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而一旦张骏退守西域,将自己固有的疆土都丢弃了,张氏在西域便没有了多少的立足之地,到时候鱼龙混杂的西域将会风起云涌,张骏和凉国的势力能不能保存下来,还很难说。
其实他们汉人,打从心底是不愿附从胡虏的。
诚如张骏适才所说的,赵国,为羯人之国,石虎为桀纣之君,不折不扣的暴君!
现在石虎干的都是劳民伤财,消耗汉人元气的事情,一旦凉国失陷,这一片汉人最后的根据地都没有了的话,估计北地的汉人都会如同无根的浮萍,身世浮沉,最后被胡人同化了都说不定!
“王上,若战事失利,姑臧城破,又当如何”
谢艾这话明显有着唱衰张骏,唱衰凉国的意思,当此困局,未战先胆怯,凭着这一条,张骏完全可以将谢艾治罪。
不过张骏到底不是那种任性妄为的昏君、暴君,张骏很清楚,谢艾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
“孤王当与姑臧城共存亡。”
听见张骏这么掷地有声的话语,谢艾摇了摇头,脸上并无赞许之色。
“王上,谁都可以与姑臧城共存亡,唯独王上不可。凉国为汉之遗脉,承华夏之气运,不容有失。今王上于凉国,威加四方,国内皆服,有王上在,即使姑臧城破,我凉国还有从头再来的能力,若王上不在了,试问谁又能力挽狂澜,保住我汉人在北地的最后一点根基呢”
闻言,张骏不由得蹙眉道:“谢艾,你是让孤王出逃吗”
“非也。”谢艾摇摇头道,“只是国难当头,凡事不可不一一考虑周到。王上抱着死志万万不可,破釜沉舟之心是属于将士们的,不属于为君者的!”
“谢艾,你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臣有一言,请王上静听。当前与赵之一战,胜算不大,这一年来的历次战役中,我凉国折损了无数精锐,丢城失地,而赵军却是越战越勇,势不可挡。赵国坐拥中原十州之地,带甲百万,黎庶何止千万,其国力远胜于我凉国!”
“今石闵尽起精锐十万,挟大胜之势攻来,以我凉国疲弊之军,不可一战。所以,臣为王上谋划好了退敌之策。”
“请贤卿教我。”
“王上,欲退强敌,并非只有兵事一道,用计更甚。何计离间计也!”
第0180章 人红是非多
谢艾道:“王上,伐战之胜,不如计谋之胜。其计也,离间。昔日秦昭襄王受范睢之蛊惑,赐死白起,使秦失一擎天巨柱;赵幽缪王中离间计,听信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终使赵国失去了李牧这个最后的定海神针,敲响了赵国的丧钟!”
“是故,臣以为天底下最犀利的武器,是为谗言,为离间之计。”
“卿欲对石虎、石闵用以离间计”
“不错。”
谢艾微微颔首道:“用计离间石闵与石虎,使二人反目成仇,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也。石闵为汉人,父亲石瞻、祖父冉隆都曾经是乞活军的将领,祖上世代牙将,而臣听闻,石闵胸怀大志,不服胡人欺辱汉儿,故常被石虎鞭笞、责难,所以石闵必定怀恨在心,而石虎心怀忌惮。”
“如今石闵拜大将军,高居魏公,在赵国之显赫一时无两!王上,要知道石虎诸子尚且是郡公,而石闵却为一字国公,这不是耐人寻味吗据说石虎在平定石宣之乱后,要将大功臣石闵立为储君,后者推辞了,这足以说明,石闵与石虎已经貌合神离了。”
“谢艾,你打算怎么做”
“此情此景,何其之相似也。王上,你可知道战国时的武安君白起是怎么死的”
“是被秦王嬴稷赐死的。”这个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张骏不说是学富五车,才高斗,但是通晓经史子集的他,对于这些典故和历史人物还是略知一二的。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秦昭王手下的大将,曾经为秦昭王征战四方,威名远播,他最后被秦昭王下令自刎而死。
白起生于楚国,长于秦国。秦惠文王在继位后,决定向统一天下的方向努力,制定了陆续攻占各国的战略,秦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武器,急需有才能的将才,秦惠文王继续推行商鞅变法的国策,提拔平民为官,白起就在这个机会下进入军队。
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在上任后的第二年就采取了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取得了伊阙之战的胜利,斩杀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使韩魏两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这位将领一鼓作气,在次年又为秦国拿下了魏国六十一座城,秦昭王对白起视若珍宝,将其封为大良造。
秦国意在消灭各国自己称霸,在打击了韩魏两国之后,楚国主动示好,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的命运。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王派白起领兵夺去了楚国大部分的领地,将楚国的国都变成了自己的一个郡。立下赫赫战功的白起被进封为武安君。
后来白起率军攻打韩国,一路攻到了韩国上党地区,这时候白起已经斩杀了韩国士卒二十余万。韩国为了祸水东引,将韩国国土送给了赵国。赵国收下了土地并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抵御秦军。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力不支,派出了急功近利的赵括代替了廉颇,想要快点结束战争,但是赵括兵败,赵国四十余万士兵成了俘虏。白起为了避免日后这些赵军形成隐患,就趁夜坑杀了这四十余万人。
