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回陛下,能救过来。”方长生直接说道。
屋子里面的人顿时都面露惊喜,脸上的表情也都松快了下来。
这是一个好消息。
包括朱由校都是如此。
韩爌都有了一些精神。
“好好好,那就好好治疗,需要用到什么都报上来。朕让人给你调拨。”朱由校笑着说道。
方长生略微有些迟疑,脸上有一些尴尬,硬着头皮有些无奈的说道:“陛下,人是能够救回来,可也恢复不到以前了。”
“怎么说?”朱由校的表情瞬间就严肃了起来,盯着方长生问道。
“黄大人病很重,虽然抢救及时,但是也有一些来不及。命能保住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恐怕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做事,只能是颐养天年了。”方长生声音低沉的说道。
这是有后遗症了。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问道:“不知道是什么病?”
“回陛下,脑血栓。”方长生没有隐瞒,直接说道:“即便是治好了,以后行动怕有不便,需要有人照顾。想要办公做事,基本不可能了。恢复好的话,生活尚且能够自理;否则恐怕连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屋子里面的气氛再一次低沉了下来。
所有人都明白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黄克缵不能再做官了,官位要让出来了。
黄家人脸色有庆幸又有无奈。
人能救回来就好。别的不说,自家老爷子活着,那就代表着人脉还在。
可是现在老爷子从官位上退下来了,人走茶凉,这以后如何,还真的就很难说。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黄爱卿醒了吗?”
“回陛下,还没有。”方长生说道。
“把黄爱卿的儿子叫来吧!”朱由校叹了一口气说道。
“是,皇爷。”魏朝答应了一声,连忙转身就去叫人了。
时间不长,一个中年男子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说是中年男子,也只是保养的好一些罢了,实际年龄应该也有五十岁左右了。看他的样子,与黄克缵眉眼之间倒是有些相似。
“臣黄昌盛,参见陛下。”见到朱由校之后,中年男子行礼说道。
“起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你在什么衙门任职?”
“启禀陛下,臣在百工院任职。”黄昌盛连忙说道。
朱由校有点惊讶,没想到黄克缵居然把儿子安排到了百工院?
朱由校想了想之后问道:“管什么呀?”
“回陛下,管造炮。”黄昌盛连忙说道。
“你父亲这些年为朕尽心尽力,朝堂上下受其恩惠者颇多,朕也感念其人品才学,所以想问问你,要不要朕给你换个衙门?”
“放心,这是朕要酬你父亲的功劳,不会掺杂其他。”
“回陛下,臣不想换衙门,造炮是臣的毕生理想。看着一门门的大炮从臣的手里面诞生,臣心中欣喜。这一生,臣都想为陛下建造大炮。”黄昌盛躬身说道。
“这是为何?”朱由校看着他有些疑惑的问道。
要知道,身为黄克缵的儿子,做官肯定能挑选一个很好的位置。
造炮本来就有些奇怪,没想到这还把造炮当成了理想?
“臣不敢说。”黄昌盛迟疑着说道。
“说吧。”朱由校说道:“在这个时候,朕不会怪罪你,有什么说什么。你在百工院,应该知道朕对你们这些人的看顾。”
“臣谢陛下。”黄昌盛答应了一声直接说道:“臣出生在闽南,年轻时也是读书做学问,满腔热血,想着要忠君报国。”
“可是在前些年出了一件事情,闽南有很多人在南洋讨生活。商贸开了之后,闽南的商人也出海到南洋去做生意。”
“明万历三十一年‘吕宋惨案’,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后,用大炮杀害四万名马尼拉的闽南人。臣当时听说这些事情的时候,震惊不已。”
所有人听到黄昌盛的话,脸上的表情都凝重了起来,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不敢说这些话了。
因为这和大明朝的很多政策都有关系。
当初虽然开海了,但是朝廷不允许商人出去贸易。很多时候,这些人不通过市舶司,直接就到外面去做走私生意。
而大明的百姓在外被杀,还是如此大规模的被屠戮,这对于皇帝来说脸上无光。
可能对于别的皇帝来说,这也不是什么事。这些人自己出去的,被杀了也只能怪自己。
可是当今陛下不一样,所有人都知道当今陛下的行事做派。这事情无疑就是在打陛下的脸,黄昌盛说这些事情,很难让陛下高兴起来。
果然,朱由校的脸沉了下来,看着面前的黄昌盛说道:“这就是你想要学习造炮的原因?”
