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医女行医记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等等,别给。”路少清拦着茅阔。
“师兄,你干嘛,这是我的银子。”茅阔指着她说道,“你看她那么可怜,你怎么那么铁石心肠,一点银子都舍不得,你还是大夫吗?再说,这银子是我的,我爱给便给,你管不着。”
路少清知道他这师弟犯起倔劲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遂将矛头指向那跪地楚楚可怜的少女,只见他冷着声音问,“一副薄官不过是二两银子,你为何卖身银子二十两?”
少女一愣,“公子,小女家中还有一弟弟需要安置,奴卖身后就不便照顾他了,有了银子也好托个人照顾他一二。”
茅阔眼中的怜惜更浓了,“师兄,你问那么多做什么,揭人伤疤呢,人家有办法哪会愿意卖身为奴呢?”
路少清看他师弟就像看个傻子,暗忖,难道白家要将他扔出去历练一下。茅阔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路少清干脆就不拦着了,有些亏要吃吃才会知道痛知道错,否则还以为劝阻他的人都是不怀好意呢。
时间一晃而过。
这日,葛如沫前来汝阴给林老夫人作复诊,老夫人还是不能开口说话,在她给老夫人切完脉又问了伺候的人一些问题后,冲阿旺示意她看好了。
阿旺引着葛如沫出门,“小葛大夫这边请,您可真是妙手回春,自打你接手给老夫人诊治后,她看着精神多了,连我们老爷都称赞您好几回了呢。”
葛如沫想着问题,他的恭维根本不入心,林老夫人的情况有点不对劲,依她预测,在经过一个疗程的推拿,加上吃完上回她所开的药后,这次她复诊林老夫人应该能开口说些话了才是,即使口齿不清。她现在这个情况,明显是用药份量不够,老夫人求好欲望很强烈,不会故意不喝足量。且在排除了老夫人吸收不好这一点,因为在开药之初她已经将这点考虑进去了,那么造成现在这样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人为的,有人不想她好得太快。或者说老夫人的康复定然是妨碍到了某些人。
还有她身上类似暗伤的瘀阻,她也开了相关的药来调理的,怎么她刚才把脉还是老样子?
“老爷夫人还是孟嬷嬷都盼着老夫人赶紧好。”阿旺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葛如沫聊着。
林大爷林夫人盼着老夫人赶紧好,这可以理解,可将孟嬷嬷等同,似乎有些不妥当。是阿旺说错了吗?
“孟嬷嬷对老夫人还真是关心啊。”葛如沫有意说了一句。
“可不,本来当初她都预备告老回乡的,都和老爷提前打了招呼,可是老夫人病倒后,老爷就不愿意放人了,夫人也恳请她留下来。孟嬷嬷却不过,加上实在忧心老夫人的身体状况,就留下来了, 一直没再提起回乡之事。”
“最近会提起这事,还是因为老夫人经您诊治后情况好转很多,孟嬷嬷才老调重弹,只希望老夫人好了后她能回老家养老。”
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葛如沫问,“林大人通常都是什么时候会回来看望老夫人?一个月大约看望几回?”
“通常都是大人沐休后会回来看望老夫人,看望的次数不定的,不过每个月最少都在三次以上。”
“不知林大人哪天沐休?”
“每月初一。”
“我需要见一见林大人,能通传一下吗?”
“可以的,您稍等,我去通报一下。”
......
听了葛如沫的猜测,林守宬蹬地站了起来,一脸的不可置信,“不可能!她跟在我娘身边几十娘了,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三五年,是几十年,你明白吗?这么几十年,就算是块石头也捂热了。”
葛如沫不语,等他完全消化完直至接受这个推断。
“你回想一下她的生平和最近这些年经历的事,正如你所说的,要是她想动手早就动手了。之前为什么不动,那是因为没有引发的契机,既然她在这些年里选择动手,肯定有什么诱因引发她内心的恶与恨。这个契机一定对他的影响很大,甚至完全颠覆她先前的观念。并且有迹可寻,这份强烈的恶感压倒了几十年的主仆之情,你们不可能没察觉。”
“你的猜测,有几分把握?”
