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虽然第一击被赵惟吉格挡掉了,但是细作并没有停手,继续用长矛接连刺向了赵惟吉。而赵惟吉却将细作的每一次进攻都化解掉了,虽然场面看上去很狼狈,但是细作的动作在赵惟吉眼里仿佛每一下都够看清,身体都能够跟得上细作的穿刺,然后将攻击化解掉。
也许是因为常年使用弯刀弓矢作战,此时这一契丹细作并不太使用的贯长矛。连续斗了十几个回合并没有将赵惟吉拿下,反而是先前狼狈不堪的赵惟吉此时反而有些适应了。格挡之余,还能抽冷子进行两下反击。两人逐渐斗了个旗鼓相当。
自知再打下去肯定要出事的细作当即往后退了两步。赵惟吉正要上前进攻时,细作一下将长矛飞掷了过来。幸亏赵惟吉反应还算迅速,立马闪开了飞过来的长矛。长矛直接插在了他身后的墙里。而细作乘着这个空档,转身往旁边的路跑去。
好巧不巧,此时一将军带着一队士兵正沿着细作逃跑的方向巡逻过来。赵惟吉立马大喊:“抓住那人,他是契丹细作。”
为首将领之前见过赵惟吉,当即也没多想立马出手。两下便擒住了细作。然后从此人身上搜出了代州城防的布置图,坐实了此人细作的身份。
“多谢将军出手,否则就让这细作跑了。”看到细作被捕后赵惟吉当下喘了一口气,然后说道。
“那里话,这本来就是自身职责所在。”那将军回到。
“还未请教将军姓名。那天杨老将军接风,在场人数实在太多,没能完全记住实在是惭愧。”
“在下杨景,字延昭。您所说的养老将军就是我爹。”杨延昭回答道。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杨六郎啊。”得知眼前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杨六郎,赵惟吉也不由得一阵兴奋。
“区区薄名,竟入了郡公之耳,惭愧惭愧。不知郡公是在哪发现这一细作的?”
“就在离北城门不远的地方。”正在说话间,赵惟吉突然看到了从细作身上搜出的布防图,然后便对杨延昭说:“能否将布防图给我看一看。”
接着杨延昭便将布防图给了赵惟吉,当赵惟吉看到只有三张布防图的时候立马大呼:“不好,要出事。”
就在杨延昭正在疑惑之时,赵惟吉开始下达命令了:“快找人将城里百姓,迁进城,然后将四门关好。杨将军,你立马将城里能调集的部队全部集结到西门,然后在派人去雁门关送信,让他们立刻派兵过来。”
看到杨延昭还在犹豫赵惟吉也知道自己如果不解释清楚他是不会行动的,于是说:“这人虽是汉人穿着,但是衣服并不合身,而且是左衽。说明他进到城里没多久,随便找了一件衣服混进城的,便说明他这次间谍行动是临时的。而且这里只有三张布防图,东,北,南都有唯独缺西门,说明此人一开始的目的便是西门。当他弄到西门的布防以后已经将情报送了出去,估计是因为天时尚早,便自作主张的接着弄其他三门的布防。这种种都说明,他们的部队其实已经离代州城不远了,只是估计不是大规模入侵,只是小股袭扰。但是即便是小股部队,处理不好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杨将军快行动吧。”
听到赵惟吉这么说,杨延昭不在犹豫,立马下令按照赵惟吉的命令行动起来。
赵惟吉即将第一次面对契丹的铁骑,虽然他有过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来的那没快就来了。
【本来想直接用史实中的杨家将的,但是那样不是太有意思,最终还是决定使用演绎中的杨家将形象与设定,那样会比较有意思,出场人物也会多一些。但是我不会完全照搬杨家将中的人物姓格设定,会针对自己小说的需要修改一下。这里稍作解释,谢谢大家的观看。】
;





大宋武皇 第十三章 契丹
“为何这个时节会有契丹部队来袭?”安排妥当一切后杨延昭与赵惟吉开始往西门赶去。但是杨延昭还是不太明白为何此时会有契丹来袭。十月中旬契丹一般是不会来袭扰大宋的。因为与大宋接壤的燕云诸州也是以农耕为主,这个时节契丹一般也在收获晚稻,是不太可能出来袭击的。
