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小桥老树
可是,今天侯大勇颇有些反常,砂粒入眼后,他就觉得一阵气闷,心中更是烦乱难当。受到冷遇的小梅,噙着泪水,拿着毛巾回到了符英身边。
侯大勇一边揉着眼睛。一边闷头走回屋内。符英见侯大勇表情不对,连忙跟了进来。
“阿郎。”符英把手放在侯大勇肩上。轻轻地叫了一声,以示安慰。
“不知为何,心里闷得慌,莫非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侯大勇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他不是宿命论者,可是突然而至的烦闷让其心中颇为不安。
在大门上,画着一只葫芦,内画有蛇、蜈蚣、蜘蛛等等毒虫,谓之“辟百虫”,这也是龙头节的一个内容。
蹴鞠场仍然在激烈地进行着,场上、场下一派热闹,一名太监急匆匆地走进了侯府。侯大勇双眼直跳:果然有大事发生!
枢密使王朴的府弟,王朴脸色灰败,胡须和头颇为零乱,呼吸时急时缓、时重时轻,身体也是一会烫一会冷,他并没有因为陛下站在床前而睁开眼睛。
几个太医轮流上前摸脉,他们的脸色和王朴一样灰白,王朴的病和三公主的病极为相似,但是,他们用智能大师所开的处方抓了药,由于没有智能大师的针灸之术,王朴的病情没有一点好转。
自从王朴写出《平边策》之后,王朴就参与了大周帝国地全部重大决策,包括征南唐、调侯大勇回大梁、分割禁军等重大事项,他已经成为柴荣极为重要谋士。
北伐在即,王朴却离奇暴病,这让柴荣暴躁异常,他在王朴床边走来走去,凶狠地斥责几位太医:“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平日还称为神医,一到关键的时候就束手无策,若救不活王枢密,你们也别想活了。”
柴荣好几次都准备踢打太医,每次刚要出脚的时候,柴荣克制地摸了摸挂在腰上的一块形制古朴地玉佩,这块玉佩是逝去的符皇后的遗物。柴荣称帝前一直带兵打仗,带兵将领火气都不小,称帝后,符皇后就送了一块玉佩给柴荣,玉佩上有两个字“制怒”,柴荣得到此玉后,自然明白符皇后的心意,所以,每当要发怒之时,他就会摸摸这块古玉,平息自己地怒火。
太医刘词听到此语,脸色一下变得煞白,他大着胆子道:“以臣愚见,枢密使似是中毒。”
三公主生病,李词在心里也认定是“中毒”,只是在皇宫之中,“中毒”一事颇为敏感,说出来有可能无数人头就要落地,因此李词宁愿被人责骂为无用,也不敢轻易说出这两个字,目前陛下已是怒火攻心,既然如此,李词就豁了出去,讲出了心中所想。
所有在场的大臣均脸色一变。
三公主生病之时,柴荣也守在床边。经李词提醒,柴荣马上意识到三公主和王朴的病症几乎一样,刘词之言极有可能是事实。
柴荣脸色数变,突然勃然大怒,“李词妖言惑众,给我拿下。”
刘词如小鸡一样,被几位如狼似虎的禁军提在半空之中,他的下颌被迅速地摘了下来。再也发不出一丝言语,其余几位太医见此情景,浑身发抖地跪在地上。
柴荣对一位侍立一旁的禁军供奉官道:“刘词妖言惑众,斩首。”供奉官面色沉静,虽是武将却颇有文气,举止间甚为干练,接令后,带着禁军走出了屋门。不一会,供奉官就提着刘词的人头走了进来,人头上地鲜血不断地滴在地面。
供奉官手中地人头不断地滴着鲜血,一股血腥气和臭味扑鼻而来,一名头发花白的太医已被刘词的人头吓得大小便失禁。
验过刘词的人头。禁军军士就拿着人头出去,而供奉官就挺胸侍立在一旁,验人头,原是军中规矩。柴荣就把军中规矩也搬到朝中。
侯大勇心头一片雪亮:太医刘词当众揭穿了真相,因而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杀刘词,柴荣骑虎难下,必然要明着追究下毒一事,而北伐在即,万万不能在大本营大开杀戒,这样做要动摇军心。所以刘词必死。
处罚了太医李词,柴荣又变得心平气和,他对侯大勇道:“听到王郎病重,一时糊涂,竟然忘记了医术高超的智能大师,侯郎赶快命人去请大师过来。”
“智能大师治好了三公主之后,就向东云游,现不知在何处。”当日和智能大师一别。智能大师就向东而行。侯大勇也没有找到他的把握。说到这,侯大勇心中突地一跳。“智能大师能治好三公主,自然知道三公主乃是中毒,柴荣聪明绝顶,定然已经想通了这一个关节。”
柴荣没有继续追究太医们的责任,又对侯大勇道:“侯相和智能大师相熟,就由你来寻找智能大师。”又对那名手提人头地供奉官道:“赵匡义,你带一百精骑,随时听从侯相指挥。”
原来供奉官就是赵匡义,侯大勇不由得使劲看了一眼,暗道:“真没有想到,这位面相冷静地年轻人就是另一个世界地宋太宗。
赵匡胤和赵匡义两兄弟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一位是宋太祖,一位是宋太宗,赵匡胤在数年前的高平之战就已经见过面,而赵匡义则阴差阳错没有见过面,侯大勇回到大梁后,已是禁军中级军官地赵匡义一直在泽州防御北汉,今天是侯大勇和赵匡义第一次见面。
赵匡义从泽州调回大梁,是枢密院的命令。新禁军成立之后,禁军中下级军官的调动由枢密院负责,并不需要报经中书门下,因此,作为宰相的侯大勇并不知道赵匡义从泽州回到大梁。
