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1881铁血中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飘寞
接到防线被突破的消息后,曾国荃立即命令其他阵地的守军后撤,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再守在那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反而还要担心南宁军队运动到他们的后方发起攻击,与其这样,还不如后撤至第二条防线,重新组织起防守。
只是清军后撤快,郑成的动作更快,清军前脚退守漳州,他后脚就到了。无奈之下,曾国荃只能命令部队继续后撤。
原本曾国荃还想组织部队从侧翼攻击郑成所部的,可是此时战局的变化速度远超他的想象,他根本就跟不上了郑成的脚步。而且战情紧急,他也不能及时联系到前线指挥官,因此他现在是光有想法,却没有实施的条件。
郑成在攻占了漳州之后,略作休息就命令部队继续向前攻击。他必须尽快赶到福州,拿下马尾港,为夺取满清的南阳水师创造机会。而且他也必须赶在清军的前面赶到福州,至少是不能给他们从容布置的时间,否则这些溃兵一旦布置好了防御,在曾国荃的亲自督战下。他要再想攻下马尾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郑成已经率部攻占了福建的重要外贸港口泉州,一路上再次歼敌三万。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他就已经消灭了曾国荃的一般兵力。
此时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了一天一夜,急需修整,因此在攻下了泉州之后,他没有继续北进,而是下令部队停了下来。一边向后方汇报战果,一边清理后面的残敌,巩固占领区,以保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
程宇华在向前线下达进攻命令的同时,也给成都的丁宝桢发去了起事的电报。
原本四川在七月中旬的时候就可以起事了,只是当时清庭恰好设立三大营,在兵力和人事上都有所调动,将丁宝桢等人好不容易梳理通顺的各层关系都给打乱了,为了避免出现意外,程宇华要求他们将起事日期延后。
就在丁宝桢按照程宇华的要求重新策划的时候,又传来了清庭将从湖北向四川调兵的通报。程宇华在接到这个消息之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满清的援兵引入四川悄悄处理掉,这样不仅可以消耗掉满清一部分富余兵力,让他们将来不管是在其他几处战场,还是在救援四川一事上,都不能再从容抽调兵力应对了,而且还可以增加后期四川的守备兵力。
因此四川的起事时间也就一拖再拖,为了不让这批援兵来四川后破坏计划,就只能智取,现在站在南宁这边的部队只有三万多,而这次过来的援兵却有五万,一旦硬碰硬的大战一场,不说之前所有的努力算是白做了,就是还能不能拿下四川都是一个未知数,搞不好整个战局都会受到牵连。
有了这些顾虑,程宇华也就不再计较要不要由四川打响北进第一枪了,而是通知丁宝桢,要求他妥善安排,务必做到不让拿五万援兵影响到和平夺取四川的计划。
没有了时间限制,丁宝桢也就不必着急忙慌的想对策了,等湖北的部队一到,他和林景成借口需要分兵守备各地,将这些援兵打散,安置在了几个大城市附近的兵营。
湖北总督裕禄手下的这些新军的军纪虽然比绿营要好,但是也算不上与民秋毫无犯。等他们一路奔波的到了四川后,早就按耐不住脾性了,在安顿好后,他们就渐渐露出了流氓本色,没几天就将驻地边上的百姓搞得鸡飞狗跳,惹得当地的士绅家族纷纷向总督徐启文和林景成告状。
一开始徐启文还没太当一回事,也不愿意管,他来四川只是为了捞钱谋资本,好为高升进入中枢做准备,可不想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脑筋。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军队与四川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差,搞到最后不仅各地的士绅来告状,就是那些以前致休回来的朝廷大员都叫嚣着要向北京告御状了。
普通士绅徐启文可以不理,但是这些致休没几年,在朝廷还有很大影响力的高官可不能不管,他可是很清楚这些人的能量到底有多大,要是他们走关系真的将事情捅到了北京,他徐启文头上的乌纱帽不仅有被摘的危险,而且搞不好还有可能会被治罪,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朝廷最怕的就是地方混乱。
