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一九八一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因此厂里的干部手里有了不少灵活度。

    回家后,也想好了不放弃加工“双肩包”生意的张芳芬听从黄瀚的建议。

    她第二天早上就为了落实布料的事找去“东方红布厂”财务科,找到了已经担任财务科长的张春梅妈妈。

    那是因为“东方红布厂”原财务科长退休了,张妈妈这位有文凭的副科长兼总账会计当仁不让。

    张妈妈认识张芳芬,见面后很热情,听张芳芬说明来意后立刻写了报告拿给厂长批。

    因此黄瀚家批发到了十二卷“劳动布”,家里没有布票买不着布的难题不存在了。

    以后的情况一年肯定会比一年好,没多久布票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黄瀚家买到的“劳动布”不是议价,而是计划内价格,接近二百块钱一卷,张芳芬算了算,这些布料足够做八百只“双肩包”。

    算下来一只“双肩包”的成本不利用布头也不会超过七块钱。

    以后做出来的“双肩包”会以十二块钱一只的批发价销售,请成胜利送去沪城徐若男的服装店里。

    至于徐若男是放在店里卖,还是拿去南京路沿街叫卖,张芳芬用不着管,沪城何其大也,这一点点产量,卖起来快得很。

    想来那时徐若男已经有了营业执照和经营地点,卖“双肩包”属于合法经营,即便南京路上的管理严格了,徐若男也不会惹麻烦。

    “双肩包”的加工费依旧是一块钱一只。

    但是方桂兰和张慧芬都知道用上了正经八百的布料减轻了不少加工难度,她俩肯定能够赚得更多。

    家里用布料做“双肩包”后就不存在用布头时原材料跟不上的情况。

    “东方红布厂”规模不小,一千多工人呢,黄瀚家用的那点布料,对于“东方红布厂”的产量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

    张春梅妈妈说了,隔三差五找她买十几卷布料不成问题。

    她以前从来没有为关系户找厂领导要过批条,现在一年找领导批两三次计划,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况且厂里生产出来的计划外布料反正是要卖钱的,黄瀚家给现钱拿现货,她根本不为难。

    只不过再想买布头得等攒起来才会有。

    那是因为整个三水县的改革方兴未艾,“东方红布厂”也在改革。

    领导们加强了质量管控,节约的给予奖励,浪费的必须赔偿,并且提出“万米无次布,争当三八红旗手”的口号。

    这些举措行之有效,果然减少了浪费和次品率,布头少多了。

    蝴蝶效应真的很厉害,没想到两年后才强化管理抓效益,鼓励工人节假日上班一天拿三天加班工资的“东方红布厂”居然早早地开始了改革。

    知道这个消息后,黄瀚多多少少有点沾沾自喜,去年坚定了沈建华改革的信心,真做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呢

    三水县早发展了接近两年,不仅仅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总体收入都大大提高。

    “事竟成饭店”堂吃的生意好做多了,连去年不敢想的正品“劳动布”料子,今年都是唾手可得。

    布料跟得上,做出来到“双肩包”都能够卖得掉,热心的张芳芬决定给大伯家的雨儿、雪儿挣外快的机会。

    张芳芬趁着饭店没开张时间多,骑着自行车去找了她们,雨儿早就知道方桂兰帮着三叔家做“双肩包”赚了三四百块钱,眼热得很。

    见三婶上门问她乐不乐意做,哪里有半分犹豫第二天就和她老公把家里的缝纫机搬来了。

    雪儿没法赚这钱,气自己太不巧,因为她怀孕了,反应大着呢,都想请假在家歇着了,哪有可能再打一份工

    有赚钱的机会,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怕吃苦受累,这就是中国奇迹创造出来的根本原因。

    雪儿挣不着钱心里苦,回娘家叹息自己运气不好。

    黄瀚的大伯母李秀珍来了劲,她也会缝纫,以前家里有过缝纫机,后来给了大闺女作为陪嫁。

    她表示想借三姑娘雪儿的缝纫机去老三家做缝纫,问雪儿肯不肯

    雪儿当然愿意妈妈能够挣到钱,立刻答应了,第二天就让他老公把缝纫机送到了老宅。

    于是乎,黄瀚家西房间有四个妇女在做“双肩包”,估摸着一个月的产量不会低于二百个。

    原料、生产、销售都不存在问题,仅仅是做“双肩包”,一个月就能够赚到一千块钱。

    黄瀚不去管细节,只是强调质量,只要负责质量的方桂兰能够保证越做越好,绝不以次充优就行。

    方桂兰全权负责质量、负责裁剪、分发布料,势必影响她的工作量,为此张芳芬给她额外的固定工资,每个月发二十块钱。

    这钱足以弥补方桂兰计件的损失,她当然高高兴兴答应,干得热火朝天。

    做了几十年家庭妇女的李秀珍可开心了,她每天可以和方桂兰、张慧芬、三姑娘雨儿说说笑笑一起做工,当然乐在其中。

    她和方桂兰三个不同,属于全职,虽然手脚慢些,但是活儿做得细。

    干了天,就能够做到一天完成两个“双肩包”,算算账一个月将要到手六十块,心里美得不行。

    黄道乾更加郁闷了,不仅仅他要接受老三的领导,连老婆都得服从老三家的管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回去了,还有没有天理呀

