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黄沙百战穿金甲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小桥老树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一百九十六章庙堂之争(二十四)
第一百九十六章庙堂之争(二十四)
长江岸边,弯月如钩,江水泛着清波,潮湿的空气在拍岸的涛声中缓慢地流动。数匹快马从江边小道快速地奔跑,急促的马蹄声,惊动了长江里的鱼群,只听“卟通”之声不断,一尾尾数斤重的长江鱼跃出了水面。
柴荣孤独地坐在帐中,十二盏大油灯把军帐照得如白昼一般,两天以来,来自京城各地的奏折已有数十份,柴荣每一份都要认真批阅,晚睡早起成为柴荣的生活习惯,幸好长期军旅生涯打磨了一幅好身板,要不然,早就被繁重的军务政务累跨了。
范质、王薄、侯大勇、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这六人是柴荣最为倚重之人,享有见柴荣之时不用通报的特殊权利,赵匡胤来到柴荣帐前这时,御前亲卫直接把急急忙忙赶来的赵匡胤领入帐中。
赵匡胤解开布袋,里面全是珠宝,在灯光中更是显得璀璨无比,然后跪在一旁道:“这是南唐送来的珠宝,意图赌赂于臣。”
柴荣揉了揉太阳穴,看着堆放在桌面的珠宝。
赵匡胤看柴荣并未发怒,就接着道:“来者名为马闲,是臣在洛阳时的故识,自从臣从军以来,已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今日突然来访,说是南唐主李景要结识江北英雄。”中年男子马闲见过赵匡胤之后,开门见山说明了受南唐主李景之托,来结识江北英雄,并奉上了价值千金的珠宝。赵匡胤闻言大惊,他不敢怠慢,把来者稳在军中,然后亲自带着珠宝来到了柴荣大帐。
柴荣随手抓起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对着灯光看了看,只见宝石在灯光下发出柔和蓝光。看上去就如一只猫眼,他素来不喜这些无用之物,却也赞道:“好一颗猫眼宝石,胡商最喜欢这种猫眼宝石,我估计得没错,这种质地的猫眼宝石可以换得战马五十匹。”他看到赵匡胤仍然跪在地上,就笑道:“爱卿起来吧,看来南唐主已是六神无主了。才会用这等幼稚之计来离间我君臣。”
听到柴荣如此下结论,赵匡胤悬在心中的石头才踏踏实实地落了下来,起身道:“这个马闲本为中原洛阳人,却为南唐主充当说客,臣回去之后,就以奸细之罪杀掉马闲。”柴荣放下手中的猫眼石,道:“这倒不必了,赵大郎让这个马闲带话给南唐主。给他说,朕亦知道此事,有多少宝物尽管送来,朕照收不误。”
赵匡胤笑嘻嘻地退了出去,一路上快马加鞭。心情极为愉快:南唐已是日落西山,眼看就要亡国了,我才不会上这条破船。
柴荣又取过一封密信,这是一封来自契丹的密信。内容很简单:“南唐李景使臣已到达上京。”
在第二次南征之际,南唐主就通过海路和契丹进行频繁联系,如今,双方地联系更加密切了,大周水师已经数次在海上拦截到从南唐北上的使臣。此事让柴荣内心颇为焦急,若南唐和契丹真正联合起来,南北夹击大周,则大周立刻就会陷入被动。
看过此信。柴荣一时有些心烦意乱,在帐中不停地来回走动。
第二天,大周大军逆水而上,军旗连绵十数里,站在长江南岸的南唐军士,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行进中的大周军队。
很快,报信的南唐军士来到了金陵,南唐主李景正和冯延已等人正在花园中咏梅作乐。
冯延已一袭淡绿色的长衫。摇头晃脑地道:“唐人咏梅诗确非前朝可比。譬如李义山这首诗,‘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实是咏梅诗中的魁首。”
李景并不以为然,道:“不然,不然,杜子美颇有几首咏梅诗,意境较李义山之诗更为深远、开阔。”
杜子美就是杜甫、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两人都有不少咏梅诗,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李景、冯延已为此事争论的次数也不在少数,这也就是所谓地文人之乐,没有登堂入室者,难以领会其间的愉悦。
正在此时,查文徵、魏岑两人面色惊惶地赶进宫来,道:“快马来报,周军水陆两军从泰州出发,最多明日就要到达金陵对岸。”
李景即位时间已长,虽说肚子有些微微凸起,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眉清目秀的飘逸之人,闻听此言,一屁股坐在胡椅之下,喃喃道:“这可如此是好,这可如此是好?”
