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丁志鹏连连点头。
虽然从表面上看,外国的民选领导人,似乎很重视就业问题,而中国领导人似乎总是在说财政收入,但就本质上来说,两者是异曲同工。
区别只在于,民选领导面对的是选民,所以要说选民关心的就业问题。中国领导面对的是上级领导,所以要说领导关心的财政收入问题。
而就历史而言,中国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高层,尤其是政策制订者的艰难议题。早期的上山下乡,就是为了解决青年的就业,如今的下岗政策,也将“再就业”的问题推上了风头浪尖。
和外国领导人不同的地方是,中国的基层领导对就业本身的关注度并不高,反而是到了丁志鹏的地位,创造岗位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考虑了一会,丁志鹏猛的回过神来,笑了笑,顺手提了一个茶壶,给苏城续上水,说道:“那么多的外国企业想给大华船业做总段工厂,让不少人吃惊啊。大家还在想,大华船业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手段,继续扩张,这么看来,大华是要扩张产能了?”
“联合扩张产能。对于两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准备再做两年就放弃,从今年开始,也会慢慢减少自己制造的总段数量。”苏城说着解释道:“国内有很多2万吨以下的船坞,采用巨型总段造船法以后。能有效减少船坞的占用时间,船舶生产的速度会有一个极大的提高。不过。国内未来几年内,估计都不会兴建太多的大型船坞,大华采用平地造船法,会继续这方面的制造……”
丁志鹏听的很仔细,理解的道:“咱们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大华和中船的联合,这方面,你怎么考虑的?”
从船舶政策到中船的问题,丁志鹏转换的很是自然。
苏城也自然而然的道:“巨型总段造船法和总段工厂。是我们早就确定要扩散出去的,不过,具体哪个工厂能得到,就要看各自的条件了。平地造船法是大华船业的核心技术,不会予以转让的。”
“嗯……我赞同你的观点,竞争产生力量。不过,你要注意说法。别被人抓住了把柄。”
“嗯?”
“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大华的扩散策略的。”丁志鹏提了一句,就笑笑道:“去了再看吧。”
苏城颔首。
五郎多少有些紧张,他一直等到丁志鹏起身,往会议室去的路上,才低声问苏城:“有人不同意咱们大华的策略是怎么回事?”
苏城淡然道:“有争论再自然不过了,大华是一家私企。用不着循规蹈矩的听某个人怎么说,最终要怎么做,还是我们来决定的。”
“发改委的领导,要是让咱们更改经营策略,咱们难道还能拒绝?”
“这种场合。不会有人直接干扰咱们的经营策略的,最多是敲边鼓。让咱们自己领悟罢了。”
“那咱们要是不领悟?”
“逆势而行的领导,挺不到后面的。”苏城的声音很小,只有五郎和张超能听到。张超作为职业经理人,已经相当够格了,一些问题自己亦能想到。五郎属于家族成员,数年以来都在经营大华海上运输公司,这家大华系内最弱小和最边缘化的公司,在大的方面,仍然需要不时的提点。
五郎低着头思考。
张超了然。发改委是一个政策部门,这里面的官员升职极快,潜力十足,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判断错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哪个发改委的官员若是戮力指导某家私营企业的经营,甚至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那他的思维模式,肯定是无法帮他走上更高层的。
这样的官员,苏城即使无视了他,也不会有什么隐患。
丁志鹏到了走廊的尽头,推开了门。
苏城落后几步,又有意缓了一步,才跟进去。
“哐哐”。
里面的人有的站了起来,有的伸着脑袋看,一阵推搡桌椅的声音。
黑乎乎的几十个人,令不大的会议室分外拥挤。
苏城脚一点,险些踉跄摔倒。
怪不得要秘书布置,这里面少说有四十号人!
丁志鹏所谓的坐一坐,还真是规模庞大。
苏城一边笑着,一边观察着下方。
在场的除了中船的孙道孚、荣尚国等8个人以外,剩下的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官员。少数几人坐在前面,剩下的围坐成一圈。
“苏城,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我们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这位是我们产业协调司的马司长……就业与收入分配司的张司长……经济贸易司的黄处长……朱处长……王处长……祁蒙你认识的,如今是国民经济综合司的副司长了。”丁志鹏是副主任,比在场所有人都要高一级以上。不过,坐在前排的官员也各个手握权柄,
苏城忙忙的握手,有些眼晕的笑道:“没想到这么多人。”
“你创造的船业结构,让我们这么多人无地自容啊。”丁志鹏再次握手,拍打着他的手背,笑道:“我们的祁司长,分析了大华船业,认为你们能在数年时间里,解决数万人的就业,间接解决数十万个家庭的生活问题。这个报告,在我们发改委内部,引来了很大的震动,这不是,孙总找上了我,然后许多人都要求见见你,是不是有种大熊猫的感觉?”