徐启文最后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杀鸡儆猴,接连查办了两个提督,换上了林景成的人才让局势稳定下来。这么一通折腾,丁宝桢夺取了湖北两万多新军的控制权。(未完待续。)
ps: 家里出了大事,导致断更了三天,今天恢复更新,寞子在这里谢谢各位书友的宽容了。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七六章抽兵出川的可行性
拿下了两万多湖北新军的控制权,丁宝桢一边叮嘱林景成尽快将这些部队消化吸收,好为己用,一边想办法继续谋取剩下的那两万部队的控制权。
丁宝桢本来就是官场老手,善于谋划,再加上徐启文对控制部队毫无兴趣,将所有军务都丢给了林景成处理,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了丁宝桢和林景成两人的惦记,不到半个月,从湖北过来的这批援兵就被彻底控制了。
等8月4日接到程宇华发动的命令后,丁宝桢将负责这次行动的几个主要人员聚集了起来,准备商量起事的有关计划,以及针对一些新情况的应对办法。
聚集地点就在林景成的官邸,为了避人耳目,这次聚会的公开理由是为应对南宁的进攻而召开军事会议。
此时谁都知道战争即将爆发,召开军事会议也确实是个很好的借口,而且这次的与会人员的确是以军人为主,因此也就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丁宝桢和沈建章来成都后,就一直住在林景成家里,平时很少外出,他们只负责策划,具体怎么操作则由林景成和军情局的人负责。因此谁也不会想到早就离开四川的丁宝桢,居然会是南宁谋取四川的主要负责人,而且就隐藏在成都城里。
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他们三个人外,还有军情局成都站的站长,以及分布在成都周边的几个清军将领,这几个人都是经过了军情局的考察,确定对南宁不会有二心的人,这次也是他们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核心会议。
赵书文就是这些将领中的一个,只是他与其他人有一点不同,他原来是湖北新军里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中层军官。平时很少与其他同僚来往,但是其手下的军纪却很好,来四川后居然没有发生一起扰民事件。赵书文的与众不同。迅速引起了林景成的注意,而林景成此时也正打算从湖北新军里面培养心腹。因此也就要求军情局对赵书文进行了调查。
让林景成意外的是,赵书文的身份居然扑朔迷离,只知道他是从海外回来的,身家不凡,其他的个人资料则语焉不详。为了在新军里站住脚跟,他曾多次贿赂上司,只是对于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他的上司也不敢太过重用。只任命他当了营官。
军情局虽然没有弄清楚赵书文的真实身份,但是却查清了他的政治态度,赵书文对清庭极端不满,他利用自己的财力,居然在自己的部队里成立了反清组织。
林景成和丁宝桢在知道了赵书文的反清态度之后,趁着这次对湖北新军大调整的机会,将之提拔成了独领一军的将领,成为了丁宝桢眼里的红人。
在赵书文的使用上,丁宝桢和林景成还有过一段争执,林景成的意见是还要继续考察。不能现在就将赵书文招进核心圈,以免泄露计划,他担心赵书文是满清隐藏在新军里的密探。而丁宝桢则坚持要重用赵书文。因为他知道军情局的能耐,既然军情局都确定了他是反清人士,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犹豫。
除了这一点外,丁宝桢还有另一个目的。要想尽快完成对湖北新军的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他们当中提拔人才上来担任将领。军队也是一个个小团体组成的,特别是满清的军队,如果贸然的空降过去一个将领,不仅会因为不清楚湖北新军的内部情况而出现纰漏,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湖北新军的调整大计。
虽然丁宝桢在下这个决定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到现在还不清楚赵书文的确切来路,但是只要他反清。就是丁宝桢用人的最大依仗,不管他是个人反清,还是从海外派回来的反清代表。
有了丁宝桢的作保,赵书文也就顺利的从一个营官,连升几级成为了独掌一军的将领。对于自己的时来运转,赵书文除了一贯的反清立场外,却没有另外的异常表现。