冯延已是当朝宰相,军国重事多由他在掌控,就道:“也不知派往契丹和北汉的使臣把事情办成没有,若契丹或北汉当真出兵,当可解今日之困。”
李景对于借兵契丹之事总有些疑虚,石敬塘虽然当了皇帝,身后却是骂声不断,不过,若不与契丹或北汉联手,眼前的困局却实在无法解开。
查文徵见李景呆呆地不发一言,就道:“几日来,有一些难民从楚州逃了过来,周军攻占楚州以后,屠城一日,城内百姓,只有不到千人逃得性命。若周军攻入金陵,恐怕又有一场大屠杀。”
一旁的魏岑正在为此事着急,补充道:“城中数千军民已知周军逼近金陵,他们围在皇宫前,要求放出兵部郎中张河源,由他率军抵抗周军。”
张河源是南唐少有的敢打硬仗的将领,在南唐军中素有威名,和刘仁赡、张彦卿并称为南唐军三杰,目前,刘仁赡降敌,张彦卿阵亡,三杰只余张河源一人,他却因为銮江口之败,被押入了天牢。
李景是造旨非凡地文人,成天醉心谈词论文,只觉政务索然无味,政务全部交由冯延已等人操办,张河源入狱。正是冯延已一手经办。
当魏岑说起张河源之时,李景一时没有想起此人是谁。
冯延已连忙解释道:“当日张河源为边镐之副将,在长沙之战中,边镐不听张河源之劝阻,擅自出城决战,导致大军惨败,这张河源也因此战被解除了军职,后又迁到兵部担任郎中一职。这次銮江口水师失利,张河源和王延灵乘坐在中军船上,两人侥幸逃得性命,回到金陵之后,已被臣押到天牢里。”其实张河源当日在中军船上,并非指挥水军作战的将领,而是跟随陈觉送贡品的使节,只是冯延已和銮江口水军将领刘琮是表兄弟。銮江口之败,必须要有一个替罪羊,因此,张河源和王延灵就成为銮江口之败的首犯。
李景这才想起张河源是谁,他问道:“张河源就是南唐军三杰吧。他倒是一个猛将,为何在天牢里?”
“銮江口之败,张河源和王延灵要负主要责任。”冯延已不慌不忙地道。
李景看了看冯延已、查文徵、魏岑等人,心知他们也非能征惯战之人。想了一会,道:“现在是非常之时,就让张河源任禁卫军大将军吧,统领金陵水陆两军,作好抵御周军的准备。”
冯延已想了想,此时金陵城中除了张河源,再无能征惯战之将,就道:“臣亲自去请张河源大将军。”
天牢四处散着着阴沉沉地霉臭味。虽然牢中有一些稻草,睡在地上让后背上地箭伤如刀割一般,虽说是几年所受之伤,冷气浸身,还是觉得难以忍有受,张河源为人甚为倔强,咬着牙不出一声,可是。却也不敢睡在地上。只有靠在木栅栏上睡觉。
此时,张河源身上之痛却远不及心中之痛。朝堂之人爱声色奢侈,每日高谈佛理及诗文,不问百姓疾苦,不理政务军务,几年下来,朝中无贤臣,军中无良将,想到从天而降的大周强大水师,张河源在天牢里数次仰天长叹息:南唐不亡,天理不存。
冯延已随着狱卒走进了天牢,走到天牢,只觉一股腐尸之气冲鼻而来,他忍不住问道:“为何有这般味道?”
典狱长对这位当朝宰相自是点头哈腰不止,道:“这天牢所关都是死囚,有些人一关数年而未决,身上有些腐肉自是难免。”
冯延已对典狱长所说自是心知肚明,自己虽是第一次进这天牢重地,却和这天牢极有缘分,因为里面关了不少自己昔日的政敌,换一个说法,里面至少有一半囚犯是通过自己送进来,他虽然知道天牢如地狱一般,此时闻到这个味道,仍然有些作呕,就道:“天牢之人都曾是朝廷重臣,要给他们留些体面,每日让他们轮流出来放风,下次我来,若再闻到有这种腐尸之味,你也进去呆着吧,听见没有,嗯。”
典狱长吓得双腿发软,颤声道:“下官记住了。”
张河源没有料到当相宰相能在狱中相见,他素来瞧不起这位夸夸其谈地宰相,当年边镐之败,也与这位宰相调度不力有极大的关系。
冯延已对张河源冷淡而倨傲的态度视而不见,上前一步,抽出圣旨,道:“张河源接旨。”
张河源虽然可以无视这位权臣,却不敢对皇帝无礼,无奈之下,只有跪伏在冯延已脚下。
宣读完圣旨,冯延已笑道:“恭敬张将军。”张河源没有料到事情突然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他突然想到已经强大无比的大周水师,心中一惊,问道:“莫非是大周水师到了金陵对岸?”
