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永历大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楼主大大
李光地留了下来,赶赴北京,进行了最后一次的科考。并且以二甲的成绩进入翰林,为了取得康熙的信任,他一面花空心思写下了平海的策论上呈康熙,一面处处挖空心思了解康熙的秉性处处投其所好。
今天,时机似乎终于到了。李光地木然的望着书房边的窗格,一偻斜阳投射进来,洒落一片光辉。





永历大帝 第一百四十一章:羊口夺食
气愈加凉了,秋风渐去,新始八年的寒冬悄然降临,遮蔽的流民们开始觉得日子愈发难熬起来,白日尚好,一到夜里,便是天寒地冻,虽然流民们换上了冬衣,可是睡在荒野,边上就是揣揣的长河,等到第二日起来,眉毛便已结了霜,也正是如此,寒冬给流民带来了寒意,也让瘟疫在无数大夫的治护下,再加上细菌熬不过这寒冬,终于平复了下去。
流民安置计划正式启动,朱骏抛出了两个选择,第一便是去松江府,朝廷已经为他们搭盖了简易的房屋,也吸引了许多作坊工厂投产,到了那里,可以找到一份至少一个月两两银子的工作,虽然相比其他江南府道来说,月薪两两纹银实在少了一些,可是工作人口太多,人力自然也就贱了,但是养家糊口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第二个选择便是去遥远的印度,在那里,每人将分得五十亩的土地,按人头计算,这样一下,一户三口之家至少也有一百五十亩的良田,虽说不能大富大贵,可江南的富农也不过如此。
流民们开始在临时搭建的登记点做出自己的选择,按常理来说,在印度能够拥有大量的良田应当是不错的选择,至少也算是一笔家产,去松江府虽然稳定,可是毕竟还是给人去做雇工。问题是松江府离这里不过百里的路程,而印度却相隔万里,从此之后,恐怕一辈子也难得再回一次家乡了,因此,在流民们眼里,去松江府和去印度的条件都是相等的,有的人选择冒险,有的人宁愿踏踏实实在这片沃土上生活下去。
而远在东印度,刘二已抵达了锡兰岛,总兵徐达昌亲自相迎,按编制来说,南洋水师负责巡航南洋,同时也包括了东印度,而徐达昌是东印度殖民军团总兵,虽说二人互不律属,可也算是上下级的同僚关系,徐达昌对于这个总督大人自然不敢怠慢。
二人一道到了总兵衙门,徐达昌已憋不住问了:“刘大人此次来,可是有上谕吗?”
刘二一屁股坐下,抖了抖靴子:“上谕是没有的,但是皇上这一次让我来,也是有大事要办,徐总兵,你派人去把各寺庙的僧侣统统请来。”
徐达昌点了点头,上一次凭着宗教改革让他得到皇上信任之后,徐达昌对那些僧侣是极为看重的,一方面派人监视这些僧侣地一举一动,督促他们好好宣扬‘新教’,另一方面与一些高级僧侣也维持了不错的关系:“末将这就去办。”
徐达昌退了出去,叫来了几十个锡克亲兵,这些锡克人如今得到了大明官方的重用,他们人口虽然少,只有几十万人,但是只要加入军队,便可成为士官,或者是汉人军官的亲兵,整个殖民军团现在的模型犹如一个金字塔,最顶层是以汉人为首的中高级军官,中间是锡克人为主的下层士官,最底层的,自然就是那些印度士兵了,锡克人常年受到统治者地压迫,与印度人势同水火,如今受到大明的重用,并且汉人方面对锡克人地宗教习惯也给予了一定的尊重,并没有强迫他们加入印度教,因此,如今的印度社会形成了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婆罗门的僧侣成了汉人麻痹印度人地工具,而锡克人成了汉人的辫子,双管齐下,再加上印度人原本就知天乐命地性子,顶层的统治者不管是雅利安人或是蒙古人,不管是阿拉伯人还是换上了现在的汉人,都仿佛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治安状况甚至比之海都还要好上不少,更没有什么民族之争了,反正都是吃饭等死,谁在乎谁来统治?
