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虽然国企撑不住了,员工们的做派仍然没什么改变。想要改变也不行,工厂就是一部大机械,每个工人都是一颗小齿轮,工厂的速度有多快,工人就转多快,如果工厂的速度慢了,工人的速度快了,这不机器就要卡壳。到最后,倒霉的还是转的快的那颗小齿轮。
一来二去,国企内也就没有了转速不匀的齿轮。
荣尚国在办公室里熬了两天两夜,凌晨3点才趴着睡了一觉,早晨出来想吃点东西,看到这些慢悠悠的工人,突然有些不适应。
工会活动中心里面的会计们,在巨大的工作量下面,已经练成了小便小跑,大便大跑的能力,不光是工作时的动作,就是平常,身体的动作都要麻利许多。
有了对比,再次面对之前习以为常的上班场景,荣尚国不禁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国企的工人,不是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只是缺乏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的动力而已。
20年前的江南造船厂的生机勃勃,比今日的大华船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默默的吃了早餐,荣尚国顺着林荫道往回走,准备回到工会活动中心,继续敦促会计们做评估。
江南造船厂的家业,最早能延续到李鸿章时期。就是建国以后,也是国家级重点企业,得到了各方的资源支持,名下的产业多如牛毛。大量的三产公司的存在。又再度加深了江南造船厂的账目混乱。
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制度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会计制度不同,连续两个星期的盘点,竟然只完成了目标的20%。
实际上,就是20%的数字,也是不确实的。
荣尚国站在路边,忽然有点茫然。
真要是把三产公司的账目盘点清楚,2个月都算是快的,到时候。大华实业是否能等的住呢?
就算是盘点清楚了,如果他们坚持不要三产公司,那又当如何是好。
纷繁的思路,一下子涌过来,荣尚国愁容满面。其实,经过这两个星期的盘点,他已经发现了三产公司的许多问题。
然而,江南造船厂的百年历史,也意味着百年的盘根错节。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也不能彻底的打断船厂内的筋骨。曾经的骨干工人。仍然是船厂的骨干工人,他们的兄弟子侄。朋友徒弟也依旧在船厂工作。不算前面的五六十年,后面的四五十年,也足够三代人的经营了。
荣尚国在江南造船厂的经营问题上,可以一言九鼎。但要是触及到大家的根本利益,指不定会有谁跳出来骂娘。
以目前的国企风格来说,这个骂娘,是真的堵住了骂娘。
90年代初的三产公司。不同于80年代末的三产公司。80年代末的三产公司,主要是解决职工家属和子弟的待岗问题,企业日日亏损。年年赔钱。90年代初的三产公司,却大都开始了盈利。赶上了股权改革的三产公司,说不定还归了个人所有。
江南造船厂和其他的大型企业类似,虽然允许三产公司的承包,但企业的大部分股份仍握在手中,要盘点这些股份,很难。要卖掉这些股份,也很难,要买回失去了股份,更难。
荣尚国希望干净利落的转让股份,没想到刚在评估价格上面,就给卡住了。
他又不敢让大华的会计师帮忙,只能一个劲的催促本厂的会计。半个月下来,整个工会活动中心里面,都是魔症的状态。
“你好,请问船厂的办公楼在哪边?”
怪声怪气的中文,引起了荣尚国的兴趣。荣尚国顺着声音望过去,是两个身着正装的男人,一个大约30岁,一个大约40岁。
被问路的工人大概也有些奇怪,笑嘻嘻的指了方向,竟要帮忙领路。
两人亦不客气,就跟着他往前走。
一边走,一边还听见他们小声讨论。
荣尚国离的远,有些听不清楚,于是快步追了上去,这才发现,他们两人说悄悄话,竟然用的是日语。
“日本人?到办公楼做什么?”荣尚国没有继续往工会活动中心去,而是腿一扭,先抄近路去了办公楼。
外国友人,万一真的有什么事,总不好不接待。
没多久,两名日本人就到了办公楼,遇到了早有准备的罗秘书。
荣尚国远远的看着他们交流,随时准备出面。
没多久,罗秘书转身回来,脸上带着苦笑。
“怎么了?”荣尚国讶然。
“他们在问大华用6个月完成船只的事。”
“怎么问到我们了?”
