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政策性贷款的利率较低,是国企家的法宝。基本上,政府要扶持哪个企业,就可以给予相当数额的政策性贷款。即使是较低的标准,政策性贷款也能便宜2个百分点,相对于20亿来说,就是每年减少4000万的利息,着实是不少了。
事实上,以中船的身份,他们拿到低三个点五个点的低息都不奇怪。99年,正是国内持续加息的时间,央行一年内两次调整利率,最高到了4%,即使如此,普通企业仍然拿不到款子。
大华的现金流充沛,但也得有未雨绸缪的思想。
另一方面,大华在国内与中船亦是竞争对手。虽然没到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但也不能小视了这个传统的庞大企业。
以政策性贷款的利率,中船的融资成本天生就比大华低亿元以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大华的员工,拼死拼活的工作。拉开的距离也许就是这么多。苏城又岂能让他们得到技术,反而占去了市场先机。
换一个角度,大华船业若是能有20亿元的贷款,那大华实业就不用再输血给它了。苏城可以把资金交给大华实验室,大华投资、大华燃气公司,大华海上运输公司以及大华石化等企业。
这些企业部门都是属气球的,只要给钱,就能膨胀。
苏城知道贷款的价值。别的企业人也不傻。
坐在会议室内的中船众,全都是一副表情凝重的模样。
银行行长变成香饽饽,被人围着请客的时代,正是始于90年代初。在此之前,银行的行长们还要求着人贷款,而在此之后,银行行长们对贷款人就不假颜色了。
亿元贷款这种恐怖的数字。哪怕中船是正部级的央企,也要费一番精神才能拿到,苏城翻翻嘴皮就想弄到,许多人都觉得天方夜谭。
包括孙道孚的秘书在内,好些集团下属的官员,都悄悄的低下头。准备承受孙道孚或者某人的怒火。
然而,周围静悄悄的。
有资格说话的,不论是孙道孚还是他的副手,或者下面船厂的总经理,似乎都没有说话的意思。
秘书悄悄抬起眼皮。窥了一眼,发现正襟危坐。皱眉低头的全是没有决定权的家伙,而有决定力的几个人,似乎全都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
“除此之外,股权方面呢?”孙道孚的话里,暗示着将会同意大华的请求。
他的秘书惊讶坏了,这可是20亿元的低息贷款,怎么能同意呢?
“20%的股权是大华提出的底线。”秘书嘴上做出回答,脑筋飞速的转动。好一阵,他才想明白。贷款用的是中船的钱,虽然需要中船出面,要总经理等人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但那又如何。
多年积累的人脉,可换不来一套巨型总段造船法。多年积累的人脉,同样换不来中船%的股份。
这种时候,若是能用20亿的低息贷款,把谈判妥妥的办下来,那是再好不过了。
秘书想的入神,直到耳边传来不知是谁,松了一口气的声音:“他们选定了哪几家船厂了吗?”
秘书猛然惊醒,忙说:“麦工没提到。”
“问他。”
孙道孚这样一说,秘书连忙拿起电话,拨打麦文贵的bp机,对着话筒说:“是否选定了接受技术的船厂。”
99年的手机,可没有短信的功能,只有汉显的bp机,能通过寻呼台,到这段话,若是数字的bp机,就只能按照约定好的类似密码的本子,自己来翻译常用语了。
此时不是适合拨打电话的时间,秘书给传呼台留言后,就放下了话筒。
一会儿,麦文贵将电话打了回来:“大华准备单独和各家船厂谈判。”
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变的尴尬了。
单独谈判,岂不是意味着谁给出的条件好,谁就更容易入选?
