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天地烈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口水的老鸡
为了重新对高丽用兵,绢之国必须重新调整战略态势才行,与兵部及诸将商议的结果,王汉新当初的提议成了最佳的选择。绢之国以主力对付突契,而以安东都护府的兵力对高丽进行不间断的,有限规模的作战,从战略上拖垮高丽孱弱的经济。
以安东都护现有的兵力和武将而言,要完成这个任务还稍稍不足,为此刘龑准备从青州,徐州和豫州地区抽调一部分兵力进行补充。可是就在此时,绢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刘龑不得不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王汉新的预言不幸言中。比王汉新说的还要糟糕的是几乎在同一时刻出了三件大事,首先就是卫州地区的百姓没有生路,被逼造反了。紧接着颍州地区的邪教也跟着起事,蜂拥而起的教徒们攻击官府衙门,烧杀掳掠,荼毒一方。这两件事还没完,蜀中又出了一个更牛的人,此人名叫钟意,他纠集了上千蛮族攻陷了三个县城,然后公然自称大蜀皇帝,与绢之国分庭抗礼了。
绢之国面对这突然出现的三个状况,一时有些手忙脚乱起来。(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七十一章 五 对策
针对这一突发状况,刘龑召集了重臣们一起商讨对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新任的辅国将军王汉新也得以出席,这标志着王汉新得以进入了绢之*事决策的最高层,当然这个时候在列席者之中他的官阶还是最低的。
与会者以兵部尚书安靖边为主导,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安靖边认为这三股势力之中首先应该予以彻底剿灭的非伪大蜀政权莫属。虽然所谓的大蜀政权其实只是蜀地边陲的三个人口稀少的小县,但是绢之国自立国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种境内有人自立称帝的情况。其危害固然不大,可为了防止有人效仿必须以最快速度予以消灭。颍州的邪教由来已久,其根深蒂固的程度可能比朝廷想象中更加庞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想要将其消除实非一日之功,既然不是一日之功,那么自然可以暂时押后些。而卫州的民变主要原因在于饥民闹事,只要朝廷派出官员安抚,加上发放粮食,应该很快就能平息下去,那些乱民一旦被分化之后,有冥顽不灵者再由朝廷出兵消灭即可。
安靖边的提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与会的多半都是文官,领兵打仗的事情他们一来是不会,二来是根本不会轮到自己,那么具有军事指挥经验的兵部尚书这么说了,别人自然不会反驳,即使想要反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可是刘龑注意到有三个人对安靖边的提议不置可否,而这三个人正是他最想听取意见的三个,那就是殿中少监伍思成,兵部侍郎薛伯仁和新任辅国将军的王汉新。
“薛侍郎,不知你对安尚书的计划有何看法?”刘龑首先问的当然是官阶最高的薛伯仁了。
薛伯仁站起身来行了一礼,又朝安靖边欠了欠身。道:“陛下,微臣以为安尚书此议善则善矣,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伪蜀政权地处偏远。道路崎岖,进军不便。易守难攻。出兵多则负担太重,且无法及时展开兵力,无法形成优势,出兵少则又无法快速平叛。依微臣之意,不如重金收买周边的各族头领,让他们联合进兵剿灭为上。”
“薛大人此言差矣,”安靖边立刻提出反驳:“那蜀地周边的蛮族,狡诈贪婪。非重利不足以动其心,而且一旦他们剿灭伪蜀成功却盘踞在当地不肯离去的话,又该如何对付?”
薛伯仁还没有开口,处于末席的王汉新突然冷笑了一声,这一声特别响亮,以至于屋内的所有人都听见了。安靖边脸上一红,怒道:“王大人何故发笑?难道有什么高见吗?”
