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指云笑天道1
刘裕正色道:放心,战场之上服众号令听指挥,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要我摇旗呐喊,我都接受,现在的刘裕,不是什么京口大哥,也不是飞豹幢主,就是最普通的一个老虎部队的军士。
谢玄的眼中冷芒一闪:去吧,不要让我,让相公大人,让妙音失望,我会亲率大军为你后援,明天的早晨,希望能在梁成的大营里,为你,为老虎部队摆酒庆功!
刘裕转身就走,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地传来:梁成的首级,我会亲手放在他的大营辕门之上,以助酒兴!
半个时辰之后,刘裕站在营中一处小丘之上,冷冷地看着两千余名天师道的弟子,个个黑色劲装,白色布带束腰,发带也是一水的白色飘带,上面纹满了各种符文,重剑与长刀背在身后,一整块操场之上,这两千多人站成了密集的队列,个个一脸虔诚,随着站在前方的孙恩的阵阵号令,或是跪拜,或是额首,行着整套宗教仪式,就连不少军营里的天师道普通信众士兵,也都跟着在一边额首祈福,檀香袅袅,若不是身在军营,会让人恍然觉得,这里更象是个道观。
卢循的声音从刘裕的身后传来:寄奴,好久不见。
刘裕没有回头,他冷冷地说道:请不要随便叫我的小名。在军中,我的战友和袍泽可以这样叫,但是你们并不是。
一阵爽朗的笑声由远而近,卢循的笑脸,伴随着他开始蓄起的唇上两抹短须,出现在了刘裕的面前:现在我们不是战友吗?
刘裕没有看卢循,双眼仍然直视着祈福的人群,摇了摇头:玄帅说,你们是来军营里为将士们祈福的,并不是战斗人员,严格来说,咱们可不是什么战友。再说,经历了君川的事,我也不想有你们这样的袍泽。
卢循笑着摇了摇头:都是男人,大气点。在京口你坏了我们一次好事,君川的事情不过是一报还一报罢了,既然上天让你活着,那我们就不会再对你出手。何况我们神教志向远大,跟你一个军汉有什么好置气的?
说到这里,卢循勾了勾嘴角:不过听说你最近不太走运啊,没守住寿春,又从幢主给降成军士了,寄奴,你的运道并不在军中,就是北府兵,多半战后也会解散,要不要考虑来神教发展呢?
第四百六十一章 范阳卢氏浮沉史
刘裕冷冷地说道:自古道不同不相为谋,卢元龙(卢循的小字),你就别打这种主意了,我这个人不信命,也不信鬼神这些虚无的东西,而且,从你们这几位少时旧友的身上,我也算是看透了你们天师道,以后最好是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相安无事的好。
卢循微微一笑:寄奴,你就没想过,我为何要加入天师道呢?
刘裕没好气地说道:因为你卢家在大晋做不了官,所以干脆一咬牙加入了天师道,靠着这些神神鬼鬼的名堂,也许能另谋他途呢。
卢循叹了口气:寄奴,别这样,咱们同是天涯沦落人,我卢家的家世,你可能并不太了解,谢家很清楚,但他们不太可能会对你说,今天正好趁这机会,我们也打开心门说说心里话,如何?
刘裕心中一动,以前在京口的时候,卢家就跟别的人家不太一样,极少好勇斗悍,那卢循的父亲卢嘏,成天手不释卷,不务农活,也不知道如何维持生计,跟京口的乡里乡亲,是那么地格格不入,后来徐家趁乱起事,卢家也跟着沦落,徐道覆和卢循在幼年时就离开了京口,家族的来历,也就无人关心了,不过今天这卢循主动提及此事,也可以遂了自己多年的好奇心。
于是刘裕点了点头:我只听说过,你家好像是北方望族,不知为何会在京口落户,正好今天有点时间,你不妨说来听听。
卢循点了点头,说道:我卢家有着光荣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就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宗室,分封在卢地,因封邑得姓,后来齐国内乱,田氏代姜,我卢氏一族也因此而逃亡,最后落户在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楚地淮北,也就是你祖上的彭城一带。
刘裕睁大了眼睛,奇道:什么?你家祖先是彭城人?
卢循微微一笑:寄奴,我知道你家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也是祖籍彭城,巧合的是,我卢家先祖,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自幼至交,同乡人卢绾。后来刘邦起兵,卢绾一生相随,最后官至燕王,镇守北境,可谓裂土封疆,荣光一时啊。
刘裕突然笑了起来:卢元龙,你是欺我不读书么?别的事情可能我未必清楚,但楚汉相争这段,无论是史书还是兵书我都是烂熟于心,你说的那个卢绾,后来不是叛汉入匈奴了么?最后还死在了匈奴,怎么又成你祖宗了?