“回陛下,不光是臣在研究,其实闽南人也在研究。我们不仅学习西班牙人铸造火炮的工艺流程,而且还研究、发明将大明先进的熔铁工艺与西人的铸铜技术相融合,巧妙地铸造出数千斤重铜铁炮管的新式红夷大炮。”
“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铸炮以后的试炮机会,偷偷学得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技术,从大炮的测距、瞄准、调整仰角,装填火药乃至最后的发射要领。这些东西我们都做,原本想着献给朝廷,只是一直没成。”
“后来陛下组建了百工院,臣托了当时在朝为官的父亲,让他把我们送进百工院。这恐怕是家父一生唯一一次以权谋私。”
说到这里,黄昌盛的脸色就苍白了起来,眼圈越发红了。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在这片土地上,任何时代都存在这种目光敏锐的人。无论是徐光启他们也好,还是眼前的黄昌盛也好,皆是如此。
在目睹了西班牙人火炮的威力之后,他们开始了卧薪尝胆,开始学习建造大炮,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做得更好。只是在腐朽的王朝上,实在是没有他们发挥的余地。
“这些年,百工院发展得很快,陛下从来不差百工院的钱。现在大明朝的火炮很厉害,比西班牙人的厉害;大明朝的皇家水师也很厉害,比西班牙人的厉害。臣的心里面也就放心了。如果陛下允许,臣想一辈子为陛下造炮。”
“只是现在家父病重,忠孝不能两全,臣请陛下准许臣在家伺候家父。”黄昌胜说完,直接撩起衣服跪倒在了地上。
朱由校直接就站起了身,走到黄昌盛面前,伸出手把他搀扶了起来,说道:“朕自然不是那种不通情理的皇帝。你想在家伺候你父亲,那就在家伺候你的父亲,官职朕给你留着。什么时候你父亲病好了,再回来给朕造炮。”
“臣多谢陛下!”黄昌胜连忙说道。
“还有一件事情你可以放心,那件事情朕不会这么算了的。”朱由校看着黄昌盛,笑着说道:“你可以回去告诉那些人,闽南那些商人的仇,朕会替他们报了。”
“你们为朕造了炮,为朕造了船,你们的仇,朕接下了。”
“屠戮我大明百姓,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等到朕收拾了倭国,皇家水师就马上起兵。另外,你们要加快速度,打造另外一支舰队。”
“陛下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黄昌盛又跪在了地上大声的呼喊着。
周围的人也跪了下来,跟着一起呼喊着。
其实有的人觉得陛下这是在意气用事,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敢劝说。
当今陛下的声势已经是如日中天了,做人也强盛的很。何况在这样的场合,谁劝说,谁就是不给陛下的面子。
“看好你的父亲,等你的父亲醒了之后,马上让人把消息送进宫,朕再过来。”说完,朱由校把黄昌盛搀扶了起来,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才转身向外走。
“臣恭送陛下!”黄昌盛连忙行礼道。
离开黄家之后,朱由校直接回了皇宫。
即便是心情平复了下来,但是他的心里面也不好受。
马尼拉惨案,朱由校有些无奈,更有些心痛。
想想这片土地经历过的事情,他就更心痛。
转头看了一眼魏朝,朱由校说道:“把参谋处的人都找来,朕有事情要和他们商量。”
“是,皇爷。”魏朝连忙答应道。
圣旨到了参谋处之后,大家还有一些不明所以。
陛下不是去看黄阁老了吗?怎么突然就召见大家了?
