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烈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口水的老鸡
偏偏这个刘潜在政治方面毫无建树,唯独对于领兵打仗还有些心得。尽管他的指挥能力只能归入二三流将领的水准,刘裕通还是封了他晋王的封号,给了他太原留守的位置,让他统领十五万大军,负责朔州到麟州一线的防务。
面对皇兄的信任,刘潜感激涕零——毕竟能保住王位就已经不易,更不用提还授予兵权的恩典了。为此刘潜将自己的长子长女都留在京城,自己在太原也一直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
如今皇上刘裕通驾崩,作为皇族之中最有实力的一位,刘潜的向背足以左右朝堂的态势。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却选择了谋反。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让得知这一消息的每一个人都为之讶异。
其实刘潜的谋反确实是事出突然,甚至连刘潜本人都完全没有准备。事情的发生要追溯到当年的八月。当时刘潜接到了刘裕通发来的一封密函,内容大致是说如今身体越来越差。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他能好好辅佐太子刘龑登上皇位。可是最近几年间李贵妃和韩可民私下勾结,已经控制了半个朝堂,自己发现得太晚,想要加以遏制时身体已经不行了。现在最怕的就是李贵妃一旦成为太后,刘龑的行动会处处受她辖制,恐怕只有皇叔出面才能牵制住李贵妃的行动。
对于这封信,刘潜感慨万千。在皇位交替之际最是腥风血雨时。自己一生小心谨慎,却不想又要再次遭遇这种充满危机的局面。为此他找来了亲信幕僚安在道向他寻求帮助,安在道看完密函之后道:“此函中所言确实是朝廷内的实情,在下也略有耳闻。只是在下有一件事想请问王爷,这封密函字迹不像是陛下的,其内容究竟是真是假?”
刘潜心中一动,忙有仔细看了看密函,才道:“是真的,皇兄病重已经无法执笔,找人代笔也是情理之中。况且皇兄与我有约在先。凡是他给我的亲笔书信中,我的名字潜字必定会多写一横,下面是个目字。若没有这一横便是有人伪造。这封密函字迹虽然不同,这个潜字确实是多了一笔的。”
安在道捻着胡须点头道:“的确如此。这内容也符合皇家的利益,暗号也符合的话,确实可以认为是出自陛下本意。如此在下以为应该积极联络各位皇族子弟,以便联名觐见,以阻止李贵妃的图谋才是。”
刘潜点头称是,当下便着手安排。
时隔半月,刘潜接到了第二封密函,上面的说的内容让刘潜吃了一惊。信上说一惊查实李贵妃与韩可民有暗通突契可汗阿比契力尔的嫌疑。要刘潜务必加强防务,以防李贵妃狗急跳墙引突契兵南犯边境制造混乱。另据密报。长安南北两营之中也有李贵妃的党羽,但此事尚未查实。暂时无法行动。让刘潜事先准备一支骑兵部队随时待命,如果事情突变,将委以临机专权,迅速入京夺取南北两营的控制权,保证刘龑顺利继位。
这封信的潜字依然多了一横,刘潜心中不由得紧张起来。照这么说来,京师的权力斗争已经接近白热化,皇兄因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把控全局,太子一党和李贵妃一党各显神通正在抓紧时间争取南北两营的兵权,看来完全有可能演变成为一场兵变。对此安在道认为既然有皇上的密诏在,就应该着手准备,这样就算情势有变也能随机应变。能扶植太子顺利掌权自然皆大欢喜;就算刘龑失败了,也可以起兵平定政变,到时候哪怕另立新君,拥立的功劳还是刘潜的。
紧接着边关传来的情报说,突契境内确有兵力调动的迹象,为此刘潜积极部署兵力以防不测,同时也更加深信李贵妃一党确实与突契有所勾结,因此悄悄准备了一支骑兵部队准备应付不测。
到了九月中,皇上刘裕通驾崩的消息便传到了太原。几乎与此同时,刘潜接到了两封刘龑的密函,内容大相径庭。第一封是声明先皇驾崩,请皇叔出席先皇的葬礼。第二封则是说李贵妃掌握了北营兵权,南营也在举棋不定之中,如今京师之中禁军也有不稳迹象,如果北营兵果真进犯京师只怕局势不可收拾,请皇叔立即出兵平定乱局,履行与先皇的约定。
可这两封密函上的潜字都没有多加一横。
对此刘潜陷入了迷茫之中,只能再次招来安在道问计。安在道仔细看完了两封密函后道:“王爷,在下看来第一封密函是假的。”
“何以见得?”
