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开元风流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涩苹果
起初这些官员心中自然小有抵触,难道那些只会耍笔杆功夫的贡士真的能提出什么好的方法?
待到看了王维的解决方法后,众人的神色都比较精彩,甚至都有人激动的议论了起来:
“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十分具备可行性,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王摩诘?好像是个诗人吧,没想到年纪轻轻却有这等实干之才……”
“这下子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照这个方案实施下去,过不了多久长安就能恢复正常了。”
“凭借着这份卷子,王摩诘肯定是一榜进士,若不是上面有些东西写得太过荒诞,也许能中个状元,好像他还是省试第一吧,真是后生可畏啊!”
……
见到这么多人称赞王维,宋璟有些诧异的摸了摸自己的须髯,他可真的没想到王维还没入官场就会被这些中书门下官员一致称赞的一天。
虽然当日他与王维之间的交谈,就能感受到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想法,只是心中依旧没有太把王维当回事,让王维为自己送一封信,只是自己动了爱才之心,随意为之而已。
但宋璟却没想到王维就是那种给一丝机会都能牢牢抓住的人,也许没有宋璟的那封信,王维就没法通过省试,没法通过省试,自然也就不可能凭借这殿试的一份答案,引得所有中书门下官员称赞的这一天。
很快整个方案的细节就被讨论了出来,之后还有人说纸币这事其实也不是不行,关键是这纸必须只能朝廷能造,而且需要防伪,可惜以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
多数官员并没有将这旁枝末节的小事放在心上,他们将一切细节讨论完毕后,便让专人写好了一份报告,自然是比较直白易懂的散文,而非骈文。
说起来王维能将这样的策问答案,用骈文写得这么精准,还真的让人惊叹,毕竟骈文是讲究对仗与押韵的,就凭这样的文学功底,王维就让这些官员们刮目相看了。
随即宋璟、苏颋二人便拿着王维的试卷与这封报告,去觐见皇帝陛下了。
=============
求收藏票票~~~~~~~





开元风流 120、简在帝心
宋璟与苏颋两人从宣政殿前左边的中书省走出,往宣政殿以北九十五米处的内朝紫宸殿行去。
每次行走在这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中,宋璟心中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虽说这宏伟巨大的宫殿群是在高宗时期完工的,但它依旧象征着整个大唐的富饶与昌盛。
大明宫能让宋璟有如此触动,并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因为它实在太雄伟壮丽了。
它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就是到了现代,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其中宣政殿算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所以紫宸殿又被称为“内朝”,能够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原因是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所以称之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作为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宋璟从第一次“入阁”的紧张激动,到现在频繁出入紫宸殿,早已显得波澜不惊。
而他的心愿,便是再将这个大唐往更辉煌的地方迈出一大步,然后自己以“名相”的身份名垂青史。
即使宋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前些年宫廷斗争非常激烈,政权交叠十分频繁,导致整个大唐都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比起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来说,显得有些差距。
不过现在,整个大唐已经初步拨乱反正,李隆基的励精图治也让宋璟看到了超越贞观之治的希望,也许开元这个年号,会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首相与副相两人联袂而访,自然很快便见到了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这时的穿着并不正式,倒是显得十分休闲,不过即便如此穿着,他的容貌依旧显得十分雄伟俊丽,是个非常出色的美男子,他今年才三十多岁,整个人的气质经历过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熏陶,显得十分成熟。
李隆基身上还有淡淡的“王霸之气”,其人格魅力确实强大,也许碰到一些英才,只需“虎躯一震”,便会让人“纳头便拜”。
李隆基已经登基有六年了,一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赏,而整个大唐,也以几乎看得见的速度改变着。
见到自己的两位“左膀右臂”,李隆基的脸上浮现出了和煦的笑容,这两位老臣的能力,以他那卓越的眼光,是非常了解的。
看来这次因为新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长安人心浮动,交易停止的问题,应该会妥善解决了……李隆基十分自信的想着。
一直恭敬的站在李隆基身后的,是右监门卫将军高力士,知内侍省事,俗称“大内总管”,他深得李隆基的信任,本身能力也比较出众,甚至有与宰相一起讨论国事的资格。
宋璟与苏颋两人,就没有一个轻视高力士这个内侍的,反而因为高力士的才干,而对他十分欣赏。
虽然宦官与文官常常不对路,但由于高力士这人“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再加上他确实有非凡的政治眼光与决断性格,使得他获得了文官们的敬重。
行了君臣之礼后,两位宰相将刚才的事情禀报给了李隆基,自然便印证了李隆基刚刚猜想,为此他心中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的预感总是十分正确。
高力士将报告与试卷都递了上去,只是不经意间瞟到试卷上王维的名字时,不由一怔,心里颇为惊讶,难不成这解决方案还与王维有关?