冯延已脸色一敛,变得严肃起来,道:“正是,大周水陆两军,沿江逆水而上,已到了金陵对岸。”
张河源嘴角露出隐隐地讥笑:这正是天道报应,朝堂被这五鬼把持,贤臣勇将有一半死在这天牢之中,现在周军来犯,竟无可用之大将,需从天牢里寻找领兵之人。
冯延已最擅长察言观色,他似乎知道张河源的心思,道:“周军如狼似虎,攻破楚州城以后,城中数万百姓,逃生之人不过千人,张将军。为了陛下,为了金陵数十万百姓,你也要担起金陵防御之责。”
这两顶大帽子盖下来,张河源只能无条件接受任职。出狱之后,立刻着手长江南岸的防务。
南唐金陵水师集中了七艘西江大船,六十艘中型船,各式小船足有三百多艘。张河源命令小船全部集中在金陵上游,船尖钉上尖锐地铁刺。另置黑火药、猛火油及干柴于船舱类,若大周水师来犯,小船则从上游顺流而下,借水流之势,冲入大周水师中,小船船头只要能够钉在大船之上,就有机会焚毁敌船。
另外,调集守城用的上百架投石机于岸边。用来远程打击周军的战船,銮江口水战中,周军战船上安置的投石机,成为水战利器,此时在船中安置投石机已经来不及了。张河源就把投石机安置在岸边。
水中布置好以后,张河源调集所有兵力集中在长江南岸,周军若上得岸来,就在河滩之上阻杀半渡之周军。
南唐金陵附近有近十万守军。听到南唐军三杰之一地张河源主持防务,顿时看到了防守河岸地希望,在如此恶劣的战况之下,南唐朝廷也罕见地对前线大将不予牵制,放手任张河源做好应战的准备。
从銮江口出发地水师到了金陵对岸以后,就安营扎寨,拉开了向南岸进攻地架式。
侯大勇这一段时间,紧紧跟随在柴荣身边。柴荣是个喜欢事必亲躬地皇帝,凡是大事小事都要一一过问,这样一来,侯大勇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无所事事,跟随在柴荣身边,竟如观战一般,他所最关注地对手赵匡胤是前敌指挥官,每天行军打仗。忙得团团直转。侯大勇不由得暗道:军中是一个强者称雄地地方。赵匡胤带兵屡胜敌人,难怪南唐大战结束之后会有如此高的威望。
此时。长江北岸还有舒州、蓟州、黄州等地为南唐军掌握,大周水师作出强攻金陵之势,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金陵,而在于舒、蓟、黄等江北之地,若这几州到手,按照楚州夜谈之计,南征之战也就算是完成了。
大周水军试探着进攻长江南岸南唐军水师,南唐军水师并不出战,只等大周水军靠近之时,则岸上投石机齐发,上游就会顺流而下数十只小船,这些小船只要钉在大周战船之上,受到重赏地南唐水手们就点燃火药,焚烧大周战船,经过数次激战,大周水军接连被击沉了三艘玄龙船、十多艘玄蛟船和无数小船,却难以攻上长江南岸。
赵匡胤怒斩临阵退却的两名指挥使以后,改变了战术,并不强攻南岸,而是把投石机的石块全部换成了装有猛火油的陶罐,趁着大雾天气,偷袭了南唐水师营地,一举烧毁了南唐金陵水师的主力战船。
此战以后,南唐水师再无力与大周水师争锋,大周水师纵横长江,长江对于大周军队已不是天险,随时可以择机而动。
这时,大周君臣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北汉主刘钧突然派出北汉军队,从石州出发,深入周境,已至隰州,大周极有陷入两面作战地困境。侯大勇得知此事后,立刻想到了全军出击,尽全力压迫南唐,让其不战而降,当侯大勇赶到柴荣帐前之时,柴荣已下达了全线开展压迫性进攻的命令。
大周水师选择了数个南唐兵力薄弱地登陆点,数支周军小部队出现在长江南岸,与时同时,已听命于大周的割据势力荆南高保融和吴越钱俶分别派兵助战,荆南军兵威直逼鄂州。吴越和南唐多年征战,本是世仇,此时派出大小战舰四百艘,水军一万七千人,也向金陵进发。
南唐军一向惧怕周军,见周军、荆南军、吴越军齐聚长江,军心顿时惶惶,各种谣言四起。张河源却并不惊慌,主力仍然原地驻防,守住沿江重地,另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沿长江岸边搜索登陆地周军小队。
金陵城内,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了许多传单,传单分为两种,一种历数张河源轻言兵事因而惹来周军、作战不利毁掉水师等等种种罪行,另一种则是表明了大周军只要并不想攻打金陵,只要割献江北之地,周、唐就可结为盟友,永不兴兵。