“林大人,我方才的分析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我就有几分把握。”
“你所建议的,我会予以考虑的。”
事情点到为止,葛如沫也没打算再费口舌,有些事劝得多了反而让人反感。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壅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这是《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种蓝之法。
招进来的八个人中,葛良志是葛如沫最先安排正事的。盖因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制作青黛的原料蓼蓝、马蓝、菘蓝等就剩下最后一茬了,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年再来制青黛了。
葛如沫蹲在坑前,旁边的男子汗如雨下,最后一桶水倒进坑里后,葛良志说,“东家,按你所说,石灰一斗五升已经放入坑中,依你所言,等过两日澄清后,坑底的东西就是您要的了。”
“是的。”这样子得到的是粗糙的蓝靛,制成青黛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良志,这青黛制作的法子我教给你了,以后你就负责这一块。丑话我说在前头,这制作的法子只能你一个人知道,别外泄。我丑话说在前头,如果我发现这法子泄露了,你也别在医馆里干了,到时我还会将这法子公诸于世,谁也别想未经我的允许就靠着这法子和秘方挣钱。”其实葛如沫也不想那么冷酷,但她发现做为管理者,将丑话说在前头是很有必要的。
葛良志心一凛,着急地保证,“东家,放心吧,我不会泄露这制作法子的,你信我!”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一百九十六章乡村琐事
“好,我信你,这个种蓝坑我就交给你了,好好干!如果没有意外,这一项秘制技术都由你来负责,即使以后招人,也会参考你的意见,并且多数以你的意见为主。”打一棍棒再给颗甜枣,这样的手段,她日渐纯熟。
听了葛如沫的话,葛良志很激动,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只能胀红着脸说了一句,“东家,您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干!只要我在一天,秘方一定不会泄露!”
“嗯,好,你先忙,我去看看葛根哥那边的半夏收得怎么样了。”
“小五,这半夏的产量还真是高。”葛根卷起裤腿,迎着太阳眯着眼看着被浸泡的半夏地热闹的场景。
牛拉着犁砒,一圈圈地开地,农妇们在后面,双手握着簸箕,一抽一抽地往地里捞半夏,灌满水的地里四周还放着近十个箩筐,只要快满了,就被两青壮年抬走。
“早在种之前就听你说过这半夏产量高,但没想到能高到这个地步,以现在半夏的价格,粗粗估算,一亩大概能有五两银子的收益哩。”葛根话里话外难掩开心,他家今年跟着小五也种了不少半夏以及其他药材,若半夏和其他药材能卖得上价,那今年就是个大大的丰收年。
这些日子,因着这些种着药材的地长势好,他爹娘都开心不少,之前因为弟弟葛鸿熙针对小五以及质疑四太公的阴霾也散去不少。
“葛根哥,你家的那些药材要嘛你就跟着我这边的步调,该收的时候你就收,然后我这边会对这些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来学学。这样的话,药材更能卖上价。如果不想那么麻烦,也可以将生的药材或者半干的药材卖给青囊医馆。这些你们自己考虑吧。”
葛根犹豫不语,他当然更倾向于自已炮制,因为这种半夏不是一年两年,如果每年的价钱可以,有可能每一年都会种上一些。他媳妇和老娘之前在医馆做事,他们对生药材和炮制过的药材的价格差距多少都有点了解。可如果要学炮制,又担心太过麻烦小五。
一看他那样,葛如沫就明白了,直接说道,“葛根哥,等哪天我们准备炮制半夏时,你或者嫂子婶子谁过来学一学罢。”
她不想纠结于这类的小事小情绪里,在她看来,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祥贵婶和根嫂子都已不在医馆里做事,即使是惩罚,那也够了。
“那行,小五,又麻烦你了。”见葛如沫决定得干脆,葛根应得也爽快。
葛如沫罢罢手,“葛根哥你且忙着,我过那边瞧瞧。”
“婶子真是太客气了,医馆里并不缺吃喝,不必老送东西过来,您送的太多了,让我们都不好意思哩。”葛如沫发现这里的人实在是太热情了。
来人是葛彦明他娘,自打葛彦明进了医馆工作后,她便隔三岔五地往医馆里送吃的,弄得她收东西都收得有点怕了。
“嗨,有啥不好意思的?况且都是农家小吃食,自家做的,费不了几个钱,拿过来也就吃个新鲜。”彦明娘觉得她就是脸皮太薄了,这点东西都觉得不好意思接受,别的东家不仅收得理所当然,还觉得收少了或者东西上不了台面。别人不说,就说葛祥华的儿子葛松吧,她一直猜到葛祥华想候着青囊医馆的缺,却在眼看成功之际被他家婆娘刘翠花横插一杠,去了镇上百味斋当小二。刚去的一两个月,刘翠花没少出来显摆,现在呢?每回见了葛松他人都没精打彩的,精神气很差。和她在医馆工作的儿子葛彦明比起来,精神气差太远了。光这一点就足够她对小五感激不尽的了。
“来,拿一个,试试味道。”
推却不过,葛如沫只好接了,然后在她盛情满满的注视中咬了一口。
“好吃吧?”
