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回到民国当导演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越看越觉得,不行,还得再看一遍!
维克多观看需要借助翻译,但不妨碍他理解其他部分。和前些日子观看沪上新剧的感受大不相同,果然,华夏国土太大了,你以为水平仅止沪上新剧这样?
不,原来在北方另一个城市,他们的都城,还有人已经排出了这样的戏剧。而且是多元化发展,既有贯彻写实风,成熟不输欧西,甚至在舞美设计更胜一筹的风格。还有融入更多本土写意风的风格。
这些演员的演技,维克多隐隐察觉到了其他国外成熟表演体系的痕迹,又不是全然的,明显进行了本土化的融合。
当剧情开始进入人物关系的爆发节点时,翻译开始疯狂冒汗水。
这么些人物,他自己记得都有点混乱,还要翻译给维克多听,什么这俩人抱错了,那俩人本来是亲戚关系但又恋爱了,再加上东西方对亲戚的称呼不太一样……
翻译:让我死吧!!
最后听得也很累的维克多同样摸了一把汗,“算了算了,看完再捋。”
家庭剧受众的确是广,其狗血纠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别看学生们老用英法语言演出欧西剧目,在排演成熟的《绝色》面前,还是诚实地一头栽进去了。
看到后面,绝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顾不上去分析这里头的手法了,完全被剧情吸引。
尤其是这不是纯粹的狗血,主角是有成长,思想是与时代潮流契合的。
最后落幕之时,掌声足足响了五分钟。
到演员出来谢幕,这掌声便又再翻了翻。
沪上高校剧社的学生站起来高喊:“好样的!这应当是我们该排的新剧!”
“写华夏之实,述社会故事!”
“开场的独幕剧,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写意特性与戏曲身法,也很值得学习——”
“同学们,咱们下月也搬演这出戏剧吧?”
魏可声也是头一次看完,他和师弟交流多,也知道这个剧本内容,但真正看到搬演在舞台,效果还是大大不同,涉及到演员演出方式和舞美等等因素。
魏可声激动得完全忽略了维克多,自己就冲到台下去了,冲着台上的于见青大喊:“见青,你们定要多留几日,容我们镜鉴啊!”
春雷剧社本来只打算演五日的,但魏可声一看就感觉了,这不行,五日完全不够的啊。
看到沪上的观众也被征服,于见青有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他们在京城演完之后,各个剧社也是跑去学习,然后自己照着排了,也在努力研究这种新的风格。
而且今日,他们还把融合了写意形态的独幕剧带到了沪上!
这么多新鲜东西,五日可能真的不足以消化。
于见青在台上大声笑道:“好啊师兄!我就说了吧!”
……
这一夜后,维克多还迫不及待地去天宫剧院,观看了《洛阳春》。
他原以为,自己在沪上看了那么多场华夏戏曲,已经是大受触发,昨晚又遇到很叫人欣赏的华夏式话剧《绝色》,情绪很难再特别高涨了。
谁知道,第二晚他还是被惊艳了。
结束之后,维克多仍在回味,昨天还在想,看完这出戏后,要再花几天重看《绝色》,捋清楚里面的人物关系,还有看看空间布局、灯光设计等巧妙手法。
现在,他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分配了,这一出《洛阳春》他也想再看几遍啊!
“惊艳的艺术品!”
台上有些让维克多想起极简风格,但写意式更具有东方神韵,没有大开大合的机关,每一处只让人觉得优雅极了。
这样的舞台,把诗歌舞一体的华夏戏曲打造得愈发美轮美奂!
原来,它还可以更美。
这几日下来,维克多已经对华夏戏曲基本知识有了解,也在开演前看了剧情介绍,他沉醉在这东方艺术之术,只觉得一直以来执着的瓶颈都松动了,灵感在涌动。
对于回去之后要排的戏剧,他已是有了新的想法。
.