很快,消息就传了过来,众人脸上的表情也都凝重了起来。
显然,黄家的事情让陛下的心情不好了。自己这些人如果说错话、办错事,很可能会惹陛下生气。
于是每个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至于皇帝说要为那些人报仇的事情,没人敢说什么。
陛下已经把话说出去了,难道你想让陛下言而无信、失信于百姓?你让皇帝怎么做这件事?
他们到了宫里面之后,直接被领到了乾清宫。
看着走进来的几个大佬,朱由校直接说道:“全都坐下吧,今天找你们过来,是有件事情要和你们商议。”
几人都面容严肃的坐了下来,等着朱由校开口。
“这几年咱们大明的军队发展迅猛,皇家亲军这边一直都在装备新的装备。百工院也一直在尽力铸造,只不过一直都是力有未逮。”
“地方上也没有好的军械。以前也有人给朕上疏,说要把这些军械拨付一些;西北南疆也都需要这些好的军械,甚至各地的守军也需要一些。只不过朝廷一直顾不上来,也就没有再这么做。”
几人互相看了一眼,难道说陛下要给地方的军队装备军械了?
这可是好事啊!
没有人说话,朱由校就继续说道:“现在皇家亲军那边已经装备的差不多了,短时间内也不会大规模的更换装备。百工院那边生产出来的装备,朕就想着装备给边疆和地方。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诸位爱卿有什么想说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668章 裁撤卫所
众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又默默垂下了脑袋。
英国公张维贤目视前方的地面,脚步坚定的向前走了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关于这件事情,臣等没有什么想法。”
“这就好。”朱由校点了点头,笑着说:“朕准备改革卫所。”
听了这话之后,在场的人都没有什么意外。
卫所一直都是大明的包袱,这一点谁都知道,从嘉靖的时候开始大家就知道了,只不过一直以来,没有哪个皇帝敢去碰这件事情。
这就是一个大脓包,谁也不敢去捅破。不去捅破的话,暂时还能活着;如果捅破了这个脓包的话,很可能会流血致死。
嘉靖年间倭乱的时候,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动过这种念头,毕竟卫所已经糜烂到不能打仗的地步了。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诞生了一种非常畸形的军队制度,那就是募兵制和卫所制并行。
打仗的时候就募兵制,不打的时候就卫所,到后来发生了另外一种转变,那就是亲军制。
军官们把亲兵培养成能征善战的士卒,剩下的军户就全都能来种地当奴隶,导致下层军户生活状况堪忧,逃户日渐增多。可以说整个制度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没有人敢轻易去碰。
但是当今皇帝去碰,就没有什么让人意外的。毕竟当今皇帝的威望在这里摆着,何况现在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没人敢乱来。
北疆安了,大明如日中天,谁还敢乱闹腾?
皇帝处置任何人都没有人敢反抗。清查土地办了多少人?谁敢跳出来说什么了?
各地卫所也在清查土地,也查了不少人,谁又敢说什么了?
所以皇帝想要动卫所,没人能够拦得住,也没人敢来。
在场的人的目光都不动声色的看向了张维贤,他才是卫所制最大的受益者。
可是张维贤却老神在在的站在那里不动。
他心里面很明白,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止,那就索性直接推下去,这样一来反而让皇帝会对自己有一些好感。
何况现在也指望不上卫所了。朝堂上这些勋贵们的发家致富之路是跟着内务府做生意,喝兵血他们已经看不上了,那才几个钱?
一年十几万两银子,也没多少。有的人甚至十几万两银子都分不到。
本来就没多少钱,分钱的人还比较多,到手的也就那一点。
跟着内务府的商队跑两趟朝鲜,这个收益就出来了。一年跑个十趟八趟,这些钱就不算钱了。
勋贵们现在根本就不害怕改革卫所,而是害怕皇帝不和他们做生意。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在打倭国,那里好处更多。据说人多、地多、钱也多。反正一句话,倭国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所有人都在摩拳擦掌,在这个时候因为改革卫所的事得罪陛下,根本就不值得。
至于说卫所的兵权,别闹,什么时候是你的了?