下面传来低低的笑声。
丁志鹏继续介绍道:“这些年轻人,都是我们发改委的课题组成员。主要做产业和就业的问题,怎么样。与大华船业很契合吧。”
“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的标本,我也是一只有为的大熊猫了,受宠若惊。”苏城半开着玩笑。
众人再笑。
笑声之后,苏城推举到了前面就坐,面对半个圈的发改委官员。
这些年轻的发改委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低级干部,只是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辉。正踩在无限宽广的金光大道上。
对他们,以前的苏城只有羡慕的份。如今却能淡然处之。
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官僚是不行的,但一个国家,只有优秀的官僚更糟糕。
双方的位置,正说明大华实业踩在正确的时代步点上。
很快,前排的几个人。开始很随意的聊天似的询问起来,说的内容,与丁志鹏前面说的差不多。苏城尽管收敛了一些,回答的问题还是引来阵阵争论。
产业化的问题,说了大约半个小时,期间不断的有年轻干部起身询问。
苏城正襟危坐。回答的相当认真。
丁志鹏在旁都觉得苏城的表现过于正式,小声的提了一句。
苏城装作没听见,仍然是极度认真的姿态。
眼前的年轻干部,可不会永远都是年轻干部,几个苏城听说过名字的人。未来指不定能走到哪一步。第一次的印象,可是相当重要的。
而年轻干部们。坐在部级领导的身后,心理的感觉又不同。
能与领导谈笑风生的苏城,面对自己如此认真,心生好感是很自然的。几个人问着问着,问题就超出了船舶工业的范畴,苏城也毫不犹豫的作答。
这样的做法,除了令人受到尊重,还充分的显示了苏城对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判断。
自从做了周老的幕僚,苏城多次参与对外政策的研究,也深入的整理过自己所了解的后世信息。
就算苏城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足够开一场演讲了。
有意无意间,苏城更是借着一个有关产业的问题,做出预言,道:“就亚洲形势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将持续维持优势。日本的年功序列和目前的公司体制很难持久,而韩国的贸易壁垒将持续增加。亚洲四小龙的风光会在四五年内被打破,他们的产业模式恐怕很难继续下去。此外,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万维网和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发展,不仅会改变世界产业的模式,而且本身将会创造极大的价值。我所说的极大价值,是远超想象的价值,它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对苏城来说,这是一次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双方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知过了多久,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觉得话题扯远了,开口笑道:“苏董,对于船舶产业链的问题,你怎么看?”
他一说话,其他人自然不会继续追问前面的偏门问题。
苏城避重就轻的笑笑,道:“每出口1万吨的船舶,大概就可以解决100多人的就业,船配产品的本土化率越高,间接解决的就业就越多。大华实业是两条腿走路,但倾向于船舶本身的制造,对于船配产品,我们倾向于外包采购,希望国内的供应商能因此而成长起来。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必要全线追逐船舶产业链,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做专做精是比较好的方法,成功的几率比较大,竞争力也比较强……”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几个总段工厂在国内呢?”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满面红光,借着苏城的话头,道:“听说大华已经批准了8家外国船厂制作总段,这是好事,但对咱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吧。虽然说竞争机制是一个好的机制,但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均衡,给咱们的工厂几年喘息时间,对大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吧。”
苏城轻笑两声,道:“陆司长请放心,一旦我们决定了国内的总段工厂,对于有股权的工厂,肯定让保证他们能开工充足的。”
“这样就最好了。”得到苏城的一个小承诺,陆司长就比较满意了。正如苏城之前猜测的那样,他可不想背上“指手画脚”的名声。
“苏董,开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吨的总段?”荣尚国像是上好了发条的布谷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所有船厂中,最不能损失大华订单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订单的,因此非常关心这个议题。
苏城歪着脑袋,笑道:“开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总段,就要多少总段。”
荣尚国好险吐出一口“不可能”,转头笑道:“我们江南造船厂,希望能在年内,建造3个总段工厂,按照苏董以前说的规模,总段工厂同时开工2个总段,2个月内完成。那我们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个总段,总吨位7万吨到10万吨……”
“没问题。”苏城想也不想的就点头。
荣尚国愕然,见苏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话也不说了,苏董,各位,我在这里做一个保证,只要江南造船厂能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们保证今年下半年,完成10万吨的总段制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万吨的总段制造,造船总吨位突破百万吨!不但不要国家补贴,而且上缴利润!”
“说的好。”好些人鼓起掌来。
只有苏城这边,五郎、张超和他的表情都有点怪异。
荣尚国察言观色,不由问道:“苏董,大华是什么意思。”
“嗯,对于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我们有一个基础要求。”
“嗯?”
