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极品小郡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一语不语
“这……”
萧旃陷入沉思,她没想到事情会这么糟糕。就在大军北上这么顺当的时候,居然会发生缺粮的事件。意味着,就算大军到金陵城下。也不得不退兵,再做谋划。至于杭州城内守军的状况,萧旃都不敢去想,若不能安顿好这些人,难道将已经得到的杭州城再拱手让出去?
“先生可还有别的办法?”萧旃看着司马藉,眼下似乎也只有司马藉能想出办法来。
但司马藉终究是人不是神,他就算再有智计,也无法凭空变出粮食来。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倒可以跟北朝借粮。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司马藉说出一个令萧旃也苦笑不已的方法。
萧旃叹道:“如果北朝真的肯借粮食给我们,那何必还要出兵南下?他们现在所消耗的粮食,不同样是从我南朝国土上掠夺而去的?”
司马藉继续摇着头:“但或者,北朝有借粮的理由。”
萧旃是聪明人,她很快想明白了问题的关键,她试探地说道:“先生是说,北朝人想以我们的兵马来牵制苏廷夏和朱贼的兵马,所以会借粮给我们?这恐怕……北朝的谋略者有这样的计划,也无法对他们的军队交待。”
司马藉点头。
萧旃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就算韩健想利用司马藉的勤王兵马来牵制苏廷夏的兵马,但也不会明着把粮草送到杭州城来。不然北朝的将士会怎么想?我们辛辛苦苦在前线上打仗,结果当权者把粮食借给别人来打我们?
司马藉道:“或者可再去一封信。试试也好。若北朝真的肯借粮呢?”
萧旃知道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只能点头。萧旃同时问询了一些关于南边调粮的具体情况,司马藉都表示以现如今的状况,想从后方调粮是不太可能的。
腊月十四,就在司马藉第三次去信苏州不到四天后,韩健的回信也到了。
当司马藉看到这封回信之后,他甚至愤怒地把信丢在了地上,这是他跟韩健那么多书信交流后,第一次会对韩健的书信产生如此的愤慨。甚至韩健只写“苏廷夏”三个字的回信,他也是一笑了之。
就在司马藉把信丢下之后。萧旃也正好从太守府的正厅内堂出来,见到这一幕。
她也是在得知北朝回信后匆忙出来查看情况。在司马藉去信苏州的这些天,杭州城内已经近乎开始断粮,随着军中将士配给粮草的减少,已经有人在鼓噪,说是勤王兵马断粮,而眼下又无法从闽浙等地征调粮草过来,甚至苏廷夏的兵马,也很快从后开始包抄过来。
“先生这是作何?”萧旃也有些惊讶,“先生可从来都是处变不惊之人。”
等萧旃在太守府的正堂坐下,很有帝王的威仪,虽然这不是皇宫,但司马藉宁愿把这里当作是皇宫。
见司马藉不言,萧旃一笑道:“就算北朝不借粮,不也是早就料到的,先生何须生气呢?”
司马藉叹口气道:“北朝不是不肯借粮,但提出交换条件。”
萧旃这才知道为何司马藉会如此生气,那一定是交换条件非常的苛刻。
的确,眼下杭州城内的缺粮,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先是降军不服,而后是跟随司马藉北上的勤王兵马不服,没有士兵会饿着肚子打仗,他们打仗如果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谁会替他们卖命?
萧旃问道:“莫非北朝,想从我们手中把杭州城要过去?”
司马藉摇头,显得很无奈,让侍从把地上的信捡起来,叹口气道:“陛下还是自己看吧。”
萧旃这才好奇的拿过信去,等她看完,她的脸上也露出些微的苦笑。韩健所提出的交换条件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借粮可以,但需要以萧旃作为“人质”来交换粮食。
“先生何须自责呢,朕是南朝的天子,如今勤王兵马有难,朕如果可以以区区一人之力,来换得南朝的长治久安,那又何尝不可呢?”萧旃还是很会为大局着想的,她自己也知道在勤王的兵马中帮不上太多忙,很多时候会让她觉得耽误了司马藉处理军务。
司马藉道:“陛下若以为,此番往北朝军营,还能平安归来?”
萧旃道:“先生何出此言?朕也曾亲自往北朝去,在先生和皇叔拥戴朕为帝王之时。北朝同样予以放行。而今才不过两年时间,先生莫非是忘了?”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北朝尚且在与鲜卑人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将陛下南归,可令我朝内部动乱。这是北朝想暂缓与我朝交兵。”司马藉分析道,“而今,北朝兵马大举南下,正是为吞并我朝疆土,此时我朝江北尽失,连楚地和江赣之地也落入北朝之手,若陛下再往敌营中去,怕是没机会再回来。难道陛下愿意做一个亡国之君?”