“估计不是燕云的部族,看来是更北方的。估计是今年北方第一场雪来的早了。”赵惟吉一边猜想着一边与杨延昭以前向着西门赶去。
“杨将军咱们最好不要小看这次的袭扰,这批契丹部族估计是提前遭受了雪灾,没办法才南下的。他们没法抢夺燕云的物资,就把目光盯上了我们。这批人有着强烈的战争欲望,估计没那么好打发的。”赵惟吉继续说道。
“但是他们是怎么通过雁门关的?”杨延昭对此还是想不明白。
“很简单,化整为零。”赵惟吉此时想到了当初越南战争北越军队的做法。“我估计他们整个部队也就五千人左右。他们在接近雁门关以后利马把部队打散。通过雁门关以西的山谷绕过来,再从新集结。大部队当然没法做到,但是小股部队还是可以绕过来的。反正他们也只打算抢一票就跑。一旦得手再散开部队,凭借骑兵的机动力,很容易就能逃脱。”
说话间,他们二人已经到达了西门。大概一个两个时辰后,城外的百姓已经悉数撤往了城中,城池的四门也已经关闭。
但是杨延昭与赵惟吉脸上仍然阴云密布,因为他俩都知道,虽然据城坚守等候雁门关援军前来便可击退来犯的契丹人。但是那样的结果就是城外的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粮食将尽数遭殃。
为了保护城外粮食,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城野外迎敌,拖住契丹军的前进步伐,等待雁门关的守军前来支援。
赵惟吉与杨延昭都看了看对方,知道大家心中想法是一致的。此时赵惟吉开口了:“看来杨将军与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只有出城迎敌才能保护城外的粮食不受侵害。但是不知城里有多少人?”
“城内仅有一万守军,其中重步兵一千人,弓箭兵,五千人,骑兵一千人,剩下三千人都是轻步兵。咱们如果出城迎战,最多也就能带走七千部队,还是主要以步兵为主。如果真像郡公所言契丹有五千骑兵前来的话,这些部队根本挡不住这么多的骑兵。”杨延昭向赵惟吉说明着城里的守备配置。
“要完全抵挡肯定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拖住他们也不是没有办法。“赵惟吉思索着,然后又问:“城里有弩机吗?”
杨延昭想了想说:“有,但是不多好像只有五百的样子。”
“五百够了,如果杨将军能信得过我的话。就将五百弩机以及那一千骑兵配备给我,然后我们去野外列阵狙击契丹部队。”
本来杨业一直叮嘱不让赵惟吉接触到部队事物的,但是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有答应赵惟吉的请求。
此时外出侦查敌情的探子也回到了城里,从探子的口中得知。果然有股契丹部队绕过了雁门关正在接近代州城,里城西只有不到50里了。
得到这个情报后,杨延昭迅速的找到了地图,并在地图上指出了最适合结阵拦截的地方,这边是城西20里处。
紧接着杨延昭便点齐人马,向西20里处进发。而这边的赵惟吉,迅速的找到了赵信。立刻整顿了这一千骑兵,并把五百弩机配发了下去,准备出发。
出发之前,赵惟吉利用短暂的时间对这一千骑兵进行了训话:“也许你们不知道我是谁,也许你们会怀疑我是否能统领你们,但今天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你们需要保护你们的家园。保护你们的粮食,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杨将军将你们交给我,我就会对你们负责。我不仅会确保你们能活着回来,还要确保咱们的粮食无恙。宰了那帮契丹人。”
“宰了那帮契丹人。”也许是赵惟吉的话的确有煽动力,也许是保卫家园保卫粮食的愿望激发了这些士兵,总之他们的士气已经燃烧了起来。
