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天地烈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口水的老鸡
“......是。臣谢主隆恩。”伍思成犹豫了半天,只能跪下谢恩。从这一刻起,伍思成踏出了他作为绢之国名臣的第一步。
转过天来,刘龑便对外宣布将要在先皇葬礼之后册封华妃为皇后的消息。
消息一出,举朝震惊。这个消息虽然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可它的确是出人意料。之前所传的太子刘龑与太子妃不和,见了面连话都没有的消息早已深入人心,所有人都认为皇上刘裕通企图通过和中立派的平国公联姻来拉拢中立派的举动遭到了重挫。可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新皇刘龑此举明显是要拉拢中立派了,这一举措让韩可民一党的人大为恐慌,一时之间简直不知所措。
紧接着刘龑又抛出了第二颗炸弹,太医证实了皇后已经怀有两个月身孕!
这颗炸弹顿时激起了更大的波涛。这无疑向韩可民一党说明了皇上册封皇后并不是要与皇后修好以拉拢中立派,而是早就已经开始了与皇后的修好,甚至都已经开花结果,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嫡出的皇子或者公主问世了。
得知这一消息的李太后差点没把自己的寝宫给砸了!自己千算计万算计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华妃给算计进去了!看不出来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妮子竟然摆了她一道,闷声不响的与刘龑结成了同盟,只怕暗地里和中立派早就已经勾结好了,自己现在在拉拢中立派这步棋上又落在了刘龑的后面!深知中立派势力绝对不容小视的李太后又惊又怒,最终决定修书一封给突契大汗阿比契力尔——如今再要夺回优势,光扳倒一个宗室皇叔已经不够了,必须借助外部势力的力量来打破现在的格局,哪怕这个势力有可能会引火烧身也好过让刘龑稳居高位不能翻身。(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八章 七 兵变
关于刘潜的这次谋反,后世的史学家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尽管最后这一行为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双方论战的焦点就在于刘潜起兵的动机上。持正方意见的人声称刘潜在不能判明所接到的密函的真伪的前提下,依然率军南进,这显然是他本身也有意利用这次宫廷的内斗渔利的表现;而反方的人则表示刘潜手握十五万大军,却只率领五万人南下,并且在南下的同时还加强了北部边关的防御工作以防突契乘虚南下袭扰,这本身就说明了刘潜的本意还是在维护绢之国的利益,是为了维护皇族正统的权力。
而实际上,刘潜的行为可以说是兼而有之。他维护国统的心思是很明确的,可要说他没有趁此机会强化自己的地位的心思,那也未免把他想得太过高尚了。由于长期受到刘裕通的打压,造就了刘潜谨慎过头的毛病,这也影响到了刘潜在此次南下行动中的决心不那么坚决。这也给了后世的史学家众说纷纭的诸多凭据。
当刘潜派出的五千骑兵在河中府受到阻碍时,刘潜的大军刚刚开进到晋州,还没有离开他实际的管辖范围。原本兵贵神速,可刘潜却显得慢慢吞吞,这固然是因为他本身心里的不确定,同时也是刘潜一心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取更多正确情报的缘故。
由于刘龑的密旨已经送达河中府,因此刘潜的骑兵要求过境并渡河的请求遭到了严词拒绝。本来一股来历不明的骑兵突然到来就不能不引起当地军队的警觉,更何况这支军队竟然声称是奉先帝遗诏进京的。当地官员立即出示了刘龑的圣旨,声明若不及时退回驻地,将视其为叛军加以剿灭,并通告周边各地联合剿灭叛乱。最终这支骑兵只得返回,虽然河中府的驻军不超过三千人。可是要让骑兵攻城本身就是件很困难的事,再加上河中府已经明显加强了戒备,硬拼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既然无法西渡黄河。那么避免正面冲突表明自己并非叛乱或许是明智的选择。
接到前方的消息的刘潜再次陷入了犹豫之中,安在道在一边尽力说服他早下决心。以免坐视时机。最后刘潜还是决定进兵,不过这次他选择了西进慈州,从那里渡过黄河,然后绕道坊州南下长安。
就在此时,有人来报小王爷刘献之求见。刘潜听了歪歪嘴,吩咐让他进来。这个小王爷刘献之是刘潜的第三子,今年只有十四岁,从小就体弱多病。因此他没有跟着刘潜在太原,而是在相对比较温暖的怀州一带将养身体,因此在刘潜众多子女之中刘潜和这个儿子的感情最淡。不过刘献之从小就聪明过人,在各方面的接受能力都非同寻常,实在是个全才的胚子。可惜上天作弄给了他一副病弱的身体,让他一年之中倒有六个月是卧病的状态。如今他的突然到来,让刘潜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果然,刘献之一见到刘潜就跪下哭道:“父王千万不可继续进兵,此乃取祸之道啊。”
刘潜看着这个瘦弱的,病歪歪的儿子。冷笑了一声:“王儿你还小,此事不该是你进谏的。”
刘献之不理会父亲的阻拦,继续道:“父王明鉴。现在您手上的密函之真伪尚不能证明,就算是真的,也只需一纸檄文就能够被完全否定掉,如此一来就会落下一个兴兵谋反的罪名,这可是族诛的大罪啊,请父王斟酌。”
“住口!你懂得什么!这关系到社稷安危!”