    这年头就是这样,不服不行啊日子还得过不是,看在收入多了的份儿上,黄道乾还能怎样

    眼看着老婆将要挣到超过他工资的钱,他在家里的地位逐渐下降,昔日的威风不再喽

    黄道乾郁闷啊以前回到家有人伺候,有热汤热水现成的饭菜,现在老婆工作热情高涨,天蒙蒙亮就去老宅,晚上天不黑根本不回来。

    他中午回家只能让二小、三小热一热李秀珍早上做好的饭菜对付,大小见家里没有了现成的吃,干脆去未婚妻家蹭饭了。

    还好三小虽然笨笨的,经常说傻话,但是会做饭、烧菜,后来手艺还不错,去他家吃饭都是他下厨掌勺。

    十五岁的他逐渐承担起了做午饭的活儿,没多久就适应了,忙得像模像样。黄道乾这才脱离了苦海。

    这都是些暂时的困难,相信等李秀珍拿到六十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后,他们家的生活水平肯定瞬间暴增,再也不可能有谁怨声载道喽

    贫贱夫妻百事哀,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有了钱,处理家庭琐事简直是无所不能,相信日子将要大见起色的黄道乾也不能免俗。

    过往的君子请留下推荐票,月票,谢谢大家




第二百五十五章:翠竹一簇,桃李两株
    正月十五下午,秀儿几个乐滋滋回来为明天开业做准备,她们把俞勤带来了。

    这姑娘吃了不少苦,一脸风霜,手糙得如同砂纸,见到张芳芬连连鞠躬,感谢大姑妈给了她来街上赚钱的机会。

    张芳芬知道她的父母都是老实人,晓得她家的日子过得艰难,乐滋滋留下她,让她跟着秀儿学着点。

    四个勤快的姑娘上班后都不肯张芳芬亲自动手,里里外外,她们忙得井井有条。

    无他,心里高兴,干劲儿十足

    在城里干了半年左右,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工作,跟在农村下田挣工分有天壤之别。

    三个姑娘少了风吹日晒皮肤细腻白净了许多,又骑上了崭新的自行车,穿着漂亮的新衣服。

    腊月底正是农闲之时,她们回家的当天就被以前的同学、玩伴围观了,赞叹、羡慕的话不知道听了多少。

    她们发现自己的见识和说话方式好像跟昔日同学、玩伴不同了,无形之中有了优越性,这种感觉真的很微妙,人人都喜欢。

    过年在家的这二十天,几乎天天有媒人上门提亲,绝大多数是条件过得去的小伙子。

    可是不仅仅张禹根家不急,连以前恨不能让赔钱货早点嫁了的张禹徳家都转变了态度,他们舍不得把张玉兰这个为家里挣现钱的大闺女早早嫁人。

    秀儿过了年二十三了,按理说该谈婆家了。

    但是她心气儿高着呢,一定要找个高中毕业的,是不是城镇户口不重要,家里穷不穷也不计较,但是要有手艺或者有技术。

    说实话,这年头的农村人读完高中的真不多,故而秀儿没有相中谁。

    她不着急,她相信黄瀚的话,学好本事争取以后做老板赚大钱,农村人怎么了

    以后会把生意做到省城、直辖市、首都去

    她愿意听黄瀚的话,居然捡起扔掉接近十年的课本抽时间学习,并且认真学习汉语拼音。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孩子,十有**汉语拼音不过关,直接结果就是以后最容易掌握的汉语拼音输入法,他们根本掌握不了。

    黄瀚要求秀儿重新打基础,她很听话,经常跟着黄颦读拼音。

    家里的课本多着呢,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都有,秀儿肯学还能够得到黄颦、黄馨的辅导进步不小。

