
【】(iishu),
陈正一愣,因为这三声铃声太突然,他才发现是杜清和在摇铃铛。
“咦,这铃铛好奇怪啊,怎么这么新?上面还有贼光……”
陈正所说的贼光,其实一般是形容新瓷器釉面光滑,刚刚出窑的状态。但是,这铜器有贼光,也是说这铜器像新的一样,最起码第一眼看去,像新的。
这时候,另一个地摊老板皱眉说道:“别瞎说,这可是明朝的东西。”
陈正乐了:“这要是明朝的,你那件瓷器都能是元青花了!”陈正很相信自己的眼力,觉得这么新的东西,绝不会是古董。铜器再怎么保存完好,哪怕是宣德炉,这样名贵的铜器,在岁月的洗涤之下,紫金色的表面也有有一层氧化,也就是常常说的“包浆”了。
铜器经过一段时间后,外表会生“锈”,但是这个“锈”和我们平常所理解认识的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铜器外表上形成的“包浆”,是在没有大自然破坏性的氧化中形成的,而不是受到空气的侵蚀形成的普通的铜绿。这种历史的积淀,业内称为“包浆”。多数经历一定时间的文物,都会形成一层“包浆”,而时间越久,“包浆”越明显。
注意,这个不是铜绿。
因为铜绿是是很容易就被擦掉的,这种通常被称为“浮锈”。如果锈迹过多,则可能因保护不当、损坏严重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而包浆呢,是并不容易脱落的。
至于陈正这么笃定这三清铃不是古董,是因为它实在太新了,不说铜绿,连包浆都没有,怎么可能是古董?
这个地摊老板也知道了,因为刚刚他看到陈正和另一个同行讨价还价,看出陈正是一个高手,他也不好信口雌黄了。
事实上,这三清铃他也是收上来的,当时也就按照卖铜器的价钱,给了五十块钱而已。
卖主是一个惯偷,偷了一间道观里面的东西,当时觉得熠熠发光什么的,但是一到他手中,就黯淡无光了,甚至像个新铜器一样。地摊老板觉得样式奇特,说不定能蒙人,才五十块钱收下来的。没想到,被人揭穿了。
杜清和也笑道:“老板,这个多少钱?你开实价,要是合理,我就不还价直接买了。”
地摊老板皱眉想了想,试探性地问道:“五百?”
“好,就五百。”
杜清和很爽快,这一下,地摊老板傻眼了,他以为杜清和会还价的,因为他已经抬高了十倍。
可现在这么一看,哪怕是一百倍,说到五千块钱,杜清和都会拿下来的。
但是古玩交易就是这样,你开价,人家受了,就要给人家。坏了规矩,怕是难以在这里混了。
地摊老板摇了摇头,知道是自己看走眼了,只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其实,杜清和根本没撒过手,因为他知道,这三清铃或许在别人手中没用,但是在道士手里,它就是神器。它的铃声,加入灵气晃动,是能清退妖邪、鬼魅乃至僵尸的,有降神除魔的大用。所谓降神,其实三清铃就是一个请神的乐器,你要请神降临,必须用三清铃,才能上达天听。
当然了,杜清和没请过神,他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神力降临。要是按照杜清和的情况,应该是有神明在的。只是地球现在灵气衰竭,神力能不能降临都是一个问题。
陈正低声问道:“杜老弟,这是什么啊?真的是古董?我看不像啊?”
杜清和神秘一笑,不说话。
这时候,那个地摊老板才姗姗来迟,拿来了“压箱底”的“宝贝”,但是陈正心不在焉的,粗略一看。好吧,都是赝品,但是做工明显高明了不少。而杜清和,也没感应有什么灵气在里面,摇了摇头。
“老板,你看这,是清朝大画家郑板桥的竹石,可谓是完美,很多人都想买,我都压着……”
地摊老板滔滔不绝地吹着牛逼,陈正就问了一句:“郑克柔?”
“郑克柔?不是,是郑板桥,这位老板,你看……”地摊老板还想说什么,陈正摇了摇头:“我看不好。”
这是行话,就是给你面子,不说你这是赝品假货的意思。
事实上,从这个地摊老板的话,陈正都知道很假的了。郑板桥,原名是原名郑燮,字克柔,人家的号才是板桥先生。人家确实是画竹石出名的,但是这画上面的竹石运墨丰满,根本没有傲骨嶙峋的意思,这还是一生正直的郑夑画的画?开玩笑吧!
还有,你连人家的名,字,号都分不清,你卖人家的画?
再瞄了一眼其他东西,都假得不能再假,陈正根本没兴趣了。因为一个懂得鉴赏古董的人,只需找出一处错误来,就能判定这古董是假的了,你说得天花乱坠,他都不会买。就好像杜清和买的三清铃一样,没有包浆,一看就觉得是新做的,所以陈正觉得五百块花得冤枉。
但是,陈正又很想知道,杜清和为什么一定要买下这个三清铃,所以心痒难搔之下,陈正根本不想去看什么古董了。再看,也是一堆假货。
“杜老弟,能说说看吗?”
陈正低声问道:“这有什么玄妙?难道我看走眼了?”
“陈老哥,我不知道你看没看走眼,这确实是了不得的宝物。”杜清和见两人已经走出了古玩城,才低声说道:“这或许不是古董,但一定是宝物,懂吗?”
陈正皱眉道:“宝物?宝在何处?”
杜清和见已经走入一处闹市地方,是一个步行街,没有车流的。于是,杜清和什么也没说,轻轻摇动了一下“三清铃”。
“叮铃铃”之下,杜清和发现,时间好像突然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愣住了一秒钟。
而离得最近的陈正,足足愣了十几秒,才慢慢回过神来。
“???”
陈正一脸懵逼看向了杜清和,“刚刚……我好像睡着了?做了一个白日梦?我看到不少仙女在环绕?”
fp
(iishu)是,,,,!
第六百零一章:你这是什么法宝?
【】(iishu),
杜清和乐了:“怎么样,陈老哥,现在感觉是不是神清气爽了?”
被杜清和这么一提醒,陈正才觉得自己的脑子好似抛弃了很多负担一样,感觉整个世界都更加清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