司马藉毕竟是北朝人。他在说话上没有读书人的迂腐,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因而就算司马藉提到“亡国之君”,萧旃也没有动怒。
因为萧旃已经做过一次亡国之君,只是她幸运,有司马藉挺身而出,让她重新可以集结兵马,可以重新有夺取南朝权柄的机会。
萧旃微微摇头道:“先生过虑了,就算朕真的一去不回又如何?先生不是还可以帮助皇叔成就大业?或者……先生自己也可以治理这江山,这南朝的江山,在先生手中。或者比之在我萧氏人手里更好。”
司马藉没说话,因为他知道萧旃这只是在恭维他。
若萧旃真的有退位让贤的想法,那作何不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了北朝?就算是亲疏有别,萧旃更看好他司马藉,可司马藉对于自己的情况很了解,他只是个做臣子的命,根本没有做帝王的命。
“陛下三思。”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藉似乎也只有奉劝一个办法。
萧旃道:“既然北朝开出条件,那今晚不妨召集军中将领和朝中大臣,把皇叔也叫过来,一起商量此事。”
……
……
到晚上。司马藉知道事情已经难以避免。
萧旃说是要把人召集起来商议以她自己作为人质来换粮的事情,但从白天之时。司马藉已经看出萧旃心意已决。萧旃不是那种婆婆妈妈的人,她知道。若非是以南朝的女皇帝作为交换,北朝就算借粮,也是无法跟朝廷中人解释的。
韩健其实这么做本身也没错。
萧旃在南朝的政治体系中,虽然是皇帝,但曾经是傀儡,现在还是傀儡。因为萧旃对于这场战事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与其说这是在商量事情,不如说是萧旃准备交待一些“后事”,在她走之后,她需要确立以司马藉为首的南朝流亡朝廷,而不能让权力重新落回到她那个只知道风花雪月的皇叔萧翎手上。
萧翎也是在太守府议事,萧旃把此事说出来之后,他才知晓原来城中粮食已经告罄。
司马藉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到这时,无论是军中将领还是官员得知了缺粮,同时也得知了北朝提出拿南朝的女皇来交换粮食。
一些为了表现忠心的臣子,已经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臭骂北朝人的厚颜无耻。
最后还是萧旃站起身来,表明了她的态度:“朕可以以一人之力,来拯救忠诚于我南朝千万兵马,朕觉得值得。诸位不用再有劝解,朕主意已定,明早,朕会亲自乘车往苏州城去。朕希望来日有一天,可得知尔等光复金陵城,复我齐朝正朔,朕在这里感激不尽。”
说着,萧旃躬身向在场的官员和武将行礼。
这是天大的礼数,在场所有人都要下跪回礼,唯独只有司马藉和萧翎立在那。
“司马先生,朕离开之后,军政之事,可都要拜托于你了。”萧旃最后用热切的目光看着司马藉。
司马藉只能躬身领命,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为何会同意萧旃这样的做法。他自己想了下,或者连他自己也认为,萧旃这趟去苏州城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至少韩健不会杀了萧旃,若真有一天,在战场上他得胜,能把金陵城光复,韩健还是会被他,以及南朝人一个面子,把萧旃再送回来。
连司马藉也觉得,这好像是一种奢望,以他的区区四万勤王兵马,靠着用皇帝作为人质去交换粮草,还有什么资格去谈将来能获得胜利?
……
……
第二天一清早,萧旃往苏州去的车驾就已经备好。
尽管萧旃不想把此事张扬,但为了能激发南朝百姓奋起勤王的爱国之心,消息最后还是通知到了整个杭州城。
这天早晨,全城百姓出来相送。
萧旃立于车驾之上,亲自与沿途送别的百姓挥手。她就好像要去赴难的帝王一样,甚至连她自己,都对于这未知的前途而感觉绝望。
如果能以她一人,来换得南朝的长治久安,萧旃是绝对愿意的。但这次只是跟北朝换粮食,北朝依照承诺能给多少还是问题,就算给了,也只能应付杭州城勤王兵马一时之需,回头再缺粮了怎么办?到时候可没有第二个女皇帝可以作为人质,而萧翎这样的窝囊废,谁又稀罕拿他来作为人质呢?