“在下以为唯独这封密函与前两封密函所述不符,想来陛下驾崩,朝堂之上必定一片混乱。李贵妃一党与太子的争执恐怕已经浮上了表面,双方的博弈之中,重中之重便是禁军和南北两营的主导权,在这种危急时刻,哪来的闲暇来邀请王爷参加葬礼?王爷手握重兵,只要王爷出马,局势立时就会出现逆转。因此请王爷出兵更符合太子的利益,而邀请王爷入京参加葬礼却更加符合李贵妃一党的利益,王爷如果只身入京,那您手中的十五万大军就无法对局势造成影响了,而且一旦进京之后,李贵妃一党如果派人来刺杀王爷的话,局势就更加难以预测了。因此这封信是李贵妃想赚王爷入京啊。”
“可这两封信都没有写对暗号啊。”
“确实如此,不过在下认为陛下驾崩之时可能来不及将此事告知太子,又或者当时有李贵妃一党的人在场也未可知。咱们此刻情报不足,并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可是眼下局势危急,却必须当机立断才是。在下以为王爷应当带兵入京,王爷您有皇上密函为证,就算率军进京也是奉旨行事,如果事情确实有变,王爷您的大军正可以平定李贵妃之乱,乃是大功一件;就算退一万步讲,实情如第一封信所言,那王爷只需将军队驻扎在城外,进城面圣,说明带兵只是为了以防不测,纵使无功,也当无过才是。”
刘潜皱眉沉思半晌,最终艰难的答应下来亲帅五万大军南下,另派五千骑兵为先锋直扑北营以防不测。
但是刘潜错了。这四封密函全部出自于李贵妃一人之手。(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八章 四 阴谋
事实和刘潜所看到的信息恰恰相反,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占优势的反而是太子刘龑这边。
尽管在朝堂之上韩可民一派仍然占据了优势,打压得晏明和安靖边两人抬不起头来,可刘龑暗中已经掌握住了南北两营和禁军的控制权,加上已经有了一部分的中立派的暗中支持,形势是非常有利的。
面对这一有利局面,反而是刘龑的一个想法坏了事。对于这次与李贵妃的明争暗斗,刘龑认为不该对外声张,既然兵权已经落在了自己手上,李贵妃一党就已经翻不起大浪来了,那么就该尽可能的让事态在暗中进行,不要因此而令民心发生动荡。因此刘龑刻意控制了消息的传播,从这件事的处理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对,可结果这却令周边众多地区对于此次争斗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之中,这也成为了刘潜无法判明事态的原因之一。
反观李贵妃这一边,早在局势开始变得对自己不利之前,她就已经定下来这条计策来蛊惑刘潜起兵了。而她之所以能有把握完成这个计谋,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智谋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她安排在皇上刘裕通身边多年的一颗棋子,内侍路海。
内侍路海在刘裕通身边服侍多年,因他聪明伶俐,深得刘裕通的喜爱,成了刘裕通身边两大内侍之一。就是这个路海在数年之前就已经被李贵妃买通了。然而李贵妃买通路海之后,除了极少数生死攸关的大事之外从来不曾启用过路海来探听情报,因此即使精明如刘裕通都没能看出端倪来。倒是伍思成摸到了一点边,可惜由于路海行事隐秘,伍思成多方打探也找不出蛛丝马迹。
这一次李贵妃利用路海提供的情报,刘裕通和刘潜之前的通信之中每次都会故意把潜字写错。因此路海判断这是皇上与刘潜之间约定的暗号,李贵妃则利用这条宝贵的信息伪造了前两封信,又让路海偷偷用皇上的私章盖上。而后两封李贵妃却故意都没有用暗号。加盖了她暗自仿制的皇帝玉玺。如此一来,这两封完全不同的信必定会令刘潜陷入迷惑之中。在他的眼中这两封信必定是一真一假,而根据前两封有暗号的信的内容来判断,自然而然会得出起兵南下才是刘裕通和刘龑的本意。只要刘潜一起兵,那他这个伪造圣旨起兵谋反的罪名就坐实了。
九月初六夜,皇上刘裕通驾崩,可李贵妃直到初七早上才得到了消息。至于韩可民则是初七中午才得到的消息。原来刘龑早就在皇上身边做好了安排,皇上病情危急之后,整个寝宫就完全被封锁了起来。一点儿消息也送不出去,刘龑亲自陪着刘裕通走完了最后一程,趁着夜色完成了对京城各地的布控。要不是路海趁着皇上驾崩之后的混乱悄悄流出来报信,李贵妃还被蒙在鼓中呢。