“大使馆那边没有弄清楚,听说是船厂,就把他们介绍到了中船集团。他们又因为与我们有过业务关系,所以找了上来。”罗秘书很无语的道:“南部联合造船厂,我们给他们提供过一些管道和轮轴。”
“听起来不像是一家大船厂?”荣尚国对国外的大型船厂都有印象,日本的船厂更不用说,他们可是离中国最近的船业波ss,不管是东南亚的订单也好,东北亚的订单也好,免不了要和日本船企竞争。
“就是一家小船厂,我问了,大约800多人的样子,以前给三井之类的大船厂做零配件。看他们的样子,是想做一个巨型总段工厂,话里话外,都是在问我们巨型总段制造的成本,需要的时间,用那些设备什么的……这我哪知道啊。”罗秘书说着说着,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荣尚国“哼”了一声,说不出的嫉妒,脸上不露,道:“他们想做总段工厂,你就介绍给大华好了。”
世界最先进的船运大国的企业,想给大华实业做配套厂。这样的故事,大约只存在于荣尚国的梦境中。
荣尚国没有想到,梦境竟然有实现的可能。唯一的问题在于,主角是苏城。
知道了对方的来意,荣尚国也就没有了见面的兴致,等两个日本人被打发了出去,说道:“让小刘准备一下车,我去趟集团。”
“去总部?”
“嗯,我不回活动中心了,你给小王说一声,账目要加紧算。我问问其他几个厂,怎么处理三产公司,咱们有麻烦,他们也利落不了。”荣尚国也知道闭门造车不行。他始终没有联络其他船厂,是不想落在下风,把自己的急切暴露给“竞争对手”。
日本人的来临,给他提了一个醒,“竞争对手”不会永远都是中国企业的。他想借着去集团的机会,和其他船厂联系一下,这种做法,总是要比直接去找,来的委婉一些。
然而,荣尚国刚刚抵达中船总部,首先看到的却是苏城在与几个外国人谈笑风生。
所谓的外国人,既有日本人,也有韩国人,再仔细看的话,还能分辨出马来人。
日本的船业集团,势力覆盖了整个东南亚。这样做的结果的是大家的交流增加了。
为了获得日本的订单,或者为了以更便宜的价格下订单给日本企业,许多东南亚船期都有在日本搜集信息的要求。大部分是公开消息,少部分是通过日本的调查公司,购买的消息。
由于伊藤船业的首席,前田工程师的疏忽,伊藤商事并没有就他们的调查报告签订专属协议。
调查公司随手转卖的信息,不光落在了日本人的手里,还落在了许多东南亚企业的手里。
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率提高,特别是超过30%的利润,馋的各家船企全都坐不住了。
他们可不会像是中国的国企那样,一门心思的光想着自己的好处,舍不得丁点的付出。
对于利润率常年难以突破10%的企业来说,30%的利润简直是天籁之音,没有人会捂住耳朵的。
大的船厂希望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小的船企对巨型总段工厂,以及平地造船法本身,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苏城向来注重培育供应商,留给制造总段的工厂的利润也相当丰厚,超过了10%的标准——这可是制造整船才能达到的船企标准,许多小型公司,年复一年的收获着5%的利润也无怨无悔。
增加一倍的利润,根本是大家难以拒绝的。
荣尚国在旁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苏城竟然是被孙道孚给叫过来的。因为来访的外国企业太多,以至于中船领导不厌其烦……
想到孙道孚不厌其烦的样子,荣尚国有点想笑的冲动,转瞬又收了回去,他突然发觉一个问题。
孙道孚都不厌其烦了,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个情况?
