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丹仙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八宝饭
堂上顿时一片寂静。
一品丹仙 第十三章 卜尹
堂中就坐者,皆是心向公子成双的卿大夫,被国老招至司徒府,都不约而同带了甲兵门客,做好了护卫成双袭爵的准备,见司宫韩交宣诏,满以为是由成双嗣爵,谁能想到,念出来的竟然是庆予?
就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忽然有人高呼:“绝无可能!韩司宫念错了!”
韩交微笑着重申:“承嗣者庆予,没有错。嵇尹有何疑问?”
高呼者正是卜尹嵇成,他道:“成双公子为兄,长庆予公子十五岁,行事稳重、为人厚德,向受群臣拥戴,正是国之良君,君上不选长兄而选其弟,这是什么道理?”
韩交问:“嵇尹是在质疑先君的决定?亦或疑交?”
嵇成道:“不敢,但先君重疾,临终前心神迷丧,或受凌迫,亦未可知。”
韩交道:“庆予公子入宫,先君亲笔手诏,颁赐印绶,叮咛嘱托,委以重责,殷殷期冀。交侍奉当场,闻之落泪,感之肺腑。有交为证,嵇尹还是不信么?”
嵇成道:“就算如此,非众大夫所愿,有违国人之意,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韩交轻叹一声,望向庸子夫,庸子夫上前几步,来到嵇成面前,问:“去岁,风闻嵇大夫卜得一卦,言称君上将逝于春,大公子承嗣其爵?”
嵇成梗着脖子道:“不错!嵇某所卜,向无遗漏......”
吴升在旁听得恍然,难怪公子庆予正位后,想要自己出任的第一个职司,便是卜尹,原来是这家伙胡乱卜卦,要捧成双上位。若是再任其胡言乱语,恐有蛊惑他人之忧。
正要摔杯,忽见寒光一闪,庸老手中不知何时多了根铁拐,铁拐猛击嵇成头顶,嵇成压根儿没有想到庸子夫会向他动手,连反应都来不及,就被铁拐击在头顶。铁拐绽放出一片金光,金光中有红的、白的、黄的各种不忍直视之物,整个脑袋都被打得变形,完全认不出是嵇成。
嵇成尸首扑倒在地,当场气绝。
庸子夫铁拐拄地,淡淡道:“卜卦大错,此为失责,留你何用?”
这一手杀伐,震惊全场,谁也没想到刚转化过来的庸子夫会对嵇成下此狠手,吴升也同样没有想到,呆了呆,暗道这老头好狠。
只见庸子夫环顾当场,道:“我等原以为先君会择大公子承嗣,如今看来,我等都错了。但既然先君作出了选择,老夫唯奉诏而已,诸位大夫以为如何?”
沉默少时,工尹首先向着持诏的韩交拜倒:“臣奉诏!”
接着是乐尹、监马尹、司仪、左右郎,尽皆拜倒,恭奉诏书。
消息放了出去,外间中庭处,嵇成带来的六位门客便有处置,庸直进来禀告:“嵇大夫门客中,宣光、宣仪兄弟自刎,余者被拘押于堂下,听候处置。”
庸子夫叹道:“上庸宣氏,无后矣!”又向众大夫介绍:“丹师申五,有大功于社稷,已受君上征辟,拜为客卿。”
吴升含笑上前,与众大夫再次见礼,这一回,大夫们对他的态度就恭敬多了,不敢趺坐,尽皆起身相见。
庸子夫问:“申大夫,该当如何行止,还请定夺。”
吴升道:“耽搁了太多时辰,不能再拖了,请各位大夫随某一道平贼,可乎?”
众人都道:“唯申大夫、庸国老马首是瞻”。
经过这一场,吴升这边已经汇合了上百名修士,力量极为强大,此时再打炼神境的司空、司徒和典令,就再也不怕了。
大队人马直扑成双府邸,这边,元司马已经拖来了一驾战车和一具石炮,准备强破内宅法阵。
吴升带来大队强援,攻方声势立刻就大涨了起来。
以庸子夫为首的卿大夫们到来,对内宅中的士气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司宫韩交的露面,就连司空卢芳也忍不住,站在内宅院墙上向这边眺望。
韩交是奉令前来帮忙的,当即来到墙下,将先君传嗣一事再次告知卢芳。卢芳听罢默然片刻,喊道:“先君之命,恐为乱命,我等奉成双公子,是为国人之君,而非先君之君,故不敢奉诏。”
韩交叹道:“卢司空,何苦如此,非要祸及全族么?”