这两种传单数量极大,全部贴在闹市区和官衙之处,很快就传到了南唐宫殿,李景、冯延已早就畏周军如虎,见张河源也抵挡不了周军,早已起了议和之心,接到传单之后,自然知道这是周军传递过来的信息,失掉了长江金陵水师和銮江口水师,江北诸州迟早要丢失,因此,李景对于“割让江北之州换取和平”之议并无异议,再派兵部侍郎陈觉带上江北淮南十四州的地图、人口表册,到江北周军处议和。
至此,大周征南唐之役总算取得初步的成果:从显德三年开始,周军三征南德,到显德五年三年正式签订了盟约,南唐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七十四户尽归大周,南唐奉大周为正朔,从此对大周称臣。
南唐禁军大将军张河源抗拒周兵,被押送大周治罪。冯延已、陈觉等退敌有攻,各得无数赏赐。
陈觉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江南不产盐,希望得到江北海陵盐田,以供南唐之需,柴荣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只是为了获得暂时稳定地后方,同意每年给南唐食盐三十万斛。从此,南唐失去了江北十四州,又失去了所有盐田,南唐军三杰一人投降一人战死一人治罪,国力进一步衰弱。
大周经过三年征战,稳定了南方,转向把目光投向了北面地契丹。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一百九十七章庙堂之高(二十五)
第一百九十七章庙堂之高(二十五)
三年血战,南唐终于俯首称臣,交出了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面对着强大的大周水师,向来占有水中优势的南唐反而被长江被阻,同时南唐还受到吴越、荆南等割据势力的牵制,再也无力对大周构成致命威胁。
大周朝达到了暂时划江而治、稳定南方的战略目的,显德五年四月底,大周军遂声势浩大地搬师回朝,兵锋直指趁火打劫的北汉,北汉军不敢与之大周军争锋,急忙退兵回到了太原。
在大周军赫赫军威之下,一向多事的边境也变得风平浪境,就连久不来朝的高丽国、占城国、女真国也派使臣来到了大梁。
柴荣回到大梁以后,各部官员自然睡不成懒觉了,每天天不亮,就要穿戴整齐来到崇元殿早朝。
侯大勇穿着文官的紫色长衫,挂着金鱼袋,和蚂蚁般的朝堂官员一样,骑着老迈的战马“风”,带着罗青松和林中虎两名随从,奔向崇元殿。
侯大勇在朝堂官员中虽说大名鼎鼎,可是见过他的朝堂不过十之二三,有交情的更少,不过,那一身紫色蟒袍大家可是认得清清楚楚,而且侯大勇长年征战,因而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杀伐之气,加上长期坚持锻炼,没有文臣们常有的鼓鼓的小肚子,身姿旗杆一般挺拔,众官员不用想就知道这一定是接替李谷的新任宰臣侯大勇。因此,一路上均有反应灵敏、自认为有些身份的朝官主动上前行礼,顺带报上姓名、官名。
柴荣身穿皇袍,气势威严地来到大殿之上,等到柴荣坐上龙座,随着太监尖声的发号,朝会就正式开始了。
百官之首自然资相宰臣范质。第二是王薄,第三是魏仁浦,侯大勇排在第四的位置。侯大勇是第一次以宰相的身份在崇元殿议事,颇有些新奇之感,加上手中没有急需要奏之事,跟随着大家行罢礼,眼睛余光就四处游走,探看百官言谈举止。这朝堂重要官员飞鹰堂均录有名单,也算是老朋友,今日和真人互相印证,印象自然就深刻不少。
范质资格最老,相应就事情就最多,先讲:“江南李景派他的宰相冯延巳上贡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大周依照对待属国之礼,赐李景御衣、玉带、锦绮罗縠帛共十万匹、金器千两、银器万两、御马五匹、金玉鞍辔全、散马百匹、羊三百口。”
又讲:“大梁内城城门的名字取好了,东二门叫做寅宾、延春。南三门叫做硃明、景风、畏景,西二门叫做迎秋、肃政,北三门曰叫做元德、长景、爱景。”