对中船内部来说,这就意味着竞争了。
荣尚国面沉如水,他本来准备狮子大开口,要一个好条件,才出让20%股份的。
但是,如果为此而不能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那就得不偿失了。
众人不禁向孙道孚,似乎有想让他出面转圜的意思。
孙道孚装作没见,此时出面,岂不是出力不讨好。不管定了哪一家,只要大华实业不同意,那不过是凭白得罪几个人罢了。
他想了想,直接道:“单独谈判也可以,但任何一家船厂,都不允许单独和大华实业签约,必须得到集团的允许才行。这一点,是纪律。”
“我同意,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断了自己的后路。”荣尚国率先赞同,并道:“大家应当形成攻守同盟,以有利于我们的条件,和大华实业谈判。”
所谓“有利于我们的条件”,自然是相类似的条件。如果几个船厂的条件类似,那江南造船厂这样的大厂,自然容易被选中。
南远船厂的总经理呵呵一笑,道:“咱们本身就是一个集团内的,共同进退理所应当,不过,具体的条件,还是先听大华怎么说吧。”
“现在定条件,却不知道大华那边的想法,定下的条件,怕是也无法执行,不如不定。”赞同南远总经理的人更多,总共三个总段造船法的名额,除了最大的几家船厂,其他小船长不免会有别的心思。
荣尚国暗叹一声,端起茶杯,默默的喝水。热气蒸腾的茶水,漂浮在他的眼前,挡住了他的视线。
朦胧中,荣尚国的脑海中,浮现出苏城的身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荣尚国见过许多年轻的精英,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创造了很大的成就,某些人的成功,偶尔也会让荣尚国觉得羡慕。
但没有一个人,像是苏城这样,让荣尚国觉得震颤。
二代海上钻井平台,三代海上钻井平台,分段造船法,巨型总段造船法,平地造船法……光是船舶公司的成就,就令荣尚国觉得难以追赶。
最难得的是,大华船业和大华实业一样,始终是以技术增涨为发展方向。这样的公司,在90年代的中国,是极为少见的。
90年代的中国企业,仍然处在市场的图腾崇拜状态下。事实上,也确实有无数的公司从市场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在内心里,荣尚国是不起那些商业公司的。
无外乎是倒买倒卖的掮客罢了。荣尚国总是将那些商人,和贪污**,钱权交易联系在一起。
但苏城和他的大华实业,是完全不同的。
荣尚国专门了解过苏城的履历,知道他是以技术起家,以技术发家的。
这样的公司,在现在的中国是很不讨喜的,某些公司,更是将之当作肥羊,有机会就沾点便宜。
荣尚国曾经以为,做技术的就是容易被人占便宜。
苏城和他的大华实业,改变了荣尚国的这种认识。
就像是现在,堂堂正部级的中船集团,有什么资格占人家的便宜。
还不是大华说什么,中船就听什么。
偏偏大华并不是要挟。苏城是充分利用了中船内部的矛盾,利用了小单位的利益纠葛,做出的决策。
不管是荣尚国,还是孙道孚,大家即使明知道大华在使手段,也只能就范。
互相之间的力量冲突,令中船像是一只大象似的,步履维艰,难以作出正确的反应。
曾经的部委,被一家民营公司牵着鼻子走,荣尚国偏偏生不出气来。仔细想想,又得归功于苏城的堂堂正正。
他是用堂堂正正之师,击溃了中船。
没有阴谋,没有收买,更没有贿赂。
苏城的手段就摆在阳光下,让你自行选择。
打败他的唯一方法,结束他遥控的唯一方法,需要中船各部门众志成城,将一切事情摆在阳光下来做。
但……那又怎么可能。
得出这个结论,荣尚国反而轻松下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
只要随大流,江南造船厂,总不会被踢出名单。
会吗?
眼着茶杯中卷曲挣扎的毛尖,荣尚国忽然又不确定了。
“今天就到这里吧。”孙道孚也有些意兴索然。
几个月前,过春节的时候,他还在与苏城商讨合作竞标的事情。然而,合作竞标的结果是中船退出了竞标,大华实业获得9个新船的订单。
那个时候,大家都嘲笑大华实业打肿脸充胖子。
现在又怎么样?
孙道孚只觉得中船的脸都要被打肿了!