会议的地点定在林景成的书房,在赵书文几人还没有来之前,丁宝桢、沈建章和林景成三人已经在里面商量多时了。
他们现在商量并不是如何夺取四川,而是商量如何执行前几天总参谋部新传来的作战计划。
夺取四川的计划早就成熟了,特别是在控制了湖北新军之后,就更是可以照原计划按部就班了。但是现在参谋部要求他们商量在夺取了四川之后,利用长江水路派湖北新军回湖北,与从湖南北上的部队夹击两湖的清军的可行性。
参谋部原本没有这一计划,特别是湖北新军进入四川之后,就更是打消了这一想法,因为按照他们的兵力部署,布置在四川的只有一个第二师,光这一个师兵力,加上已经控制了的四川新军,能够和平拿下四川就不错了,更别说抽兵出川了。
但是让赵恒等人没想到的是,丁宝桢他们居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了全部的湖北新军,这样一来,等和平接收后,留在四川的兵力就绰绰有余了。这样就又重新点燃了部分参谋抽兵出川的设想。
一开始之所以没有从四川运兵到湖北的计划,一是因为南宁兵力不足,可以用到四川方向的部队不多,根本没有多余兵力来执行这一计划,二是因为路途遥远。
为了不影响和平夺取四川的计划,战前部队是不可能进入四川的,这样一来,如果还想执行这一计划,就只能等接收了四川之后,再派部队到重庆登船顺江而下,只是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而且还会闲置部分兵力,更关键的是,这些千里迢迢进入湖北的军队,还能不能赶上攻占湖北都说不定。
因此经四川运兵进入湖北的计划虽然可以出其不意,对攻占湖北很好好处,但是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参谋部也就放弃了。
可是现在不同了,丁宝桢他们手里多了五万湖北新军,这样不仅可以就近迅速从四川出兵,和北上的南宁军队夹击两湖清军,而且还可以利用湖北新军对湖北的熟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是这个计划好是好,但是要想真正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了。现在兵力是有了,可是这些部队的忠诚度却有待商榷。
这次攻击的是湖北,派去的又是才刚刚控制的由湖北子弟组成的新军,到时候这支部队会不会对昔日的战友开枪都是未知数。现在丁宝桢是空有部队,但却没有值得放心的部队,不得已,他只好将宝压在赵书文的身上了。
这个人虽然现在还没有调查清楚,不知道他的详细信息,但是只要他坚决反清,那么丁宝桢就敢用。(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七七章天国余部
由于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甚至包括一些细节都有了预案,因此这次会议也就比较简短,丁宝桢主要强调了起事之后不得扰民,不得擅自离营,不得无故异地调动等纪律。
到了这个时候,南宁和平接收四川就只需要集体易帜了。
会议之后,丁宝桢将赵书文单独留了下来。
当知道只有自己被留了下来后,赵书文以为丁宝桢还是为了他的身份一事。之前不仅军情局和他约谈了几次,就是丁宝桢都亲自出马,和他交谈过一次,只是他一直都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有关他的身份信息。
趁着等待单独接见的空档,赵书文犹豫着要不要将他身上的秘密说出来。不是他赵书文故弄玄虚,主要是这次回国背负了太多重任。
赵书文是流落到南美秘鲁的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余部。当年为了躲避满清和西方列强的绞杀,他们这支3余万人的部队和家属被迫选择当了猪仔到秘鲁、智利等地区挖鸟粪和硝石。这些年在异国受尽了折磨,病死和自杀的人每日不绝。
原本以为只能就此忍气吞声的苟且偷生了,不料在1879年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三国为了争夺硝石储量丰富的阿塔卡马沙漠而发生了战争。他们这些曾经身为军人的太平军余部,受尽了秘鲁矿工的压迫,现在看到了希望,于是揭竿而起,打死了矿监,夺取了矿场的武器,与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激战后,俘获了200度印第安雇佣兵。
起义军为了自保,只好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改编,推举侍王胞弟李世冲为首领,之后又派人与智利方面取得了联系,双方联合作战。