王汉新只是站起身来唱了一个诺,道:“不敢,小将只是觉得两位大人的立论根本都错了,却在争论谁更错误。所以发笑。”
王汉新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他无法无天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可若说是对安靖边不敬还有情可原。这薛伯仁乃是将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老上司,王汉新居然也毫不给他面子。
薛伯仁脸上也有些僵硬,道:“那你来说说我们错在哪里好了。”
王汉新笑着朝薛伯仁行了一礼,道:“薛侍郎勿恼,非是两位大人的对策有误,而是此议从一开始的重点就搞错了。三处变乱,究竟何处最重,何处最轻?该如何取舍,权衡利弊。且听小将一言,众位大人便知分晓。
首先来说伪蜀政权。以小将来看。此处是最为无关紧要的一处。小将从伍少监处得知这个钟意不过是个莽夫而已,他因素日结交当地的地痞混混。渐渐成为一霸,此次更是丧心病狂的公然对抗朝廷,可见此人有勇无谋。且看他才不过拥有三个贫瘠小县就匆匆称帝,就可以知道此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寻常百姓断然不愿与他为伍,因此纵然他起兵时声势浩大也不足为惧,即使朝廷不派兵剿灭,他们自己用不了多久也会自相残杀起来,到时候只需当地军队就可以轻松剿灭。如果此时朝廷贸然出兵,不但费钱费粮,还有可能使得伪蜀政权里的那些贼首们被迫联合起来,反而难以剿灭。因此小将以为三处之中以此处最为无关紧要。”
薛伯仁听了以后拈须微笑,看来王汉新所思所想与自己并无二致,他原本想借着反驳安靖边的机会,将这一想法逐渐引导到这个话题上来,没想到王汉新居然抢先一步跳出来说了。这样自己非但不用得罪顶头上司安靖边,又能得出满意的结论,何乐不为呢?当下便听王汉新继续往下掰。
王汉新又道:“再来说说这颍州的邪教。这邪教存在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最近几年却突然崛起,其中必有古怪。以它扩张的速度来看,实在不容小觑。若给他时间继续壮大的话,恐怕会波及周边各地,到时候将更加难以收拾。百姓受到他们的蛊惑和裹胁,不得不从,因而这一股会相当难对付,必须趁着他们羽翼未丰之时予以剪除,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最后来说说卫州民变。以小将之见,此处最为紧要。饥民闹事不假,但饥民造反性质就不一样了。寻常百姓谁会冒着满门抄斩的罪造反?除非是除了造反已经不可能再活下去的情况下。由此可见卫州的局面已经到了何等险恶的地步,而朝廷在卫州百姓的眼里已经失去威信,才迫使他们拼死一搏,做出这种举动来。在座的各位大人,包括陛下在内,小将想请问一下,天子何以统领天下?天下是什么?天下便是这无数升斗小民所组成,民心所向便是天子统领天下的根本!如今卫州的百姓可以起而造反,可见陛下在卫州的施政是失去了民心的!如果不能重新取得卫州百姓的心,那么这些乱民怕是无法根除的。这不是光靠一支大军进剿就能解决问题的,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卫州民变远比颍州邪教和伪蜀政权来的险恶,难办。
综上所述,陛下和各位达人应该能够明白这三件事之中孰轻孰重,又该如何解决才是上策了。”
刘龑看着王汉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自己果然没有看错,这小子不但有过人的见识,而且巧舌如簧,更关键的是一个连皇帝都不怕的愣头青,不管是谁的面子他都敢驳,朝堂之上有了他在,风气就会大为改观。这果然是个好用的棋子。(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七十一章 六 任命
王汉新的说法有理有据,就连安靖边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些道理。经过半天的商议之后,先卫州,后颍州,末伪蜀的办法被确定了下来。
用过午膳之后,众人继续商议该如何平定这三处的乱局。由于刘龑基本采纳了王汉新的提议,因此群臣都互相推诿,试图让王汉新先发言,然后觉得是否附议。薛伯仁和伍思成则乐于让王汉新冲在最前头,也不肯多说什么。王汉新也当仁不让,并不推辞,他认为对于卫州当恩威并施,不但要派军队进驻稳定大局,同时朝廷也要调派大量的物资作为后盾。由于卫州地处南北交通的要冲,运输物资并不是特别难,但是调集物资就有些棘手了,这无疑意味着对突契的作战会受到影响,物资不足的军队是很难有大动作的。