刘献之并不畏惧,抬起身来道:“父王此言差矣。如果真是为了社稷着想,父王更应该按兵不动才是。如果李太后与皇上争权果然演变成兵变的话,父王您的五万大军可谓远水难救近火。如果李太后一派掌握了禁军和南北两营,父王您赶到时也来不及了。而且父王进兵反而有可能激化他们的行为,原本他们拥有军队可能只是一个威胁。可父王您的五万大军逼近可能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进而威胁到皇上的安全。与其如此,不如您拥兵坐镇太原,坐观局势为好。量李太后纵然获胜,也不过是将刘显推上宝座,自己揽权而已。她若敢谋害皇上,那正好给我们一个讨伐她的口实;若她囚禁皇上,我们也可以首倡义举,号召各地勤王之师进京平乱,到时候我们名正言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刘潜怒道:“你懂什么!我派出的骑兵受阻于河中府,就算想改变计划也来不及了,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休得再说!”
刘献之止住了悲声,站起身来,挥手示意众人退下后,才走到刘潜近前,压低声音道:“难道父王并非全然为了社稷着想,是想自己掌握天下吗?”
刘潜吃了一惊,斥道:“畜生!何出此无父无君之言?”
刘潜盯着刘潜看了一会儿,才道:“父王您的眼睛不会撒谎,您眼中流露出来的目的并不单纯。如果父王确有为自己揽权的意图,那就更不能像现在这样行事了。南北两营加上禁军总数也不超过五万,您带五万士兵若是威震京师则有余,若是真的起兵则不足。若是京师宣布您是叛乱的话,那留在太原的十万大军究竟会站到哪一边就很难说了,应该将大军全部掌握在手中,尽快攻陷河中府渡过黄河,直扑长安城才是。”
“河中府已经有所准备,如果强攻不利会降低士气,为父准备西行慈州,然后南下。”刘潜的脸色略微缓和了一些,被儿子说中了自己心中的心事多少让他对这个儿子的聪慧有了新的认识。
“父王,此举万万不可。想从慈州方向渡过黄河,可那里的水流湍急,且缺少船只,要把大军渡过河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此处只能作为奇兵用来突袭长安才是。若不想顿兵河中府,那不如急速进兵南下渡河,然后西进潼关,东陷洛阳。有了东都洛阳我们就有了根基,威胁潼关则可以吸引长安的兵力往东,我们用奇兵从慈州过河突袭长安就容易成功了。”
刘潜越听越觉得刘献之的对军事的确有他的见解,他的方案也变得顺耳起来,便点头道:“既然如此,为父立即派骑兵往慈州去,大军则立即南向渡河。你速速赶回太原,将部队掌握在手,驰援为父。”
刘献之忙跪下道:“遵命!儿臣会让二哥亲帅五万大军支援父王,儿臣自率两万人马奔袭邢州,进逼冀州,阻断常邈军回援的路线。”
听到这里刘潜终于露出了笑容,道:“难为你想得周到,就照你说的办吧!”