苏城摊开手,道:“我们要求,凡是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万吨的制造任务,明年的总段制造要超过百万吨。”
会议室内,顿时冷场了。
荣尚国的豪言壮语,也只有这个要求的三分之一。
当然,江南造船厂的总产能,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但刚刚建立的总段工厂,和刚刚得到的总段造船法,又如何生产这么多的船舶总段?
更令荣尚国无法理解的是,市场是否有这么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问道:“订单从哪里来?哪里有这么多的订单?”
……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四十一章 订单问题
..“各关联船厂,如果无法得到足够的订单,可以和大华船业签订总段制造的单子。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就是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稳定利润。”苏城说的意思很明确,就算各船厂自己拿不到单子,光是大华的总段需求,就能喂饱他们。
但是,苏城的自信无法感染其他人。
荣尚国一副怀疑的神色,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反驳苏城。
孙道孚身体晃动,坐不住了。
他本来打定了主意不说话的,但苏城的话太过了。
孙道孚不得不站出来,道:“苏董,谈合同可不能放卫星啊。半年做30万吨,明年做100万吨,按照你说的3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那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吨,这还不算大华自己的产能和其他5家总段工厂的产能。中船集团一年的订单才多少!国内船舶的需求量才多少,别说能不能做到这个产能,真的做到这个产能了,其他船厂又怎么生存?”
他是中船的总经理,自然希望旗下的企业都能健康的活下来。良性竞争是他欢迎的,恶性竞争就不行了。
在他看来,苏城的做法就是恶意竞争。假如8家中船的船厂活了下来,中船下属的其他船厂死掉了,那他这个总经理,又会变成什么?
整个中船集团,目前积累的订单数量也不过500万吨,这是未来两三年的产能。
””而以大华实业目前的计划。500万吨怕是不够他们一年消耗的。
如此一来,今年的销售额是高了,明年难道喝西北风去?
发改委的官员。对于国内的各种数据也很熟悉,听到孙道孚的话,由不得怀疑。
五郎最见不得苏城被怀疑,顾不得对方的身份,高声道:“谁说大华船业做的好了,就会让其他船厂活不下去?我们如今接的订单,全是2万吨以上的轮船。多在国外,中船何曾听说,大华有在国内大量竞标?”
“全是2万吨的轮船?还多在国外?”孙道孚不太相信。
苏城笑了笑。道:“2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船业基本不会参与竞标了。以前收到的订单完成,或者转出以后,大华船业将会停止分段造船法等工法的使用。专注于总装总配。”
孙道孚仍然是将信将疑的道:“只做总装总配。不会令总利润太低吗?”
从利润率来说,总装总配的利润当然要比整船自己造高的多。但总利润方面,还是自己制造来的多。毕竟,总装总配要输送利润到总段制造工厂去。
以国内穿企目前的状态,孙道孚其实更在乎总利润。因为他们拿到的订单数量偏少,且以小船居多。
以己度人,孙道孚不觉得苏城会完全放弃整船制造。
..””苏城却是完全相反的想法,笑笑道:“只要订单做上去。总装总配的总利润反而会更高。”
“那还是回到了订单的问题上。”
“我们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订单。”
“船舶是很贵的。客户不会光盯着成本来说话。许多外国客户的要求,算下来根本不赚钱……”东南造船厂的老总,说起这个问题来,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孙道孚捏着指头算了一会,也说:“大华放出去的总段工厂有10家了,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年能提供上千万吨的总段,算上国内3家总段企业消耗100万吨的总段,大华今年的总装总配,要超过700万吨,这就是300艘船……太难了……”
要是15年或者20年以后的中国船企,就不用这样抠吧了。那时候的中国船舶行业,每年获得的船舶订单,轻松超过1000万,手持订单三四千万都很正常。
就是现在的韩国企业,从87年开始发力,五年下来,也能达到每年千万吨的水平。这也是得益于世界船舶制造业的转移。
然而,中船完全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们的目光仍然放在国内,期望着借用行政垄断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利润,只要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就满足了。
在国际竞标的过程中,荣尚国的表现就是中船的表现。它们的保守和利润计算方式,根本无法跟上船东的思路,偶尔能得到几艘船的订单”超级能源强国第四百四十一章订单问题”,靠着国家外汇补贴,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至于船舶设计、船舶设备等等,中船更是落后的厉害。
相对于新兴的工厂,中船的负担是极重的。但凡是船舶上能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他们就希望使用自己集团下属工厂生产的。以90年代中国制造的水平,船东自然是相当的不愿意。
可以说,无论是价格、服务还是产品质量,中船都已经落后于世界主流了。
这个时候,哪怕大华实业只是一家山寨工厂,也比他们的尾大不掉要更加生机勃勃。
苏城听着孙道孚的话,怜悯的道:“没有你算的那么多,平均4万吨一艘船,不到200艘就有700万吨了,这还不包括超大型的特殊船舶,比如海上浮式储油船。”自从中远船务在中船的压力下,放弃了与大华的良好关系,他们从大华实业得到的资源也在减少,海工装备的劳务合作,也渐渐的没有了。否则的话,以前如海上浮式储油船都是交给中远船务加工制造的。
“200艘船,大华有200艘船的订单吗?”孙道孚重复了两遍这个数字。
苏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标,今年下半年,按照各总段工厂的要求,只用准备60艘船的订单就可以了。”
他降低了一些目标,孙道孚顿时觉得自己问到了点子上,忙道:“这么说,大华目前有60艘船的订单了?”