对于颍州地区则应该在进行打压的同时加强情报工作,由于之前邪教的行事诡秘,他们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始终是个迷。王汉新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破坏邪教的组织结构,同时杀死他们的领导者,这种依靠个人魅力来统治的组织往往一旦最高领导人死亡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手掌,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消灭这股邪教势力。
对此刘龑表示同意,而查访邪教底细的工作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伍思成的头上。接下来的议题就是该有何人领兵出征了。安靖边对于自己的提案被否决终归心存不满,再加上他年纪偏大,地位又高,这种讨伐的事务并不适合他;兵部侍郎薛伯仁腿伤还未痊愈,况且即使痊愈了也无法骑马作战,因此也不适合领兵。其余留在京城的将领多半缺乏统领大军的经验,因此在会议上表现活跃的王汉新便成了首选,加上这提案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刘龑当然倾向于委任他领兵出征了。
可是问题在于需要平定叛乱的有两处,而王汉新则只有一个人。另一路该由谁领兵呢?此时兵部尚书安靖边建议让王汉新全权负责此次的讨伐。按照他的说法,既然王汉新觉得这两处一急一缓,那么便可分出先后,与其把朝廷讨伐军的力量分散成两股,倒不如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来得有效。谁都听得出安靖边的建议有故意作弄王汉新的意图,毕竟卫州的叛乱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平定谁也说不准,而颍州的乱局也不是能一直等下去的,一旦顾此失彼的话。那么王汉新必定是一成一败,甚至两处都面临失败的危险。可是一来安靖边的说法也有其道理,二来派别人领兵刘龑还确实不太放心,因此刘龑询问王汉新是否可以胜任同时剿灭两处叛乱的大任。
王汉新看了看安靖边,然后朝刘龑行了一礼道:“启禀陛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又何况臣这身为将军的人呢?陛下若有差遣,臣万死不辞!只是有一点,臣不过是从五品上的辅国将军,若领军出征。遇到需要当地官员配合行动的时候,臣品阶尚在他们之下,又如何能驱使得动呢?若是因此而耽误了大事。未免得不偿失了。”
刘龑见他还没出征就向自己讨封,不禁又气又笑,斥道:“你今年不过二十一岁,已经是从五品上的辅国将军了,还要怎样?朕倒有心封你个一品呢,只是你若得胜还朝又来讨封,朕还有什么可以赏你的?也罢。就加封你为正五品下讨逆将军好了,赐你节仗,讨逆期间你可以临机专断。地方官员你可以任意调遣,这总行了吧?”
“臣谢主隆恩!”王汉新闻言大喜。当即跪下谢恩。他所要的并不是什么官位,而是刘龑说的节仗。能够临机专断就能不受中央节制。没有了安靖边的掣肘,他才能后顾无忧的展开军事行动。
决定了出征的人选,刘龑随后便让王汉新去南北大营挑选人马。毕竟王汉新来到长安时是孑然一身,如今要领兵却连一个昔日的兵卒都没有,因此刘龑让伍思成提供了一份南北大营的详细资料给王汉新,以便他能从中选出最精锐的部队。谁知王汉新在步兵中只是随便挑了一万五千人,却在骑兵营中挨个儿挑选了两千精骑。
刘龑听到了伍思成的报告以后笑道:“看来这小子又要搞快速突袭这一套了。”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薛伯仁,刘献之还是王汉新都是一样,他们十分注重骑兵的高机动性,只不过王汉新和另外两个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对于骑兵的统御和快速进攻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可是对于步兵作战和防御就不太擅长了,这一点要等到多年以后才得以改观。
选定了人马,王汉新再次秘密面见了刘龑,提出了一对要求之后,这才心满意足的带着一万七千名士兵向东开进。
出了长安城才五天,士兵们就发现这位恶名在外的“红虎”果然不是一般的可怕。出兵的第一天,大军只行进了三十里。这种行军速度对于士兵们而言是非常轻松的,而王汉新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和惬意,所有人都没想到第二天的行进目标是一百里,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全部都是一百里!