葛如沫点头,“好吃。”味道确实不错,这玩意弄起来挺麻烦的。
闻言,彦明娘眉开眼笑的,“那下回再做还给你送。这糍粑是我江西老家的特产,这里还吃不到这么正宗的呢。”
“那个,小五,你有没有时间啊?”
葛如沫放下手中的糍粑,“婶子是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阿明小子下面不是还有个妹妹吗?这都十三了,还没相好人家,十二的时候开始说人家的,一直也没合适的。但因为阿明进了医馆,请媒人上门相看的人家,不管是家境还是自身的条件都比之前好了一大截。说到这个,婶子得谢谢你。”
“婶子太客气了,阿明是个机灵能干的人,即使不进医馆,去哪都能发展好。”
彦明娘罢罢手,“小五,你不用不好意思,或许你说得对,阿明是机灵又能干。可像他这样的,咱们周边的村子以及镇上也不少。那些人还在苦苦地找寻工作以及机遇,阿明却已经能进入医馆工作了,这里面你的赏识和提拔不可或缺。”
葛如沫暗忖,彦明娘说话偏文气,和一般农妇有很大的不同,或许真是家学渊源,或者和葛彦明的爹是读书人有关。可惜他爹去得早,不然他们家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娘,说这些做什么,怪不好意思的。”葛彦明有些难为情。
彦明娘板着脸说道,“这是事实,有啥不好意思的,人家帮了你,你得时刻记着这点知道吗?”
“娘,我对东家的感激都记在心底哩,不用挂在嘴上吧。”
“感激别人的话要说感激别人的事要做,而不是将对恩人的感激放在心底发霉,感恩之情搁心底久了会淡会忘,你想着有一天等你飞黄腾达了再做报答?人家现在起点就比你高了,你能保证你飞黄腾达后就比人家厉害了?况且从一开始人家帮你就没指望你报答,你平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算尽你所能了。”
葛如沫没想就这么一会功夫,彦明娘就给她来了一堂人前教子的课,忙说道,“婶子,阿明在医馆干活挺卖力的,您就放心吧。对了,您还没说完阿明他妹妹相人家的事呢。”
“哎呀,对了,这事我还没说完,你看我这脑子。”彦明娘懊恼,“小五啊,事情是这样的,现在给他妹妹说亲的人中,我瞧着还行的有四户人家,我不方便上门相看,我想请你和里正娘子一道帮忙掌掌眼。”
“请我过去掌眼?”葛如沫指着自己的鼻子,颇感意外。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一百九十七章古代相亲
“是啊。”
葛彦明拉她,“娘,这事你和我祥荣婶子相看便是,东家一天到晚停得很,你麻烦东家做什么?”
“去去——”彦明娘将他的手推开,“这是你妹妹的终身大事,咱们再谨慎都不为过,况且东家经常在外走动,见多识广,有她掌眼,为娘的放心。”
葛如沫怕他们又争执起来,忙问,“婶子,那是什么时候去啊?”