初八之后,沪上报界娱乐板块已被春雷剧社与金雀占领。
【创下最快记录!开映不到五日,《洛阳春》票已卖至两月以后!】
【纪霜雨所导演之两部戏剧,皆为天才之作,分别展示了写意与写实之美,一切在美的基础上,只做合宜之设计!】
【美术之佳,无以复加。从一方舞台,还原古都风景故事,乃写实又一开创性突破。】
【欧西戏剧专家维克多观看《绝色》《洛阳春》后,直言大有裨益,我华夏戏曲,实令陷入发展瓶颈的欧西戏剧耳目一新,可资镜鉴!】
【《洛阳春》舞台之美,美如苏杭园林,金雀之美,美如洛神仙子,不负‘金仙’之名。】
【从《绝色》与戏前独幕剧中,笔者看到新剧延续之方向。连欧西专家也赞叹华夏戏曲之美,我华夏儿女又为何不摹借学习?】
评论太多了,光是千字以上的长评,前三日就登出来上百条!
整个沪上戏剧界,就像静水砸入了巨石,激起波澜,久不能停息,所谈所看,都是围绕着这两部剧。
华夏戏曲舞台上绝对的时空自由,这一点曾在新旧剧之争中,被新剧拥趸诟病。可是现在大家看到,这不是弊病,相反,这是华夏的鲜明特点,是足以在任何艺术形式中大放异彩的!
《洛阳春》的成功、欧西学者的夸赞让人产生民族自信,从而对《绝色》也更有信心。而《绝色》与独幕剧借用的写意元素、本土风情,也反过来让人更想看《洛阳春》了。
在这个包容的城市,观众高兴自己看到了新的美,剧社们也高兴,哎呀,又多了一样赚钱的艺术,我们得去学习学习咯!
——然而最激动的,还要数京城的父老乡亲们。
他们翘首期盼沪上传来胜利的消息,好多人一直在关注全程舆论,实属前所未有。
待到沪上票房与口碑开出来,京城报纸第一时间大量转载沪上剧评。
【本报转沪上销量第一报纸剧评如下,金雀、春雷剧社携《洛阳春》《绝色》火爆沪上,沪上观众如获至宝!】
【京派风席卷沪上,金雀成炙手可热之名旦。】
【纪霜雨旗开得胜,沪上各界纷纷请求春雷剧社与金雀延长演出时间。欧西戏剧专家盛赞,此为任何学者看了都必要触动的艺术!】
不仔细看内容,你都要以为自己生活在沪上了,咋全是沪上报纸的内容?
这也说明了纪霜雨现在真是宛如京城人民掌心里的宝……连同行也好爱他。





回到民国当导演 第43节
虽然一开始,大家有竞争,但是后来,纪霜雨打造的精品内容,刺激观众,直接将市场都扩大了。又不吝赐教,收了几个大戏班的徒弟。
新剧那边更不用说,他们本来都江河日下了,学生剧社也是无人问津,这一出把他们都捞回来了。
只要戏班、剧社愿意一起进步,长远来看,这样的改变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纵是现在,也其他码头看到沪上那边的成功,也朝京城的班社抛出橄榄枝,邀请跟风春雷剧社和含熹班的,去他们那儿演出。
得了这样的好,怎能让同行们忍得住,不好好夸一夸这位导演?只恨徐新月到底什么运气,抢到了这样的人才——他们自己试图模仿的时候,就发现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真是白瞎了,听说徐新月买个聚光灯还要心疼!
……
在《绝色》和《洛阳春》在沪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纪霜雨每天都被沪上同行拉着请教经验,其中还夹杂着若干个戏院的老板来挖人,希望他能留在沪上。
在知道纪霜雨明确不会留下后,这些人又转而看上了六两——
好家伙,六两这才发现,名字印上海报,影响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大。副导演和导演,不就只差了一个字?还是纪霜雨的大徒弟,请不到本人,就高薪砸副导演吧。
以沪上老板的阔气程度,都给六两开到了一个月五百,住小洋房的待遇。
梦寐以求的待遇就摆在眼前,六两晕了好久,最后还是一咬牙拒绝了,把陈衷想他们其他俩徒弟羡慕得要死。
纪霜雨都有点惊讶,毕竟,这个价格,和六两现在的薪水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六两坚定地道:“我觉得还没学透,跟在您身边继续学,以后赚得更多!”