60”超级能源强国”艘船,孙道孚都不相信。剩下6个月的时间,60艘船意味着每月10艘船,也就是3天一艘船。
这是什么概念,中船集团下属的工厂,3个月也不一定能做一艘万吨巨轮。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船厂,有些只剩下修船的业务了,即使如此,3天也不可能修好一艘船?
一家成立才几年时间的船厂,超过整个中船集团?除非失心疯了,没有哪个中船人愿意相信这种事情。
苏城从大华船业开始做海上钻井平台,就开始关注国内船舶业了。只是以前的时候,大华船业尽量减少制造业的份额,专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技术开发。
如今,真的涉足这个圈子,苏城才感觉到了沉重的暮气。
60艘4万吨级的船,才是250万吨左右的载重量,甚至不足以替代中国企业10%的需求。
就是这样,孙道孚堂堂正部级的官员,还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
突然之间,苏城就没有说话的意愿了。
他微微抬了一下头,对张超道:“你给孙总,还有大家,说一下大华船业目前的订单情况吧。”
“好的。”张超清了清嗓子,面对正襟危坐的众人,有些骄傲,又有些叹息的道:“大华船业目前获得的订单总数是116艘船,手持订单总吨位超过500万吨,今年”娱乐秀”需要交工的船舶数量是28艘船,总吨位超过100万吨……”
孙道孚朦胧中有种看自家数据的感觉。
手持订单数,交工数量等等,都和中船很接近。
所不同的是,中船集团下属有几十个船厂,有几十万工人,而大华船业才有1万多人,建立仅数年。
孙道孚更加无法理解的是,大华船业刚刚交工9艘船,哪里获得如此多的订单?
和他有相同疑问的不止一个人,平江造船厂的总经理,就率先问了出来:“最近几个月,全球放出的船舶需求,也没有50艘船吧,大华船业哪来的116艘船的订单?”
“收购的。”
“什么?”
“我们收购了3家船厂,将他们持有的订单,全部纳入囊中。”苏城咬字清晰。
中船人一阵发愣。
想死他们,都没有人想到这种手法。
国内的船舶企业,别说是收购了,20%的股权,在高压状态下,都不敢轻易放出来……
至于全资收购,得到对方的订单,这样的事情,国内船企是想都没想过。
改革开放15年,中船尝试过走出去,尝试过为国家赚外汇,唯独没有想过,怎么弄一笔外汇购买国外船厂。
对90年代的国企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收购一家船厂要多少钱?1000万美元不够吧,3000万还是5000万美元?那是多少亿人民币?
而且,收购来的国外工厂怎么管理?厂子里的车间主任,可没有一个懂英语的。
甚至找遍厂子,也没有几个英语滑溜的人。总不能就因此派到国外做分厂长吧?
在座的中船领导,完全处于思维混乱了。
发改委的人才不管这些,一个年轻人眉飞色舞的站起来问:“苏董,这就是资本运作吧?你们怎么想到,要收购国外船舶企业的?”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四十二章 联合
..“其实是对方找上门来的。”苏城简单的解释说道:“前两年,国际造船市场委靡,订单价格一路下滑,一些东南亚的船企怕支撑不下去,吃进了不少的订单。今年以来,船市恢复,原材料价格却有所上涨,一些船企做一艘船赔一艘船,他们发现我们不愿意转让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干脆把船厂和订单一起转让给我们……”
“他们做了亏损,大华就不会了?”年轻的课题组成员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苏城看看旁边的中船人,道:“我们的成本比他们最少低三成。所以,就算是以前的订单,仍然有利可图。当然,有新订单更好。”
他其实没有说全。对一家船厂来说,有低价的订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低价订单。
无论是多低价格签订的订单,它本身肯定是比原材料贵的。船企有可能亏损的部分,只是人力成本的投入和设备折旧。低价订单就算不赚钱,至少能弥补人力成本和设备折旧,相当于船厂的保底工资。中间只要夹杂一些高价的订单当奖金,船企不光不会亏损,而且能活的很滋润。
然而,大华实业介入市场,使得高价订单几乎不存在了。
蜂拥而出的大华人,将市场上的订单一扫而空,只要想,苏城就能把价格做到他们的成本价,同时盈利百分之二三十。对于不缺乏低价订单的船企来说,大华实业的出现。比经济危机还要可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