锡克士官们领了命,分头去了。
………………………………………………………………………………………………………………………………
高级僧侣们又一次来到了锡兰岛。前一次来地胆颤心惊。这一次地心境也是一样。半年前那些不肯屈服地僧侣像狗一样地被人拖出去宰杀地往事仍然还盘绕在他们地心头。听话就什么都好说。一旦不听话。就是宰了喂狗。没有任何回旋地余地。更没有多余地选择。因此。僧侣们回到寺庙之后。自然是卖力地宣扬新教。他们出身是婆罗门。在那些愚昧地贱民和平民眼来就是神地代言人。因此虽然新教地教义与传统教义有相悖之处。可是没有人提出任何地质。
辛格如今已是东印度教地大祭司。地位崇高。已是整
度教地最高地领袖了。他地心境与其他僧侣不同。加聪明。知道既然依附了大明皇帝。那么甘心地做他地奴才才能获得最大地好处。这一次不管皇帝陛下有什么事要交代。他都会第一时间表示拥护。只有这样。大祭司地位置才能坐地更加踏实。
刘二很不客气地扫视着一众僧侣。慢悠悠地开始宣布皇上地口谕:“皇上听说各寺庙地土地极多。如今大明需安置一批流民。大明国土虽然广。但仍然差了几许。望各位踊跃纳捐。”言尽与此。刘二已没有更多地话说了。地是一定要地。他们拥护自然是好。若是有人不愿意出血。刘二也有法子治他们。
僧侣们立即议论纷纷起来。与前次不同。前次修改一些教义而已。只要不触及婆罗门地利益。这些僧侣们自然无所谓。可是这一次。大明皇帝要地可是他们地土地。这就全然不同了。僧侣们或交头接耳。或心下沉思。脸色都不好看。
“将军。皇帝陛下需要多少土地?”一个僧侣吞了吞口水小心翼翼地出来发问。
“三百万顷。”刘二毫不客气的报出了个天文数字。原本户部的计划是每个流民五十亩地,来印度安置的流民最多不会超过五十万,也不过需要一百五十万顷的土地,可是到了刘二这里,张了口便升高了一倍,只不过是想漫天要价而已。
“啊?”僧侣们更加惊慌失措起来,一百五十万倾是什么概念?整个印度不过一亿顷的良田,东印度不过一千五万顷,而各大寺庙千百年来接受信徒的捐纳,实际占有的田地至少有五百万顷以上,纵是如此,这也是东印度数百个大小寺庙在几千年的宗教统治之下积攒下来的,印度教鼓励信徒土地,扬言只要捐纳土地便可洗清一切罪孽,几千年来只进不出,才留下来的家底,而大明皇帝却一口气要三百万顷,超过了寺庙所占土地的一半以上,僧侣们如何愿意轻易答应?
“怎么?诸位都不愿缴纳吗?”刘二的脸色阴沉了下去,嘴角扬出浓浓的杀意。
这是抢劫。很多僧侣想激昂的挥舞起拳头愤怒的喊出这句话来,只是想法虽然是有,胸口虽然积蓄了怒火,可是却无一人敢做出这样的举动,上一次那些不服从的僧侣尸体恐怕早已喂狗了吧?僧侣们现在还是只是两条路,一是交出自己一半的土地出来,另外一条是重蹈那些‘先辈’的覆辙。
“将军大人,大寺庙共有五万顷田地,在下愿意缴纳三万顷出来。”令所有僧侣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正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大祭司辛格,辛格并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这个将军是有备而来的,不同意谁也别想出这个门口,不管是死是活,谁都要捐的,与其做无意义的抗争,不如抢先捐了,给这个将军留个好印象,否则他这个大祭司也当到头了。
辛格向刘二表示顺服之后,扯开嗓子开始以大祭司的口气教训起爱他僧侣起来:“大明皇帝陛下就是我们的保护神,他需要土地,我们信奉神明的僧侣是要做出表率的,否则……”辛格在这里脸色变得有些狰狞,完全不像是个宗教人士:“否则皇帝陛下生起气来,剥除你们的种姓,没收你们的田产,去做贱民吧。”
僧侣们的愤怒开始转化为惶恐,这些神棍贵族们在平民面前是一副相貌,可是在强权面前却又是另一幅样子,他们大多数只是在庙宇中享受荣华富贵,吃着信徒给他耕种的粮食,用着信徒捐献的金器,玩着信徒奉送的女奴,是印度社会中十足的蛀虫,可是蛀虫是软弱的,他们这辈子的荣华富贵还没有享尽,如果一旦大明皇帝撕破了脸………………
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就算是少了一半的土地,剩下的一半照样可以让他们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下去,田地对于来说不过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字而已,就算少掉十分之九,也不会影响他们生活的品质。