从这一刻,刘潜进兵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虽然当时知道的人只有刘潜和刘献之两人而已。(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九章 一 潼关
潼关守将俞奉祖正面临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
俞奉祖现年正好五十岁,作为出身于禁军统领的他,要论起武艺是得到先皇认可的,可要是论起作为武将的才能来说,那他明显就是缺乏应变能力。长年的禁军生活让他养成了习惯于听从命令行事,不问是非曲直。正是由于他忠心耿耿,又在皇宫里效力多年,先皇刘裕通才把守卫潼关的重任交给了他。
上任之后的俞奉祖也是一路既往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潼关的守备工作从来没有落下一丝一毫过,要说起潼关的防卫水平,它和作战期间的唯一区别就是可以保持让来往的人通行而已。因此在俞奉祖接到刘龑的密旨让他加强戒备以后,潼关的盘查之严格就立即上了一个台阶,不但来往车辆必须严格检查,就连人也得挨个儿搜身,吓得妇女都不敢通过潼关,生怕被当兵的占了便宜去。而潼关的城楼上也排满了各类防御用设备,滚木礌石,弓弩箭支,奈何木,刀车等等排列得整整齐齐,只等一声令下就可以立即布防完成。
按理说做完这一切的准备,潼关守军虽然只有三千人,可凭借着天险就算是有十万大军,不死伤几万人也别想轻易拿下此地了,应该算是高枕无忧了,可当俞奉祖接到渡河西进的皇叔刘潜的来信时还是让他陷入了两难的选择。
刘潜的信上清清楚楚的说明了京师正爆发着一场李太后与皇上的激烈争斗,如今南北两营和禁军都有被李太后策动的迹象,刘潜是奉皇上密诏急速进京救驾的,为保江山社稷请俞奉祖立即放行。
刘潜的话究竟是真是假?俞奉祖看得一头雾水,之前接到皇上刘龑的密旨难道并非出于皇上本意?如果俞奉祖不是从京师调任的也就罢了,偏偏他在京师原来有很多朋友同僚。从他们的口中他或多或少确实听闻李太后有扶植亲生儿子刘显夺取太子之位的意图,太子一党与之展开了明争暗斗。如今刘龑继位,李太后的确有可能奋力一搏。俞奉祖对于皇室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可是面对这两封完全相反的信时,自己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才能真正的捍卫皇室。才能保全社稷呢?平时不习惯于做出决断的俞奉祖此时充分暴露出他的这个缺点来了。面对军官们询问该如何是好时,俞奉祖只做出了立即关闭城门,做好作战准备的决定,却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最终让刘潜的军队顺利开到了潼关前面。
刘潜很庆幸自己竟然能够如此顺利的开到了潼关脚下,要知道在潼关之前有好几处险峻的去处,如果对方在那里阻击的话,自己不伤亡个几千人恐怕是到不了此地的。这多少也让他对于说服俞奉祖献出潼关抱有希望。
可当他来到潼关下面时顿时皱起了眉头。潼关之上旌旗林立。士卒们盔明甲亮,个个弓上弦刀出鞘,士气高昂,城楼上布满了奈何木。瞅这架势要是硬攻非伤亡上万不能攻陷,这俞奉祖到底想干什么?想到这里刘潜催马来到了潼关大门前,高声喊道:“在下晋王刘潜,请俞大人出来说话。”
不多时,城楼上露出了俞奉祖的脸来:“下官俞奉祖,请恕甲胄在身,不能给王爷施礼了。请问王爷您劳师动众到潼关来做什么?”
“小王在心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小王此来是为了进京勤王,剪除作乱的奸党。”
刘潜这么一说,潼关上的守军顿时一阵喧哗。大家对于这个说法完全不知,陡然间被刘潜说出这么几句来,不由得议论纷纷。俞奉祖见状心中着急,这刘潜分明是想扰乱自己的军心么,忙大声喝止了士兵们的窃窃私语,向城下喊道:“请王爷恕罪,下官近在潼关却并未获悉任何京师有变的消息,而王爷远在太原府倒是清清楚楚,只怕王爷是道听途说。被人蒙骗了去了吧!在下职责是守卫潼关,不敢轻易放王爷的大军通过。”
刘潜从怀中取出密函。在手中扬了扬道:“本王有先皇密函在此!先皇准我若京师有变,便提兵入京平乱!还有皇上密函。命我即刻进京平乱!”
这下潼关守军就更是沸腾起来了。俞奉祖暗暗叫苦,心中也不禁动摇起来。如果刘潜有先皇和皇上的密函,那么自己接到的那封信可能就是李太后伪造的了,她害怕晋王刘潜带兵进京,所以要让自己守住潼关。自己究竟该如何是好?想到这里俞奉祖道:“下官奉命镇守潼关,不能放王爷入关是职责所在,请王爷恕罪。若王爷能将皇上密旨让下官辨认,确系无误的话,那下官自然可以放行。”
刘潜见他松了口,便道:“俞大人心系朝廷,忠心不二,小王自然明白,若是存疑,尽管将这几封密函取去验看便是。你在先皇身边服侍多年,先皇的私章和玉玺真伪自然是不会看错的。”
“那请王爷稍候,下官这就派人来取。”俞奉祖说着便从城头上消失了踪迹。
刘潜心中暗喜,右手轻轻摆动示意身后的大军上前,只要潼关大门一开,他便率军杀进城去。此时城上人心浮动,城门一破,这个天下雄关就算是完了。
可这一等便是老半天,刘潜不免着急起来,正要再向城楼上喊话时,俞奉祖又从城头上露出头来,大声喊道:“请王爷恕罪,下官刚才有些事情耽搁了。”
刘潜心中暗怒,不过脸上依然笑容可掬的说道:“不妨事,请俞大人快派人来取。”
俞奉祖冷笑一声道:“方才兵部尚书安靖边大人亲帅两千弓弩手前来,并带来了皇上的圣旨。圣旨上已经言明晋王刘潜阴谋叛乱,罪大恶极,现褫夺其晋王封号!刘潜!你若是束手就擒,本将自会给予你王爷应有的待遇押送进京,若是执迷不悟,你就尽管来攻城吧!本将亲自将你擒拿归案!”