等出城之后,萧旃坐在车驾上,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她也无法走出车驾去看看外面的情况。
从杭州城到苏州城,本就不远,按照当下的行进速度,两天左右就可以抵达。
萧旃已经感觉到,这是韩健用的一种变相的“羞辱”,现在她不但要作为人质,而且要作为一件货物,一件战利品。韩健是用杭州城所必须的粮食,把她换过去,作为韩健的私有之物,就算她觉得韩健曾经是个翩跹君子,可现在时移世易,作为北朝的皇帝,韩健到底有多少野心,就算她以前不知道,现在她也看的清清楚楚。
从杭州城出来护送的兵马很少,因为从杭州到苏州这一段,基本已经为北朝兵马所控制。
果然,萧旃出杭州城还不到三十里,就已经有北朝的骑兵过来接手护送。
这些北朝的骑兵队伍,对萧旃还不能有任何的无礼。但在萧旃心中,越是靠近苏州城,萧旃越是有一种不安。
韩健终究也是要对他的子民和将士交待的,把粮食借给南朝,让南朝有这批粮食来跟苏廷夏缠斗,这等于是帮敌人来自断手足。
除非韩健能让他的士兵相信,只要南朝的女皇到了苏州城,那南朝已是唾手可得。(未完待续。)





极品小郡王 第八百九十二章 再添公主
萧旃被以人换粮的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江南。南朝的将士,自然认为这是北朝对于南朝朝廷的羞辱,而北朝将士,上下则是欢呼鼓舞,南朝兵马缺粮食,司马藉和惠王居然把女皇都给“卖了”,这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这说明离南朝覆灭的时间也不远了。
此时身在苏州城内的韩健,则准备了大批的粮草,准备让张行亲自护送往杭州城,交与司马藉。另一方面,苏州城也准备举行一场盛大的迎接南朝女皇“驾临”的仪式。
在没有得到杨瑞分娩的消息之前,韩健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对于金陵城,韩健要尽量拖延到年底,因为韩健要等苏廷夏的兵马与司马藉的南朝勤王兵马互相牵制住,同时也要等林詹所部在镇南整顿好东进到金陵。更主要的,韩健要从金陵城内部入手,通过收买和拉拢的方式,最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叩开金陵城的城关,韩健实在不想在金陵城这一战中消耗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韩健对于迎接萧旃到苏州的事,做的还是比较慎重的。
首先是要对内形成统一的论调,就是以粮食把萧旃换过来,是要打击南朝勤王兵马的势力,掌握一张王牌在手中,同时为的是鼓舞军心。韩健不能告诉天下人,他把粮食从南朝手里抢过来,再“借”给南朝是为了让南朝的兵马牵制住苏廷夏的兵马,这会让军中将士所不能接受。
在迎接仪式上,韩健则没有以一个迎接帝王巡视的礼节去迎接萧旃,而是以天子迎接降将的方式去面对萧旃,把萧旃当作是战败国的君主,这主要是韩健为考虑军心的稳定。
腊月十七,迎接工作已经准备完,只要萧旃一到苏州,在韩健“验明正身”之后,张行运粮的队伍就会出发。这天中午过后。萧旃的车驾会由魏朝的骑兵队伍亲自护送过来,韩健会到苏州城的南城门外去迎接,陪同韩健迎接的还会有魏朝在苏州城的部分将领,以及文臣和谋士。
其实韩健相信以萧旃的那种对家国的情怀和抱负。她肯定愿意牺牲自己,这也是韩健提出以人换粮最基本的初衷,韩健至少要让效忠于他的将士在这件事上挑不出毛病来。对于萧旃的到来,韩健也等于是把南朝最后皇室的正统掌握在手中,韩健很清楚。以司马藉现如今跟惠王的关系,他是绝不可能再拥戴惠王为皇帝,那就算萧旃在北朝人手中,司马藉仍旧会奉萧旃为正朔,两军暂时就会形成一线,其实对于南朝勤王兵马的政治形势来说,也是好事。
萧旃牺牲了自己一个人,其实等于是成全了司马藉和拥戴她的三军将士,算是不亏的买卖。
