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基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星陨落
当着赵燕歌夫妻两人的面,道家人就像挑西瓜样挑出了一枚圆滚的火药,别看这枚火药小,威力却很大,听道家的人说,他们现在所看见的那些大坑有一半都是被这个型号的火药给炸出来的。
“陛下,殿下,一会声音很响,我们是要捂紧耳朵的,要不然会很头疼。”道家人道,见到赵燕歌和公孙起两人把耳朵捂好以后,手中点燃引线,把那枚霹雳雷火向远方掷出,如果是炸在人身上,足以可以让人粉身碎骨。
“轰——”
在外面守候的龙熠心跳简直都要随着这道声音停顿,连忙迅速的冲了上去,来到赵燕歌的身边。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这里危险,我们快回宫吧。”龙熠苦口婆心的对赵燕歌道。
有人关心自己,赵燕歌自然不会不识好歹,对龙熠道,“你看到火药的威力了么?这些都会用到外族的身上去。”
听到外族,龙熠眼睛不由一亮,道,“愿此物能为我大秦开疆扩土。”
“陛下,我们该回去了。”龙熠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一件事。
赵燕歌点点头,牵着公孙起的手,对道家人叮嘱道,火药要小心存放,不要大量的堆积,直到道家人点头保证后才回宫。
“陛下,还好制造火药的地点挪出咸阳宫了,要不然后果可真不堪设想。”直到离开火药制造处很远,龙熠才松了一口气语气庆幸的说道。
“火药的确不能聚集人太近,我就怕那些负责研制火药的道家人出事。”赵燕歌道,要知道,以前方士炼丹炸炉身死的数量可不少。
现在道家为百家之一,归顺于他麾下,损失一个都会让赵燕歌感到心疼。
可惜,道家人向来富有冒险创造的精神,哪里危险就往哪里钻,更别说火药的起源就是他们一手弄出来的,现在自然不会临阵退缩,而是冲上去抓紧时间进行各种研究。
秋收过后,全国各地开始统计起了粮食的总数量,按照以往惯例,这些新收拾上来的粮食都会堆积在粮仓里,旧粮一般会运往边关,或者剩下的拿出去贩卖,老百姓们所买的粮食,就都是以前的陈粮。
新粮被囤起来,以后一旦发生个什么灾害,可以为百姓们开仓放粮。
而以往开仓放粮,还需要郡守上报中央,中央批准被才能被允许开仓放粮,一来一回所花费出去的时间不知要饿死多少人,今年赵燕歌则让下面的人便宜行事,让他们自己估摸着什么放粮,只是今后百姓们领的粮食并不是免费的,而是会让他们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力来换取。
虽然大秦现在还没有出大事,赵燕歌还是把“以工代赈”给放了出去,让下面的人知道以后该怎样做。
“陛下,臣,有本要奏。”严晏深呼一口气,在朝堂上出声道。
“说吧。”赵燕歌道。
右相眸光不由一闪,老神在在的看着前方,没有回头去看。
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声音朗润,说话条理分明,口中引经据典,说出的话震耳发聩,“……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天下土地皆是帝王的土地,天下臣民,也全都会帝王的臣民。
隐隐的,文武百官们心中有一股不详的预感。
“……是以,臣在此恳请陛下推行王田制。”
“嗡~”文武百官们听到这句话后脑海不由为一一懵。
他们听到了什么?