“哈哈哈哈哈好,不愧是我徒弟,很朴素。”纪霜雨拍了拍六两。
财帛动人心,能拒绝真是不简单。从一个只管放火彩的检场人,到打下手时主动学习,然后拜师,学其他技术,自己也担当起来做副导演。
其实六两学得还浅,但纪霜雨觉得他很上进,又能在受到诱惑时踏实下来,有长远眼光,以后一定大有成就。
魏可声那边,组织沪上剧社的人,和维克多,一起跟纪霜雨研讨了好几次。场面仿佛来传授指导的学者不是维克多,而是纪霜雨。
维克多作为纪霜雨以外,唯一的专业人才,和纪霜雨交流也是最深的。
“我很想把华夏戏曲这种艺术,介绍到欧洲去演出,只有真实地看到,才更能理解。”维克多琢磨自己一个人还不够呢。
这可把其他人给听激动了。
只有纪霜雨还挺放松,懒洋洋地道:“赴海外演出也不是容易事,先生打通其中关节后来联系我们的演员吧,彼时定会全力配合。”
他一句话,让人把先期工作完成了再去找他聊,不能说态度恶劣,但真谈不上热切……
于见青擦擦汗,看了一眼也在场的金雀,发现金雀女士比他们都要淡定,与纪霜雨如出一辙,就好像去海外演出根本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兴奋的事。
金雀确实挺淡定,不是装出来的,毕竟在此之前,纪霜雨就传播过这种思路了,她甚至已经学了英法语言……
现在把金雀独个丢到国外,她也完全能同人进行简单交流,当街卖艺赚饭吃都行,要有纪导演求职的精神啊。有了本事和自信,真的就不会慌了。
“纪先生,你真的不会执鞭沪上吗?我听说很多人都想请你留在沪上。”维克多感慨地道,“华夏有优美的艺术,也有你这样的人才,我想下一次来,会看到更成熟的戏剧界。
“我也很好奇,据说纪先生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训练,那么,是如何将这些艺术融合起来的呢?你是否有老师,或者说,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
其他人也都看向了纪霜雨,他们也很好奇,纪霜雨自称都是靠自学,但是,总应该有受到什么影响吧,到底怎么成长起来的啊,这种独树一帜的美,究竟源自何方?受到什么艺术的触发?
面对这个写实的问题,只见纪霜雨悠然给了个十分华夏写意式回答:“师我者五岳三山,问道上下五千年!”
众人肃然起敬,对传统文化理解深刻,又能融汇中西,这就是奇才吗?
魏可声内心再一次反省,自己何以一味推崇西学,忽视了数千年的积累。
维克多更多了几分“东方真是好玄妙”的感觉。
纪霜雨继续微笑。
……开玩笑,难道我能告诉你,我毕业于二十年后成立的华夏戏剧大学导演系第六十四届??
第三十三章
艺术, 尤其华夏的艺术,就是这样了,灵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 指不定看到什么东西就来了。还有句更重要的话,叫导演是教不出来的, 必须自己去体悟。
书本、老师能教你基础, 但作品的创作更需要情感,需要奇思妙想, 有时候甚至需要运气。
当然, 在华夏如今的情况下, 还是很需要有人来打基础的。
所以魏可声还是很惆怅地道:“听闻鹤年的钢笔书法也是家学渊源,加上自行领悟的……唉,只是……若非教职在身, 我都想赴京学习了。”
山不就我,只能我去就山了。
纪霜雨刚刚还在脑海里思考自己的母校,听他一说, 忽然生起一个念头,这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像我母校那样的戏剧类学校?
他自己在京城时, 都是按照传统规矩, 收了六两他们做徒弟,不得不说这种传播速度还是太慢了。
“鹤年在想什么?”
纪霜雨回过神来, 说道:“我就是忽然想到,其实华夏很需要一个戏剧专门学校。戏曲有科班, 却也是零散的民间组织, 师徒口授心传。新剧就更无专门培训地方,专业人才屈指可数,还都是自海外留学归来的。
“咱们华夏, 完全可以像西洋那样,建立一个包含戏曲、戏剧、影戏几行,舞美、导演、演员、编剧等方面的大学,召集行内有学之士,培训专业人才。”
魏可声眼睛一亮,“不瞒你说,此事我也思考过,可毫无章法,还想向维克多先生请教,没想到鹤年和我想到一处了。”
他先前琢磨的就是新剧教学,纪霜雨把戏剧、戏曲,甚至电影都扯进来了。他一时还没想通,这纪先生对电影怎么也感兴趣。或者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属于戏剧大类?