别说当今皇帝了,即便是以前的皇帝,哪一个把兵权给勋贵了?
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以前是文官说的算,现在是陛下说了算,仅此而已。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皇家亲军威震四方,区区卫所的兵权要来有什么用?
卫所里的不过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难道你还真想指望他们做什么?
在这方面,张维贤很明白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
“那就这样吧。”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接下来,朕准备在大明重新划分几个军区,每一个军区都会设立一个统领衙门,任命一位统领总管军务。”
对于现在的大明,根本就没有必要弄那么多的军队。以大明现在的军事实力,根本不担心有人打到这里来,所以军区制度可以提出来了。
在朱由校的规划里面,东北军区必须要存在。除了东北军区之外,还有西北军区,一南一北;还有一个首都军区。
三个军区将九边防线彻底划分东、西、中三个方向,归三家管。另外,南京设立一个南京军区,统管江淮、江南、湖广一带。
除此之外,山东要有一个军区,广州要有一个军区。这两个军区不光是为了陆军,还有皇家水师。
然后便是西南军区,统管云南、贵州、四川一带。
看了一眼身后的魏朝,朱由校说道:“挂起来。”
“是,陛下。”魏朝连忙答应了一声,在后面将一副偌大的地图挂了起来。
上面已经把朱由校说的军区划分好了。
这一次,朱由校要做的不光是卫所制改革,还有就是军政分离。
地方的文官不再参与军队的管理,所有的军队全部由参谋处统一管理,所有的事情全都交给参谋处统一提交,最后汇报到自己这里来。
各地方的军队也不得骚扰地方,设立专门的军事法庭,实行军法。
把军法和民法分开,这些东西朱由校都准备在这几年全部改革完毕,下几年的大力气彻彻底底的梳理完毕。
等到这些事做完,大明的军政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这几个军区,你们都看看。”朱由校看着众人说道:“回去之后把每个军区需要多少人马编制做一个计划书,大概要花费多少银子也都弄一个预算。所有的兵员全都是募兵,大明从此以后不再有卫所。”
“卫所的所有土地全都收回来,重新分给那些不再当兵的士卒、分给那些军户,让他们能够得到田地之后安心种地。”
所有人都震惊的看着皇帝。
你之前的那些想法,我们都能理解。可是这所有的都改成募兵,这得多少钱?朝廷有这么多钱吗?
这也是他们最担心的事情,不过他们却没有开口问。因为钱又不归他们管,参谋处不管这些。
先出钱的是户部,即便是反对,也让他们户部去和陛下说。自己这些人根本就没必要。
做计划、做预算,去执行,这是自己这些人该做的事。
张维贤站起身子恭敬的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回去就弄。”
几个军区招募的人马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像山东军区和广东军区,肯定相对来说会少一些,毕竟是为了水师做准备的地方;东北那边的人马数量上不需要太多,但是装备一定要足够精准;西北也是如此。
反倒是首都军区这边,设不设立都可以,挂一个编制。毕竟这里有皇家亲军,真有这个军区也很可能会成为皇家亲军的预备役。
西南军区那边肯定人马要多一点,而且装备也要精良一些。那边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还要面对着东南亚的各个国家,说不定将来打仗的时候还会用上他们。
要知道,大明在云南还有一个黔国公。改革或许会有点阻力,最大的阻力可能就是黔国公了。毕竟在云南那片地方,黔国公都已经快做成王爷了。
不过朱由校也不在意,因为朱由校相信他们会听话的。如果不听话,弄死好了。
参谋处这边的人知道这是大势,短时间内虽然做不成,但是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人的面容都很严肃,开始琢磨着该从里面捞点什么好处。
毕竟这次的事情看起来好处就非常多。比如这些军区的总管,这个官位了不得啊。