刹那间,荣尚国就有种脱离权力中心的落寞。
“荣总来了。”苏城不知什么时候,看到了荣尚国,于是隔着老远,打了一声招呼,露出轻轻的微笑。
不知怎的,荣尚国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三十九章 气短
..“苏董。”到了苏城跟前,荣尚国竟有种气短的感觉。
他很久没有类似的情绪了。和胜利油田一样,江南造船厂也是一个完美的**王国,而且地处中国的经济中心,在计划经济时代,拥有着同行们难以企及的资源,除了住房比不上外地人,无论是肉蛋蔬米,还是照相机手表等硬件,全都是国人项目的对象。
除了中船老大,就算是集团副总也没有荣尚国这个分公司总经理来的舒服。在行业领先的状态下,荣尚国度过了许多不用求人,光等人求的美好生活。
如今,再要张口求人,荣尚国嘴唇动了动,却有些说不出话来。
苏城似乎猜的到他的想法,也没有让他难堪低头的意思,主动握住荣尚国的手,笑道:“正好,我还想找荣总你呢,关于船厂的评估和三产公司,我有个想法,先让三产公司的股权所有人做选择,然后,咱们再进行一次选择。比方说一家公司愿意继续留在中船集团内,咱们再选择让不让它留,如果让它留下,那就要求对方配合评估,不让它留下,那就清退了事。反过来,如果三产公司想走,咱们再选择让不让它走,走的话是什么价格,留又是什么价格……”
苏城的话,荣尚国听的很仔细。
其实,这段话除了增加了一项可有可无的选择之外,与苏城以前的提议并没有多少区别,是留是走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仍然要中船来决定。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眼看着外商都涌来了解巨型总”章节更新最快”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荣尚国的优越心理早已丧失殆尽,眼见苏城给了一个台阶,连忙接上道:“这个主意好,我回去以后,就向各三产公司传达。”
“荣总的姿态不妨强硬一些,如若可以的话,大华实业预计月底就开始确定技术扩散的范围了。”月底是最后一艘合同船下水的日子。大华船业的资金积累和技术积累也会达到年内的高峰,以这个节点做技术扩散,既不会影响到大华实业自身的利益。也能趁着时间差,竞标到第二批的船舶订单。
等到这批船舶订单完成以后,大华船业会逐步减少普通货轮的接单量。这样做,虽然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几千万元的利润减少。但会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华实业的产业效率。就五年以上的周期来看,明显是提升技术水平更为重要。
苏城可是知道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一旦这些中国船厂掌握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几万吨的船只就会像是玩具似的,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普通船舶,全世界每年的需求量不过三四千万吨,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企业的夹击下,中国能得到四分之一已是侥幸。因此,一旦国内的生产能力突破了1000万吨,价格战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特点。国外的百年老店限于股东、银行之间的关系。往往注重品牌建设,以及利润的获取。在生产能量超标的情况下。他们经常是控制产能,保证利润的。
中国制造则不同,企业都是相对**的,在计划经济结束以后,既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也没有强力的””限制手段,一旦产能超标,中国企业的通常做法就是做更多的产品,然后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侵蚀其他公司的领地,以数量促利润。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的做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也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大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苏城无意在国内拼的血流成河,宁愿将这些大规模生产交给专业的制造企业。早在决定技术扩散的时候,他就做好了退出低利润领域的准备。
趁着其他国内船厂学习技术的时间,大华大约还能赚上一轮,此后,就要继续向着lng船前进了。
同样的话,落在荣尚国的耳中又不同了。