王田制?承认天下国土都是陛下的,以后不能再随意买卖,他们手中土地的主人也不会再是他们自己。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55节
虽然现在他们也承认陛下是天下之主,可是在土地一事上,他们却不想有任何的退让。
往自己怀里揽更多的地和粮,买地囤粮,几乎是每个人骨子里的本能一般,那些士大夫们更甚,一旦推行王田制,他们可以说是损失巨大。
而在朝堂之上提出这个政策,并想要施行变法的严晏瞬间就成为了朝堂众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来自四面八方的冷光让严晏的身体绷的更紧,口中紧咬着牙,目光倔强的没有心生退缩。
比起一些法家前辈来,他的年龄也许还很稚嫩,可是他变法的心却和前辈们一样的坚决。
所谓变法,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强,同时也让君王手中的王权进一步的凝聚。
当即就有人站出来反驳严晏道,“土地自由买卖乃是当年商君定制,一直都实行的很好,并且商君定制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写明了会奖励大秦有功之臣土地和粮食,如今岂能说废除就废除。”
“此言差矣,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律法不见得能适应现在的大秦,我大秦越来越富强,律法一道自然也要跟着有所改变才对。”朝堂之上,王生站出来说道。
严晏目光坚定下来,道,“那时我大秦正值风雨飘摇之际,需以重利激发人心,而现在则不同,如今我大秦国泰民安,百姓们生活富足,可是却架不住有人以权利相迫,让百姓们把良田低价卖给权贵,纵观我大秦将近百年历史,据今年的土地数据显示,已经有百分之三十的百姓们失去了自己手中的土地,从而沦为地主家的雇农。”
“诸位大人们可以想象一下,长此以往,一旦土地兼并到某种程度,权贵手中握着天下土地,而百姓们则流离失所,早晚有一天双方会起冲突。”
“不仅如此,如今的土地买卖对百姓们也并不公正,有很多权贵仗着百姓们不认识字常在字据上做手脚,企图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土地,如此有害我大秦的人,还不如把他们的根子给断个一干二净。”王生接着补充道。
身为读书人,他在村子里面为什么那么受追捧和享受特权?无非就是他是整个村子里面少有会读书写字并认字的人。
认识字,就代表着字据上面的文字游戏瞒不过他去,以后乡亲们的土地买卖等和银钱字据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叫他过去把关。
而没有读书人的村子,不少家中紧急缺钱,想把土地换成救命钱的百姓们一旦遇到一个黑心的地主,就能让百姓的救命钱血本无归。
长此以往,有钱的会越有钱,没钱的会越没钱,一旦差距达到某个点以后,大秦这些贵族们就会迎来百姓们的大反弹。
而这些,那些搞土地兼并的人不知道么?
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已经停不下来,被贪心蒙蔽了心智,渐渐的失去了远见。
而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已经触怒了那位高高在上的帝王。
毕竟当初变法时,商君是想让天下百姓都有地种的。
“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那些胡作非为者,自然也有遵纪守法,正常交易的土地,我相信我大秦那种情况到底只是少数的,并不能代表买卖田地的大多数人。”反对方开口道。
一句话,王田制不切实际,他们不会把自己手中的土地变成别人的,手中没地没粮,他们心慌啊。
世上有人支持王田变法,有人反对变法,也有人保持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前方,三公稳坐如山,任由后方两拨人唇枪舌剑,争吵激烈,眼看双方,以严晏的变法激进派和老臣的保守派之间火药味越来越浓,赵燕歌这才开口道,“严晏的王田变法想的是不错,只是变法后你考虑到没有?”
“一旦土地归为国有,那些百姓们失去了耕种的热情怎么办?还有商君所定制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又该怎么办?”
“陛下,王田制并非强行征收,那些目前有主的土地我们大秦可以出资购买回来,给予百姓们等价的补偿,之后我们再把王田租给他们,他们仍可以继续在原来的田间耕种。”严晏道。
相当于大秦出钱把百姓们的土地一次性买断,以后还能继续种地,就是不能再自由买卖了。
“军功也是,既然我大秦已经不能再奖赏良田土地给军功之人,那就从别的方面对有功之人多加补偿。”
君臣两人在朝堂之上一唱一和,慢慢品出味来的官员们嘴中不由苦涩,如果只是严晏一个人还好,可这要是帝王借着严晏的嘴把这个想法给说出来,他们又该怎么对抗?