就算没有携带着武器装备,士兵们连续四天每天走一百里也已经很是疲惫了,更何况还是负重状态下呢?每个步兵都累得精疲力竭,一搭好营帐就倒头大睡再无别的要求,可是却没有人羡慕那些骑兵,因为骑兵比步兵更累。虽然一百里对于骑兵而言是很轻松的距离,几乎用不着消耗人的力气,可是王汉新每天带着这些骑兵都是高速挺进一百里,然后他们要为步兵们准备除了搭建营帐之外的一切。包括寻找宿营地,寻找水源,运输粮食,砍柴做饭等等。在步兵到来前他们必须全部完成,然后还有艰苦的训练等待着他们。
从第六天开始,王汉新又恢复了每天三十里的行程标准,这让许多士兵大惑不解,可是从这一天开始,士兵们每隔三十里就能找到一个建成的宿营地,却始终没有见到过骑兵的踪迹。(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七十一章 七 雷霆一击
卫州的情况远比朝廷受到的报告更为严重,由于当地官员的隐瞒,报告中的起义军规模被大大缩小了。卫州地区参加起义的民众数量达到了几乎九成之巨,可以说除了城镇内的居民外,所有活下来的没有逃亡的百姓全部参加了这次起义。
这次起义的首领是一个名叫周嗣义的人。要说起来周嗣义在卫州还算是大户人家,这次的大灾对他而言并不会构成太大威胁。可是他与其他大户不同的是,他将家中蓄积的粮食都拿出来救济灾民,甚至还变卖了家产,然后从那些囤积粮食的富户那里购买粮食,也正因为如此他几乎倾家荡产却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但是周嗣义本人却压根儿没起过要造反的念头,他会成为起义军领袖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结交的两个江湖上的朋友——陈世化,陈世杰兄弟。
这两个人都是绿林道上有名的侠士,只因卫州百姓连年遭难,这两人听到消息后便前往卫州,找到了好友周嗣义,三人一起救济当地百姓。可是周嗣义财力再多也是杯水车薪,这一年多以来越来越难以维系,陈世化和陈世杰便暗地里商议,与其坐吃山空,不如借着周嗣义的威信领导人民起义。经过这两人的暗中活动,他们渐渐掌握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成功的举起了义旗,这群豪杰们一致推举声名在外的周嗣义为首领,共同为拯救卫州百姓而战。
周嗣义可以说是被赶鸭子上架推到了这个位置之上,尽管他本人对于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并无异议,可是他对于起兵造反来抗争还是有些犹豫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同意加入起义军之中的。事实上周嗣义答应担任起义军的领袖就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像这种起义就算能一时风生水起却难以持久,尤其是朝廷一旦派出重兵围剿自己的话,这些没有战斗经验的义军是难以抵抗精良的官兵的。到时候自己会面临什么下场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周嗣义思前想后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决定用他自己的一条命来挽救这千千万万的百姓免于冻饿而死。
成为领袖之后,周嗣义所采取的行动也并不苛烈。他只是把攻击目标瞄准了那些囤积居奇的大户们的粮仓,而拒绝伤及人命。按照他的说法。起义军所要解救的是挨饿受冻的百姓们的生命,而不是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可官府并不这么想,卫州的官员们很快就派出了征剿的官兵。在陈氏兄弟和一般绿林好汉的帮助下,起义军仅仅凭借简陋的武器就成功的击退了进剿的官军,周嗣义由此声名大振,投入他麾下的百姓越来越多,事情还是朝着他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成千上万的百姓蜂拥而来。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大量的老弱妇孺。
起义军的规模扩大了,问题反而变多了起来,这么多人这么多张嘴,要喂饱他们就不是打劫几个为富不仁的大户的粮仓能解决的事情了。起义军的规模扩大了不止二十倍,可是战斗力却下降了,因为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力逃亡外地的老弱妇孺,不能依靠他们去打仗,非但如此,还必须分出兵力来保护他们的安全。为此周嗣义不得不铤而走险,连续攻克了卫州十四县中的五个。打开了官仓赈济百姓。这么一来他在卫州的威望越发如日中天,就连周边地区遭灾的百姓都有不少来投奔他,于是他就只能在继续扩张这一条路上走下去了。
周嗣义虽然不是行伍出身。但是也明白情报的重要性,他一直最为担心的就是朝廷对此事究竟会如何反应,当他连续攻克五个县,并且再次打退卫州官兵的第二次进击之后,他明白卫州的军队已经无法对抗自己,那么之后要么就是附近几个州联合出兵,要么就是朝廷亲自出兵了。
王汉新的部队离开长安后不久,周嗣义就得到了朝廷出兵的消息,只是在此之后的消息混乱不堪。让他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情报系统并不完善,所获得的消息数量不够。准确度也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王汉新的部队行进速度忽快忽慢。让人难以掌握动向。正当周嗣义还在判断对方的行军速度究竟是每天三十里还是每天一百里的时候,王汉新的骑兵部队就已经展开了第一次攻击行动。