卢循的脸色微微一红,说道:你既然熟读这段历史,就应该知道错不在先祖那里,而是刘邦登基称帝之后,猜忌心太重,对昔日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们一个个痛下杀手,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为他建国立下大功的老弟兄,哪个得了善终了?先祖也是看到这些人的下场,被逼无奈才会割据自立的,只是想求个安稳而已,不然他年过六旬的老人还要起兵谋反作什么?
刘裕叹了口气:好像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不过你家这个祖先,后来就一直在匈奴了吗?
卢循摇了摇头:没有,匈奴毕竟是蛮夷之邦,一时避难可以,但长久居住是不可能的,后来我卢氏后人从匈奴重新归汉,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经学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大将,平定黄巾军的大英雄卢植,就是我范阳卢氏的得姓始祖。
刘裕点了点头:卢植我听说过,大大的有名,想不到居然是你家的祖先。不过他不是在幽州范阳吗?你怎么又会来京口?
卢循微微一笑:你刘裕的先人也不是世居江南吧,不也是从北方迁了过来?永嘉之乱,各路军阀与胡人纷纷自立,西朝(西晋)灭亡,当时身居尚书之职的我五世祖卢公讳志,舍身捍卫晋朝末帝,最后在勤王的路上,被胡人军队俘获,连同几个儿子,一起英勇就义,也算是以一腔热血,捍卫社稷了。
说到这里,卢循的眼圈红红的,神色肃穆,语气也变得忧伤起来,就连一直当故事和笑话听的刘裕,也不免黯然,想起那神州陆沉,蛮夷横行的悲惨历史,不免咬牙切齿,双拳紧握。
卢循缓了缓自己的情绪,继续说道:只有志公的长子,卢公讳谌,也是我的曾祖父,活了下来,他成功地逃过了胡人的追杀,投奔了当时在北方唯一还在坚持抵抗的晋国大将刘琨,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刘裕猛地一拍手:男儿当为刘琨,祖逖,国难当头,奋起保家卫国。你说到这里我知道了,刘琨最后失败前还写了首诗,诗名就叫赠卢别驾,里面有何意百炼钢,竟成绕指柔,这是大英雄在走投无路,即将就义之前写的绝命诗,连我这个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都会感同身受,泪湿衣衫。
卢循叹了口气:那卢别驾,就是先祖卢公讳谌,我卢氏为保大晋,可谓呕心沥血,几代人都为之死节,但终于敌不过这天下大势,大晋南渡后,无力北伐,留在北方的大族世家,望王师年复一年,终于只剩一声叹息,为了保全北方的汉人,不得不违心地在胡人朝廷里做些事,毕竟,这样多少还能帮助一些在北方的汉人。
刘裕不屑地勾了勾嘴角:说的好听,还不是给胡人当奴才。真要有志气,就应该跟王家谢家这样,举族南下,扶晋于危难之中。
卢循摇了摇头:刘寄奴,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王家谢家那是在胡人占领北方前就逃过江了,连抵抗都没有,当然跑的容易,可我卢家当年可是北上去投奔了刘琨,刘琨失败后,整个北方尽入石赵帝国之手,我家先人就是想回来都不可能。只能在石赵政权里先虚与委蛇,等到石赵帝国灭亡时,我卢家后人马上就趁乱来到了南方,这还不够忠心吗?
刘裕叹了口气:那后来呢,为什么你们卢家没象王,谢家这样得到高官厚爵呢?
卢循的眼中闪过一丝怨毒之色:这件事问晋朝皇帝去,问问他是如何对待不远万里,冒死来投的北方士人!
第四百六十二章 从军理当争将军
刘裕摇了摇头,说道:别卖关子了,有事就直说吧。到底出什么事了?朝廷不是一向优抚北方流人吗?我家就是受了皇恩,在京口安居落户了。
卢循冷笑道:恕我直言,刘裕,你家祖上并没当过什么大官,更非望族,能在京口落户已经觉得不错了,可是我范阳卢氏,连续四五代都是高官,自植公起,哪个不是可以影响国事的人物?如果只是让在京口落户,那何必要来南方呢?
刘裕微微一笑:因为你家大父在北方身亡了啊,他在石赵时是高官,但石赵灭了后,就成了慕容燕国要消灭的对象,这算是落难而投吧。你不可能指望落难而投的时候,还享受着王公贵族的待遇,对不对?