这几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说得刘潜一时失了神。那安靖边和李太后势同水火,刘龑派他带援军赶来就是为了证明军队还是在他的掌控之中的,那么所谓的京师之乱就是子虚乌有的?又或者刘龑已经重新掌握住了军队?现在宣布自己为叛逆,自己的军队也就成了叛军,这样一来形势就完全逆转过来了,那么自己现在该怎么办?
其实,刘龑之所以会下诏书定性刘潜的行为是叛逆,那是因为在京师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九章 二 长安夜火
长安城内,即使普通百姓也开始觉得气氛有些怪怪的。首先就是先皇刘裕通的葬礼迟迟没有举行,尽管日常生活一切照旧,可城门比之前早一个时辰关闭,晚一个时辰开放,城内的禁军加入了维持日常治安的巡逻,而从皇城向城外派出的使者也明显变得频繁了许多。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刘潜的南下。自从接到河中府的报告以后,刘龑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没想到这个谣言竟然成为了现实,自己的亲叔叔竟然起兵谋反!虽然刘潜的骑兵退了回去,但没有皇上诏书竟敢擅自调动兵力,这本身就是大逆之罪,加上之前的谣言传闻,让刘龑不得不考虑叔叔的真实目的何在。好在有皇后的布置,各地都有所准备,可是各地的守将势必也会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皇叔刘潜的行为究竟是勤王还是叛乱,究竟能不能与之开战?这其实也是刘龑自己要面临的抉择。
自己究竟该不该宣布刘潜谋反?如果宣布那么无论胜负如何,宗室的力量势必会遭到巨大的打击,那样正中李太后下怀;可如果迟迟不确定谋反的罪名的话,如果各地守将中有人迟疑而和刘潜合作的话,那么不但叛军的数量会迅速扩大,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京师的安全,毕竟京师的兵力还不到五万人。正在刘龑纠结不已,想要把手头的政务处理完以后进后宫向皇后问计的当口,忽然传来了鼓楼失火的消息!
鼓楼失火可非同小可,关键不在于它的损失,而在于它会造成多大的混乱。晨钟暮鼓,如果没有鼓楼,夜间宵禁的信号就没了。更关键的是鼓楼是长安城中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标建筑,那里失火无疑会给百姓心中造成很大的不安。刘龑一边命令从禁军之中拨出一部分前往帮助救火,一边自己也走出大殿朝鼓楼方向眺望。
果然。天虽然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可鼓楼的大火已经可以将那片的天空照亮了。刘龑心急如焚。不停地吩咐身边的太监们前去打探消息。从皇城外传来的消息说不但禁军加入了救火的行列,就连一些达官贵人也派出家丁帮助救火。可是灭火行动并不顺利,到定更天时分,非但没有控制住火势,还殃及了周边一些民宅。刘龑这回是真坐不住了,双手不停的搓动,望着鼓楼方向来回踱步。
一旁侍立的季重海忙道:“皇上请放宽心,如此大火必定会让全城百姓团结一致共同救火。众志成城,定无大碍。”
刘龑本想反驳,可想想季重海此语也是为了使自己宽心,又不好多说什么。正在此时,伍思成带着几十名侍卫匆匆赶来,满脸焦黑和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立即让刘龑有了不好的预感。
“什么事情如此慌张?”刘龑劈头问道。
伍思成好不容易喘匀了气息,道:“启禀皇上,微臣方才也参与了救火,不过微臣发现有些不妥之处。”
“废话,这么长时间没把火救下去。哪有妥当的地方了?”
“皇上恕罪,微臣说的不是这个。周围的民宅都被大火殃及,可今天刮的是西风啊。”
一句话点醒了刘龑。今天刮的是西风。那么就应该是鼓楼东边的民宅被火点着,哪来的周围民宅都被殃及的道理?当下便道:“你是说有人故意纵火?”