    悠悠读书uu

    过了元宵节,夏家班子开始修缮黄瀚家新买的徽派宅院,工期不会超过二十天。

    修旧如旧这帮人肯定行,因为夏家庄子就有几个五六十岁的老瓦匠、老木匠。

    不要说修老房子,另外建一栋一模一样的房子他们也做得到。

    新宅院是七间一厨,占地面积接近三百平方米。

    五间朝南的正屋很高,屋脊到地面的高度超过五米,屋檐到地面有三米六,比后世商品房不足三米的高度感觉上气派多了。

    这种房子住着舒服,只不过不能没有卫生间,黄瀚画图在宽敞的房间里隔断设计了卫生间。

    在院子一角砌化粪池,用陶瓷管道跟街上的主下水管道相连。

    没人管这事,也不知道这时是确实没人管,还是管的人少忙不过来。

    反正黄瀚家两次建房子都是接通城里的主下水道,扒开这个公共设施时居然没有人来询问有没有合法手续。

    瓦工头子夏二是个会来事的,见院子里东墙角也就是跟“南城当铺”院墙紧连的那堵墙下,两棵树根本没有发芽,刨开看了看,估计去年或者前年就死了,根都腐烂了。

    他家有个亲戚在果园工作,会种果树,建议在东墙下种上一株桃树、一株梨树。

    黄瀚哪能让人家白忙,给他三十块钱,让他弄两株碗口粗的树移植过来。

    果园的桃树、梨树多着呢,他家的亲戚挖两株未必花钱,即便花钱给个十块八块就差不多了。

    夏二拿到钱很高兴,拍胸脯保证移植过来的树肯定能够存活,因为他家的亲戚是个种树能手。

    听了这话,黄瀚干脆一客不烦二主,让夏二负责沿着六米五的东院墙砌半米高二十公分宽的花台,移植两三排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后黄瀚家的徽派宅院里有翠竹一簇,桃李两株,不要太雅致哟

    修缮徽派宅院时还发现了新情况,五间正屋后门和临街的两间门脸房联通,房子之间只有不足一米的通道,通道的东头居然原本是个门洞,何来不知为什么砌死了。

    东隔壁就是“南城当铺”,由此可见,这房子跟“南城当铺”原本是一体的。

    难道卖房子给张芳芬的那户人家祖上跟“南城当铺”的主人是一家子

    还好他们家脱身得早,要不然也如同“南城当铺”主人家那般,再也见不着一个后人了。

    怪不得这家人见买卖房子的管理略微松了,就迫不及待把祖上留下的这栋宅子脱手,有可能是前些年过于担惊受怕,想着早点跟“南城当铺”撇清关系。

    徽派宅院修缮一新后,黄瀚家老宅的“双肩包”加工作坊会暂时搬来这里。

    因为黄哲远的计划是三月份动工砌房子,老宅全部拆掉重建,肯定没法住人。

    黄哲远老两口和黄道武一家三口估摸着要借住在黄瀚家新宅里。

    准备翻建老宅的队伍依旧是夏家班子,这帮人实在,不仅仅黄道舟信任,黄道武也喜欢。

    黄哲远跟夏二、木工大师傅夏德才等等几个头子谈过后,当场付了五百块定金约了动工日期。

    跟房管所的租赁合同已经签了,签约人当然是张芳芬。

    可是公家人做事快不起来,等文化馆和家属们全部搬完恐怕没有两三个月时间根本做不到。

    反正合同开始日期注明了五月份之前,还写明了让两个月装修期的房租,张芳芬根本不着急。

    这样其实也好,等“南城当铺”旧址连院落、小花园、天井一千多平方米的房子到手,估摸着夏家班子也完成了翻建老宅,再由他们进场修缮、装修。

    这些事情都是黄哲远、黄道乾、黄道武、张芳芬操办,黄道舟真的没时间。

    过往的君子请留下推荐票,月票,谢谢大家



第二百五十六章:新官上任
    因为黄道舟果然在正月初九递交报告要求承包液压元件厂。

    在物资局领导大力支持下,黄道舟的承包根本没有任何阻力,甚至于没有人参与竞争。

    跟物资局的承包合同签订了十二年,每年上缴利税两万块钱,如果厂子还有盈利,黄道舟这个承包人拿三成作为承包所得。

    如果连续三年亏损,承包人被认定不合格,承包合同到此为止,承包人按照亏损额的百分之十予以赔偿,如果没有赔偿能力,每个月扣三十块钱工资。

    这种合同真相当于是空手套白狼,不是物资局刻意照顾黄道舟,而是这时的承包合同基本上都是奖励额度很高却没有等同的处罚力度。

    原因很简单,一个厂子有可能亏几万几十万,真让承包人赔钱,有几个陪得起

    过度强调处罚肯定让人望而却步。

    哪里能够体现出鼓励干部、职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改革开放的初衷
1...9192939495...1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