纪霜雨思考了一下,说道:“我倒是有那么一点点想法……”所谓想法,当然是亲身经历,他自己就从华夏戏剧大学毕业的。
“我与教育部的邹部长相识,他也很关心戏曲艺术传续,待回京或许可以向邹暮云部长递函,是大有可能成功的。”
“这可太好了!我在政府方面没什么关系,这件事必要官方出面、出资的。”魏可声面泛红光,很是激动,“到时可以联合几个行业的人士,组织教师归纳本土教学方法,也引进国外的体系。鹤年的知识经验,大可撰写成书,以资参考——你是一定一定要任教的!”
“这是当然。”纪霜雨想,自己这一趟也不能白来了,做点贡献也是好的。
“办学是利在千秋之事,想必有识之士都会同意。以纪先生如今的声望,振臂一呼,至少新剧、旧剧界人士都会响应。”
在场之人都赞同地点头。
京城和沪上的水纪霜雨算是都淌平了,在京时因为收徒,和几个大班社关系也好,要是由他牵头呼吁,这两界找老师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至于电影?新剧有些演员也会跨界去拍电影,但现在倒没从业人士。
说起来,这影戏的竞争,可比他们新旧剧要大多了,不止要和国内同行竞争,国外引进的影片票房历来更高。一遇到同期大片上映,大家都抱头鼠窜。
但现在还是脑补阶段,所以大家也没讨论那么远。
维克多听到他们讨论,也是很感兴趣的样子:“我可以帮你们购置海外的教材!真好,如果到时候你们办学成功,需要去欧西考察,我也促成了巡演,不就可以一并进行。”
这两件事大家都是越想越光明,兴致勃勃地幻想起来。
魏可声美滋滋地道:“我连学校名都想好了,可以叫华夏戏剧大学,哈哈哈!”
纪霜雨:“???”
……我靠,我创办我母校啊?
纪霜雨都晕了,怎么还带提前成立的,虽然他心里的确是想着,可以按照母校的格局来办学。
……
再说这春雷剧社原是要在沪上连演五场的,后因魏可声的要求,又加了五场。
这十场的票被抢购一空,可口碑都没发酵到巅峰,每天都有新的观众想要一睹此剧,却买不到票,这不是把人急坏了。
眼看报纸上谈得那么火热,据说连洋人专家都直呼是一大创新,看过的人无不交口称颂,广大观众哪里忍得住,全都写信给剧社,恳请他们再多留几日,多演几场,
就是外埠也有剧社来函,希望他们延长演出时间,这些外地剧社听闻消息了,可是要赶过来还需时间,更不知抢不抢得到票。
可春雷剧社到底都是学生,总不能长期耽搁在沪上。本土剧社就是要学习搬演此剧,也得花不少时间的。
十日一到,春雷剧社还是前往火车站了,要买票回京。
结果群情激动,好多市民跑火车站去挽留了,堵在售票窗口希望他们推迟几天离开。这真是从未有过之事,社员们又是感动又是无奈。
就这不解决,人家真能拦火车去。
于见青直流汗,带这么多学生出来,他得负责的,想了半天,只好表示:那这样,你们看,放我们一半人走行不行。
春雷剧社以学生为主,也是有教师的,留几个主要演员和老师,然后在沪上同行里找几个看了剧的临时凑上,还能演。这么边带边演,剩下的人逐一回去。
于是,沪上火车站,瞬间成了菜市场。
一群戏迷堵在售票窗口前讨价还价,和于见青商量可以留哪些演员。
此时于见青派人去找的纪霜雨才赶过来——他是没有要回京城的,倒不是等金雀,而是书妄言的见面会还没办,又多了办学的提议,他不得等着么。
纪霜雨一锤定音,留下了一批演员,包括于见青本人,其他学生被送上回京的火车。
大家车上车下面面相觑,本来是要一起回家的,最后成了一半人送另一半人。
同学隔着车窗还冲林寻芳伸手:“寻芳,你好好演出,回来我们给你补习!”
“我们等你啊林同学。”
“寻芳,别气馁,总能回去的!”