“出发前,我首先要明确一下咱们骑兵部队的任务。看到你们手上的弩机没有?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无限袭扰契丹骑兵。待会作战时,弩机手现行进行射击,弓箭手进行掩护。弩机手填装时,弓箭手再进行射击。一旦契丹骑兵调转部队来追我们立马撤退,杨将军的部队会配合咱们的。”说完赵惟吉便领着部队出发了。
……
城西二十里,杨延昭所带的部队已经集结在了这里。有一千重步兵,两千轻步兵列成了方阵。他们身后是三千弓箭手。杨延昭这边已经严阵以待了。
大概刚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契丹骑兵便现在了视野里。契丹骑兵很快发起了冲锋。杨延昭的步兵部队很快迎上前去准备硬扛住契丹骑兵,弓箭兵也开始大量的发射以求减缓骑兵冲锋的速度。
虽然弓箭兵的攻击有效的射杀了冲锋的先头部队,但是整个骑兵阵营的冲击速度并没有减慢多少。就在骑兵正营即将于步兵防线相接触之时,杨延昭可以感到契丹的冲击力发生了下降。感觉契丹的后军出现了搔动。
原来是赵惟吉带领的骑兵部队绕到了契丹的后方。在赵惟吉的部队对契丹军的后方进行了猛烈的射击。由于部队配有弩机,超高的射速很快的便射倒了一票契丹骑兵。随后后面的部队便掉转了,马头向赵惟吉的骑兵冲了过去。前方的部队由于后方的部队的脱离受到了影响,冲击力明显变弱。
由于冲击力的变弱,杨延昭的步兵方阵,尤其是先头的重甲步兵很轻易的便抗住了骑兵的冲击。而后方掉头的部队本想乘着弩机的填装时间接近赵惟吉的骑兵时,却被早已准备好的弓箭骑兵又是一顿爆射,前进速度立马减缓。而此时恰好弩机填装完毕,于是他们又迎来了一阵弩机的射击。
好容易顶过了这两拨攻击以后,放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居然是赵惟吉部队掉头撤退了。随着后军对赵惟吉部队的继续追击,契丹前后两军形成了巨大的脱节。杨延昭瞬间抓住了这个战机,对契丹部队进行了切割。
失去了空间的契丹骑兵只能与宋朝步兵开始了短兵相接的战斗。由于失去了冲击的空间,契丹骑兵的战斗力立马下降了几个档次。
宋朝部队立马也差距到这一变化,立刻士气高涨了起来。而宋朝阵中有一人异常的活跃,那人便是李二。
原来李二真的是习武奇才,才接受军中和赵信的训练几天,便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他虽然是第一次上战场,但是却没有丝毫的怯懦,反而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
由于李二的活跃带动了周围的宋军士兵,随即这一效应不断扩大。整个宋军部队开始不断的侵蚀着契丹的前军。
而正在此时,雁门关的增援也到达了战场,杨家大郎杨延平带领着部队到达了战场,瞬间就对契丹部队形成了合围。
契丹部队的失败以不可避免,只有首领等几十人最终突围而走,剩下或死或降。全军覆没。
此战由于赵惟吉的活跃直接避免了代州城的重大损失,居功至伟。而他的表现也至少征服了杨延昭等驻守代州城将领的心。这下杨业也无法在忽视赵惟吉了。
此战后,杨业找到了赵惟吉。
“看来在下还是小看了郡公,没想到郡公竟有如此军事才能。我真是老了,看人都不准了。”杨业这样感叹到。
“我知道老将军在忧虑什么。不用担心,我并不是来监视老将军的,相反我的身份与老将军差不多。”
“哦,这到有趣了,你说说怎么差不多?”
“因为我是太祖的孙子,魏王赵德昭的儿子。”
听到赵惟吉这么说,杨业立刻明白了过来。原来杨业并没有太在意赵惟吉的具体身份,只认为他是皇亲。但是此刻赵惟吉这么一点,杨业立刻便知道了赵惟吉话的意思了。他还在北汉之时也听到过现在这位皇帝继位的传闻。赵惟吉所说的两人的身份差不多也就说得通了。
“关于你在军中的职务,我当然可以给你安排,但是你头衔品级太高。你自己说吧,我该怎么安排才是?”