梁、唐、晋、汉以来,枢密使一直在与宰相争权,枢密使是直接通过“宣”、“头子”来行使其权力,中书门下是用“敕”、“帖”发文来行使权力。枢密院地“宣”和“头子”的威力不小,唐明宗时,枢密使安重诲曾用“宣”驱走河中节度使、同平章事王从珂;后汉隐帝时,枢密使郭威即以“头子”命保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替“位兼将相”的西京留守王守恩。
柴荣称帝之后,枢密院的“宣”、“头子”和中书门下的“敕”、“堂”各行其是,有分工也有冲突,两方权力各有侧重,谁也不能完全压倒另一方。
虎捷等禁军六军是大周中央军精华,为了有效控制六军,赵匡胤等六大将都挂着枢密副使地名号,禁军中级官员的调动都必须经过枢密院,而六军主副将的调动则要经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
赵匡义是禁军的中级军官,就由枢密院直接用“宣”调动。
侯大勇特意安排飞鹰堂收集赵氏兄弟地故事,对两人也算了解,今日见到从未谋面的赵匡义,更是和以前得到的观点印证了起来。
赵匡义的性格气质和赵匡胤完全不相同。
赵匡胤从小就不喜读书,却是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怎样的烈马他都不在话下。有一次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地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赵匡胤远远地甩了出去,赵匡胤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赵匡胤肯定脑袋都要撞碎,正在为赵家长子难过之时。谁知赵匡胤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摸了摸脑袋,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最终制服了烈马。
赵氏兄弟地母亲杜氏,对于野性十足的赵匡胤很是担心,于是决定尽早给他完婚成家。这是古代拴野马办法。后晋开运初年(公元944),十七岁的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在护圣营的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为结发之妻。
赵匡胤成婚这年,三弟赵匡义还不满六岁,刚是启蒙的年龄。赵匡义年龄虽小,脾性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这个小孩子都与他地哥哥大相迳庭,赵匡胤好武善骑射,性情豁达。能交朋友,颇有江湖习气。赵匡义嗜好读书,他和同龄的孩子游戏时,其它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之情,不敢对他呼呼喝喝。出身行伍地赵弘殷对于自己竟也能生出个会读书地儿子,感到很是高兴,两个儿子,一武一文。也是美事。赵弘殷外出征战时,分毫不取金银财宝,专心搜求各类古籍善本带给赵匡义,在父母的严格督促和关心之下,赵匡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很有智谋。
此时,供奉官赵匡义言语不多。行过礼后。就恭恭敬敬地跟在侯大勇身后。赵匡义军姿极佳,却并不能给侯大勇留下好印象:在侯大勇记忆中。赵匡义在对辽战争中屡打败仗,最后畏辽如虎,埋下了四百年被动挨打地祸根,这个念头已根殖于侯大勇内心深处。
侯大勇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国防大学里专门开设了研究古代著名战役的课程,大周地战役主要研究的高平之战,北宋初重要一战就是高梁河之战。
高梁河一战,是宋和辽此消彼长的关键一战:眼前这位英气逼人的赵匡义,在烛光斧影中继承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即位后就大举北伐,倾全国之兵,经过苦战之后将北汉灭掉。在公元九七九年六月,宋军主力从太原出发,几日之内连克易、涿、顺等州,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二十三日已兵临幽州城下。本以为能一蹴而就,一鼓作气破城驱敌,怎耐宋军经灭汉苦战,又未休养,多日苦旅征伐,已是疲惫不堪,强弩之末,再加上幽州城厚墙坚,辽军依此死守,竟让宋军望洋兴叹,对城空想。
而辽国闻幽州危在旦夕,既发名将耶律休哥率五院精兵,耶律斜轸率六院大军驰援,之前宋军也大败辽耶律沙,追至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西北,地名仍在)于辽军形成对峙,但夜间遭到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沙、城中耶律学古、韩德让四路大军包围,宋军夜间又不明敌情,被震耳欲聋、偏地火把弄地心惊胆战,一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太宗也受了重伤,乘驴车狂奔到涿州才敢停歇。