卢芳道:“司宫,芳提议,暂且休战,此事重大,须得与大公子和钟司徒商议。”
韩交回来,将卢芳的意见告知,不用吴升开口,庸子夫有些恼了:“国人之君?国人何时同意了?问过老夫么?韩司宫,可否请君上出宫,老夫让卢芳看看,什么是国人之君!”
正说时,庆予却不请自来了,众人忙向庆予见了君臣之礼,庆予问:“两位上卿还在保成双么?”
元司马道:“攻城重器已备,只待君上令下,便可破此顽逆!”
庆予道:“毕竟是寡人胞兄,又有重臣、国士多人,若是能予保全,寡人便不愧于先君了。”
上位之前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上位之后,庆予就要尽量保住尽可能多的有生力量,否则连死多名重臣及其麾下大批门下士,作为新君来说,损失太过惨重。
换句话说,坐上君侯之位,他已将这些力量视为自己的了。
庸子夫禀道:“刚才卢芳曾言,所奉为国人之君,故不受先君之诏,既如此,臣请开外朝,致万民,让他们知道国人向背,知道究竟谁才是国人之君,到时自可幡然悔悟。”
庆予犹豫:“会不会太早了?”
开外朝、致万民,就是向国人询政,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凡遇兵危、迁国、立君之类大事不决时,往往开外朝、致万民以询大政。这是最后的解决手段,国人向背一出,就是最后的结果,别说卿大夫,国君都不能违背——包括下台。
庆予刚接位,说实话,他对开外朝有些心虚,并无万全把握。如果放在一天前,他毫无畏惧,甚至会满心期待的力促此议,但此刻传位诏书已经拿到手、成双及核心党羽已被围困的情况下,反而不踏实了。
万一真出了意外,国人对自己不肯拥戴,去向谁哭?这就是穿上鞋以后对光脚的会产生畏惧的道理。
因此,庆予询问吴升:“卿何意?”
吴升同意开外朝:“君侯承嗣,正要广诏国人,赶晚不如赶早,此其一也;成双不服,重臣心疑,国中至今未宁,以民心向背促其归顺,消其疑虑、解其斗志,保国中元气,全君上仁心,此其二也;君侯之名,深孚众望,盼君侯登位者,国人中比比皆是,君侯勿忧,此其三也!”
庆予思索片刻,终于应承:“开外朝、致万民。”
一品丹仙 第十四章 外朝
下来后,庸子夫开始调派人手,召集各坊甲长。九坊八十一甲,人数可不少,又是深夜召集,全城一片纷纷扰扰。
国人上万,绝不可能真正去“致万民”,也绝不可能采取国人一人一票这种方式,所以开外朝时,真正发表意见的,是这些甲长。当然,甲长们也无需挨个征求本甲国人的意见,平时街坊四邻都居住在一起,对于本甲国人对两位公子的风评,甲长们心里也有数,所以出入不会很大。
而甲长们的意见是要公之于众的,如果不能代表本甲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失去街坊们的认可,当国老采访民情时,这位甲长将被撤换下去。
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各坊甲长才陆续到齐,巡城中的北坊六位甲长最先抵达,南城的几位甲长来得最晚,还有几个更晚的,则是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连夜询问了部分街坊,算是搞了一个临时性的民意征集。
随同甲长来的,还有十余名七十以上的耆老,作为外朝大会的监督者参与其中,他们不发表意见,但会将甲长们的意见带回去告知街坊,有他们在,甲长们不敢乱来。
外朝大会通常在宫前的街道空地上举行,临时改在公子成双的府邸前也不违矩。庸子夫将他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先君薨逝,传位庆予的消息,故此要向甲长们询此大政,看国人们是否拥戴庆予。
开外朝、致万民,向国人询政,是诸侯列国的传统,流程和规范大家都很熟悉,看似乱糟糟一片,实则井然有序。
在无数灯球火把的照耀下,甲长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议论着,不时爆发出一阵阵争执声。
元司马早就停止了攻打成双内宅的举动,也向里面通报了要举办外朝大会,双方息战多时。
就在这里,聚集了大部分的门下士,这些门下士从阶层上超出了国人的身份,但又大部分植根于国人之中,故称国士。国士们的意见,同样重要,因此很多甲长当街寻找本甲中的国士,询问他们的意愿。
找来找去,甚至找到了成双内宅,元司马久攻不下的内宅大门就此打开,很多追随成双和司空、司徒的门客都走了出来,向甲长们表明意向。
吴升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的一幕幕,忽然很感动,有些东西,自古延续数千年,这才是我们的底蕴啊。
正看得出神,旬仲悄然来到吴升身边,低声问:“除了咱们北坊,其余各坊的许多甲长们都想和丹师再行确认一回,是为小公子贺,没错吧?”