毕竟他们如今还要在大秦境内生活,子孙后代和根子也都在大秦。
不像之前的战国,国家众多,这个国家待不下去了还可以去别的国家避风头,如今可就只剩下一个秦国,南北皆是蛮夷之地,他们已经无路可去了。
他们不能和帝王硬碰硬,却也不想为之相让,想了想,官员们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另一个土地兼并的大群体。
那些六国贵族后裔们。
传承自前几国财富的六国后裔们,他们的财富可以说是秦国最顶尖的,同时,也是土地兼并的最大群体。
一旦秦国推举王田制,那将会迎来他们的反扑,王田变法注定会实施不成。
众朝臣们互相对视一眼,选择以退为进,对王田变法的态度逐渐软化下来,这让以严晏为首的变法激进派打从心里感到惊喜。
他们不知道,就是这一步退让,未来会让他们后悔莫及,悔的肠子都要青了。
态度不再那么强硬的朝臣们对严晏等人意味深长的说道,“别怪我们反对你们,实在是后面还会有更大的反对,你们的王田变法未必行的通。”
可不是,他们手中兼并的地都舍不得拿出来,更何况那些贵族们呢。
“晏会努力说服他们的。”严晏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道。
第一步,成了。
果不其然,他和陛下的一唱一和让他们心生忌惮,不敢再明目张胆的反对。
主要还是朝臣们还需要在朝堂之上,也就是赵燕歌的手下为官,气势上先天就弱上一筹。
狐假虎威的严晏得到了赵燕歌批准的变法令,让严晏收服王田。
知道严晏不打算用强制手段的反对派们老神在在的看着,不管如何,陛下没有方面让他们把手中的土地上交,他们就当不知道。
土地买断哪里比的上细水长流带来的安全感足。
接到变法令,严晏和自己那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聚会,研究他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都是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纵使已经成婚有了孩子,还是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比不了稳重,这里大都是这次朝堂之上新晋的官员们,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变成朝堂之上滑不留手的老油子,就被严晏说服给拉了过去。
自从被右相带着去帝王面前,接到王田律法这个任务,严晏就知道自己将来会有很大几率主持这个王田变法。
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制定王田律法,而是去广结百家文人,把王田变法当成自己的思想传递出去,这期间有人认同有人反对,经过严晏仔细剖析分解,说出土地买卖的危害处,不少人都被他说动,严晏身边到底是聚集了一批文人。
自然的,这次这批人留在朝堂上的也不少,严晏提出王田变法一事,已经事先有过默契的他们自然会声援严晏。
纵观历史,严晏心里清楚,变法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朝堂之上都是反对你的声音,这样一来,哪怕你的变法再有利国家,也不可能变法成功。
是以,严晏选择自己聚集一批认同他这个理念的人,让严晏感到惊喜的是,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留在了朝堂内,成为了他变法时最天然的盟友。
这群年轻人里有来自贵族的,也有寒门出身的,不管是老牌贵族,还是新晋寒门,他们名下本该都有土地奖励的,只是这次,赵燕歌给予他们的待遇太过丰厚,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土地所带来的价值,他们之后也没提过。
“现在看来,陛下是支持我们的。”王生说道。
这是当然的,严晏在心里道。
第70章
食楼内,众人聚在一起,开始商量起如何把土地回收的方案。
“既然不能采用暴力和别的过激手段,那我们可以从“利”字出发,只要给的钱够多,肯定会有百姓心动的。”有人提议道。
“利字当头,的确会有人心动,却也不会太多,比如那些大户们,哪里会看的上这些小钱。”严晏道。
“话不能这么说,毕竟能够玩土地兼并的那些人只是少量的存在,晏兄莫忘了这天下还是平民百姓们居多,从那些人买回的田地虽然零散,可是我们却能积少成多。”王生道,正因为是寒门出身,他才会认同严晏的说法,不能再让那些土地继续兼并下去了,要不然迟早有一天会没有百姓们的活路。
王田制确保天下只有一个主人,却也变相的维护了百姓们安身立命的那块土地。
就为这个,他怎么都要帮助严晏变法成功。
严晏道,“我们是先从咸阳城开始,还是先找一块偏僻地方开始变法?”