刘二显然对辛格的合作态度很是赞赏,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脸色缓和了一些:“大祭司,这里就交给你来吧,三百万顷良田,一丝一厘都不可少。”
辛格点了点头,献媚的对着刘二笑笑:“一切交给我吧,将军大人。”




永历大帝 第四百一十五章:新城上海
通威胁之后,软弱的僧侣们终于做出了妥协,以辛集团缴纳出了三百四十万顷田地,刘二一面组织僧侣签订让地契约,一面让人飞报皇上。( .com提供最新章节阅读}
而在这个时候,南岸的流民也渐渐的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选择,有近二十一万户六十万人选择了留在江南,另外的二十五万户四十万人选择了印度,留在江南的大多是拖家带口的,他们宁愿选择在这里平平淡淡的过下去,也不愿去那未知的领域做什么农场主,而另外二十五万户虽然只有四十万人,却大多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家眷亲人早已在逃亡的路上死了,这里已没有什么过多的留恋,宁愿躲避到万里之外去重新开始。
按原定计划,去印度的百姓每人可分得五十亩地,可是由于去的人比原定计划的少,从僧侣那里取得的土地又比原定计划要多,因此,每人便可分得一百五十亩地,一个人丁如此多的土地,这要是放在现今,也算是一个地主之家了,此外,僧侣还贡献出了一大批粮食出来,也足够这四十万人吃到来年开春,只要他们到了印度,一年之内是饿不死的,朝廷给他们每人放了二两银子,算是给了他们购买种子和雇佣一两个印度佃农的银子,毕竟印度的贱民极多,只要一天给他们一碗饭吃,一年下来,雇佣几个人恐怕连一两银子都不要,足够应付下去。
被安排去印度的流民又被分为了两批,一批人直接坐着南洋,东洋水师的船队启航,另外一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东洋,北洋水师的船队只有五百余艘舰船,连补给船也算上不过八百艘,一次性运载十万人就已经到了极限,因此,大多数人还得步行。
留下来地流民则继续在南岸等候,就在这个时候,松江府知府已抵达了常熟,觐见皇上,这一次朱骏召松江知府前来,其实就是为了安置这些流民的,他的意思是,在松江府靠近海岸地一片土地建立一座工业商贸新城,名字已经定下来了,叫上海,这座新城完全仿造开区的模式新建。其实早在一年前,朱骏所考虑的新城地址上已经被松江府在这里建立了开区,现在要做地,只不过是将这个开区建大而已,并且派人紧急的搭建民棚,并且兴建工厂。””.com提供最新章节阅读””
松江知府名叫李之龙,钱塘人,几年前原是江南的孤儿,被朱骏指派人运到了海都进行学习,五年前毕业之后分到顺天府衙门做皂隶,很快便在众多皂隶中脱颖而出,成了顺天府判官下地一个主事,江南光复之后,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员前往江南进行管辖,李之龙因为精通大明律,又在开区学过工厂建设,原本在学院里所学的知识也十分丰富,在顺天府的十分能干,被拔耀为松江知府。
如今那座山谷教化孤儿地学院已是大明最为开放的学院,不但开设的课程多,而且专精一门,教材也相较起来比较实用,如今已改为皇家学院,其知名度比之阳明学院,东林学院,理学院更加高了一个档次,其实八年前朱骏拉来了一批批孤儿抚养教化之后,如今已经充斥在大明各大衙门以及军事机构,这些人都是穷苦出身,读书时肯吃苦,出来后也愿意埋头苦干,大多数都已经混到了不错的地位,只是他们与别人不一样,别人对皇上或许只有敬畏,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大明皇帝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他们就是大明皇帝嫡系中的嫡系。
“臣,李之龙叩见皇上,吾皇万岁。”李之龙没有其他地方官员对朱骏地诚惶诚恐,而是犹如见到久未谋面的父亲一般庄重行礼。
“起来,不必客气。你是皇家学院地?第几期的?学地是什么课程?”朱骏已看到了李之龙腰上系的一枚鹏符,这是皇家学院地校徽,朱骏亲自拟定的,意为大鹏展翅之意,从此之后,不管是毕业还是没有毕业的学子,都愿意将这枚鹏符系在腰间,以示自己是‘天子门生’。
李之龙站起身,深望了朱骏一眼,他一直把皇上当作自己的长辈,可是如今他已是意气风的青年官员了,可是皇上似乎也年轻的很,心里多少总有些别扭,李之龙拱拱手:“回禀皇上,臣是第一期政务系肆业的。”
朱骏让内侍搬来了锦墩。要李之龙坐下说话。李之龙侧身坐下。朱骏才道:“李爱卿就任松江知府几年了?”