皇家亲君的那两个总管都是什么人,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对勋贵来说诱惑太大了,这可是一个掌管军队的机会,而且还是位居高位、手握实权。
没有人不心动,没有人不想要,他们甚至都想着外放了。
参谋处的权力也非常重,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地位。
“行了,你们回去好好商量一下,尽快拿出一份报告来。”朱由校看着几人直接说道。
参谋处的反应让朱由校有些诧异。
现在参谋部越来越像后世的军机处。军机处与内阁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只负责听旨。说起来是为了商议军机成立的,但实际上他们没有任何资格质疑皇帝的决定,没这个权利。
参谋处这些人现在干的这些事也差不多,朱由校怎么吩咐他们怎么做。
众人回去之后,消息也就放了出去。
谁都没有想到,当今皇帝居然会是这样,也没有想到当今皇帝会做这样的事情。
很多人都激动起来了,这是一个机会。
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觉得这次的机会来之不易。
武将想更进一步;文官有人想转行。毕竟他们擅长的是武事,而且在文官之路上已经走到头了,想向前不容易。但如果能够接到这次的职位,那就不一定了,注定要向前一步。
对于这些事情,朱由校都没管。这根本就避免不了,只能是听之任之。
无论到了任何时候,情况都将是如此。
除了这些人之外,各地方卫所的人也开始发慌了。
尤其是地方卫所的那些将领,原本他们是世代承袭,这一次很明显就要裁撤了。
他们想不慌都不行。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669章 凤林大君
大明的京城闹闹腾腾,有人慌,有人兴奋,不一而足。
此时的朝鲜汉城也是如此,有人慌乱,有人幸福,一样闹闹腾腾。
大明朝新的使臣来了,这个消息在朝鲜汉城传得沸沸扬扬。
原本大明朝的使臣就已经让他们很好奇了,可是经过这段时间,他们也弄明白了大明派来的人很好相处,见谁都笑呵呵的,做起事情来也非常有分寸。
那个福王殿下还到处撒银子,与他相处起来非常好,大家每日交流、吃喝玩乐。福王乐此不疲,他们也乐此不疲,双方相处得非常和谐,也非常有爱。
只不过这一次来的大明使臣却不一样,据说是来打仗的。
这次来的这个人叫孙传庭,是大明排得上号的名将。自出道以来,战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西南,全都能打赢。
这次他带来了很多大明的精良装备,说是要送给朝鲜。
朝鲜官场上风云骤起,每个武将都想把这批装备弄到自己手下来,武将所属的派系也是如此。
一时之间,朝鲜的朝堂上风声鹤唳。大明这边人刚来,什么事情还没谈,他们自己就差点斗起来了。
当然了,党争是朝鲜官场的拿手手段,没有事的时候还要争一争、斗一斗;现在有事了,那自然更要争一争、斗一斗。
同时,让人没想到的事情也发生了。元老派骤然崛起,一时之间对朝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自从仁穆王后重病之后,元老派已经老实了很久。谁能想到这一次他们居然又起来了?
除了他们自己闹腾之外,更多的原因是仁穆王后的病好了。
大明朝来的御医妙手回春,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和治疗,仁穆王后的身子不但好了,而且还比以往更健康,甚至面色红润有光泽,走在宫里面的时候都更显步伐轻盈。
有了仁穆王后的这个状态,那些元老派自然就一副要翻身的样子。
这让朝鲜国王很不满意,心里那叫一个憋屈。但是他没办法,总不能对自己的奶奶下手吧?
朝鲜国王没有办法,只能忍着,看着元老派上蹿下跳。
对付元老派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得到大明的支持,拿到这一批军械,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段时间朝鲜国王没少找张余,总是邀请他进宫赴宴,各种名目都已经想遍了,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张余能够帮忙,让他说服新来到朝鲜的这位大明使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