高梁河之战,宋不但未能如愿收复北方屏障——幽燕之地,更使柴荣以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禁军元气大伤,更为致命的是建军以来战无不胜的禁军遭此大败,自信心被沉重打击,而辽人却从此有了轻视之心,此后连年南下侵扰,宋,辽大战百年不止,而宋再无雄心收复幽云之地。
失去了燕幽之地,中原就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地铁骑之下,没有了长城一线可攻可守的战略要隘,宋也失去了汉、唐北控大漠的可能,更不可能使四夷顶礼,从此,宋朝在北方民族连年侵扰下国力日衰,民心不振,终被北方草原上腾空而起的蒙古所灭,北方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来讲,高梁河之战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拐点,赵匡义要为高梁河之战负完全责任。
为什么要让赵匡义对于战争的失败要负主要责任,从战略上来讲:
一是轻易破坏了赵匡胤留下的和平局面。契丹人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全国皆兵,男子十五岁以上到五十岁以下都要服兵役。并且是自备马匹甲仗,契丹人打仗成本极低,战斗力甚强,绝对是中原遇到地强劲敌人,在赵匡胤继位之时,辽人的疆域与其势力范围已经大过大宋朝地国土,赵匡胤久经战争,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认识。所以,终赵匡胤之世,不敢和辽人轻启战事,只派重兵扼守边境,并留下大辽的附属国北汉作为缓冲地带,赵匡胤在位的二十年里,两国边境基本上是相安无事,赵匡义继位后。他在国内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开启战端,从此,宋与辽交战百年之久。
二是赵匡义轻敌冒进,大宋禁军虽然精税。但是刚刚和北伐苦战结束,马乏士疲,没有任何休整就投入北伐之战,而且军士灭掉了北汉之后。赵匡义食言在先,没有给军士应得的赏赐,军士们心中也有怨言。
宋军是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在错误地时间、错误地地点和错误对手打了一场赌国运地大仗。
从战术上来看:
一是宋军没有抢占幽州城北地古北口等要隘险关,也没布置足够的兵力去阻辽援军,结果辽援军轻而易举的和幽州城守军合围宋军;
二是幽州之战的关键在宋军先后击败耶律斜轸和耶律沙之后,此时耶律休哥兵到,冲击正在追击的宋军,宋军人数占优。但却不敢进攻,遂于高梁河畔布阵。夜晚被耶律沙与耶律休哥夹击,此时城中辽军也冲出,遂溃。这个“不敢进”是赵匡义指挥的。但是,耶律休哥援军到达之后,辽军在短时间内就不会有其他援军了,单比宋军主力,实际上在场所有辽军加起来也不是对手。不过辽军利用天黑还有四面包围的形势打地心理战。让赵匡义以为全军覆没了,所以乘驴车先遁。但实际上耶律休哥也受箭伤,辽军追击只到涿州,宋军实际上还有再战之力。
当时赵匡义逃走后,军中有人议立赵匡胤之子赵德芳为主,从此以后赵匡义不在信任禁军,这是后来连战连败的楔子。
侯大勇受命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他就一遍遍地回想着在另一个世界宋与辽争锋的优劣得失,每每为高梁河之战扼腕叹息: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没有幽云十六州这个前进基地北方民族想进入中原是很困难的,如果高梁河之战是另一种结果,宋军夺回了幽云十六州,既使不能像汉、唐一样进入大漠,也能和明朝一样依山势险峻守卫长城一线,再加上宋地财政又十分富裕,完全可以和辽、金一决高下。
这一段历史,是侯大勇没有回到这个时代的历史,此刻,侯大勇莫名其妙回到这个时代,侯大勇的命运、大周朝的命运都发生了不同另一个世界地变化。
显德四年,黑雕军主力在河套之地和驻守西京的辽军大战于河套以南,全歼了契丹名将耶律大光的数万精骑。这次战果虽然被侯大勇刻意缩小,却仍然引起了柴荣的注意,柴荣因此下决心把侯大勇调回大梁朝任宰相。
这次战斗,却是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中绝对没有的。
经此战,黑雕军、里奇军、贺兰山的党项房当余部和颇超部,实际上已把辽国的西部土地拦腰切断,大周和辽地战略态势,与另一个世界宋与辽的的战略态势相比较,已经有着极大的不同,明显占据着更有利的位置,因而,侯大勇对于打败契丹军、夺回幽云十六州还是信心十足的。
侯大勇一边走路一边想着心事,出了王朴府弟,侯大勇猛地停住脚步,赵匡义紧跟在侯大勇身后,没有想到他会突然停下,差一点就撞到侯大勇后背。侯大勇看着相貌斯文、身材匀称的赵匡义,若有所思地问道:“赵将军,智能大师是世外高人,行踪不定,不知如何才能找到他?”