“我的头衔反正也就是给贵族子弟的虚衔,不管他就是了。我就从你家六郎的副将开始做起好了。”
“既然你这么说了,就这样吧。今天郡公也累了,早些回驿馆休息吧。改天老夫会帮郡公找一处固定的住处的。”
赵惟吉离开杨业的书房后,立马遇到了在外面的杨延昭。
“怎么样了?”杨延昭问道。
“明天开始我就是你的副将了。”赵惟吉答道。
“那可委屈了郡公了。”
“哪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
“对了,和你说个事。把你带来那李二给我,他是个可造之材,我一定把他训练为一名成功的将军。”
“给你就免了,训练倒是可以。我也很期待不知他能成长到什么地步。”
就这样,赵惟吉的军旅生涯正式开始了。
;




大宋武皇 第十四章 军队
“亲爱的柴郡主:
军旅生活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我已经习惯了代州的生活了。感谢你为代州将士所送来的棉衣。大家都说这东西非常有帮助。你所送来的新茶我也喝了,在着寒冷的冬天里感到了无比的温暖。我这里一切都好,除刚到这时所遇到的契丹奇袭之外再没有遇到别的战争了。平安勿念。
此外元敬向他妹妹问好,让小花不用担心他哥。元敬现在每天被信叔以及延昭艹练着,进步异常神速。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一定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的。
就此搁笔,愿卿平安,健康,生意兴隆。
来自北地的赵惟吉”
……
不知不觉,赵惟吉已经在代州生活了两月有余了。他已经基本的熟悉了军中的事物,与杨延昭一起成为了镇守代州的将领。杨业更多的时候是在雁门关,代州城基本就是又杨延昭与赵惟吉艹持着。
李二由于之前的表现,受到了杨延昭的赏识。每天接受着杨延昭与赵信的轮番艹练,基本脱了一层皮。也让赵惟吉领略到了,原来东方也有斯巴达式的训练。但是基本把这些训练都支撑下来的李二进步也非常迅速,武艺上已经不下于一般将领了,只是经验上还欠缺一些而已。
此外,由于李二已经开始出人头地了,也就不能叫李二那么二的名字了。赵惟吉给他起了个名叫继光,字元敬。皆是取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名、字,希望他能如戚继光一样扫除夷狄。
还有就是由于棉花制品的发掘,赵光义被冠了一个盛世明君,祥瑞护佑。赵光义也就坡下驴,开始了棉花的推广。得知此事的赵惟吉自然也没放过赵光义,立马去折向他讨要第一批棉衣。考虑到代州,雁门关的重要姓,赵光义也就没有推诿。于是这里的士兵成为了第一批棉衣的受益人。
逐渐的适应了军中生活的赵惟吉也开始发现宋朝军队存在的问题了。
首先是从宋朝开始,中国的士兵开始从业余向职业转变了。原本除了少量边防军以外,中原王朝的士兵一般都是半农半军的业余士兵,平时务农,闲时艹练,战时当兵。宋朝开始,一旦被招募到军中,便成为职业军人,平时待在军营中训练,战时参战。不在务农了,全由国家养着。
但是,这职业军队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后来宋朝有一句话叫做树起招兵旗自由吃粮人。军队变成了赈灾的工具,一旦有灾荒发生,朝廷便招兵,以防止农民被逼无路的起义。虽然现在的军队还没到达那个地步,但是兵源的繁杂以初见端倪。
二是,好像这些宋朝将领至今未适应职业军带来的变化,他们并没有有效的练军方法。古来兵书随多,但是大多数是战略,战术意义上的,具体训练真没怎么提到。短时间训练军队的方法这些将领倒是掌握了,但是长时间适应职业军人的方式还没有。
其次是,从宋太宗开始,军队施行了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据远近不同,以一到三年为期,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更戍军冠以屯驻、驻泊、就粮等名目。
屯驻为正常更戍,大多派往内地州、府,属当地方长官知州、知府管辖,带有朝廷派驻地方治安部队姓质。更戍到边防地区的禁军则属驻泊,具有朝廷派往边境地区的边防军姓质。执行屯驻和驻泊任务的禁军,更戍期间,家属不得随行,期满得回原驻地。
这样一来彻底搞乱了训练和指挥的正常进行,训练永远要从头来过,将官永远搞不清士兵。
最后就是,宋朝是步兵为主,步兵打骑兵永远是挨揍的份。
明白了这些以后赵惟吉与杨家将们曾有一次讨论,结果就是,只要更戍法的存在,一切都是白搭。但是由于更戍法是太祖颁布的,想废除暂时是不可能了。于是他们的重点就放在了如何短时间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上面了。
这天,赵惟吉问杨延昭:“步兵对抗骑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一般来说步兵很难对抗骑兵,但是如果可以用大量的弓箭兵在远程进行狙击的话,是可以延缓骑兵冲击的速度,从而对步兵抗击骑兵起到助力。”
“但是,现在的弓箭兵很难达到大量的远程狙击啊。”
“那用弩兵呢?”