赵国这么多人命葬送在白起手中,赵国人对其恨之入骨,所以后来秦王命令白起攻打赵国邯郸的时候白起称病不起,邯郸的战事不顺,秦王迁怒,命令白起带病上路。
白起走到杜邮的时候秦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的死因其实不难琢磨,不外乎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
当然了,当时的狡兔没死,但是秦昭襄王却把白起这个走狗烹了却是为何
因为他怕后继之君驾驭不住白起这个大杀器,正如越王勾践杀文种,刘邦怕刘盈驾驭不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一样,刘邦用了许多方法,将这些诸侯王一一消灭了。
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便是赵国的离间计,还有应侯范睢的谗言。
谢艾认为,白起之死,并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问题。白起死的时候,东方六国都在,而且赵国首都邯郸也尚未被攻克(邯郸保卫战还重挫秦军),可以说赵国、楚国这些强劲的对手都在,不存在兔死狗烹的问题,因为兔子还远远没有死。
白起之死,个人感觉就是一桩冤案,名将不得善终的典型,主要的责任人应该是范雎和秦昭襄王。
一般认为,白起悲剧始于将相失和。
其实,白起和范雎很早就有梁子,后来对于战略的分歧使得两者之间矛盾日益恶化。白起的发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魏冉的举荐,魏冉是秦国的外戚,是宣太后的亲戚,秦武王举重意外死亡,没有子嗣而兄弟争位,权势极大的魏冉此时出面,立秦昭襄王为秦王,并因此权倾朝野。
此后,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范雎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帮助秦昭襄王剪除了魏冉,罢免了其的官位,令其前往关外的封地。
相当于范雎在政治斗争中损害了白起的恩人,这为日后两人失和埋下伏笔。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攻邯郸,灭赵国。
赵国派苏代见范雎,劝说他上奏秦王暂缓进攻,原因是一旦白起破赵、灭三晋,功劳将远远在范雎之上,位列三公之后,由于两人不和,很有可能对范雎不利。
范雎于是劝说秦昭襄王进行修整,于是灭赵良机被错过,白起开始和范雎关系进一步恶化。之后,攻赵受阻的时候,白起不肯受命,接到强制命令后,不情愿地带兵出征,走到半路的时候,范雎劝秦昭襄王,认为白起心有不甘,久必生变,于是促使了白起的自杀。
秦昭襄王在这个冤案过程中负有更加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听信了范雎的主张,使得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获得喘息的时机,导致自己错过了灭赵继而统一六国的机会。
其次,邯郸一战损兵折将后,白起对于秦昭襄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失败表示嘲讽,被秦昭襄王知道后非常生气,严重影响了君臣关系。这是秦昭襄王的问题,明明就是战略失误,被白起指出反倒恼羞成怒。
此后,还有一个星象的说法,说天象中有”太白食昴“的星象,昴星宿的分野是赵国,太白星是将军星,意味着有天兵助赵,秦昭襄王开始猜忌。
后来,令白起前往邯郸指挥,白起死活不受命,秦昭襄王的猜忌更加严重了,强令白起出师后,又得知白起非常不情愿前往,加上范雎的话,最终赐死了白起。
据记载,秦昭襄王也很后悔。
其实,白起不赴任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长平之战后,白起成为赵国人民的公敌,如果由白起指挥邯郸之战,只会引起赵国上下同仇敌忾,抵御秦军,可能对于秦军是最不利的情况,然而秦昭襄王确不解其意(白起也没有明言),冤杀白起,应该负有主要责任。
这不是主要原因,此案应该算是冤案,但是白起个人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得很好,毕竟如此功勋卓著的大将,若是谨小慎微还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第一,和范雎的关系。
从史书上看,白起从未挽回过自己和范雎的关系,即使在双方关系尚未完全恶化之前,这是不明智的,将领领兵在外而得罪在皇帝身边的文臣之首,后果不言自明。
第二,缺乏基本政治素质,比如在邯郸之战秦军战败后,君主正是苦恼、尴尬、无颜面对自己的时候嘲讽君主的失误,只会令君主恼羞成怒。
第三,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知道白起临死前,还非常不解“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自以为军功卓著不会被杀,但是正是功劳大的人才会更加危险,而他自己确没有自知,这也是促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一员驰骋沙场的大将而言,能够百战百胜已属难得,至于政治思维这些都是奢求,然而驾驭将才是君主的本职工作,所以说这个冤案的责任必须由范雎和秦昭襄王承担。
谢艾坦然道:“王上,现在石闵就是羯赵国的白起!”
