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侠影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古道牧星
说起这章敬寺,也是大有来历,大历二年(767),鱼朝恩献出通化门外所赐庄宅修造章敬寺,为代宗生母章敬太后求福,建成后仍以章敬为名。章敬寺修得穷极壮丽,城中的木材不够用,乃拆毁曲江亭馆、华清宫观楼、百司行廨以及将相没官的住宅,包括哥舒翰的住宅都被拆了,其土木之役逾万亿。《长安志?郭外》载:“大历元年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亲临该寺,度僧尼千人。
鱼朝恩早早就等在章敬寺内,见到江一尘和郭子仪一同来到,还是愣了一下,说道:“一尘,你可是道士,平时基本从不见你去寺内,今天怎么和汾阳王同来这里?”江一尘笑道:“长安城内都在传言章敬寺建的壮丽无匹,是公公您一手建成的,我一直想来见识一下,恰好得知郭元帅要来寺内游玩,于是就死皮赖脸跟着来了,一见之下,果然叹为观止,了不起,了不起!”冲鱼朝恩一竖大拇指,心中却想:“国家满目疮痍,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建这么大寺庙又有何益?”至于佛道之争,江一尘并不关心,想到的只是虚耗财力,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
乱世侠影 第五百二十二章冰释前嫌
鱼朝恩被江一尘这么一赞,心中得意,道:“章敬太后去世的早,皇上一直思念她,近年尤其强烈,时不时会梦见她,陛下担心太后在地下过得不好,一直不乐,因此我力主修建此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伸手相邀,道:“郭令公,请随在下一游!”郭子仪被鱼朝恩这样一叫,倒是一呆,道:“鱼大人言重了,郭某一行军打仗的莽夫,何以当得起令公两字?”鱼朝恩道:“令公名扬天下,世人皆知汾阳王忠义盖世,宽仁无双,回鹘和吐蕃等外族皆称令公为神人,鱼某虽孤陋寡闻,但是令公如此誉满天下,不得不让人赞叹,称呼一声令公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郭子仪心道:“果然不出婉心姑娘所料,鱼朝恩今天说这些话,还真是要和我和解!”便道:“郭某受朝廷恩宠,所做一切都是分内之事,驻军在外,也是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宁,就和鱼大人一样,参与国家大事决策,为陛下分忧,何尝不是功勋卓著?”鱼朝恩被郭子仪这样一捧,更是高兴,道:“你我同为朝廷重臣,当摒弃前嫌,共同为社稷中兴尽力!”郭子仪大喜,伸手握住鱼朝恩的手,道:“鱼大人有如此想法,真乃国家之幸!”
两人同时大笑,冰释前嫌,江一尘在边上也非常高兴,道:“公公,您别光顾着说话,快带我们去里面瞧瞧!”鱼朝恩笑道:“光说话了,把今天的正事都忘记了,俩位跟我来!”抬脚前行,一瞥间却见不远处的八个家童脸色凝重,全神戒备着,八只眼睛一起盯住这边,不觉诧异,道:“令公,你这几位家人是在搞哪一出?在这寺内怎么也弄得如临大敌一样?”郭子仪坦然相告,道:“郭某此次蒙大人相邀前来章敬寺游玩,有不少人劝告我,说您要对我不利,我对此一概不信,因此就带了八个家人来,如果真是此事,那也是命中注定,省的鱼大人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布置一番!”鱼朝恩被感动了,叹道:“如果不是令公您这样宽厚待人,这样的谣言真会让人生疑!”转头对江一尘道:“一尘此次前来,想必是为令公护驾的吧?”江一尘忙道:“公公多疑了,我确实是想看看章敬寺的景致!”