“正是,微臣见众多禁军和大臣们的家丁,还有百姓都参与到了救火行列之中,心中突然明白这是有人使用的调虎离山之计啊。所以才匆匆带了这些侍卫前来护驾以防万一。”
刘龑的脸色这才略微舒缓了一些:“你想得很周到。”
伍思成刚要回话,忽听有一名太监细声尖叫起来:“皇上快看!延禧宫方向火起!”
众人猛回头看时,果然延禧宫方向也有火光冒起。
“该死!果然是调虎离山计,这群人竟然已经侵入皇宫!”刘龑又惊又怒,不禁骂了起来。
“皇上。要不要派人去救火?”不知是谁问了这么一句。
“废话!太后若是有失,叫朕如何面对天下子民?”刘龑大声喝骂道:“你们全去延禧宫救火!一定要保证太后的安全!”
众太监领命而去。伍思成正想开口。刘龑抢先道:“老季,你带十名侍卫速去皇后处保护!朕随后就来!”
见刘龑如此吩咐。伍思成松了一口气,立即命剩下的卫士将刘龑团团护住,然后又派出一名侍卫去召集其他人赶来,然后一行人离开大殿朝后宫而去。
进入皇宫之内,只见慌乱的宫女们四处乱窜,来来回回的太监们有的用手提水,有的用肩挑,着急忙慌的往延禧宫赶去。这些纷乱的人群一见到刘龑,忙停下脚步跪了下来给刘龑行礼。
刘龑还没等说话,只听得一阵弓弦崩裂的声音,然后就是无数破空声朝自己飞来!
“护驾!”伍思成大喊道。话音未落,已经有四名侍卫中箭身亡,伍思成手臂上也中了一箭!
“有刺客!护驾!侍卫们齐声喊道。众太监和宫女们顿时乱作了一团。宫女们的尖叫声掩盖住了第二波弓箭的破空声,这一次侍卫们有所准备,不过仍有两人受伤。经过这两拨弓箭的袭击,侍卫们已经发现了刺客的方位是在南侧的山墙上。刘龑从死去的侍卫手中拿起一把钢刀,大喝道:“靠上去!不要让他们再射箭!”
这一决定非常正确,侍卫们的行动极其迅速,有几个已经纵身跳上了山墙。此刻山墙上的刺客们点起一声号炮,然后也纷纷跃下,朝刘龑冲了过来,转眼间双方已经刀剑相向斗在一处。
这批刺客人数虽然不多,可是个个身手矫健,绝不在侍卫们之下,好在侍卫们人数占优,一时之间刺客们落在了下风。可刘龑清楚,刺客们必定还有同党在左近,不然就不会点起号炮来召唤他们了,因此必须尽快将这一拨刺客解决掉,然后再对付赶来的援军。想到这里刘龑亲自上阵,手中刀虎虎生风,与刺客战到一处。
刘龑如今的武艺比起当年出游泉州时已经高了许多,自从他意识到自己缺乏实战经验以后,便经常向季重海讨教和对练,因此他的实力已经在普通侍卫之上。转眼间已经有两名刺客死在了刘龑的刀下,不过刘龑的这一举动可把伍思成给吓坏了,他忙不迭的让皇上退回来,可刘龑对此置若罔闻。
此时就听见远处有众多脚步声逼近,伍思成急忙往声音的方向看时,只见又有大约五十名刺客疾奔而来。伍思成大惊失色,顾不得手臂上的伤痛,舞动手中宝剑挡在了前面,大声喊道:“刺客的援军到了!这里交给微臣,皇上快走!”
“胡说!身为天子被几个毛贼给吓跑说出去不怕别人笑话吗?再说凭你这几下子那根本就是送死,朕还没有堕落到要让你这个家伙舍命保护的地步!”刘龑从战团中抽身而出,飞奔到了伍思成身边道。
“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你要以大局为重啊!”伍思成情急之下,连敬称都忘了,直接叫了出来。
刘龑一边用刀架开刺客的攻击,一边道:“要是失去了像你这样的臣子,那还有什么大局可言!打得动的话你就和朕一起杀一条生路出来!”(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九章 三 神秘人
刘龑的豪言壮语令侍卫们士气大振,一时之间面对优势兵力的刺客围攻也不曾落了下风,可士气不可能解决人手上的不足,尽管英勇的侍卫们杀死的刺客数字超过了他们自身的伤亡,可仍然改变不了绝对数字上的差距,不久之后侍卫们的数量已经锐减到了两位数以下,而刺客却仍有将近三十名之多。
1...5152535455...2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