大华实业预计月底确定技术扩散的范围,那江南造船厂准备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了。
他苦笑两声,道:“真要强硬起来,那就强硬些吧。”
话说完,荣尚国也有些轻松。几十年名声的负担,似乎也卸了下来。
苏城微微点头,挽着荣尚国的胳膊,回到人群中,继续谈笑风生。
其实,清退三产公司对企业领导者来说,是很有利可图的事。不管是哪一级的企业,三产公司都是良莠不齐,好的三产公司年赚千万,不好的三产公司要倒贴承包费。这样一来,有心搂钱的领导就有了操作空间。中止赚钱的三产公司的承包合同,延续亏欠的三产公司的合同,对方若是不想这样,那就得有所表示。
”超级能源强国第四百三十九章气短”荣尚国的纠结,正说明他还没有滑落悬崖。
如果换做另一个人掌控江南造船厂,苏城对于购买它20%的股份,还会有一些疑问。
身边,苏城和旁边的人聊的更欢了。
巨型总段造船法,是真正的工业化造船法,需要的总段工厂是越多越好。对于巨型总段造船法,苏城暂时不想扩散到国外去,但巨型总段工厂并不影响。
在大华实验室密如蛛网的专利壁垒下,巨型总段造船法最关键的焊接技术基本掌握在大华实业手里。外包得到的激光测距,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也以上千万美元的价格,从外国厂商手中购得了15年左右的技术独享。就一种工业技术来说,15年的时间已绰绰有余,15年后仍不能开发出新技术的厂商,早就该被淘汰了。
此时,来中船集团找苏城的,多半是门路不通的中小型船企。他们自知实力薄弱,也没有追求全套技术的意思。确定苏城只可能转让巨型总段工厂的技术以后,就顺着这个问题谈了下去。
至多两个小时的时间,苏城就商定了7家工厂做总段工厂,加上以前向大华实业提供总段的厂商,大华船业的总段供应商已超过了10家。
这个数字,不光令边上的荣尚国吃惊不小,中船集团内,原本笑盈盈的看着外国友人的先生们,也吓了一跳。
至晚间,几家船厂的人,再次聚集到了本埠。
看几个人风尘仆”超级能源强国”仆的模样,明显是匆匆赶来的。可不是每个船厂都像江南造船厂那样设在本埠。一些地方远的,就得坐飞机赶过来,还有坐火车过来的,精神更是萎靡。
93年的国内航空业正在大发展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尚不成熟。许多线路都是隔日或者一周才有一班飞机的。火车线路倒是遍布全国,但拥挤程度也是冠绝国内交通业,紧赶慢赶的过来,总不会有多轻松。
五郎出面招待对方,私下里颇为快意的道:“让他们不早点做决定!”
表面上,他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但谈到股份购买的时候,却开始支支吾吾起来。
几个船厂顿时急了。在他们看来,苏城完全是要反悔的节奏。就是原来不愿意出售股份的荣尚国,也回到船厂,一门心思的要清掉三产公司。
对于任何一个国企而言,清理三产公司都是项巨大而困难的工作。有的人有的企业,也许要在这份工作中耗费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时光……
不过,通过此事也能看出各个船厂内盘根错节的势力,以及船厂领导层的能力。
对苏城来说,一家有能力清退三产公司的国企,至少是一家有执行力的企业,职工内部的利益纠葛也不至于太深。
6月末,最后一艘合约船交付使用,并且得到了使用方的好评。
前来大华实业的外国企业数量,也不再局限于亚洲一地。欧洲和美国的使用者,在严格的检查之后,自然””而然的将200天一艘船的故事宣传了出去。
大华得到的报见请也越来越多。
中船众再也坐不住了。
假如是私企,他们对大华实业的避而不谈估计没有任何办法,但中船毕竟的是正部级的企业,曾经的六机部的力量总是比区区大华实业要强的。
没多长的时间,丁志鹏就苦笑着打来了电话,问:“苏城,你在哪里呢?中船的老孙,找到我这里来了。”
苏城暗地里笑了两声,直接道:“我就猜他们能找到谁来做说客,没想到是丁主任您……”
“副主任,副部级。孙总经理是正部级,我得听他。”丁志鹏面对孙道孚,笑呵呵的开了个玩笑。
这次轮到孙道孚无奈了。他的正部级,在权力上面,和丁志鹏是没法比的。
本来,孙道孚是不想管下面船厂和苏城的事的。他还有一届任满,对于股权和国有资产等敏感问题,真心不愿插手。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来访的外国船厂实在太多了,这不光让孙道孚意识到了大华船业掌握的技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大华船业的上升速度。
如果让大华实业顺风顺水的成长下去,作为中国造船业的龙头企业和管理者,中船又如何自居?
当出售股份和身后名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孙道孚不想管也要管了。
电话那头,苏城笑呵呵的道:“那就坐一坐吧,下午如何?”