“一年。
复之后。吏部需要七品以上官员地名额足有一千余还在顺天府做八品主事官。只因所需地官员实在太多。微臣平日里在顺天府倒做了些成绩。这才连升四级。直接升耀为松江知府。”
朱骏颌点头。这个年轻官员看上去倒也是稳重。对他也有了好感。继续问:“浙江设立五大开区。广东四个。江苏同样也是四个。其中一个便在松江府境内。朕问你。如今松江开区现今如何了?”
李之龙道:“松江毗邻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绝佳。虽然比不得苏州开区那样有声有色。但是相较于本省其他两个开区来说还是不错地。如今松江开区一切基建都已修建完毕。吸引地商人足有数千名。他们或独资办厂。或与人合伙。现今共有工匠千人以上地工厂一百三十四个。其余地小作坊几乎每日都有添加。微臣实在汗颜。不能得知具体地数目。尚需传开区属官相询。”
李之龙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唇。继续道:“松江虽然地理位置不错。可惜人丁却显得单薄了。如今开区地作坊虽多。在那里务工地百姓也有近二十万。可是劳力人口仍然显得过于少了些。许多工厂每日张贴文告招募工人。陛下。微臣听说许多流民还驻留在长江南岸。不若迁徙分流一些到松江府来?”
朱骏还未开口,李之龙倒是先提出请求了,朱骏不由得笑了笑,松江府毕竟不是苏州那样的大府,由于几百年来朝廷禁海的政策,使得这个毗邻大海的地区人口还不及苏州府的五分之一,如今一下子开设开区和港口,人力资源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腹了,朱骏终于进入了正题:“朕正有此意,因此才召你来相商的,朕打算移民六十万口至松江府去,以开区为基础,建立一座新城。李爱卿,你看如何?”
“啊?”李之龙差点从锦墩上一**摔落下来,松江府缺人是没有错,可是迁徙六十万人,整个松江府也不过四十万人啊,李之龙其实估摸着开区差不多需要五至十万的工人,可是皇上一下子塞过来六十万,这是什么概念?李之龙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定下了神,徐徐道:“微臣实在汗颜,皇上九五之尊,诏令八方,如何需要与微臣一个小小六品下臣相商国家大事,只是…………”李之龙毕竟是个年轻人,身上还是有菱角的,他在这里顿了顿,想了想自己接下来的言辞,才道:“微臣实在不敢奉诏,若是一旦六十万人涌入松江府开区,恐怕人多了些,微臣原本是钱塘一个无父无母浪迹街头的孤儿,承蒙皇上带去了海都,给臣饭吃,给臣衣穿,让人教导微臣学问,就算是父母之恩亦不过如此,如今微臣算是学有微成,替皇上牧守一方,绝不愿意看到松江府因为流民涌入过多,而导致…………”李之龙在这里没有说下去,他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一番推心置腹,既是有感而,也算是一番劝谏之言。
朱骏笑了笑,不以为意的挥挥手:“你的心思朕能明白,朕不是说了嘛,建立一座新城,其实六十万人只要施政得法,安置起来也是容易的,君不见松江开区一年下来便给百姓提供了近二十万的就业吗?”
朱骏的脸色开始肃了一些:“既然能吸引一百多个千人以上的大工厂,安置二十万人,为什么不能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安置这些流民呢?朕不止是要在这里建立新城,还打算在上海新增一个大型港口,嗯,整个江南最大的,此外,那些商人在上海进行投资,还可享受免税一年的好处,再说这里劳力极多,人一旦多了,人力也就贱了,商人们在这里兴办工厂,可能支付的薪金只有其他区域的一半,若李爱卿也是商人,朕问问你,你是愿意在上海兴办工厂,还是去其他地方?”
这一番话将李之龙说的茅塞顿开,一副汗颜的模样道:“皇上教训的是,若微臣是商人,恐怕选的不是苏州,便是上海的,苏州乃是一省通之地,苏州城人口众多,消费巨大,所生产的货物可直接就近销售,而上海若是能有免一年税金的国策,再加上如此多的劳工,恐怕其引资能力不比苏州弱。





永历大帝 第四百一十六章:私房钱
是这个道理。
”朱骏对李之龙的开窍表示了赞赏,心下开始盘算起建筑新城的资金起来,毕竟一次性六十万的人口,其城市的规模自然是不弱的,不过好在原先的开发区就已经打下了基础,要做的,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建而已,驰道也已经修建了,港口还需要修建,至于城墙就不必了,这年头各府的官员曾经上表希望朝廷拨出银两修建城墙朱骏一直都没有鸟他们,现在都到了这个时候,明军哪一次攻城会在乎区区城墙的阻碍了?