“还是咸阳城吧,偏僻地方的百姓可是会把土地当做自己命根子的,一般不会售卖。”
“我也赞同先从咸阳城开始,毕竟咸阳城乃我大秦第一城,会有各种消息在这里汇聚和传递出去,我们在咸阳城开始,更便于王田制度的推行。”众人纷纷提议道。
“只是在咸阳城开始也有弊端,这里百姓们势弱,且多勋贵,田地大部分都落在贵族名下,选择这里,开头可能不会顺利。”有人道,把咸阳城的利弊都分析了出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考虑那些人狗急跳墙,有可能会用下作手段来对付晏兄,毕竟明面上,王田变法是由晏兄来主持的。”
“这点我会注意的,我不会在这里倒下的。”严晏神色郑重道。
他就像众人的一个标杆,是他把众人汇聚在一起的,只要他还活着,众人就会以他为中心一起使劲,而他一旦身死,其余的人要是没有他这样坚定变法的心,只怕会沦为一盘散沙。
严晏把自己的重要性再提高了一个度,看向包间内的人,对那些准备返回自家老家的学子们道,“我们这些留在咸阳城的人会从咸阳城开始变法,而你们在回去以后,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劝说,态度不要强硬,以轻柔为主。”
“这个我们知道。”那些返回自己家乡的学子们道。
严晏和其余大部分的人都离不开咸阳城,只有他们还能自由走动,自然的,身上的担子也相应的重了起来。
几千学子,自然不可能都安排到朝堂内,而是择优录取,那些落榜,也就是成绩靠后的学子们则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以他们学子的身份对自己的村子和县行教化之道。
现在,他们身上又肩负上另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助陛下在天下推行王田制,这两个任务并不冲突,都是回家做事,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我们这一离开,稷下学宫几乎都空了吧,我好舍不得稷下学宫里面的那些书籍,我会尽快完成教化之道回来的。”一名学子目光坚定道。
“那好,我们会在这里等着你们,到那时我们再聚。”严晏和王生等人拱手,为那些就要离开咸阳城的学子们践行。
说完正事,让人端来各种饭菜,众人好好的吃了一顿,而后走的走,留的留。
严晏等人的计划是先从平民们开始,贵族士大夫什么的都排在最后面,因为他们都觉得那些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还是先从简单的开始做起。
所以当咸阳城的贵族们在知道王田变法风声的那天就已经把所有田契准备好,然后他们坐在家里面等啊等的,就是不见人登门拜访。
他们都准备好推辞一番的台词,以后就把田契给送出去,可是没有想到,他们台子都给搭好了,主角却没登场。
“那个谁,严晏不是负责主持王田变法么,怎么不见他过来当说客?”贵族们不由奇怪道。
“回老爷,我们听说严大人好像在咸阳城门口开始演讲,对百姓们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已经开始有百姓们把家里面的地给买断了。”贵族家的下人道。
“哼,他居然去咸阳城门口也不来登我们的门,可见他是在蔑视我们。”贵族生气的说道,一甩袖子回到了内堂。
呵,白摆了那么长时间的姿势了。
有这功夫,还不如去食楼点几份菜呢。
愤怒过后,冷静下来,贵族们也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看样子他们这些六国贵族后裔是被定为比较难说服的那些人,可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并不是啊。
只是这话他们是不能嚷嚷出去的,也不能自行把这些烫手的田契送出去,只能等着人来登门拜访。
“咸阳城内的王田变法进行的怎么样了?”闲暇下来,贵族姿势慵懒的问道,也不知道他们还要等多长时间。
短时间内应该是不用操心这个问题了。
“回老爷,听说那些百姓们很积极。”下人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很积极?怎么可能啊。”贵族惊讶道。
你想买断人家的命根子,怎么可能会有人上赶着把田契送过去,额,他们不算,他们的田契本来就是那位预定的。
“是真的,老爷,听说最近咸阳城门口可热闹了。”
怎么个热闹法?