吴升笑道:“这是我的意愿,诸位甲长可自择。”
确立君上继位,要奏乐以贺之。这都是有固定套路的,甲长们都熟悉,不用过多解释。
小半个时辰之后,成双府邸前的街道上又加了许多灯球火把,照得大街愈发通亮。
吴升忽然看见,公子庆予的步辇旁,又多了一个步辇,步辇上的人,竟然是公子成双,他的身后是司空卢芳和司徒钟固,他们竟然出来了!
转念一想便释然了,他们如果还不站出来,可就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不多时,完成了阻援任务的易朴也赶到了,他身后是阴着脸的典令庸藏。
刚刚还厮杀得极为激烈的双方,此刻坐到了一起,互相拱手致意,然后等待国人的裁决。裁决的不是两人之间谁为君侯,裁决的是庆予的登位,国人们是否认可。
有击鼓声自远而近,由少增多,由弱变强,鼓声喧天,却又齐而不乱,整座上庸城都在锣鼓声中震动。
看得出来,庆予有些紧张,在成双还没被杀死或者驱逐,在国人们还有另一个选择的情况下,出现变数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一旦能顺利得到认可,那么对庆予来说则是件大好事,不用再打了,所有卿大夫——包括炼神境的司空、司徒和典令,都将臣服于自己,成双的命运将立刻掌握在自己手上,庸国的元气不会再遭受更大的损伤。
吴升却一点都不紧张,董大搞的民意调查已经进行过多次,庆予获得的支持,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多,早就远远甩开了成双。他有近乎绝对的把握,庆予将获得国人拥戴。
鼓声渐近,击鼓者,是一众甲长,所用之鼓为军鼓,所奏之乐名《太升》,是庸国大战时的军鼓乐,庄重而肃杀。鼓乐中,众甲长们击鼓而至。
先到的是中坊的九位甲长,随着鼓点整齐迈进,来到庆予面前,三通鼓罢,向庆予躬身:“为君侯贺!”这表明,九位甲长代表的中坊国人,一致拥戴庆予。
庆予自步辇上起身,向九名中坊甲长深一礼。
接着是东坊,也是距成双府最近的坊,一直很受成双关照,鼓停之后,九名坊甲中只有两位甲长躬身相贺,有七人收鼓执旗,列于成双一侧,表明七坊国人之心。
接着是东南坊,三甲拥戴,六甲不愿拥戴。庆予身后重臣们都面露忧色,三坊过后,十四甲拥戴,十三甲不愿拥戴,情况看上去不太妙。
吴升却感欣喜,东和东南这两个坊,过去在董大的民意调查中属于成双的铁杆拥趸,今夜居然有五甲转变态度,他猜测,或许与先君的诏书有关,但不管什么原因,对庆予的拥戴,再创新高。
轮到南坊甲长时,却只有八人,击鼓来到近前,齐声拜贺,庆予再获八甲国人。贺声未毕,有一名甲长敲着密集的鼓点跑了过来,一边跑还一边喊:“险些晚了……险些晚了……”
国老庸子夫皱眉:“何故来迟?”
这甲长叫道:“都是某那破娘们,就不知足……”顿时引发一片哄堂大笑。
笑声中,那甲长来到庆予身边,贺道:“君侯,某家女人托某带句话,她喜爱郡侯!对了,为君侯贺……”
又是一阵大笑,有人打趣:“你婆娘都生三个娃了,她喜爱君侯,君侯可没法喜爱上她……”
就连庆予也笑了,向他躬身施礼。
之后立刻就是一面倒的形势,西南坊、西坊、西北坊、北坊、东北坊,几乎全部拥戴庆予,只有寥寥数甲,因受司空卢芳和司徒钟固影响较大,表明了不愿拥戴的态度,站到了成双一侧。
尤其北坊,也就是吴升所在的街坊,九位甲长在庆贺之后还齐齐拔剑指向成双,这是要求庆予考虑他们的意见——杀成双!
成双脸色顿时一片苍白。
就连吴升都被震住了,国人们那么刚的吗?