……
……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三十五章 评估
..夏日的阳光,穿过灰蒙蒙的窗户,射出各种奇怪的斑点和图案,很让人怀疑太阳公公每天早上都在做些什么。
挑高5米多高的江南造船厂工会活动中心,是去年落成的新建筑,也是最近两三年来,船厂落成的唯一一座大型建筑。
顶部的透明天花板,是工会活动中心最显著的特征,因为这个设计,它还得到了一届鲁班奖。
荣尚国很喜欢这座工会活动中心,有事没事就在里面开会。
职工表彰大会在工会活动中心开,党委扩大会议也在里面开会,老干部活动和领导活动,也在工会活动中心。
这一次,轮到会计师们,在这座代表着最后荣耀的建筑物内奋斗了。
荣尚国集中了江南造船厂半数以上的会计师,共248人,用以评估公司价值。这些会计师,不光有主厂的会计师,还有下面的分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师,再加上数量众多的三产公司的会计师,数量庞大冠绝全集团。
然而,这场评估,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噩梦。
股权、折旧、设备、现金、土地、贷款、人员、技术种种,纠缠在一起,令人叫苦不迭。
许多年轻的会计师,来到这桩威严庄重的工会活动中心的时候,还很兴奋。
如今,剩下的只是满腔的疲惫和自我怀疑。
这样的评估,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
93年可不比日后。此时,中国一脚迈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各行各业都陷入了人才匮乏当中。
与钞票和资产直接相关的会计师,老早就证明了自己是一种精贵的生物,不说比大熊猫少,但绝对比国产奶牛的数量少。
虽然每个单位好像都有会计师,但在90年代初,各单位的会计师多是半路出家的初中高中生。中专毕业的会计师,已是许多单位的香饽饽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北*京户口,上*海户口,在90年代的正经会计师眼中,不过是普通的纸片罢了。
如中船集团这样的企业,大学毕业的会计师,往往用不了两年,就能升上高位。到了江南造船厂这样的企业,要纠集起一票百多人的会计师已相当困难,248名会计师,几乎让江南造船厂下属的企业财务停顿。
但是,江南造船厂可是有上万名工人,资产数亿元的大企业。
而且,就像是一切国企那样,江南造船厂内的子公司权属关系复杂。它们有自己的医院,学校,自己的小钢厂。小运输队,大食堂和大型服装加工厂。除此之外,三产公司从园林栽培到手套制作,应有尽有,配套的仪器厂,塑料厂,电缆厂,皮具厂。木器厂,通用机械厂全都是几百上千人的大企业。有母公司源源不断的订单,这些企业就像是苏城当年呆过的胜利机械厂一样。产值不高,规模不小。
可以说,90年代的江南造船厂的财务状况,比2010年资产百亿的江南造船厂还要复杂。
对会计师来说,评估审核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就像是评估审核一个城市,而非一个企业。
江南造船厂甚至有他们自己的厂区工程队和厂区清洁队,小车班和大车班的资产项目,也比一个中心城市的公交系统来的复杂。
以江南造船厂此时的规模,就是把四大行派一个过来,也要头痛万分。
要是国外的企业,那些小型的子公司都有年报季报,公司财务整理的妥妥当当。90年代的国企可没有这样的说法,大到万吨水压机,小到办公室的文具,都要重新核实。
船厂的主业自不必说,核实那些三产公司,得费多少精神。
一个每小时薪水300美元的会计师,窝在一个三产办公室里,估计一个星期都整不完那些乱七八糟的资产和文件,等他整理结束,这种三产公司就可以把自己卖掉,用来支付会计师薪水了。
江南造船厂请不起国外的会计师,他们甚至没有请国内会计师的意思。
于是,船厂自己的会计师,就只能在无尽的数字和无穷的文牍中挣扎。
好像永远都没有一个界限似的。
“王科,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什么?”荣尚国刚刚走进工会活动中心,就听见很低的询问声。
被称作王科的会计师本就在四处游走,听到有人问问题,马上过来,看了看,道:“你核算的这部分,管理人员薪酬和折旧费算是约束性固定成本。”
“培训费和研究开发的开支就不算了?”