战争开始的时候。这支军队有三千余人,到了1883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只幸存下来两千人,减员三分之一。赵书文就是幸存下来的人。
战后智利政府为了如何安置这支军队伤透了脑筋。既想解散了事,又怕因此激怒了这支战法奇特,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部队。想保留下来,又怕因此留下祸患,战后至今已经快两年了。到现在智利政府也没有拿定主意。
李世冲等几位首领为了不让族人重新走回原来的老路,多次和智利政府交涉,要求只要对方不像秘鲁那样奴役他们,并且允许他们在伊基克地区自由生活,他们就愿意放下武器解散军队。
按理说太平军愿意主动放下武器,智利政府就应该同意这些条件,只是因为智利人口稀少,而刚刚经过战乱的伊基克地区的人口就更为稀少了,当地战前九万多人口,其中华人四万余。战后当地人大多逃难,华人则由于有太平军的保护,而且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上十年了,也不愿意轻易离开,因此战后伊基克地区的六万余人中,华人占了大部分。
智利政府害怕如果同意了李世冲等人的条件,会导致好不容易从秘鲁手里抢来的伊基克地区被华人占据,因此他们在同意了大部分条件后,要求李世冲将族人分散到智利各地。
针对智利政府的这个要求,李世冲等人在商量后决定拒绝。如果将族人分散开了,那么就会很容易被智利人各个击破,以西方人的贪婪,他们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被奴役的命运。结果双方就在要不要分散开这一点上杠上了。
就在李世冲等人苦苦坚持抱团的时候。他们从到这里购买硝石的商人中打听到了南宁政府的消息。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居然在西南崛起了一个反清的地区政权。
在知道了南宁政府的存在后,李世冲决定派人回国打听南宁以及清庭的消息,如果国内局势允许,他们就打算率领族人回去。而赵书文就是李世冲挑选出来的带头人。
赵书文回国后先是去了南宁,当时恰逢南宁反腐。报纸上成片累牍的报道各地发现的贪官污吏。赵书文他们最恨的就是贪污,当年要不是满清的贪官压榨,赵书文他们也就不会揭竿而起了。
而且赵书文还将频频现于报端的反腐事件理解成了南宁内部相互倾轧和勾心斗角,这就更加深了他们对南宁的反感了。当年要不是天国内部分裂,天国也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失望之余,赵书文决定回智利复命。
不过就在赵书文他们决定离开的时候,无意中与南宁的几个农民有了交流。让赵书文意外的是,这些农民居然对南宁政府甚是感激,对程氏父子就更是盛赞了。从这几个农民身上得来的消息让赵书文很是疑惑。
南宁政府在自己黑自己,而其百姓却对政府甚是称赞,这前后矛盾的信息让赵书文一下子犹豫了起来。
这个时候他们对满清的现状也有所了解了,知道满清现在远不如从前,为了对抗南宁的侵蚀,满清居然对百姓课以重税,比当初他们在国内的时候名目还要多。如果这个时候他们再次反清,局势肯定会比当初要好很多,况且有了南宁这个主要目标在,满清也不会轻易发觉到他们的存在,所以赵书文一边派人将他的决定送回南美,一边率领其余人员到了满清境内,打算先隐蔽发展势力,等待李世冲等人的进一步指示。
赵书文选择的落脚点避开了沿海地带,远离了当初太平军的伤心之地,他们沿江而上到了湖北。这里不仅远离清庭的统治中心,也远离南宁和满清的对峙中心,而且这里也方便族人从海上上岸。
到了湖北,赵书文等人选择了做回老本行,参加了湖北新军。由于有海外的积蓄贿赂上司开道,更是有多年的从军经验,所以很快他们就脱颖而出,只是囿于身份不明,赵书文才止步在了营官一职上。
而在新军里站稳脚跟之后,赵书文也收到了李世冲的回信,李世冲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要求他在清庭境内隐蔽发展势力,等待后续人员的支援。
就在赵书文利用职务之便,在新军里培养心腹的时候,传来了南宁即将进攻满清的消息,这一下子打乱了他的计划。
赵书文的计划就是利用南宁与满清对峙的机会,暗中发展势力,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接李世冲他们回国发动起义,这样虽然恢复不了天国当初的盛况,但是至少可以实现三分天下。
然而这个时候他所在的部队却突然接到了调防四川的命令,这又进一步打乱了他的计划。(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七八章解开身份谜团