林寻芳:“……”
这日的事理所当然上了报纸,既有人批评戏迷太过激动,也有委婉表示,结果是好的嘛。
最好笑的是,沪上有知名学者看了报纸,因家中有《绝色》戏迷,自己去看了后也颇为欣赏,便主动站出来,表示可以给留在沪上的学生们补课。
反正学生们现在是晚上演出,白日温学,还挺不耽误事儿。
这倒是意外之喜了!
一个学生剧社,来沪上交流演出一次,竟造成这样大的轰动,市民不惜拦火车也要留他们演出,还叫大师文豪也倾倒,收他们为门生。
——没错,传来传去这件事的细节也被夸张了,守在售票窗口成了拦火车,文豪本人也成了狗血爱好者。
这整出事件,又被京城的报纸大肆宣传了一番,人人皆以为是当代传奇。
.
再插播沪上周家景况。
周老太爷常年驻扎沪上,周斯音来了这里,自然要去给老爷子问安。
周老太爷看到他,就露出笑容,“你倒是有本事,把书妄言都弄来办见面会。”
周斯音无所谓地道:“他也是没防备。”
“我听说,你近来向手底下的人,打听影戏市场?”周老太爷问道。




回到民国当导演 第44节
周斯音点了点头。
他的确过问了,现在沪上什么片子最时兴,有哪些影戏公司,甚至影戏制作流程。
“想做影戏?”周老太爷沉吟一下,问道,“你是真想做,还是,只想膈应一下你二舅?”
周斯音:“……”
周老太爷一说,周斯音想起周若鹃似乎确实在忙活影戏,都没怎么冒头找骂了,他不屑地道:“没那心思针对跳梁小丑。”
他关注影戏市场与技术,可能比周若鹃还要早,所以当初才能在看戏时,一眼认出来纪霜雨借鉴了影戏中的蒙太奇理论。
“依报纸统计,影戏所占娱乐比例也越来越大,我看日后随着欧西技术发展,可能票房还会愈发高涨。”周斯音讲自己的分析道来,“如今华夏影戏剧本简陋,倒是我们书局有许多精彩故事,若是成立一个影戏部,将其改为影戏上映,岂非相互促进销量。”
周老太爷嘴角浮起了微笑,“那影院呢?如今影戏院,才是好生意经!”
周斯音道:“影戏院自然也要入资的,我想收购一些影院,主要是头轮影院,否则许多头轮影院,竟只播放西洋引进影片。虽然是为生意计,西洋影片更成熟,但这样只会使华夏作品更失却机会。往大了说,这是演绎华夏故事,为华夏发声,怎能坐视不理?”
“嗯,嗯,说得不错。”周老太爷欣赏地点头,他这个孙儿,赚钱,心思活泛,眼界,也很开阔。
他那傻二儿子,起初去忙活影戏,他以为是眼光有长进了。后来才知道,就是气不过书局被周斯音抢走了,又听闻许多投机者去做影戏,这才掺了一脚,往里投了笔钱。
而周斯音,却无和周若鹃置气的意思,而是从书局发展,与市场走向来决定,亦有自己的理念。
“好,那你放手去做,记得必要招来好导演。你看最近你那位好友,在沪上可是出尽了风头,如今人人都在说,一出戏有个好导演是再重要不过的。”周老太爷笑吟吟道,“我想,白话剧、影戏,道理是一样的。
周斯音琢磨着点头,不错,只是这好的影戏导演,一时半会儿又岂是那么好找到的……
“嗯,好的,那我先去城隍庙了,拜拜看能不能找到好导演!”除了好导演还有那一件紧要事,也得问问。
周斯音说罢就溜,让周老太爷那一脚踹空,在后头敲着手杖怒吼:“你知道什么叫科学!知识!进步!”
……
没几日,魏可声那边又有消息了。
——魏可声十分重视办学这件事,纪霜雨一露出来他的两条路:门路和思路,魏可声就已经马不停蹄,悄咪咪开始串联自己认识的专业人士了。
这样到时纪霜雨上报,大家一块儿联名,把握更大。便是教育部不批,他们也可以自己筹资,弄个私立的学校。
纪霜雨的意思是,戏曲人才多在京城,而新剧、机关、电影等人才集中沪上,大可以两处分校,教师定期交换。
1...2122232425...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