赵匡义面对着大周朝宰相,表情甚为恭敬,拱手道:“末将听从侯相调遣,但有所使,万死不辞。”
侯大勇不客气地道:“别说其他,我问你有何良策?”
赵匡义虽然官职较低,但是他哥哥是大名鼎鼎的赵匡胤,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朝中重臣大多都对他颇为客气,赵匡义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威震西北地宰相侯大勇,赵匡义在侯大勇面前并不敢造次,一直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他隐隐感到侯大勇看他的眼光有些异样,这让他感到有些奇怪:宰相地眼光是什么意思?
此时听到侯大勇口气有些不耐烦,连忙道:“既然智能大师是向东而行,我可派禁军分别到澶州、曹州、宋州、滑州、济州、陈州等地,知会当地衙门,全力寻找智能大师,若在这几个州的范围内,定然能找到,若出了这几个州的范围,因为距离太远,即使找到估计也没有多大用处。”
赵匡义分析得极为透彻,侯大勇也是暗自赞扬,他点点头,“就按照这个方法办,找到智能大师随时报告我,去吧。”
赵匡义挺直胸脯,行罢礼,不紧不慢地向禁军兵营走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二百一十二章决战幽云(三)
第二百一十二章决战幽云(三)
王朴是山东东平人,虽说很早就离开了山东,却保留着不少山东人的习惯和爱好,他的府弟曾被烧过一次,重建的府弟就变成了三进落的院子,前为大堂,中为内宅,内为花园,这是典型的山东世家大族的院落,只不过在大梁这种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地方,规模、气度自然无法和山东世家的院落相提并论。
“寻找智能大师之事,就由你全权处理,有事随时来禀报。”这位赵匡义在另一个世界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宋太宗,办这些小事自然是绰绰有余,侯大勇挥挥手,又道:“你赶紧去办吧。”
赵匡义受到侯相的重视,刚才的小小不满自然就烟消云散,辞别了侯大勇之后,沿着府弟的围墙向禁军军营走去,赵匡义感觉到侯大勇在从背后看他,就把腰杆挺得直直的,尽量让自己显得英武干练。
陛下亲自来探望枢密使王朴的消息,就如滔滔洪水一样,迅速传遍了大梁官场,官场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就如电磁波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确确实实存在,而且稍有动静,就会做出象模象样的反应。
王朴极有才干,性格刚毅,异常果断,不过人都有两面性,正因为王朴有才能,说话办事就颇为武断,不太尊重其他人的意见,和同僚们关系并不好。但是,王朴是天子心腹,众臣们就只记得王朴了好处,忘记了他的弱点,病重消息传出之后,不断有走路的、骑马的和坐马车的官员从四面八方涌到王朴的府前。
侯大勇看着满脸焦急的众臣,敷衍了一会,就带着封沙、罗青松、林中虎等人离开了王府。
赵匡义回到禁军营地之后,在当天下午就派出地精骑。带着中书门下的“制”,前往许州、宋州、澶州、大名府等地,接到中书门下命令的各地官府不敢怠慢,纷纷动员起来,寻找少林寺的智能和尚。第二天,各地报回来的情况令人失望,均没有发现智能和尚的身影。
大梁城,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悲喜剧。对于王朴的病情,除了他地家人和柴荣、侯大勇等少数人以外,真正从内心深处关心王朴的人很少,整个大梁城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龙头节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禁军操场已经热闹非凡,各地的武将举子都来到了操场上,背着弓箭。提着长枪,等待着武举考试正式开始。禁军操场不准寻常百姓进来观看,有不少贵胄子弟却来到了操场边,观看着热闹好看的武举考试。