一品丹仙 第十五章 借兵
公子庆予大获全胜,满腔喜悦,先君的诏书给了他法理上的支持,这次外朝大会,则给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力量。
七十三甲对十八甲,如此巨大的声望,几乎可以支持他做绝大部分想做的事情。
庆予激动得浑身颤抖,为国人拥戴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
专程而来的耆老们端着酒盏,于鼓声中载歌载舞,送至庆予面前,表示对结果的认可,向庆予表达国人的爱戴。
公子成双脸色煞白,同样在颤抖,却是恐惧的颤抖。
庸藏、卢芳和钟固则各自默然,一言不发的看着庆予将一盏盏美酒饮下。
无论在任何一国,国人对于国君的拥戴与否,都不会作伪,喜爱就是喜爱,会“奔走相告”,谈不上是否喜爱的,也许会随大流,跟着其他国人“翩翩起舞”或是上前致酒,但如果厌恶国君,打死也不会虚言以饰,顶多“道路以目”,不说话就好了。
国人的态度,对士有巨大影响,而士的支持,则是卿大夫力量的根源,从这个角度看,刚刚袭爵的庆予,已经坐稳了庸侯之位。
庆予举爵,向众大夫邀酒,来到成双这边时,司空卢芳、司徒钟固、典令庸藏不能再沉默了,国人已经作出了选择,他们必须服从。
三位重臣向庆予拜倒,齐呼:“恭贺君侯!”
庆予哈哈大笑,将三位重臣搀起:“今后有赖众卿相助。”
这三位都是国中少有的炼神境高手,庆予之所以下定决心召开外朝大会,很重要一个原因,便是想将他们收为己用,否则打到最后,只能君臣离心,直至失去他们,以及他们的门下士,对于已经孱弱无比的庸国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三位重臣却不起身,卢芳恳求道:“公子成双,为先君血脉,君侯胞兄,臣等请君侯宽恕,允准出外。”
庆予沉吟不决,环顾左右。
易朴上前道:“今天下不宁、战乱不休,大公子出外,恐有性命之忧,君上受先君之命,欲待振作,正需兄弟协心……再者,传到郢都去,岂不是让外人以为,君上寡恩,不能容人?卢司空安心,君上并非夷吾,大公子想必也不会作重耳,晋惠、文之故事,当不至现于上庸。”
成双闻言,更加惶恐。
三位重臣对视一眼,卢芳再道:“北方争乱,道路不靖,臣愿侍奉大公子南出,至百越择地隐居,有生之年,绝不过芒砀山半步,若违此誓,绝子绝孙!盼请君侯怜惜,君侯仁善,必为天下传颂。”
庸国之南为百越连山部,连山部之南,有山名芒砀,距上庸城近二百里。卢芳的意思很明白,请庆予放心,他陪成双流亡,绝不会去郢都求告,甚至不越芒砀山半步,只求保存性命。
话说到这份上,又起如此毒誓,许多卿大夫都坐不住了,国老庸子夫带头向庆予求情,请赦成双之罪,请准卢芳所请。
眼前黑压压拜倒了一大片,都请庆予放人流亡,因为大家都明白,成双如果留在上庸,庆予必然如芒在背,难以安睡。过上三年五年,也许就会意外丧命,不,或许连三、五个月都用不了!
一大半卿大夫都在求情之列,实在令庆予恼火,却又很是无奈,于是向吴升问计。
吴升道:“既然是去百越,生活必然十分艰苦,我恐卢司空家眷打熬不住,公子仁厚,臣请公子关照,允准卢司空家眷仍留城中。”
这回庆予终于准了:“申卿之策很好,寡人准了。”又叮嘱卢芳:“卿去国之后,多与家小书信相通,有何所需,有何难处,只管告知,寡人当竭力相助。”
卢芳大为无奈,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若再不答应,恐怕庆予改口,到时候成双就真是坐困愁城,慢慢等死了。
众大夫见庆予同意放人,都称君侯仁慈,到了这个时候,成双也只能上前,向自家胞弟表示感激。
庆予也不知是什么滋味,放成双流亡,心中略有不甘,可就此彻底收拾人心,收获也不小,至少钟固和庸藏两位炼神高手是保住了,而放成双远行,却又留了后手,将卢芳家小扣在手上,随时可以揉搓。
既然要走,当然是越快越好,成双当即回府,清点家资,收拾行囊,匆忙间拿不走许多,只装了三车细软。
他做公子时,对待门客还是非常优容的,此番流亡,哪怕去的是百越,依旧有八位门客愿意追随,再加上卢芳这边也带了两名门客,一行十余人于天明前匆匆出城,逃离上庸。
连夜奔行至南界,成双停驻车驾,登马头坡远眺,回望上庸。
卢芳劝道:“臣知故土难离,但眼下尚未出离险境,臣请公子登车。”
成双却道:“再等等。”依旧伫立于此,向北遥望少时,又向东、向南张望。
如今是黎明之前,天色越发黑暗,能看见什么?