鱼朝恩大笑,道:“不管你目的是什么,反正来了这里,就是我鱼朝恩的客人和朋友!”伸手一拍江一尘的肩膀,道:“寺内主持对佛学颇有造诣,要不要和他辩论一番?”江一尘连连摇头,道:“不必了,佛道之争由来已久,谁都说服不了谁,我就别瞎掺和了!”郭子仪道:“自太祖始,直到咱们的玄宗太上皇,都是尊祖崇道,而先皇和陛下则是笃信佛教,究竟哪个更好,我就搞不懂了!”鱼朝恩道:“民间信佛者远远多于信道者,陛下顺应民意,改信佛教,也是情理之中!”郭子仪道:“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乱,没看到几个大和尚下山来帮着平乱,倒是一尘和一帆,为此殚精竭虑,几次依仗道术挫败敌人,现在天下刚平静,就忙着大建寺庙,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大和尚们是不是来摘桃子的?”
鱼朝恩道:“令公噤声,陛下既然信佛,自然有其道理,我们何必去唱反调呢?”郭子仪叹口气,道:“僧尼过多,总不是好事,这些人又不劳作,也不服兵役,一旦遇到战事,岂不是糟糕之极?”鱼朝恩道:“有令公您镇守泾州,吐蕃癣疥之疾,何足道哉?只要有二十年的和平,人口大量繁殖,又何惧外族侵扰?大唐定会重现盛世!”忽又想起一事,手指东北,道:“现在安史余孽田承嗣骄横跋扈,对朝廷诏令阳奉阴违,甚至不理不睬,这个事倒是不可轻视,我已经几次和陛下提过了。”郭子仪道:“战事拖得太久,陛下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对这些降将未免太宽大了点。”江一尘道:“田承嗣暗中为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建庙享祭,号称四圣庙,陛下可知道此事?”鱼朝恩道:“陛下早已听闻此事,十分恼怒,下令拆除四个逆贼的庙宇。”江一尘道:“田承嗣阴险狡诈,未必会遵命行事。”郭子仪道:“安禄山在何朔一带影响极大,不少人都把他奉为神明,非但田承嗣为他建庙,民间自发的也有不少,数量难以估算,拆庙的命令恐怕难以实施。”
江一尘奇道:“安禄山一个胡人,有什么本事让这么多人把他当神明?”鱼朝恩道:“安禄山善于装神弄鬼,据说他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有望气者说这是一个吉兆,注定会是贵人,后来这厮还信了一个西域传来的拜火教,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并亲自主持粟特人部落中的拜火教祭祀活动,使自己成为胡族百姓的宗教领袖。”江一尘恍然,道:“原来里面还有这么个曲折,后来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这个“光烈”想必也和安禄山出身有关。”鱼朝恩道:“根据常理推测,多半与此有关!”郭子仪道:“乱七八糟各种教派,信这个神那个神,都有什么用?能够让地里出产更多粮食,让战马不食草料?还是可以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啥都做不到,信了又有何益?”江一尘笑道:“让老百姓有个心灵寄托罢了,只要是和平的教义,也无需干涉他们。”
鱼朝恩道:“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宣扬和平,教人为善,倒是无可厚非。”郭子仪道:“罢了,赶紧走路吧,这么多房屋,全部转一遍一天时间都不一定来得及。”鱼朝恩道:“令公毋急,我已经让厨房准备了素斋,在寺内用完餐后还可以游玩。”郭子仪摆摆手,道:“我听见和尚念经就吃不下饭,还是在外面吃吧。”
乱世侠影 第五百二十三章安西四镇
自这次同游章敬寺后,郭子仪和鱼朝恩之间嫌隙尽消。非但如此,鱼朝恩还在朝中处处维护郭子仪,朝中诸人暗暗纳罕,只有江一尘才知道事情的缘由,为这两位重臣的和解高兴。
吐蕃在灵台西原大败后,不敢再次大规模如此,只是在秋季出动少量人马,在边境地区抢劫袭扰一番,但是都被白元光等人击退。大唐自安史之乱后,终于气象一新,呈现出中兴的迹象。
代宗也想到重新经营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但是迫于国力未复,在宰相元载和颜真卿等人的劝说下,只能打消主意。
来年开春的一天,江一尘和江一帆上朝,远远见到宫门外聚集了一大群人,每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激动的神情。江一帆奇道:“今天怎么了?每个人看上去都这么高兴!”江一尘也觉得奇怪,道:“没听说最近有什么事发生啊,难道是西北打胜仗了?”江一帆道:“兵部没有收到打胜仗的消息,也许是哪里丰收了。”江一尘道:“秋天才有丰收的喜讯,现在还是春天呢。”江一帆不好意思的拍拍脑袋,道:“我都把时间过忘记了。”心中纳闷,又道:“那大伙高兴啥?难道天上掉银子了?”江一尘道:“别猜了,多半是好事,去看一下就知道。”