“是。”
“哦……”
听着这样的对话,荣尚国只能拍拍脑门。
就算不懂会计,他也知道,问问题的家伙,水平不够。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他最好的几个会计师都在做辅导了,如今看来,工作效率确实比他们自己做要高,但能高多少,实在难说。
回答完问题的王科用手揉着脖子,正好看到荣尚国,不由一僵。
他没有直接打招呼,而是小跑了两步过来,才悄然道:“荣总,您来了。”
“怎么样?能跟上进度吗?”
“怕是,不行了。”王科以前都没怎么见过荣尚国。自从开始评估厂子开始,他就天天见荣尚国了,见的多了,畏惧也小了。
荣尚国脸绷的很紧,问:“延迟多久?”
“这个不好说。”王科根本不敢给准话。他们现在连主业的盘点都没完成。
荣尚国也不是第一次这样问了,得到类似的回答,也极无奈。
见他心情不是太遭,王科小心翼翼的道:“三产公司太乱了,盘点浪费的时间,比主业还要多。其实,大华提出,把三产公司剥出去,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知道了。”荣尚国闷声道:“你和其他船厂的会计师有联系吧,他们什么情况?”
“三产公司都乱的很,盘点不清楚。”
荣尚国默然。
三产公司根本就是一把糊涂账,好一点的公司是用来安置职工家属,创造小金库的,差劲的公司,根本就是把三产公司当领导的自留地来经营。
别说是剥离三产公司了,就是盘点三产公司,产生的反弹都很厉害。
因此,虽然大华提出要将三产公司从船厂剥离出去,几个船厂都没有做。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政治问题,竟然被专业的会计问题给挡住了。
“荣总。”秘书拿着手机,对荣尚国,道:“闫学灿要来谈判了。”
“嗯……”荣尚国摸着脑袋,很是烦恼。评估至今都没做出来,又怎么和大华实业谈判,难道被他们捏着脖子来谈。
“要不,让他先回去?”秘书猜测着荣尚国的意思。
荣尚国无奈摇头,道:“你让他回去,他就去别的船厂了,到时候,别的厂子就占了优势,叫他来吧,咱们先拖着。”
拖字诀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向好用,如今也是国企的传家宝了。给钱要拖着,给货要拖着,做事要拖着,保修换休什么的……那是什么?
荣尚国做了几十年的领导,拖字诀自然用的炉火纯青。
他并没有避而不见,而是迅速的见了一面,就推说有事离开,既不显的无礼,也让闫学灿来不及反应。
双方的地位差着两三层,闫学灿也不能强行要求会面。接下来不管是副总出面,还是别的什么领导,只要咬定不能决定,就可以将事情拖下来。
令荣尚国奇怪的是,闫学灿似乎并没有生气的意思。
一个星期下来,闫学灿依然兢兢业业的。该谈判的谈判,该请客的请客,白天晚上都没有休息……
荣尚国首先坐不住了。
他悄悄的约了其他几个船厂,趁着中船开党委会的时间,私下里开了个小会。
平江造船厂、西麓造船厂、南洋造船厂都被请了过来。
几个人坐在一起,或多或少的交换些信息,也弄不明白苏城想做什么。
“他会不会在和外国的船厂谈判?”平江造船厂是几个船厂里较弱的,总经理患得患失的提出一个想法。
边上的船厂摇摇头,道:“你别看他在国内厉害,国际上有什么民企,谈判什么?”
“大华在东南亚已经找了好几个配套厂,帮他们建了总段厂,要不船只怎么做的那么快!”
“对啊,他们的船做的怎么样了?”荣尚国忽然有不好的联想。
其他几个人也愣了下。
平江造船厂的总经理期期艾艾的道:“最近都忙着评估的事,险些忘了他们的新船。”
“算一下时间,舾装也该差不多了。”
荣尚国话音刚落,门就“砰砰”的被敲响了。
“荣总,刘总,李总……”进来的是中船宣传处的处长,笑眯眯的脸上,带着一些怪异的神色。
“怎么了?”
“大华的公函。”
“嗯?给集团的?”