这比周嗣义所设想的最快速度还要早了整整五天时间,他最南边的部署就遭到了官军的突袭。由于王汉新的骑兵部队突然发起了攻击,加上起义军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五千士兵仅仅在敌方一次冲击之后就呈溃走状态了,作战结果是战死一千七百人以上,其余都败退而回。
紧接着西路军和北路军先后遭到了突袭,结果和南路军大同小异,在损失了近三成兵力以后溃败而回。还没等周嗣义缓过神来,东路军也惨遭厄运,这一次更是损失了超过两千人以上。仅仅六天的作战,周嗣义的四路大军就全部败北,起义军损失了近八千人,这已经接近了周嗣义全部作战兵力的三成。更关键的是周嗣义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四路大军,那就意味着除非再派出大军去攻克新的县城,否则他的粮食很快就会见底,到时候那数万无助的老弱妇孺将再次面临饥饿的局面,而连续的失败也大大打击了义军的信心。
不能再这么下去,必须打赢一仗来鼓舞士气。周嗣义想到这里立即召回了陈氏兄弟俩,与他们一起商议该如何对付这支突如其来的官兵。
根据这四次败战的结果来看,官兵并没有全数到来,他们仅仅是约两千名骑兵。这一点对于起义军是非常幸运的,尽管骑兵作战能力很强,可是数量毕竟还算少的。没有大队人马的跟进,他们的作战效能毕竟有限,这一点从他们四次作战都不能全歼己方部队就可以看出来。基于这一点,在敌军大队人马到达之前消灭这支骑兵部队就很关键,同时也是个良机,只要在不利于骑兵发挥的地形中就能利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取胜。为此陈氏兄弟选择在牛背山附近设下埋伏,然后引诱这支骑兵进入伏击圈,利用山地的优势围歼这支骑兵。
“两位兄弟,你们传话给所有作战部队,这次官军的指挥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红虎王汉新,听说他在高丽是杀人如麻,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的,如果和这种人作战,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必须要大家竭尽全力才能取胜!”周嗣义最后叮嘱道。
“放心吧,大头领,我们一定会让士兵们的士气冲天的。”陈氏兄弟异口同声的答道。(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七十二章 一 计中计
要把官军引诱到牛背山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义军全部都是步兵,一旦与骑兵遭遇以后就算想要败退回牛背山也绝非易事,可能还没等到进入伏击圈就已经全军覆没了,而且就之前的四次战斗来看官军进退有度,并没有穷追猛打的行为,要诱敌深入就更加困难了。△↗頂頂點小說,
为了达成作战目的,周嗣义亲自领着七千人马作为诱饵在牛背山一带行动,而将伏击的任务交给了陈氏兄弟。周嗣义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打头阵,而是他确信只有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才不会轻易溃散,而且就武艺而言自己确实不如陈氏兄弟,可是自己却在指挥能力和冷静判断上却胜过他们一筹,这样重要的战役他无法让别人来担任如此重任。
经过两天的虚张声势,王汉新的骑兵果然被吸引了过来。面对王汉新骑兵的突袭,早有准备的周嗣义还是差点败下阵来。由于双方的装备相差太远,义军的士气再高昂也是血肉之躯,面对王汉新的骑兵突袭实在难以招架,若不是这支骑兵并非王汉新以前所统率的虎卫营的话,恐怕周嗣义早就兵败身亡了。
不过这样的窘境正是周嗣义希望看到的,如果两军打个旗鼓相当的话,那么自己的败退就显得很做作了。既然部队竭尽全力也抵挡不住,那么撤退就是正常的举动了。周嗣义指挥着部队且战且走,在连续四次破坏了王汉新企图包抄自己后路的行动以后,周嗣义总算接近了预定伏击位置。
总算接近成功了。周嗣义心中如此想道。说实在的此刻他已经感到心力憔悴了。自己能做到这一步实在应该说有运气成分在里面,眼看着伤亡已经过半的部队终于进入了预定的伏击圈。周嗣义奋力逼退了尾随而来的骑兵的追击,率领断后部队撤进了预定的山谷之中。
奇怪的是这次王汉新的骑兵并没有再贴上来。周嗣义不禁有些不安起来:难道对方尾随了一路竟然在这最后的关头谨慎起来了?那样的话自己岂不是功亏一篑?
正在他心下盘算的时候,忽听得四周杀声四起。周嗣义心下大惊,暗道不妙——陈氏兄弟怎么会在这种紧要关头按耐不住杀出来?一旦被敌军发现意图,步兵怎么追得上骑兵的速度,那不是全盘落空了吗?
下一瞬间周嗣义才感觉到情况不对,这并非是陈氏兄弟杀出来了,而是陈氏兄弟正在和什么交战!更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自己在四周埋伏下的部队竟然全都在与敌军交战!
这绝对不是两千骑兵能办得到的事情,除非......除非是官军的大队人马已经赶到!
1...140141142143144...2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