“当然是挑你有空的时候了,小五,婶子知道你忙,尽量不耽搁你的时间啊。”
她想了想说,“那就明儿早上吧。”
其实葛如沫是明天下等有空的,但她知道相看一般都安排在早上,不会安排到下午的,所以她需要将事情挪一挪。
“那行,就这么说定了,明儿早上。小五,那我先走了,得和媒人们都说一声,让他们将明儿一早的时间都给我空出来。”说完,葛彦明他娘就风风火火地走了。
次日,在葛彦明家,葛如沫见到了里正娘子和张媒婆,并且张媒婆给他们介绍了今天要去想看的人家的情况。
第一户人家住在清河镇上,孤儿寡母两人,是读书人家,祖上出过秀才公,去了的男人还是个童生,这家的小哥今年十三,经济来源仅靠寡母纺织和浆洗一些大户人家的衣裳得钱。
第二户人家是杀猪的,镇上有档口,当家娘子前两年患病没了,只有当家的带着两个半大小子过活,大儿子今年十六,二儿子十四,都没说亲,这次给说亲的就是大儿子。
第三户倒是个人丁兴旺的家庭,长辈齐全,当家人是石匠,做活很有一手,但因为家中人口多,老人就有三位,底下儿女五个,祖孙三代十来口人,日子过得有些紧巴。这回说亲的是他们家的老大,今年十四。
第四户人家人口就简单了,一对老两口带着孙子过的,老两口之前在城外摆些糕点茶水赚些过活钱,现在老了,就在家做些零碎手工活,孙子十四,在粮行做了三年学徒,眼看就能出师了。
葛如沫听下来,这几户人家的条件都算不上顶好啊,为何上次彦明娘还说现在说亲的人家质量都比之前好上一大截了呢?后来她才知道,葛彦明的妹妹并不是他亲妹妹,而是表妹,之前因为父母双亲都没了,来投奔彦明娘这个大姨来了。
按这里的说法,算是孤儿一个,八字还硬,能找到这几户,是真真不错的了。
“杀猪户那家就不用去看了。”里正娘子一开口就将第一家给排除了。
这让葛如沫很意外,这四户人家看来,属杀猪那户最富足,聘银也给得高,足有八两。还没婆婆在上头压制,以后就算公公续娶,也要矮人一等,家里劳力足,重活根本不用动手,挺好的呀。
葛如沫忍不住将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里正娘子摇头,“不好,因为都是青壮,瓜田李下,容易出生是非,不是好选择。”
葛如沫这才恍然,她是习惯用现代思维思考问题了,在现代,大家分开住的多,而且结婚后小两口还能一块外出务工,自然没有什么瓜田李下的嫌疑。
“依我看,第三家也别去了,人丁兴旺意味着摩擦是非也多,全家十几口人全指着当家的来糊口,日子过得肯定得紧巴,还不如阿明你家呢。你妹妹说实话,也算是孤女一个,纵然有你们撑腰,但真系亲属没了也是事实。还有一点,说亲的是老大,后头还有四个弟弟妹妹要嫁娶,长嫂难为,你妹妹嫁进去至少十年内没什么好日子过。”
葛如沫点头,说得挺有道理的。
“还有那第一家——”
婶子,打住!你再说下去,咱们也不用去看了,不管如何,剩下这三家,咱们都得走一走看一看,也好跟我娘有个交待。
葛彦明忙阻止她继续说下去。
真要论起来,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硬伤,但他妹妹确实也不是十全的人,八字太硬,那就不要挑剔太多,只要要好就行。
里正娘子一脸意犹未尽。
这回的媒婆倒是好涵养,任由他们在一旁对她介绍的几户人家评头论足的,也不插嘴也不急眼,
“张婶,我们刚才失礼了。”葛彦明道歉。
张媒婆罢罢手,“没有,姑娘家嫁人是一辈子的事,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于是他们便按照路程的远近顺序,先去看了第三家。
路上,葛彦明问起这几家的情形,长辈亲人的脾性等等。
张媒婆想了想,理了一下思路,尽实说了。因为先看的是第三家,便最先说起这家的情况,这石匠一家子目前住的院子还是典的,不过据石匠娘子说已经攒下了买房的银子,只不过是一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第一家和第四家都是有自己的房子的,就是不大,并且因为壮劳力的缺失,房子年久失修,显得破旧。
说话间,马车拐进一个小巷子,进去没多远,在一处大门前张媒婆就示意停车。
葛彦明将马车停靠妥当,率先跳下车,然后绕过来,将张媒婆扶下马车,接着便是里正娘子。
待要扶葛如沫,她罢罢手,从马车另外一侧跳了下去。
他的周到细致得到两位中年妇女的一致赞赏,里正娘子是毫不吝啬的夸赞,张媒婆是个不多话的,对他微微点头致意。
他们的动静蛮大的,大门没关,里面的人听到动静,都看了过来,接着里面走出来一个妇人,见到他们,满脸的笑容,很是热情,“张大姐来了,快,都请进来坐。”末了,还很好奇地瞧了葛彦明和葛如沫二人一眼。
那妇人身形健壮,瞧着三十多岁,显示是石匠当家娘子,她一边将他们迎进去一边问,“张大姐可是那边应了?”