“弩兵有上弹间隙的问题。”
“行,我知道了,我已经有办法短时间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了。”
回去以后的赵惟吉花了七天时间,研制出了新的元戎弩。元戎弩也就是通常称之为的诸葛连弩。但是这个时代的诸葛连弩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射程太短了而且力道太轻。
赵惟吉凭借着他现代物理学知识将这一连弩进行了改进,射程增加了三倍,力道增加了两倍。但是这个弩有一个缺点就是上弹不一起慢多了。
为了改进这一点,赵惟吉向杨业介绍了三段式射击的方法。这是一种后世前装滑膛枪时代为了弥补装弹速度慢而发明出来的一种战术。
把弩机部队分位三组,第一组射击第二组预备第三组装弹。通过这样的轮替,以弥补装弹慢的不足。
杨业测试了新型连弩后,大加赞赏。但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弩机生产的速度过于缓慢。
对此,赵惟吉提出了装配线生产方法和零件标准化。其实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装配线生产的方法了,兵马俑就是这么生产的。再结合着零件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以后弩机的生产效率大大的提升了。
一个月后,代州已经组织起了一只有一万两千人的弩机部队了。
“不知新型部队的效果如何。”杨延昭感叹到。
“这支新型弩机部队会在战场上取得效果的,但是这终究不是对抗骑兵的法子啊”赵惟吉说到。他心理很明确的知道,冷兵器时代骑兵一直是近乎于无敌的作战单位。骑兵的作用甚至持续到热兵器时代的初期,知道重机枪的产生,骑兵才正式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时传令兵带来了杨业的命令,要求去雁门关开会,好像关外侦查到一只契丹部队正在挺进中。
“大家都来齐了。我们接到报告,一支大概有两万人契丹骑兵正在像关内挺进。我准备试验一下新的部队的威力。大家看怎样?”坐在主位的杨业说道。
“我觉得没问题。”杨延昭接话道。“但是具体艹作还是询问一下安定郡公为好,毕竟这支部队几乎是他一手组建的。”
“安定郡公你怎么看?”杨业转向了赵惟吉问道。
赵惟吉思索了片刻说道:“新部队出战当然没问题,但是我需要其他部队的配合。”
“配合没问题,郡公请将。”旁边的大郎杨延平说道。
“我需要五千步兵,居中以正面抵挡契丹骑兵。”
“五千就够了么?”杨二郎问道。
“五千够了。”赵惟吉接着说道:“然后将弩机部队分成两拨布置于步兵两侧用以狙击地方骑兵。还有就是再用四千骑兵布置在弩兵身后。一旦契丹骑兵接近或者箭矢耗尽,弩兵立刻后撤,骑兵从两翼包抄上去,步兵正面迎击。”
宋军这边按照赵惟吉的布置很快做出了行动。
当契丹军队接近是,宋军已经列好整形准备迎击了。很快契丹军队便发起了冲击,但是迎击他们的是比以前所遭受到的弓箭阻挡猛烈三倍的箭雨。而且是在弓箭的射程范围之外就遭到了箭雨的袭击。
宋军这边由于使用了连弩和三段式射击,在箭矢还没有耗尽之前几乎是没有间歇的发射。况且布置在两翼的弩兵并没有平行站位,而是形成了一定的夹角。这样箭雨就形成了一定的交叉火力。契丹骑兵苦不堪言。
还没有冲出去多久,契丹骑兵已经减员高达五分之一。而且冲击速度明显下降了许多。
而宋军步兵也乘着箭雨的掩护向前推进着,不断地压缩着骑兵的冲刺空间。就在宋军这边箭矢基本耗尽之时。弩兵身后的骑兵迅速向契丹两翼包抄而来。
一贯以驰突著称的契丹铁骑突然被人控制了机动力,战斗力锐减。而这次行动的契丹指挥者耶律英机也立刻明白了这仗没法打了,立刻率领部队撤退。
宋军看契丹骑兵撤退以后只是稍作了追击便停止了。
赵惟吉组建的新型部队在处子战中便赢得了成功,他自然很高兴。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活跃也引起了另外两人的兴趣。
……
汴梁皇宫中。
“陛下,这是代州送来的战报。”
“我真是老了,看人越来越不准了,没想到这小子才去代州三个月就在两场战斗中取得那么大的成绩,虽然不是什么大战,但是也够出乎我的意料了。”
“那陛下,要不?”
“先不用,我到要看看这小子还有什么我所不知道的能耐。”
1...45678...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