卢芳劝道:“公子莫非还想着回到上庸?万万不可,快走吧,若是君侯后悔,派人来追公子,那就悔之莫及矣。”
成双冷笑:“吾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不能就这么回去,就算要回去,也需等待鱼君,这才好回去。”
卢芳怔了怔:“等待鱼君?关鱼君何事?就算如此,也不能去鱼头城,臣向君侯起誓,须陪公子南下百越,不得越芒砀山之北半步。”
成双抚掌笑道:“我知道一个办法,无需违誓,即可返回上庸——我们等庆予死的时候。”
见卢芳依旧不解,愈发自得:“知道为何昨夜让卿等彻夜召集门客么?吾已和鱼君议定,娶鱼君之女由姜为妻……如今,鱼国大军应当快到了……”
又自顾自四下张望:“怎的还不来?”
卢芳一颗心如坠深渊,喃喃道:“公子向鱼国借兵了?”
成双冷笑:“不错,吾早看出,庆予有谋反之心,欲待楚使又怕等不及,故此借鱼兵入城……惜乎鱼兵还是来得晚了,否则焉能如此……”
正说时,忽觉背心一凉,呆了呆,低头看时,只见一截剑尖长剑从自家胸口前穿了出来。
一品丹仙 第十六章 军势
公子成双刚刚出城不久,两骑便跟着离开了上庸,方向却与成双相反,向着北方绕城而去。
出城的又是冬笋上人和董大,二人受命带着国书呈报楚国,路上先追昨夜先期出发的燕华,若是追不上,则直趋郢都。
能够充认信使,是新君对吴升的信任,也是对他二人能力的认可——就在昨夜,他们带回来的扬州尹书信原文,让新君记忆犹新。
刚刚出城十里,便有人在路边高呼:“可是冬掌柜?”
冬笋上人勒马停下,见路边有两条人影,夜色中也看不清楚。但既然叫出“冬掌柜”这个称呼,想来当是熟人,于是驱马靠近。
这回终于分辨出来,是夔国丹师墨游、麇国丹师岳中。
“二位丹师怎生来了?”冬笋上问,旋即又道:“老夫有要事,就不和两位丹师客气了……”
墨游急道:“我二人相约来访申师,借宿鱼头城外野人村落时,见鱼国大军过路,往南而去,因离得不远,听见传令军卒督促行军,说是要尽早赶到上庸,助大公子登位嗣爵。我等不明其意,却知上庸近月风云异动,故此连夜赶路,来报申师。”
岳中道:“不知申师安危如何,若当真有兵戈之祸,须速请申师出城,我听说君子当防祸于先而不至于后伤,不应立于危樯之下,此事不可等闲视之。”
冬笋上人和董大面面相觑,两人都是今夜宫变的主力,听闻如此大事,立刻就知道不好,紧急商议之后,便分了工,往郢都送信的事,还是由冬笋上人去,董大则快马加鞭,回城报信。
庆予正和众大夫在宫中商议先君祭奠大礼,乍闻此信,不禁惊怒交集,一边让门尹紧闭城门,让司马征召门客和国人,一边立刻商议退敌之策。
董大带回的消息都来自墨、岳两位丹师,而两位丹师所知,则并不确切,但和今夜城中变故一联系,很多事情不言自明。
鱼人起兵,黑夜中看不出具体规模,但两位丹师于村野中亲眼目睹的,前后就有兵车八乘。按照鱼国军制,出兵时,向例分左、中、右三师,每师又有大、中、小不同的编成方式,分别是五乘、十乘、十五乘,每乘均为三士、五十卒。
主动出兵时,通常是中小编乘,只有在守国之时,才会施行大编乘。
他们亲眼见到八乘,应属同一师,也就是十乘,就此推算,鱼人大军总兵力应当在九十士、一千五百卒左右,至于从野人中征发的随军仆役,大概会在正军的一半,两者相加,约两千人出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