“那何人为范睢”
“赵国侍中申钟、中谒者令申扁,乃至于燕公石斌皆可为范睢。”
“如何运作”
“申扁、申钟父子有宠于石虎,皆受其器重,臣听闻,赵国九卿以下,望尘而拜。唯侍中郑系、王谦、常侍卢谌、崔约等十余人,与之分庭抗礼。而石斌是石虎之子,有成为储君之可能。此三人者,倍受石虎信重,皆可为范睢。然则,王上,臣认为申钟可以忽略。”
“为何”
“申钟为侍中,石虎不理朝政,大兴土木,百役俱兴,申钟曾屡加劝谏,石虎均不纳。这足以说明申钟的为人。申钟其人,刚正不阿,公忠体国,断不会在此时陷害石闵的。”
“这么说,我们要笼络的是申扁和石斌”
“正是。”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石闵这般的年纪轻轻,便高居魏公,拜大将军,岂能不让申扁、石斌这些同龄人眼红
第0181章 受辱
仓松城。
石闵统率军马十万,便气势汹汹地直扑这座城池。
赵军欲攻打姑臧,其中的仓松、骊轩两座城池便首当其冲,无可避免一战。
赵军固然可以绕过这些城池,直接去攻打姑臧,但是这样做的风险极高。城池久攻不下绕道而行有可能被包围。绕道而行有可能是孤军深入,城池还是敌人的,绕道而行不就变成腹背受敌了吗,敌人来个双面夹击或者反包围,这就是自找死路!
古时最惨烈的莫过于攻城战,于是攻城之战都是能避就避的。
绕城风险大,一个是路途遥远,敌军可以花时间了解军情做出反包围的策略,另一个是经济,攻下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战略意义堪比攻下其它不重要的城市数倍,战线不拉长,好管理,进退自如,不被动,集中一点打好补给,省钱。
绕过城池相当于切断了自己的补给线。如果打仗的时候绕过城池,抛开浪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说,战线首先拉长了吧,你的补给供应也就没有保障了吧。
即使是这些你都没有问题,那么那绕过的那些城池时不时的骚扰你一下,断你的后路,你又该怎么办呢
当然了,古往今来,绕过城池进攻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劫掠时,就是绕过城池。那么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能绕过城池呢这是因为他们都是骑兵,机动能力强,而且就地补给,所以不怕被守军抓住。
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也需要比较快速的离开,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攻下城池,一旦守军反应过来的话,将城池连成就行防御,关门打狗的话,这些骑兵也会凶多吉少。
“这里就是仓松城了。”石闵抬头眺望着远处的仓松城的城头,眯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
他现在身处一个山坡上,坐在马背上。
这时,一个小校飞骑而来。
“报!大将军,敌军出城迎战了!”
“什么”
诸将闻言都勃然变色,就连一向面不改色的石闵,此刻都不禁有些动容,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好端端的,凉军突然出城迎战干嘛难道凉军的主力在此可就算如此,张骏有何把握能战而胜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石闵深知此理,故而在战前已经做了一番情报工作,据他所知,现在姑臧及其附近的兵力不超过六万,且多为疲弊之士,何以战
“凉军的主将是何人”
“护军将军索超!”
“索超……”石闵并不认识此人,想来应该是凉国诸将中的后起之秀。
“大将军,现在我等应该如何是好”石鉴出声问道。
“让悬镜司的人去搜集一下索超此人的情报。”
石闵打手一挥道:“传令下去,全军将仓松城团团围住,破军营、玄甲骑兵以及诸军精锐三万人,随我一同到东阳门与敌军一战。”
这个时候,石闵可不缺乏一战的勇气。谨小慎微固然没错,但是太过谨小慎微就是胆怯了。
很快,石闵就带着三万人马在仓松城的东阳门摆开架势,全军分作六个方阵,一个方阵五千人,左右协调,步骑搭配。
赵军惯用的战阵,就是骑卒在前,盾牌手紧随其后,接着才是步卒,各种各样的长枪手、武士、刀斧手等都一一站立,宛如苍松一般伫立在那里,除了“咚咚咚”的沉闷的牛皮战鼓的声音,整个战场上无一丝杂音。
旌旗飘飘,长枪如林。
看着赵军如此严整的阵型,索超丝毫不怂,直接提着一柄大戟拍马而出。
“赵国大将军石闵可在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