人群中央站在三个汉子,满脸沧桑,衣衫破烂,正在和众臣解释着什么。江一尘问边上的颜真卿:“颜先生,这三位是什么人?”颜真卿道:“安西都护府的守军,受郭昕派遣,前来京城上表。”江一尘吃了一惊,道:“安西至此有万里之遥,河西走廊又被吐蕃切断了,这些人是怎么回来的?”颜真卿道:“自去年夏天出发,一路艰辛自不必说,还要绕过吐蕃控制的地方,最后从回鹘借道才回到长安!”江一尘肃然动容,道:“真忠义之士也!”颜真卿道:“吐蕃入侵长安那年,河西唐军抵抗不住,还派人向安西和北庭的驻军求救,当时两地还有一万守军,当时西域的形势还是不错的,后来吐蕃在这边吃了亏,大举向安西四镇进攻,郭昕和四镇将士殊死抵抗,屡屡大败敌人,四镇至今还是牢牢控制在我们手里。”
江一帆道:“兵部和安西断绝联系已有数年,平时谈起此事,都以为安西都护府已经名存实亡,没想到还有守军,这些人远离故土,得赶紧派人把他们接回来!”颜真卿苦笑道:“去安西,必须经过吐蕃控制的地方,派遣大部队不现实,让他们自己回来吧,路途又如此遥远,一路上危险重重,遇到敌军围追堵截的话,折损一定不会少,汉时耿恭从疏勒城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到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江一尘知道耿恭的这个典故,断然道:“安西和北庭是大唐的国土,在那里驻军,能够震慑北方的胡人,绝不能轻易丢给异族!”颜真卿道:“相隔万里,孤悬塞外,得不到补给的话,失守是迟早的事!”江一尘和江一帆自然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安西如此遥远,中间又被吐蕃隔绝,再多的人马和粮草都无法运输补给到位,凭一支孤军和源源不断的敌人作战,又如何保证不失?思之无计。
安西四镇,是大唐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七年,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诏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此战胜后,高仙芝因功出任四镇节度使。
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受小勃律镇军困苦,运粮受阻,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玄宗仍命高仙芝率兵征讨。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高仙芝在第二次行军时更显游刃有余,居然选择在最冷的冬季翻越帕米尔高原,再一次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从开元八年十一月初五接到奏书时算起,到九年二月击败竭师国军队,俘虏朅师王勃特没,只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其达山地行军艺术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
依仗安西都护府的存在,高仙芝连续进行了两次成功的远征,大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国力和威望也发展到了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
乱世侠影 第五百二十四章弃守两难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此时的统帅为郭昕,后被德宗封为武威郡王,坚守西域半个世纪,被后世尊称为铁血郡王。
代宗临朝,众臣依次入见。宰相元载启奏道:“陛下,现有安西都护府的来使在外等候觐见!”代宗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问:“安西四镇不是已经失陷了吗,怎么还会有使者到来?”元载道:“安西都护府和长安失去联系已经三年多,大家都以为被吐蕃占领了,但确凿的消息是,四镇仍然在我手中,将士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吐蕃无数次的进攻,四镇现在固若金汤,牢牢控制在我们手中!”代宗大喜,道:“如此好事,为何兵部却不知情?”江一尘奏道:“此事不能怪罪兵部,安西都护府和长安失联已久,使者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了中原。”代宗忙道:“赶快让他们进来!”