得知自己被刘龑算计了,李贵妃不禁握紧了手中的罗帕。一方面她后悔自己安排了这么多人手眼线,竟然最终还是棋差一招被刘龑抢了先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眼前这个路海,他不但没能在关键时刻送出情报,这一溜到自己宫中就等同于暴露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了,而且皇上一死。路海这颗棋子也就失去了价值了,为了一颗失去价值的棋子却要惹来更多的麻烦,李贵妃是绝不能容忍的。看着路海期盼的眼神。李贵妃端起茶碗来呷了一口,稳住了情绪,然后才道:“多谢路公公前来报信,本宫定有重谢。公公且稍坐片刻,饮上几杯酒,待本宫略作安排再来相陪。”
路海忙跪倒在地:“奴才岂敢劳动贵妃娘娘大驾,奴才这厢谢娘娘恩典。”
李贵妃示意路海退下,然后给身边的宫女使了个眼色。那宫女领命而去,她已经明白李贵妃示意在路海的酒中下毒。然后将尸体处理干净。这样一来哪怕有人发现路海来过此地也只能是死无对证了。
思考了一番之后,李贵妃确认了两件事。第一。刘龑继承皇位已经成了定局,有这一夜的功夫足够他把先机转化成为不可撼动的定局了;第二。自己对刘潜的计谋将成为扭转局面的一张王牌了,而且原先只是给刘潜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已经不够了,为今之计是要让刘潜谋反成为事实,最好还能够和刘龑反目成仇互相厮杀起来,这样才能消耗刘龑阵营的势力。打定主意之后李贵妃重新修改了那两封密函。
将两封密函送出之后,李贵妃叫来了心腹的侍女青儿,道:“你速速出宫通知我外公,皇上已经驾崩,我们已经失去了先机,让他速速准备进宫朝拜新天子。另外转告他准备实行第四套方案。”
青儿领命而去。李贵妃又命人加强儿子刘显的护卫以防不测,这一切安排停当之后,李贵妃陷入了沉思之中。
眼下自己这一派势力虽然在朝堂之上有些优势,可对军队的影响力则非常有限,而且现在被刘龑抢得先机,一旦刘龑登上皇位,那么全国的军队都要效忠于他。即使这一次策动刘潜谋反成功,造成了军中的不问情绪,那些军队也不是自己能施加影响的。如果要保刘显坐上皇位,军队的支持将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听外公提到过和突厥大汗阿比契力尔有过来往,不过也仅仅是稍有私交而已,连友好恐怕都算不上。现在既然控制军队有困难,那么请求突契派遣援军来扶植刘潜继位似乎也是个无奈之下的选择了。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要是真把突契兵引来了,难保他们不会造成更大的祸患,这一点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无数的例证。李贵妃虽然觊觎皇位,但如果最后自己的儿子不能掌握大权的话,那这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突契是一匹狼,一匹难以驯服的狼,要驱动这匹狼的话需要些什么呢?
李贵妃再次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八章 五 谣言
刘龑于九月初八顺利继位为绢之国皇帝。当即昭告天下新皇登基,实行大赦。
这是刘龑和李贵妃的争斗中所获得的一次重要的胜利。成为了皇帝以后,李贵妃就算是太后,行事也必定多有掣肘,而刘龑至少表面上获得了所有大臣的效忠。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自从刘龑继位以来,京城里就渐渐传出谣言说,晋王刘潜有不稳迹象。
一开始刘龑对这种谣言付之一笑,在他看来皇上驾崩的消息可能还没传到太原呢,皇叔就算有反应也不带这么快的,何况各地都没有类似的传言,哪有京师先传出谣言的道理?因此刘龑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只是忙于准备父皇的葬礼事宜。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谣言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越传越广的趋势,这才令刘龑警觉起来。刘龑开始意识到这有可能是李贵妃一党暗中安排,目的就在于搅乱政局,引起人心浮动。可是对于消息布控这类工作平常他都是委任给伍思成的,可最近伍思成突然变得神秘起来,经常找不到他的人。心中有些着急的刘龑忍不住踱步走入后宫,前去探望华妃。
如今刘龑成为皇帝,身为正妃的华妃自然也该成为皇后才是,不过此时还没有进行册封大礼。刘龑来找华妃一方面是想让华妃给他一些建议,另一方面是因为华妃最近几日一直身子不适,刘龑心中也确实放心不下。
躺在榻上的华妃听完了刘龑的述说,微微点了点头道:“如陛下所说,此事确有蹊跷。如果这样的谣言能混淆视听,造成混乱的话,的确是会搅乱政局。这无疑是对李太后一党有利的。可是臣妾更加担心的是另一方面的事情。”
“是什么事?”