卢循的眼中凶光一闪:就算落难而投,也不能是平头百姓吧。连你爹都可以当个郡功曹,我爹他饱读诗书,名扬天下,又怎么能就这么在京口蹉跎一生呢?就算是给个县令,我也不会有什么怨言的。
刘裕叹了口气:这人嘛,就要知足常乐,哪个家族能长盛不衰,永保富贵?想我刘家祖上,那可是汉朝的亲王宗室,何等的荣光,不也随着汉朝的灭亡而变成田舍翁,庄稼汉了?只要真有本事,那就算一时落魄,也有机会复起的。你爹既然有才学,那就可以去见那些世家大族,总有识货之人。
卢循冷笑道:刘寄奴,你不明白,那些世家大族也许会用你这样的武夫粗汉,但绝不会起用我爹这样的经学大师。因为你再厉害也只会在军中发展,还到不了朝堂,威胁不了他们的地位,而我们卢家是可以的。在北方的时候,王家不说,那谢家,庾家只配给咱们卢家提鞋,可现在到了南方,他们仗着自己先来一步,取得了高位,又怎么舍得把这权势相让?求官之路,我爹奋斗了一生,受了多少白眼,遭了多少耻笑?但最后还不是给人打发回家,一事无成?!
刘裕勾了勾嘴角:所以你就干脆加入了天师道?
卢循冷笑道:寄奴,知道我为什么会来找你吗?因为其实咱们是一路人,世家大族们是不会真正地给我们出头机会的,别看谢家现在对你不错,但真要到你可能掌权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留情的对你出手镇压。在他们眼里,你只能供驱使,永世为他们王谢这些高门家族的奴仆,不能自立。
说到这里,卢循顿了顿:就象桓温,当初也是给庾家利用,用他的军事才能掌军,而桓温得权之后,却反过来对庾家子侄大肆诛杀。最后王谢这些高门世家联手顶住了桓温,还是把他们赶去了荆州,这回一旦能打退秦军的进攻,对桓氏的清算,也是早晚的事情,刘裕,王妙音比起桓温的妻子,晋朝公主如何?而你比起他这个三次北伐,一度掌天下之权的大将军又如何?
刘裕微微一笑:现在我是不如桓温,不过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再说了,妙音只有一个,不需要跟任何人去比。
卢循微微一愣,转而笑道:想不到你寄奴居然还是个痴情种,真是让人意外,不过我提醒你一句,谢家可是以前有过让族中嫁出去的女子与人离婚的传统,别说你还没娶到美娇娘,就算娶回家了,也并不保险,还是那句话,一旦你的发展威胁到了这些世家高门的利益,他们就会转而打压你。
刘裕反问道: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起冲突呢?只要都是一心为国,谁当政不是一样?我就不明白了,那权力争来斗去的有什么意思。当官不当最高执政就是失败?你卢家的家风向来如此吗?
卢循咬了咬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不想当宰相的士人书算白读。那个王恭不是有句名言吗,叫仕宦不为相,才情何所骋,刘裕,你太我失望了,一点争心都没有。
刘裕哈哈一笑:难道你在天师道就能当教主了?卢元龙,你可别忘了,你上面还有个现任教主的大侄子孙恩呢。
卢循的脸色微微一变,转而笑道:我当然不会跟大师兄去争,但起码在神教内,我是有机会的。不象在晋朝的官场,全无机会。刘裕,话说到这份上,你应该清楚,大晋的上层醉生梦死,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翻手为云覆手如雨,你也许无掌权之心,但随着你在军中的地位提高,就会渐渐地对他们构成威胁,桓温之事,他们绝不会允许再出现,你想要沙场建功,进而扫平天下的豪情壮志,早晚会和他们起了冲突。到了那天,连谢家都会放弃你。
刘裕冷冷地说道:这点就不劳费心了。我刘裕知道我想要什么,要怎么才能得到。倒是你们,看在儿时同乡的份上,我再劝你一句,收起那些不切实际的非份之想,不要为了自己的野心,害了国家,害了天下百姓。
卢循冷笑道:刘寄奴,你大概不知道谁才是害国家,害百姓的蛀虫吧,那绝对不是我们神教,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高门世家。你是在京口呆得太久,不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有机会走出去,到三吴,到江州,到豫州去看看,就不会说出这种可笑的话了。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这些地方我知道有很多是世家高门的领地,庄园,但以谢家为例,对这些庄客佃户还算厚道吧,我军中就有谢家的佃户投军的袍泽,人家可没说受了什么欺负。
卢循不屑地摸了摸鼻子:那种人,没有梦想,没有野心,活着跟猪也没啥区别,谢家让他终日劳作,一年到头作牛作马,累死累活,最后能吃口饭就感恩戴德了,然后逢年过节,谢家给他三瓜两枣就能让他家世世代代甘愿为仆。刘裕,你想过这样的日子?