大周朝的武举考试一般都是在春暖花开之时,这时候气候适宜。舞枪弄棒不容易受伤,容易发挥出真实水平,此次在二月份就开始考武举,时间至少提前了近二个月。
武举考试提前的原因。表面上是兵部尚书张昭的奏折。
显德五年底,在三征淮南结束以后,兵部尚飘天文学罗非常之才的一种措施。
张昭上书之后,柴荣不同意另开制科,却同意将显德六年四月的武举考试提前到二月初三。
禁军操练场位于大梁城南。柳江清是城南尉,负责城南的治安,他在其治安辖区内常常捉到犯事地禁军军士,一来二去,柳江清就成为禁军的熟人,和好几位禁军军官成为朋友,武举考试之时,柳江清也进入了操练场。一名被他捉拿过的军士见到城南尉柳江清站在场边。便屁颠屁颠地扛了一张胡椅,拿了一个装水的瓦罐。请柳江清坐下,一边喝水一边欣赏武举考试。
武举考试是选拔军官,这各寻常地江湖比武不同,武举考试就以骑射为主,分为长垛、马射、马枪、负重四个项目。
第一道考试是长垛,长垛其实就是射固定靶,靶子是木牌子,木牌子蒙了一层白布,白布上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圆圈,参加考试之人,在一百步的地方射木牌子,射中小圈者为最优,每人射五箭。长垛考试的规矩:凡是五支箭全部射在圆圈内,就算合格,可以进入第二道考试。
六百多名各地推荐来的考生,黑压压一片,随着考官一声令下,第一组五十名考生走出队列,张弓搭箭,每人射出五箭。射完之后,五十名禁军军士就开始检查箭靶。
这一次武举考试,里奇部诸子中有陈鱼梁、柳赤松、李月照参加武举考试,柳江清瞪大了眼睛,寻找着陈鱼梁、柳赤松、李月照,由于考生太多,柳江清寻了半天,一个人也没有见到。
里奇部共有十六名弟子随着侯大勇来到了大梁城,经过显德五年的春试,柳江清、吴若谷已经进士及第,吴越州、李成元分别中了武举,已在禁军中任职。
另外,还是陈子腾虽说科场失意,却因为一笔好书法得到了柴荣的垂青,进入了翰林院,按常理来说,能进入翰林院都必须是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者,陈子腾本没有资格进入翰林院,他是柴荣特封地庶吉士(即取得翰林官的预备资格),陈子腾洒脱不羁,极受柴荣喜爱,常常随侍在柴荣身前,官不大却极为显赫,成为大周朝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陈子腾际遇之奇,让无数科场失意的学子们羡慕不已,在大梁城的大街小巷,也就多了不少卖弄书法的学子们。
长垛考试是最简单也是最乏味的考试,六百名考生分为十二轮,足足用去一个多时辰,才全部完成了第一关。
检查箭靶的军士很快就把通过第一关地考生名单列了出来,主考官大声地念着过关考生地名字,念到名字的考生就兴高彩烈地走出队伍,在操场地左面聚集。没有念到名字地自然就是淘汰对象。
六百考生剩下了不到四百人。
里奇部诸子生长在草原上,他们和胡人一样,从小就在马背上弯弓射箭,用“弓马娴熟”四个字来形容最为恰当,来到大梁城的里奇部诸子都是年轻一代的骄骄者,射这种固定靶自然不在话下。柳江清根本没有为三人操心,轻松地坐在场外,果然。他听到了柳赤松、李月照的名字,随后又听到了柳汉阳的名字,然后又听到了陈鱼梁的名字。
柳江清面露奇怪之色:“柳汉阳,莫非有同名同姓?”里奇部柳江阳是个倒霉蛋,元宵节时,无意间摔断了左手,只得放弃了考试。
第二轮考试名为马射,也就是骑马射靶。马射共设了五个圆形箭靶,圆形箭靶有寻常人的脑袋大小,这就比州县考试时的人形靶要小得多,难度自然增加了数倍,另外。操练场还画有一条窄窄地跑道,骑手要沿着跑道奔跑,一边跑一边射箭,五箭皆中圆靶者就算通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