华妃浅浅一笑,道:“陛下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谣言是真的。陛下该当如何处置?”
“真的?”刘龑一脸茫然道:“刘潜可是朕的亲叔叔啊,他怎么可能谋反?”
“为何不可能?当年父皇那些兄弟几乎没有一个得了善终的。这件事就算大家都不说,在皇叔心中还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疙瘩。皇叔他面对父皇几十年来一直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可是人心难测啊,如今父皇仙去,便再也没有能够掣肘他的人了。他身为太原留守,手握雄兵十五万之众,而陛下您最重要的武力,辽东军和常邈此刻远在高丽作战。南北两营加上禁军虽然数量不少,可一是缺少实战经验,二是没有良将统御,要是他真的有什么异心,试问谁能制得住他?如果在这个时候他积压多年的野心突然膨胀起来了,也并非毫无可能吧?”
一番话说得刘龑哑口无言,喃喃道:“爱妃你的意思是说这谣言并非空穴来风?”
“不是,臣妾只是认为李太后一党费心费力的散布这个谣言,如果仅仅是个谣言的话,那它所能造成的伤害实在是非常的有限。父皇驾崩之时他们已经输了我们一筹,如果这就是他们的反击的话,未免也太过无力了。臣妾担心他们还有什么更加厉害的后招。可惜臣妾智慧浅薄,还不能看透背后的阴谋,只能暂时认为这个谣言可能有其真实成分了。”
刘龑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这么说来,我们有必要加强禁军和南北两营的警戒才行。”
华妃点点头道:“要外松内紧,既不能让别人看出有什么异样,又要有所警戒。此外,还要密令同州防御使加强黄河沿岸的警戒,河中府没有陛下圣旨不得放任何人西渡黄河,同时加强潼关的防卫级别。还要知会东都洛阳整备防务。这样就算皇叔真的起兵也无法西渡黄河威胁关中地区,如果他攻击河中府那就会损失兵力和时间。东进洛阳也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之中,而南渡黄河又会被阻挡在潼关的面前。无论他如何行动都无法快速取胜,我们就能赢得时间召集各地勤王之师回援京师了。”
刘龑听了这才面露喜色,由衷的赞叹道:“爱妃真是天生的军师啊,有了你这样的妻子实在是朕的幸运。”
华妃抿嘴一笑,可这笑容中显露出的疲态还是没能逃过刘龑的眼睛。刘龑忙道:“近来爱妃身子有恙,可曾请太医来瞧过不曾?”
华妃答道:“还不曾请太医来瞧过,是臣妾吩咐不能请太医来看的。”
“这是什么缘故?”
华妃脸上一红,道:“臣妾月事未至,且身子不适,可能是怀上了龙种。可现在若是请来太医,此事必定无法隐瞒下去,目前还需忍耐才是。”
刘龑听了瞪大了眼睛。虽然他的侧妃已经为他生了一男三女,可华妃怀孕还是让他又惊又喜。刘龑一把抱住了华妃,喜道:“现在还说什么隐瞒李太后!这事迟早得捅出来,不如就此挑明了才好!这事朕做主了,立即请太医过来。正好趁这个时机册封你为皇后,以后你才是六宫之主,李太后让她安心去延禧宫养老去好了。”
“陛下不可心急。”
“爱妃,这关系到朕的孩子,你就听朕的好了。李太后就算知道你我的关系,也无法再阻挠我们和中立派的联盟。”
“可是陛下应该知道中立派还没有完全倒向我们这一边,现在暴露我们的意图,对方就有扳回一城的时机了。”
“这个我不管!你再拖能拖多久?三四个月以后也是藏不住的了,那时候如果还是没有完全掌握住中立派势力的话难道我们还要继续隐瞒下去吗?”
刘龑的话让华妃沉默了。刘龑亲了华妃一口道:“爱妃不必太担心这种事情,有你的智慧,我相信不管李太后有什么阴谋诡计你都能游刃有余的解决掉的。”
安慰完妻子之后,刘龑踏着轻松的步伐回到了养心殿。华妃怀上了孩子,同时又为他定下了防患于未然的大计,无论哪一项都足以令他兴奋不已。刘龑心满意足的抿着茶,正准备翻阅奏章,门外有人来报伍思成求见。刘龑一挑眉毛道:“让他进来。”
伍思成一进殿内,刘龑便沉着脸问道:“你小子这些天都上哪去了?怎么连个影子都找不到?连个信都没有?”