“是。”处长没有直接说公函内容,就给放在了桌面上。
几个总经理互相看看,还是让荣尚国撕开看了。
荣尚国一目十行,然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道:“大华的第一艘船交工了。”
吸气的声音,不约而同。
“这不会是世界记录吧。”
“最少是中国记录了。”
……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了不起的事
..假如说,大华实业的船只交工,尚在中船众的预料中的话,那作为船东的新加坡海洋运输公司,却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这种事。
没有一名新加坡海洋运输公司的员工,曾经想过,如果乙方只用了6个月不到的时间交工,那会怎么样。
谁会想这样的事?
因此,当大华实业的公函递到第一艘船的船东,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办公室里的时候,对方还以为是在开玩笑。
9个月交工就够呛了,6个月生产一条灵巧型货轮?
虽然是很紧张的合约,终究属于正常的合约,哪个船厂会用破世界记录的方式,来建造这样一艘船?那得要多少倍的工人和设备?大华船厂难道不过了?
负责此项目的项目经理见到公函,登时就怒了,气势汹汹的打电话到上”海,用兴师问罪的口吻大喊:“你们开什么玩笑,我们要的是万吨轮船,不是儿童玩具……”
接电话的大华集团市场与销售部的员工,不卑不亢的微笑道:“没有错,你们所需要的万吨的货轮,已经按照合同要求提前天完成,请派人验收。这是正式的通知。”
“开什么玩笑……”同样的句子,船舶经理的非标准粤语已经变成了怀疑:“这才200天,怎么就完成了?”
“大华实业采取了最新技术,保质保量的提前完成了制造工作……”这边顺势宣传了两句。
合同期很短的船有一个好处,他们不限制船厂采用什么技术,即使是全新技术,只要能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那就允许使用,而无需向船东另行报备。那些船期动辄两三年的船只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某些船东的要求会具体到船舱内的布置和材料。
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船舶经理狐疑的结束了通话,进而安排人手准备接船。
出于对新船的不信任,船舶经理足足派遣了60名工程师,赶赴上”海进行全面的检查。他本人则带了律师,并准备了两套文件。
一套是大华实业违反合同,勒令修改的文件。一套是大华实业遵守合同,正常收船的文件——但船舶经理李嘉文先生,真的没有把它当回事。
200天做出的船,肯定会有问题吧。
怀着这样的念头,李嘉文才会带上十倍于正常状况的工程师。而他们所携带的仪器,如探伤仪等等,也超过了正常的检查设备的需要,明显带有不信任的成分。
苏城听说了报告,云淡风轻的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6个月就做好的巨轮,要想赢得信任,也只能接受更苛刻的审查。对此,大华重工是有心理准备的。
检查通过,这就是最好的宣传,也会减少后续艘船的检查。实际上,为了保证检查通过,大华集团早就做了一轮自检。在主要几个项目上,全都有不错的结果。
李嘉文也不客气,得到苏城的同意,立刻上船检查,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来。
新加坡海洋运输公司的工程师,有华人,有欧洲人,也有拉丁美洲人,全都夜以继日的检查船只。
因为收船的时间是有限制的,而李嘉文却不想漏掉一寸钢板。
万吨的灵便型货轮,长6米,宽25米,意味着一层的面积就有50平方米,6层甲板虽然大小不一,但加上各个舱室的内部面积,“不漏掉一寸钢板”其实是做不到的。
就是以抽检的方式,也累的60名工程师直不起腰来。
然而,真正让李嘉文难以接受的是,货轮是检查合格,而且优良率超过了普通船舶。
“开什么玩笑!”李嘉文再说这个话的时候,跟前的工程师都是类似的表情。
他们已经准备承认,200天确实能够造出一艘灵便型货轮了。
然而,这艘灵便型货轮的质量,却远远超过了他们预期。
巨型总段造船法比分段造船法的一项优势所在,就是总段的建造能够比分段更精细,需要焊接的地方更少。虽然难度增加了,但船只的强度和质量也增加了。
如果只是普通的检查,也许还不能发现其中的异同。偏偏李嘉文采取了非常规的检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