再讲:“契丹军犯境,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率军北上,防御北部边境等等”
范质讲地事情都是国之大事。只是他说话颇为啰嗦,每一件事情总有穷其细节,柴荣也是问得极为详细,包括各门取名字的理由也一个一个询问。两人一问一答,时间用去不少。
侯大勇心中暗笑:范质长相和说话方式都和唐僧差不多,这个唐僧当然是哪个以啰嗦出名的唐僧。
陛下亲征有近四个月,除了侯大勇以外,每个重臣手中都有些需要禀报之事,这些重臣心中均有不耐之色,可是见陛下稳坐如初,也就不敢乱动。
奏了七件事情之后。时间已经到了巳时,范质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到队列之中。侯大勇没有料到早朝会如此之久,他早上喝了两大碗小米粥,此时有些内急,不过众臣皆稳重得如石头一样,他只好强忍着,只是心道:下回早朝前一定要方便干净,免得内急。
范质把要事讲完。王薄、魏仁浦各讲一事后就退入行列之中。兵部尚书张昭赶快出列。报告《太祖实录》三十卷已经完成,紧接着。中书舍人窦俨出列,禀报《大周刑统》完成。
枢密使王朴见窦俨奏完,后面大臣们跃跃欲似,赶紧快出列,上奏任东京留守期间发生诸事,其中就有了因和尚暴亡一事。此事涉及侯大勇,侯大勇本已腰酸背痛,立刻来了精神,把耳朵也竖了起来。
听完此事,柴荣沉吟了一会,道:“王枢密使现在兼任了开封府尹,这两个职务都极为繁杂,这样吧,就由宣徽南院使吴延祚来任开封府尹,另外,大梁城发生天静寺住持被杀一事,也算一件大案了,开封府二尹郑起难辞其咎,郑起就到御史台任侍御史吧。”
郑起所任二尹为为从四品,手握实权,而御史不过六品之官,这样安排,也算是对郑起的处罚,不过,御史品级虽不高,因为有纠弹百官的职责,在大周朝,御史升迁也较快,一般官员一般要四考或五考(每年一考)才能升迁,但是,侍御史一般只有十三个月或两考就可以升迁。郑起任职其间颇有政绩,官声也不错,如此安排,算是打一个耳光给一块糖的驭臣之术。
此事毕,翰林学士李昉满嘴书卷语,文质彬彬地奏道:“臣已遵旨对新科进士刘坦等一五人进行了复试,刘坦、战贻庆、柳江清、李颂、徐纬、王汾等六人诗赋皆优,宜放及第;另外,吴若谷来自灵州,陈保衡来自房州,这两个地方数十年都没有及第之人,实在难得,建议及弟;郭峻、赵保雍、杨丹、安元度、张昉、董咸则、杜思道等七人,文辞不精,建议苦学后再来考试。”
李昉奏完后,满殿之人全部把目光射向了知贡举、右谏议大夫刘涛,这十五人均是由他所录取,一下被翰林学士李昉否定了七人,算是载到家了。刚才重臣们的禀报,均是论事,此时一下论人,大臣们精神一下就来了,报着不同心态看好戏。
刘涛面色不变。眼观鼻、鼻观心,低着头在殿内稳如泰山,众官皆佩服其修身养性功夫之好,已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溃的境界。
这时,左谏议大夫周光海走出行列,道:“臣风闻郭峻、杜思道等人向刘涛送了财物。”
柴荣也把目光转向了刘涛,狠狠地盯着他看了一会。柴荣称帝以后,当日在澶州地旧人多半都成为朝廷重臣。这个刘涛更是曾跟随着自己南下经商的患难之交,柴荣听到李昉和周光海的奏议,心知刘涛定然弄了些手脚,若换作其他人,定然令刑部严查细审,可是,对于这些澶州旧人,柴荣总是有些心慈手软。他想了一会,才道:“就准李翰林所奏,今科就有刘坦、战贻庆、柳江清、李颂、徐纬、王汾、吴若谷、陈保衡等八人进士及弟,其余七人,明年再来。”
柴荣突然用手指着刘涛。加重语气道:“刘涛,你身为知贡举,竟有七人文辞不精,实有失察之责。立刻免去知贡举、右谏议大夫之职,到东宫去当右赞善大夫。”
右赞善大夫属于东宫的官职。在唐代以来,如玄宗、肃宗等等人,均由太子而径就帝位,所以极为重视东宫,东宫地官属组织相当庞大,右赞善大夫就属于东宫官属,为正五品官。主要掌“讽谕规谏与辞见劳问之事”。这原本也是一个要紧之差,只是皇长子侯宗训年龄尚幼,等到侯宗训长大,刘涛已垂垂老矣,柴荣此举,实际上把刘涛贬为闲职官员,和知贡举这等实权官位自不可同日而语。
1...146147148149150...2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