伍思成忙跪倒在地道:“启禀我主万岁,小人这几日发现了那个李太后潜伏在先皇身边的卧底的行踪。”(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二十八章 六 封赏
刘龑顿时精神一振,道:“是谁?”
“回陛下,是内侍路海。”伍思成答道。
“他?不可能吧,他可是父皇身边亲信的公公啊。以父皇之明怎么会任用信不过的人待在身边呢?”
伍思成拱手答道:“回陛下,事实就是如此。先皇驾崩之日,宫中所有人都被我们控制,消息被完全封锁了。可是陛下请想想看,那天晚上大家各忙各的,路海哭得几乎昏死过去,后半夜时分路海就没了踪影;第二天昭告天下先皇驾崩的消息时,为何韩可民第一个入宫面圣?这不是很奇怪吗?就算是晏明他们在次日一早得到消息尚且不如他准备得充分,那不就说明了他是更早得到消息的吗?在先皇驾崩之后闲杂人等根本无法进出,路海就算想让别人带消息出去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才狗急跳墙,亲自将消息送了出去,而且之后路海再也不曾出现过,这件事除了他还能是谁呢?”
刘龑沉着脸听完伍思成的回答,才开口道:“照你这么说,的确就是他了。他出不了皇宫,那么必定是前往李太后那里去了。”
“不错,小人也是这么推断的。经过小人多方打探,确实有一名小太监碰巧瞥见了路海去了李太后那里,可是却没有人见到他出来过。”
“难道他这几天一直躲在李太后宫中?”
伍思成摇摇头道:“以小人之见,路海恐怕已经死了。”
“死了?”
“正是。那路海潜伏在先皇身边多年,如今情急之下亲自报信,那无疑就是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李太后怎能容他坏了自己的大事?况且先皇仙去之后,以路海的身份绝不可能再留在陛下您的身边。他对于李太后已经没有价值了。更重要的是小人探知最近太后宫中死了三个小太监,虽然说是打碎了太后心爱的玛瑙瓶被打死了,可这个当口死了三个小太监。不是更像由他们处理了路海的尸体之后被灭口的么?”
刘龑点点头道:“你说的是有道理,可惜死无对证。李太后做事严谨,估计你也查不下去吧。难怪我这几天找不到你的人,结果还是白白浪费了几天时间。”
伍思成垂首道:“陛下明鉴,小人这几人所办的并非是因为这件事,而是另外一件大事情。”
“哦?你还办了什么事?说来听听。”
“是。皇上请想,既然这路海能在先皇身边潜伏了这么些年,而先皇又对他是信任有加。那么在先皇生病之后,我们介入皇上身边之前。路海完全有可能篡改圣旨,或者做一些其他对我们不利的行为。假设他假拟一道圣旨称先皇又遗诏废长立幼的话......”
伍思成这话说得刘龑浑身一激灵,这要是真的,事情就不好办了。李太后他们如果拿到这样的诏书,百官们真假莫辨,别说发生政变,就是政局动荡起来也够受的了。他向前探出身子道:“那你查到了什么?”
伍思成见刘龑脸色丕变,不由得一乐,笑眯眯的说道:“皇上不必担心。小人已经查实了此事。路海虽然聪明伶俐,不过文墨上却不太通。他的笔迹干瘦且粗劣,若是让他伪造圣旨他是断然做不出来的。而且小人已经查明这段时间内路海并没有经手过任何文书,先皇的所有印玺又都不曾遗失。想要伪造圣旨是不可能的。”
刘龑听了这才如释重负,一屁股坐回龙椅内,长出了一口气道:“还好,还好。幸亏你机警,这次你立了一大功。朕现在加封你为宫苑总监,位在从五品下。”
伍思成一听吃了一惊,忙叩首道:“小人为皇上办事是分内之事,不敢奢求官位。”
刘龑嗤之以鼻:“你少来这套!我知道你不想当官,躲在幕后好办事是吧。可是朕要是赏罚不明。今后还有谁会为朕办事啊?不但要赏你官职,老季我也已经加封他御前护卫总管了。还有朕的华妃,这几日朕就要册封她为皇后。”
“皇上。华妃娘娘她......她不是......”
刘龑一摆手:“那是先前的约定了,现在她怀上了朕的孩子,难道还能隐瞒下去不成?此事朕意已决,你不必说了!从今天起,你就是五品官了,还不谢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