而韩健这边,显得就会有些亏本了。不但损失了苏廷夏的六万兵马,还要借粮给敌国的兵马去牵制苏廷夏的兵马,等于是双重的损失,就算把萧旃得到手中又如何?萧旃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女皇,司马藉无论是进兵还是行文政,都已经有了一定**自主的权限,现在司马藉有没有萧旃在身边为他摇旗呐喊都已经无关紧要,反倒会让南朝人上下一心,把北朝也当作是仇敌一样。
怎么看,韩健以人换粮这一招棋走的都不好。
但普通的将士可不这么想。连北朝的老百姓也会觉得,南朝为了一点粮食,把女皇都给卖了,这是多么大的屈辱?女皇在手。那南朝就是北朝的,以后进不进兵也无关紧要。
腊月十七这天中午,韩健立在苏州城城南的城头之上,他身边还有些人,这些人正在跟他商讨关于南朝立嗣的问题。就在差不多一个时辰之前,从江都传来的消息。杨瑞诞下第二胎,近乎是出乎所有魏朝旧势力的意外,杨瑞的第二胎,仍旧是女儿。
韩健为了保证杨瑞分娩不受到影响,特别派了亲卫前去相护,韩健也是怕东王府他的那些姨娘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做出类似于“狸猫换太子”一样的事情来。但最后的结果,却正是合了东王府派系之人的心意,杨瑞没有生下儿子,这意味着,南朝皇室的正统继承人,将会从东王府体系两位皇后,文皇后顾欣儿和武皇后杨苁儿的子嗣中挑选。
而韩健的长子,也是他与杨苁儿的儿子韩曦将很有可能会被册封为太子。
“陛下,立嗣之事关乎国之稳定,如今陛下远征在外,更是需要安定人心之时……”
韩健身边所带的将领和官员,大多数都是江都体系的人,这些人基本都站在韩健那些姨娘的立场上。或者也有韩健姨娘们的授意,只要杨瑞生下女儿,就要马上在韩健面前进言立太子之事,韩健登基已经有两年,若再继续把事情拖下去,那很可能杨瑞还会有第三胎第四胎,还是会被杨瑞生下儿子来。东王府体系的人,是要彻底断了杨瑞以及她背后那些势力的念相。
韩健在城垛之后,抬头望着远处,远远的,萧旃的车驾已经往苏州城南城这边而来,登高望远,就连旌旗也能看到,那是魏朝兵马的大旗。
韩健已经派了兵马前去接应,从目前来看,司马藉似乎并不敢在送萧旃来苏州城这件事上耍花样,连司马藉自己也没作好与北朝一战的准备。
“那你们认为,朕立了太子,后方就能安稳的了?”韩健突然问了一句。
在场有几名来进言的文官和谋臣,要说这些人进言立太子之事是没有恶意的,但有没有私心则不好说,他们本来就是东王府体系的人,若说东王府自己的世子被立为太子,将来太子登基,怎么也会感谢他们。但这些事实在太远,因为韩健本身还很年轻,在韩健年轻之时,就已经建立了文治武功,想让韩健作古,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眼下他们所能得到的好处,就是东王府体系中人多他们的“回馈”。他们是在替身在江都那些千千万的士绅和官宦阶层在韩健面前进言。
但韩健的问题,没一个人敢回来。
很明白的道理,韩健在出征之前没有立太子,是在等杨瑞分娩。现在杨瑞分娩生下女儿,韩健马上就册立韩曦为太子,那江都势力和朝廷的旧势力肯定会形成矛盾和争执。立太子,会给江都以及洛阳的政治形势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并不会如这些人所进言的那样。会令国祚安稳。
韩健道:“朕出征以来,到如今仍旧未取得进展,若不能平天下,朕也无颜撤兵回江都。眼下谈立储之事为时尚早,不若等天下归于一统之时,再行商议。”
韩健已经不是第一次堵上众大臣的嘴。
从韩健登基开始,立储的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主要问题是旧势力和新势力在朝中的争夺。
韩健的确是可以从军队的立场上,对魏朝形成全面的统治,但主要是士子不服。
杨瑞最初的禅位。虽然看似主动,但其实也有被韩健所胁迫的意味,之后杨瑞及旧朝势力被韩松氏和宁原联手打压,已经证明韩健的新朝廷,要对旧朝的人进行清洗,像顾唯潘这些杨瑞一朝的绝对名臣选择了明哲保身,但他们心中,仍旧是支持杨氏一脉的传承,就算如今韩健登基,那也该是韩健和杨瑞的子嗣来继承国祚。如此才能保证皇室正统和正朔的传承。
而新势力就希望是顾欣儿和杨苁儿的子嗣能成为太子,如此能充分保证江都以及新势力的权力。这些人将不再是魏朝的叛逆之臣,而是新朝的开国功臣,这其中的反差。其实朝廷两股势力都很清楚。