刘裕摇了摇头:我当然不是这种庄客佃户,但他们是没有地才会这样啊。
卢循哈哈一笑: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会没地?为什么王家谢家就是良田万顷,而佃户庄客们却是世代无立锥之地,只能子子孙孙永世为奴?!
第四百六十三章 北方世家上位史
刘裕的眉头一皱,这个问题也曾经在他的心中一闪而过,但是一直没有答案,问刘穆之的时候,他也是闪烁其词,想不到今天,居然在和卢循相处的时候,有可能会得到答案了,他点了点头,强行地压制住自己内心的好奇,装着不在意地随口道:那你说又是为了什么?
卢循冷笑道:你大约是不知道,王,谢,庾,郗,殷这些上层大世家,明眼人看到的是他们代代掌权,朝堂为官,但他们真正厉害的,是这天下的田产地契。
刘裕奇道:田产地契?你是说天下的田地都归了王家谢家这些大族?可是在京口不是这样啊,我们家都有地。
卢循勾了勾嘴角,说道:那是京口,天下最特殊的地方。东晋自开国以来,这三吴地区的土地,本来多是本地土著大姓,如朱张陆吴沈这些家族的,他们从三国时的东吴时期,就已经在江南圈地占人,成为地方上的豪强。
但是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当时还是琅玡王的司马睿,也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在王导为首的各大北方世家的辅佐下,南渡大江,到了这江左之地,你知道为何他们不北伐吗?因为对他们来说,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跟江东的土著抢地盘!
刘裕摇了摇头,正色道:不对,明明祖逖将军在开国的时候就北伐了,怎么能说不支持呢?
卢循冷笑道:你可知道祖逖带的是什么人去北伐?就是一群江洋大盗,身上有命案的江湖杀手。这些人在乱世中给他收为部曲家丁,东晋朝廷不出一兵一卒,只给了祖逖一个将军的名号,又给了一些布匹让他制作军服,连兵器和粮草都没有给,你说这是支持北伐?
刘裕的眉头皱起,这些事情,他也曾听刘穆之叹息过,想不到在卢循的嘴里,竟然别有一番隐情,他沉声道:那祖逖明明有收复河南之地,北伐两京的可能,朝廷又怎么可能不支持呢?
卢循摇了摇头:北伐要跟强大的胡人军队正面较量,祖逖虽然可以趁着匈奴汉赵帝国灭亡,后赵石氏崛起,北方胡人混战,中原无主的机会一时占据中原之地,但谁也不能保证他能在正面的野战中打败胡骑,尤其是过了黄河,到了河北平原之上,更是胜算不大,与其支持他继续北伐,不如抢了这些江东土著的地盘,给自己争取家业,这才来的实在。
所以祖逖得不到朝廷的支持,最后郁郁而终,朝廷的军队全用在镇压江东各地的反叛之上了,寄奴,你要知道,乱世之中,天下无主,很多这些江东土著的子侄就会起着趁乱割据的心思,然后东晋朝廷将之一一消灭,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夺取这些家族的田地,再分封给有功之臣。而这些有功之臣,则是跟着司马氏皇族一起南渡的第一批北方世家了。
刘裕突然摇了摇头:不对,这些吴地土著,为何要自找麻烦?他们本就占有田地,何必再要让子侄割据自立呢?
卢循哈哈一笑:所以说吴地土著,见识短浅,哪是这些斗了上千年的北方世家的对手!你现在看到的纪录是这些人聚众作乱,而历史的真相是,这些人只不过是跟北方坞堡主那样,保境安民,守卫家园罢了!
乱世之中,总有乱兵盗贼,这些人四处流蹿,而西晋朝廷亡了,地方官纷纷逃离,没有军队来镇压这些盗贼,于是这些吴地土著们就自己招募流民,保卫家园,但东晋皇帝和重臣们,就借口这些人是拥兵谋反,派朝廷军队将之一个个消灭,吴地百姓本就不擅长兵事,加之一盘散沙,就给东晋的军队一一消灭,本该用于北伐的大军,却成了给东晋皇帝和世家们抢夺地盘的工具,刘裕,你说这样的皇帝,值得效忠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