三位使者觐见,历数安西将士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为了守卫四镇,结好周边各族老百姓,保证后勤供应,同时挫败吐蕃的攻势。代宗和众臣见他们衣衫褴褛,一脸风尘,无不动容,更有不少人涕泪皆下。
代宗当即宣布:“命郭昕为四镇节度使,各将士皆官升七级!三位壮士先回兵部休息,朕和众臣商议一下,如何救助四镇?”众人都觉得,这个升官纯粹是安慰,除了家属代收的俸禄多点,戍边将士一点都捞不到好处,再多的财物也无法运到安西,即使运到,就安西那穷山恶水的地方,又能派什么用?
代宗咳嗽一声,道:“众爱卿,安西局势这样严峻,和京城相距又这么遥远,如何才能帮到他们?” 颜真卿道:“陛下,刚才臣和一尘谈过这事,实在是困难重重,派遣大股人马并不现实,一来吐蕃切断了河西走廊,通过其控制区,一定会发生战斗,损失必然大得惊人,加上道路艰难,都是荒漠苦寒之地,十成中未必能够到的二三成,区区这么点人守卫四镇,如同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二来连年征战,国力大损,也没有这么多的士兵可以派出去,臣以为,此事必须要慎重,或许撤回守军,让他们与家人团聚才是最佳的选择。”元载道:“安西将士赤胆忠心,为国戍边,如果朝廷置之不理,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今后还有谁会给朝廷卖命?”鱼朝恩道:“太宗贞观时期,已经开始经营安西,成为我朝威慑西域诸胡的据点,安西和北庭两处住扎精兵强将,和平时期可以拉拢分化这些胡人,一旦发生战争,就是各族部落心脏中的一颗钉子,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李泌道:“鱼大人言之有理,尽管吐蕃猖獗一时,但是安西四镇始终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有四镇在,既能宣示大唐的威德,又能牵制各族胡人,作用无法以占据的土地多少衡量。”代宗道:“放弃安西四镇不可取,派遣大量士兵西征,也存在非常多的困难,此事为难之极,必须要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转头看向江一尘,道:“江爱卿,你有什么想法?”
江一尘原本认为大唐的国土,一寸都不能丢失,守住安西四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后来听来使叙述四镇将士的艰苦生活,想法开始动摇了,觉得让这些士兵回到中原,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抉择,这些穷乡僻壤,也没什么丰富的物产,放弃也未必不可,只要守住现有的国境,御敌于国门之外,老百姓也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刻见代宗问起,出班说道:“安西四镇固然重要,但是一支孤军,如果不能保证后援的话,失守是迟早的事,臣有个想法,既然结果是确定的,干脆撤回所有的将士,待国力尽复后,再图经营西域。”颜真卿赞同江一尘的说法,道:“一尘此言,深合吾意,陛下可以考虑。”鱼朝恩却道:“我朝经营西域百年,才有现今的局面,一旦放弃,岂不可惜?日后想要从头再来的话,更是事倍功半!”李泌道:“安西究竟怎么个情况,仅凭来人口述,未必全面,何不派人去一次,对形势做个评估,再加定夺。”鱼朝恩道:“这办法可行,朝廷的升赏也需要告知所有将士,就请陛下派遣使者远赴安西,顺带着考察一下四镇和周边的现状!”颜真卿道:“如果情势确实严峻,也不必奏明陛下,直接撤回守军吧,不管能够回来多少,总比战死在那里强!”
代宗然之,环顾众臣,道:“此去安西,千难万险,又不能带太多的人去,哪位爱卿愿意前去?”此言一出,众人都低下了头,谁都不愿意自告奋勇,风险不言自明,实在是太大了,一路上沙漠荒原,人烟稀少,地形极其险恶,又得通过敌占区,纵然不遇到吐蕃人,也难以保证全身而返。
代宗见众臣无言,又说了一遍:“哪个愿意前去安西?”还是无人答话。李泌道:“出使安西,非但要身强体壮,还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善于处理路上的各种突发事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陛下一定要挑选可靠的人选,确保把诏令送到将士们手中!”颜真卿站出道:“陛下,老臣愿意前往安西!”众人哗然,看着白发苍苍的颜真卿,暗暗摇头,都觉得他不是个理想的人选。江一帆拉拉江一尘的衣袖,低声道:“哥,颜先生这么大岁数了,跑这么远的路,也太难为他了!”江一尘道:“没有人愿意去,颜先生只能挺身而出了!”江一帆道:“哪怕最后此事搁置,也不能让颜先生去!”江一尘笑道:“放心吧,陛下不会同意的!”