现在国库中的存银差不多还有一千一百万两,今年刚收来的税金几天功夫便都拨到了江南完善基建了,这七百万两白银至少有八百百万两是预备支付军饷和官员俸禄的,不过上一次奥斯曼人订购了五万五千支火铙,给了一百万两白银的定金,还有英国,法国,西班牙也支付了一些战舰的货款,差不多有两百万,再过几个月,朝廷便可将一批火铙交货,至少还可以从奥斯曼人那里拿到四百万两银子,这样一来,倒是还有银子可用的。朱骏其实也郁闷的很,朝廷的国库收入越来越高,虽然税率不高,可是今年的国库收入仍有三千万两白银之巨,纵是如此,这花银子的地方就更多了,某地要修驰道,某地要建港口,国土面积越大,要修建的驰道和港口就越多,要养的兵员,吏员也自然随之增多,尤其是发展时期,一条路就是几十上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投进去,实在让朱骏心惊胆颤。
现下倒是能挤出五百万两银子筹建新城,不过朱骏地胃口比较大,做什么事都希望尽善尽美,很显然,五百万两白银建一座建一座近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实在勉强了一些,在李之龙看来,皇上一副迟不定的样子似乎在为流民的生计担忧,其实朱骏却实实在在的在天人交战,其实除了国库地银子,朱骏还有个内库,如果说国库存的是大明的财产,那么这个内库就是实实在在的大明皇家私人宝藏了。
如今内库里存着至少七百万两银子,还有超过一百家工厂的股权书,这些钱可不是朱骏从国库那里挪过来的,其实朱骏早就有了内库,只不过这个内库银子没有多少,倒是流亡政府从南京带来地各种宝贝居多,什么名画啊,宝玉之类的奇珍异宝几乎可以堆满一个房子,还有就是大明水师抢掠他国的财富,银子自然是收入国库的,但是这些国家的奇珍异宝自然是不能进国库的,当然要收入内库,还有各藩国每年纳贡的宝物,想想看,整整几个屋子的宝贝,意味着什么?
不好说,但是对于现实的朱骏来说,这就意味着银子,什么都是假的,唐寅地字画了不起吗?斗大的珍珠有什么稀罕?珍珠又不能拿来当饭吃,翡翠戴着太隔手,什么才是真的?银子!
朱骏毫不犹豫的将琳琅满目的珍宝全部让心腹太监出去兜售,海都的有钱人比狗还多,人家不缺银子,缺的是身份,缺的是品味,一副唐寅的字画摆在家门口,不但显示了主人的财富,更间接地表明了主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几年下来,朱骏成了海都城里最大的秘密珍宝供货商,他脱手的宝贝至少占海都珍宝交易的一半以上,往往某藩国进贡地镶金象牙饰品刚刚送到内库,第二日便落到了某个暴发户的院堂里悬挂,因此,朱骏地内库里也积攒了不少的财富,当然,他也不是个守着银子等发霉地人,自然是拿出去投资了,因此,海都的许多大商铺或是工厂都有皇家地股份,一年单吃股息都有五百万两白银的进项,银子一到手,朱骏又继续投资,总而言之,但凡只要是规模较大的产业,都有朱骏入股的资本,若是单论资产,恐怕朱骏早已是大明最大的资本家了。
对于这些资产,朱骏可是想的极为深远的,他亲自召见了文武百官,制定了大明皇帝不许挪动国库银子的律法,也就是说除了每年国库拨出十几万两银子用于皇家用度和宫室修缮之外,其余的银子皇帝无权动用一丝一毫,并且将这条规则写入了大明律的首页,后世子孙凡有触动这条铁律的,便是大不敬,从此之后便不是朱家子孙,这算是形成祖制了,朱骏相信就算将来自己死后,这个祖制也一样能继续贯彻下去,一来以大明官员的强悍,加上撒泼的本事后世的皇帝很难将手伸向国库,二来
有内库吗?内库的资产随着入股的产业越多,资产自球一样的发展,三十年之后,绝对是一个惊人数目,单吃那些入股的分红一年便够子孙挥霍了,若是银子多一些,还不妨去设立一些奖学金的机构,博些虚名。
现在朱骏所考虑的是不是投些内库的现银进去先搞一搞上海的建设,反正银子是有的,各大商铺,工厂的股本还在,这些现银最多也就是积蓄两年的分红便可收拢回来,朱骏想了半天,终于还是想出了个折中的法子:“朕会让户部拨出五百万两银子扩展上海新城,建设上海港口,朕私人再拿出两百万银子给流民建些安居之所吧,每人一间屋子,地方不要建的过大,凑合人住就行。”
1...120121122123124...2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