吃饱喝足,贵族们不由转悠到了咸阳城门口,想看看那位提出王田制的严大人有什么本事。
他们到的时候刚好过饭点,有的人还没吃完饭,就端着碗呲溜着饭,半蹲在墙角处,人群数量还不少。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56节
而身为演讲人,严晏到现在都还吃上饭,只百忙之中喝了几口水。
因为咸阳城的百姓们实在是太热情了,他第一天过来演讲,心里已经做好了受冷待的准备,却没想到刚说了一遍王田制的好处,买断钱还没报出来,就有百姓们把田契给送了过来,第一天就迎来了开门红,之后数天更是不曾停歇。
旁边摆了几张桌子,正有人奋笔疾书的做着记录,并把百姓们送过来的田契打上王田的标志,然后把买断钱当众结算。
严晏是众人中最受欢迎的,一直被大婶大娘们拉着手说话,语气亲切的让严晏心里受宠若惊。
直到现在他们都还不清楚他们是哪点打动了这些百姓们,让他们上赶着送田契。
“大人,你过来一下,我有事和你说。”不远处有一个身穿儒袍的年轻人向严晏招呼,让他过去。
“诸位,失陪一下,我去去就来。”严晏喉间沙哑道,他以为那人是给他脱身喝口水创造机会,可谁知那人把他一把拽进了公厕里。
公厕的隔间们全都打开着,说明现在并没人上厕所。
严晏道,“我现在不内急。”
“我知道。”那名书生不由嘴角抽搐道,“我叫大人前来是有要事要说。”
“什么事情?”严晏问道。
什么事情得把地点约在公厕里?这里难道是一个说话的好地方?
“是这样,我可能找到那些百姓们对我们热情的原因了。”那名书生道,“我发现大人您每次提到陛下的时候,那些大婶大娘们就比平时更加激动,如果可以,大人您可以试着多提起陛下,把“动之以利”放到“晓之以情”上面去。”
“陛下乃天颜,我们用陛下来做文章会不会不太好?”严晏有些迟疑道。
“怎么不好,不信大人你可以试试,看看那些大婶大娘是愿意听你说陛下的事情还是愿意听你说晦涩难懂的王田变法之事。”书生道。
“那好,我这就回去试试,”严晏道,一口水没喝,就哑着嗓子回到了原地。
这一次,他的重点稍微往秦四世的身上偏移一点,然后就看到不少百姓的神色变得更加专注。
严晏懂了,不再把王田制的好处往百姓们身上套,而是给百姓们讲,王田制若成,陛下将会握有天下土地的所有权。
恩,严晏说完这句话后发现百姓们并没有表现出来反感,心不由一定,接着道,“咱们这些天子脚下的人都知道陛下爱民如子,可是远一点的地方,那些土地买卖受到欺压的百姓们就没有咱们这么便利了,是以,陛下才准备用自己的钱来买断天下土地,想让天下百姓们都有地种。”
“什么?这位小大人,你说买断田契的钱都是陛下出的?”一位身材干瘦,却精神抖擞的大娘猛的一拍大腿,大着嗓门说道。
严晏不由被她的惊乍吓子一跳,下意识道,“是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么?
“哎呦,大人,你早说啊,你要是早说那是陛下的钱,我们就不拿了。”
“不行,我这就回家把钱拿回来还给陛下,这钱我们可不能要。”不少大婶大娘道,不远处,被她们挤到墙角半蹲着的大叔大爷们也抬起头来,道,“是啊,我们怎么能要陛下的钱呢,我这就回家取去。”
“等等,诸位叔婶伯娘,你们为什么不想收下那些钱啊?”严晏不由奇怪道。
“你看看你脚下这条路,就是陛下掏钱修的,还有我们家里面的那些鸡鸭等,也都是陛下免费给我们的,不仅如此,我们家里还有人进了郊外的工厂做工,一个月能拿不少的钱回家,你说,我们受陛下这么大的恩惠,怎么还能拿陛下的钱呢。”一位爽利的大娘快言快语的说道。
“原来是这样,你们可能误会了,你们的钱都是从国库中支出出来的,并非陛下的私库,毕竟是给我们大秦变法,总不可能会走陛下的私库。”严晏听了连忙解释道。
“那大人你刚才说是用陛下的钱?”
“天下的土地和财富都是陛下的,那不管是国库还是私库,自然也都是陛下的钱财。”只是国库每一笔支取都会明列项目,没有私库支取来的自由。
严晏给百姓们讲了一下国库和私库的区别,这才打消了百姓们回家取钱的念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