乱世侠影 第五百二十五章借兵灭国
果然,代宗听了颜真卿的话,先是一呆,随即摇摇头,道:“爱卿忠心可嘉,怎奈年岁已大,加上山高路远,并不适合这个差事,还是在长安歇歇吧,这里也少不了你!”颜真卿道:“朝中诸位大臣,平时都以忠义自居,怎么遇上事就没有人为国家分忧了?”代宗见众人脸色尴尬,忙道:“此事暂议吧,挑选一个使者总比打仗容易。”该议的事都结束了,众臣散朝,路上都在暗骂颜真卿说话不留情面,弄得同僚下不了台。
回到家里,胡婉心问道:“今天上朝,可有什么重要的事?”江一尘道:“安西都护府来了使者,乞求派兵过去。”胡婉心奇道:“安西四镇不是早就失陷了么,怎么又有使者到来?”江一尘道:“失去联系已经有几年了,不过使者说了,四镇还在我们手里。”胡婉心沉吟道:“虽然没有失去,但是通道被隔绝了,也没办法救援,最后的结局可不乐观,朝廷有什么想法?”江一尘道:“讨论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派出大量士兵救援不现实,也难以守住四镇,最后决定派个使者,宣示朝廷的升赏诏命,鼓舞一下士气。”胡婉心笑道:“李豫倒是会做人,尽做这些口惠实不至的事,就是给这些士兵开府仪同三司又能如何?他们远在西域,荣华富贵一点都沾不上。”江一尘道:“尽管只是个安慰,总比没有强!”胡婉心道:“依我说,干脆把这些将士都撤回内地,窝在那块破地方也没什么意思,四周都是异族,光和这些胡人搞好关系就不容易。”江一尘道:“我和颜先生也是这个意思,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该放弃就得放弃。”胡婉心道:“既然意见一致,那就派人去吧,现在是春天,赶到那里需要几个月,收拾一下撤军也得花费不少时间,而且还得借道回鹘。”
江一尘道:“话是这么说,但是派谁去呢?朝中大臣没有一个愿意前去。”胡婉心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艰苦点,总比战场上厮杀安全。”江一尘道:“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就没有人自告奋勇前去,路途太远了,如果遇到吐蕃军队,这性命就难保了。”胡婉心道:“这些人平时胸脯拍的震天响,对朝廷无比忠心,真遇到难事了,都打退堂鼓。”江一尘道:“趋利避害是人性,也不能苛求他们。”叹口气,又道:“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把大半个国家都填进去了,要想恢复开元和天宝时期的荣耀,谈何容易?”胡婉心点头道:“别说开元那时了,只要国力处于上升期,出使安西的事满朝文武抢着去干。”江一尘道:“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了一件旧事,也算是我大唐的一个传奇了!”言语中颇有神往之意。胡婉心道:“看你的样子,这事让你很向往,说吧,究竟是哪一个传奇?”江一尘手指一竖,笑道:“王玄策的事!”胡婉心马上反应过来,道:“一人灭一国,果然是个传奇,只可惜现在不会再出现了!”
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现在改叫印度,其国民我们亲切的称之为阿三,当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块,姑且分别叫东、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天可汗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望文成公主。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王玄策从西安出发后,没有走现在的青藏线和川藏线,而是经过新疆,再到中亚和印度,最后到吐蕃。
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刚死,国中就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这厮胆大包天,听到大唐使节入境的消息后,别说夹道欢迎,盛情款待了,竟然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仅带三十从骑,虽奋力苦战,无奈双拳难敌四手,终因兵少大败,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全部被杀,玄策被擒扣押,携带的贡物也被阿罗那顺掠夺。
后来,王玄策和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回国搬救兵是不现实的,两人商议后,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转辗来到了尼泊尔。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的1200名精锐骑兵(当时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人马总数接近一万。王玄策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