葛如沫缀在后面,忍不住将他们赁的院子打量了个遍。大概因为要堆放石料的关系,他们租的院子挺大的,往上便是一堆堆的石头,漂浮的灰尘,干燥的泥灰味,迎面扑来。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一百九十八章不甚满意
石匠家的几代男人们都在院子做活,或打磨石块什么的,头发衣服都沾满了灰,满是补丁的衣裳更是灰突突的。见着他们,那老头冲他们大方地笑笑,打了个招呼,而中年的石匠和另外两个少年则有些腼腆。
石匠娘子将他们迎进一间屋子,临进门前,葛如沫看着这一排相连的明显只是用木板隔开的屋子若有所思,这些屋子应该是后来他们赁下此处后才搭建起来的吧,屋顶上也只盖上了一些茅草之类的,并不是久居之所。
石匠娘子在屋里一个劲地招呼他们进去,却不过,他们鱼贯而入。
刚一踏进屋子,一股子尿骚味迎面而来,将葛如沫薰个够呛,好险她才忍住掉头就走的冲动。
他们站的屋子是里外两间,站着的是外间,里间的炕床上坐着一位老妇人,她跟前还有两个七八岁的丫头,边上放着一些鞋垫子,显然三人正在做活。
老妇人见了他们,笑出了一脸的褶子,又将两个丫头打发出去玩,又是让石匠娘子拿出茶叶来给他们冲茶水吃。
石匠娘子一边给他们冲糖水,一边说道,“咱家破了点,你们将就一下啊。”然后絮叨开了,
“本来家里是攒够了买房子的银子了,可最近不是听说青囊医馆出来一种叫安宫牛黄丸的药么,听说能治好中风的病人咧。这位小哥是葛家哥哥吧?听说你是在医馆工作的吧,不知道能不能便宜点拿到一粒两粒的?这个药现在在外面价钱炒得太高了,咱们家实在是买不起。”
我婆婆瘫了这么些年,若是能用上这药,兴许能好,家里也能松快些。
葛如沫仅目测了一翻那老妇人空荡荡的裤管,便知她瘫了不下十年,况且她年纪也大了,以目前的医学技术是治不好了。而且因为她长期用药,肝肾负荷过大,并不适合用安宫牛黄丸,于是朝葛彦明摇了摇头,示意让他们家不要浪费钱了,就算是买到了安宫牛黄丸也没用。
事情进行到这,葛彦明心里已经否定了这家。正如里正娘子方才所言,这真是一大家子人。纵然石匠娘子看着和气,一家子人看着都是忠厚老实之人,可全家上下老的老小的小,负担也太重了。长媳不好做,没个十来年苦熬,都喘不过气来过不上顺心的日子。
况且石匠娘子的话还透露了一个消息,这个家其实处处等着花钱,纵然阿明妹妹带了嫁妆过来,恐怕也是填补进来的多。
既然已经否定了这家,葛彦明干脆就连茶水也没喝,直接给张媒婆使了个眼色。
张媒婆意会,寻了个由头,告辞出来。
石匠娘子殷殷相送,和张媒婆说了好些好话,末了还塞了一把铜板给张媒婆,目测约摸有二三十文钱,显然是对这门亲事极为期盼。
出了巷子,张媒婆了然他们是没看上,但还是习惯性地确认,“葛家小哥这是没看上?石匠娘子可是日夜都盼着长媳进门,还说了,长媳一进门,她必将当做亲生闺女来疼,决不做贱。且这一家子虽然穷些,但都是老实本份人,品德也让人交口称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太婆瘫在床上多年,下面的儿孙还孝顺着,这样就很难得了。”
“难得是难得,可这家境您也瞧见了,太难熬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况且那石匠娘子都有两个女儿,纵然将我妹妹当女儿疼,能疼到哪里去?”
张媒婆见他打定了主意,想着还有两家,便不再劝,指使着马车去了下一家。
再看的这家就是第四家,老两口带着独孙过的那户,两家都在一条街上,距离不远。这家的院子就没前一家的大了,因壮劳力的缺失,略显破败,胜在收拾得很干净,纵然养了些鸡鸭,也是用栏栅围在西北角,不影响院子的整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