“下午?”
“我在京城。”
丁志鹏释然,捂住话筒说了两句,笑道:“那就下午,你来发改委好了,委里的同事,对大华船业的模式,都很好奇呢。”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四十章 哪来的订单
..苏城带着五郎和张超,郑重其事的前往发改委。
丁志鹏在发改委的同事,即使级别不高,也属于中国高层的储备干部,苏城如今也难得到这样的机会。
别的不说,再过20年以后,里面出个正部级干部根本不用奇怪,多两个国级领导,也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儿。
照苏城的想法,以丁志鹏的资历,无论请来几个相好的,估计都是前途远大的骨干,能提前认识一两位,那是再好不过了。
带着这样的心思,苏城敲开了丁志鹏的办公室。
“苏城来了。”丁志鹏亲自开门,笑呵呵的道:“秘书去布置会场了,只能我来了。坐,歇歇脚,我们再过去。”
苏城惊讶于他说的会场一词,苦笑道:“你不会把中船的领导,都给拉过来了吧。”
“哪能呢,中船的干部有七八位吧。”丁志鹏摇摇手,道:“到地方你就知道了,大家都把后面的事情全给推掉了,准备和你好好谈谈大华船业的模式,看样子,光是大华船厂,就能带动不少的就业岗位啊。”
丁志鹏说话间,笑容灿烂,与平常的严肃形象判若两人。
就某方面而言,丁志鹏是看着苏城发展起来的。大华今天的成就,和他五六年前的判断和决定,有着相当的关系。
因此,就丁志鹏的角度来说,大华的成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绝佳判断力。丁志鹏因此也愿意看到大华的成功。
他对苏城的态度,和别人相比。就迥然不同了。
苏城随意的坐了下来,笑着回道:“船舶产业链的确能够解决很多的就业岗位。不过,这就要看你们的安排了。发改委有要扶持船舶企业的意思?”
“还在调研阶段,我也想问你,你觉得什么样的扶持,能带来多少的就业岗位?”丁志鹏的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就太艰难了。
苏城想了一会,才迟疑的道:“就短期效益来说。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和‘以旧换新’一类的扶持政策,能带来最直接显著的效果,但政府的成本也将显著提高。长远来说,融资状况、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决定国内船企的根本性问题,虽然我们经常说要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但目前的状况,扩张产能和低价接单,还是中国企业存活的唯一渠道……而且,扩张的产能,也可以解决国内的就业矛盾。”
丁志鹏本是大致一问,未料到苏城竟给出了近乎精准的答案。不禁眼前一亮。
尤其是最后一段的产能扩张,和国内专家教授的观点相悖,却更现实而有意义。
这也是苏城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待90年代的问题,而做出的结论。90年代的中国人,自卑而自豪。他们刚刚买入世界经济浪潮中。刚刚开始赚到钱,但又看着国外的企业莫名眼红。
国外的企业。做的活少,赚的钱多,接的单少,得到的利润多。
因此,国人常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然而,以苏城的眼光来看,90年代的中国,哪有什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空间。
最起码的一点,这个国家有8亿的农民,再没有什么产业结构,是比中国农业的附加值更低的了。
不想办法将8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变成产业工人,这个国家的产业调整就是无根的浮萍。
甚至,90年代初期考虑农民问题,都属于好高骛远。
自93年开始的下岗浪潮,将带来5000万人的再就业问题,比德国的适龄工作人口还要多。换言之,就算1993年的中国人开始发奋图强,把德国的所有工作机会都承揽过来,也不过解决了下岗再就业问题而已。
产业调整什么的,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还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出来。
用不着苏城说的太细,丁志鹏顺着他的思路,自然而言的想了下去,最后又回过头来,问道:“看来,大华是做好产能扩张的准备了?你觉得,船舶行业能解决多少就业人口?”
“直接就业,只能说保障目前的中国船企不陷入下岗的旋窝,间接就业的话,相关配套产业……几十万人的规模想来可以吧。”苏城保守的做出估计。
1...181182183184185...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