这个时候赵书文远没有做好起事的准备,更别说还要被调离他苦心经营了一年多的湖北了,被调走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白费了,但是如果现在就勉强起事不说会不会成功了,就算侥幸成功,也是在为南宁做嫁衣。
几经考虑之后,赵书文选择了继续隐蔽,静观其变。他一边率领所部跟随大队去了四川,一边派人紧急向身在智利的李世冲等人汇报最新情况,并且请示下一步行动。
只是到了四川后局势突变,让他没想到的是,南宁居然已经完全控制了四川,等他们安顿好没几天,就陆续被南宁夺取了部队指挥权。
更加让他意外的是,这个时候他想继续隐蔽都做不到了,他居然被丁宝桢当做了培养对象,而随着丁宝桢的关注而来的,就是南宁对他没完没了的调查。而且还真被他们发现了异常。
虽然他一直都在守口如瓶,没有让南宁探听清楚他的真实身份,但是他自己却很明白,南宁既然对他已经有所怀疑了,那么他就肯定会被当做重点监视对象,这对于他今后的继续行动是极为不利的。
而在被南宁越级提拔后,赵书文就更是小心翼翼了。南宁不可能在还没弄清楚他的身份之前,就这么重用他,现在之所以如此礼待于他,无非是想利用他这个湖北新军旧将的身份,来方便他们控制湖北新军。说得直白点,他现在就是一个傀儡,而且是一个时刻受到监视的傀儡。
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之后,赵书文切断了他在部队中的所有人际关系,只保留几个专门负责与南美联系的心腹。随后就积极的配合南宁对湖北新军的整编。
而在这期间与丁宝桢等高层的多次接触,也让他对南宁有了更多了解。加上在湖北一年多收集到的信息,他也逐渐改变了对南宁的印象。知道当初报纸上的反腐消息并不是南宁官场的相互倾轧,而是在切切实实的治理贪官污吏。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力整治。
对南宁了解得越多,他就对他当初的计划越没有信心。不说这次战争南宁到底会打到哪里。会不会抢走他理想中的基地湖北,就是今后他勉强侥幸起兵成功了,也不是南宁的对手。
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赵书文对今后的起事就更加悲观了,不过他没有擅自拿主意,而是将自己的担忧和对南宁的认识报回了南美,在没有接到李世冲等人的意见之前,他也只好与南宁继续虚以逶迤。
只是他现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虽然还没有和南宁的情报部门直接交锋,但是仅从几次的面谈当中,他就已经感觉到了对付实力的手眼通天了。因为在他还没有主动交代的情况下,他们就已经知道了他除了具体身份之外的所有信息,知道了他在湖北策划反清,知道了他是从海外回来,甚至还知道了他其中几个手下的信息。
对于这次丁宝桢的单独接见,赵书文不知道对方是否已经查到了他的具体身份,而对方要是真的知道了,他又应该如何抉择。是主动投向南宁阵营,还是继续选择观望,等待南美的指示。
就在赵书文心里犹豫不决的时候。丁宝桢拿着一叠资料走了进来。
赵书文急忙站起来见礼,而就在他站起来的一刹那,他的眼睛集中在了丁宝桢手里的资料上,特别是最上面的那张电报纸上,因为那张纸上有着他与南美沟通的特殊标记。他不明白丁宝桢手里为什么会有标着那些标记的电报,而电报上又会是什么内容。
有了这个意外发现后,赵书文震惊得一屁股坐了下去,心里已经在翻江倒海了,此时他已经意识到了南宁肯定是拦截了他派出去向南美发电报的人员。
丁宝桢看着傻傻的坐在那里的赵书文。并没有说话。
赵书文在愣了片刻后才回过神来,既然南宁已经拦截了他派出去的人。那么就肯定知道了他的具体身份,也肯定知道了还在南美的李世冲等人。
赵书文也算是久经风浪的人。做事果断,临危不乱,否则他也不会被李世冲他们选为国内的负责人了。他在震惊之后迅速的冷静了下来。
既然南宁已经知道了一切,那么就看对方如何处理了。不管是将他立即押解回南宁,还是继续任用他带领部队,这些都不是他所能决定的了。既然决定不了,那么还不如静待丁宝桢的宣判。
坐在一旁的丁宝桢看到赵书文的眼睛复返清明之后,微微一笑说道:“赵将军,你先看看这个。”说着就将那几张电报纸递了过去。
赵书文接过来没有立即看,而是疑惑的看向了丁宝桢。他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给他看李世冲的电报,按照正常推理,这个时候丁宝桢应该先是对他一顿怒责,然后将他扣押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心平气和的与他对话。
1...5556575859...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