韩健也很清楚,所以他不能妄下判断。
韩健用他的绝对权威,给杨瑞画了一张大饼,只要杨瑞能生下儿子,那韩健就立这个儿子为太子。可惜杨瑞并未争气,第二次生下女儿。这也意味着连杨瑞自己都不好意思来跟韩健要太子之位。杨瑞身为女皇,连杨氏的基业都丢了,若韩健再立小公主为太子,首先是人心不服,就算这个女儿真的有当皇帝的潜质,但长大之后,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到时候,韩健辛苦打来的江山,可能又要更换了姓氏。
“南朝的皇帝已经到了,随朕亲自下去迎接吧。”
就在城楼上有些安静的时候,韩健突然说了一句,所有人回应之后,才跟随在韩健之后,准备走下城楼。
鼓号声中,迎接仪式正式展开。
萧旃作为南朝的女皇帝,她现在也会作为人质和货物,从今天往后,她就会成为北朝人手上的一颗棋子,生死未卜,更别谈何时能归南朝。
其实对她而言,现在也属于无家可归,本来金陵城是她的家,可现在金陵城仍旧为贼逆朱同敬所占,韩健现在要做的,反倒是帮她征讨贼逆,虽然在她眼中,北朝人更是狼子野心,可能比朱同敬还要奸诈狡猾。
萧旃的车驾,在距离苏州城二里多远的护城河边停下。
苏州城南,为了这次的迎接特别预备了庞大的迎接阵仗,除了城门口迎候的六千多兵马,还有在苏州周边巡逻的将近三万兵马。韩健就是想以这样大的阵仗告诉天下人,你南朝的女皇如今也成为我的阶下囚,她的到来,仅仅是为了换取南朝军队所需要的粮食,至于给多少,那也是我自己说了算,就算不给,我失信于南朝人,你能奈我何?
韩健的銮驾也从城里出来,将士开始发出一阵阵的高呼。但銮驾中,根本是空的,韩健是亲自策马出来,在韩健身边,是苏州城的众多守将,这也是将士心目中的骄傲。
这些守将,是在这几年跟着韩健以及林詹等人南征北讨,为江都以及魏朝所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连强大的鲜卑人,最后也被魏朝所驱赶到漠北草原,连曾经割据地方的北王府、西王府和南王府,也相继为他们所灭。如今,正是要对南一战之时,南朝先把他们的女皇送过来当人质,等于是南朝开战已经认输了。
在将士心目中,只要拿下金陵城,似乎这一战就可以彻底结束,他们就可以等着封侯拜将,或者没有那么大的战功,也可以以目前的战功获得田地和封赏,一辈子衣食无忧。
韩健的策马停在了距离萧旃车驾不到五十步的地方。
萧旃所坐的是敞篷的车驾,她端坐在上面,仍旧是以一身南朝女皇的衮冕,看上去英姿不凡,韩健看到她,难免会想到曾经的女皇杨瑞,因为二人实在是很相像。都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挑起国家的重担,同样曾经流亡,但不同的是,杨瑞最后在韩健的努力之下,光复了洛阳城,赶走了所有魏朝的敌人,但最后杨瑞自己也承担不起韩健和东王府的崛起,将皇位拱手让给韩健。
但杨瑞是聪明的,她选择了委身给韩健,她似乎能把握到韩健的弱点。韩健虽然有文治武功,但同样最顾念的是亲情,杨瑞或者也是利用了韩健对她的感情,获得了杨氏皇族继续传承下去的机会,可惜到如今,是她自己不争气,两次生下女儿。
两个皇帝相见,在历史上是甚为少见的事情。
韩健远远望着车驾,里面的萧旃就算见到韩健,也不会有任何的屈服。因为她不是战败国的君主,不是来献降城池的,她只是被韩健“胁迫”作为换粮的货物,被迫而来,她要保持南朝君王的风度。
韩健跟萧旃见面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次,他却不知该如何称呼萧旃。
以前,萧旃是南朝长公主,而韩健还是东王,谁知这才两年多时间,再见之时,萧旃与他相继登上皇位。再见面,肯定不能以“公主”或“陛下”相称,于礼节都不相符。
“尔朝天子,朕既来,请履行承诺,将粮食交还于我朝将士。”
萧旃的声音先出来,虽然很有威仪,但她到底是身处险境,威仪并不能作为她的护身符。(未完待续。)




1...403404405406407...4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