接下来苏颋的陈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他详细的陈述了一下整个解决方案,让李隆基更加透彻理解这个方案。
李隆基如今还十分贤明,自然完全采纳了这个能让长安恢复稳定的方案,不过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宰相口中提到的“王维”。
对于王维的诗名,李隆基已经早有耳闻了,每次王维有新诗一出,他的后宫里传得最快,没办法,这个时代娱乐的东西确实很少,导致有不少人都喜欢唐诗,就好比后世的流行歌曲一样。
李隆基作为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皇帝,自然也是欣赏王维的诗才的,只是欣赏归欣赏,在他眼里,王维的地位更像是他养的那群梨园子弟,专门用来取悦别人的,即使拥有的偌大的名声,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比起王维这样的诗人,李隆基更欣赏苏颋这种既有文才又有干才的能臣,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诗人做事能力都很差,像那位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贺知章,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
王维的这份殿试试卷,一下子就改变了李隆基对王维的看法。
现在的李隆基,确实是个非常出色的皇帝,不仅政治手腕高超,更关键的是他的眼光非常准确,从挑选的第一任首相姚崇,到现任首相宋璟,都是他亲自任命的,而两位首相的做出的功绩,更是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
这次他那超常的直觉与敏锐的眼光又告诉他,这个王维是个人才,虽然十分年轻,但只要经过踏踏实实的锻炼,日后或许也是个栋梁之材。
不过此时李隆基却没有提王维的名字,而是赞赏并采纳了两位宰相的方案后,再让人将所有的贡士卷子都呈上来给他看,以裁定进士的排名。
李隆基虽然采纳了这个方案,但却还要经过一套程序才能实行,而不是什么“金口玉言”,直接下旨就能执行。
程序是这样的:中书省专门负责起草命令,它的一把手叫中书令,正三品,即首相宋璟(此时宋璟身上并无‘中书令’这个官职,但却有中书令之实,他的官职是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从李隆基那里领受了意图,回到省里之后,就将皇帝陛下的讲话精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繁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职领导中书令和副职领导中书侍郎(正四品上)只负责“从宏观上指导”,此时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副相苏颋,而具体的工作则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中书舍人一共有六个人,因为尚书省有六个部,所以,中书省就设置了六名中书舍人,一人对应一个部。
中书令根据皇帝指示的类别,将草稿的任务交付给其中的一个中书舍人。这个中书舍人要依据皇帝的指示精神和中书令的讲话纲领,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诏书,这个艰苦的过程却有一个诗意浪漫的名称,叫做“五花判事”。
草稿拟成之后,中书令会对草稿进行润色修改,形成正式的范本,而后将之呈递到皇帝李隆基的案头。皇帝李隆基会对这个范本进行审查,看看这帮大臣是不是领会了他的意图。如果他不满意,就会将诏书发回中书省重拟;如果同意,只需要用红笔在诏书上批一个“敕”字就行了。
紧接着,这份经由李隆基的龙爪批红的敕书会被中书省转送到隔壁的门下省。门下省实际上是一个复核部门,职能就是审核体现皇帝主观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拿到敕书以后,给事中(正五品上)会对敕书进行复核,如果复核不予通过,敕书就会被重新发回中书省,然后再走上一遍上述的程序。
如果复核通过,敕书经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正三品的侍中(侍中下基层或者休假时,则由副职长官正四品上的黄门侍郎代行职责)签章之后,就正式生效了。
如果一道诏书,只有皇帝的批红,却没有侍中的签章,那它就是无效的。由此可见,门下省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衡,整个程序还是非常科学的,能够将某些皇帝个人的失误排除。
不过此时侍中暂缺,显然李隆基并不想有这样的宰相来阻挠他的圣旨,而之前的门下省的副职官黄门侍郎则是源乾曜,向来唯李隆基马首是瞻的人。
很明显,李隆基虽然几乎将中书省放权给宋璟、苏颋二人,但门下省却在他的掌控之中,因为这才能保证他圣旨的“合法性”。
============
求收藏票票~~~~~~~




开元风流 121、武惠妃
诏书生效之后,就被门下省转送到了尚书省。
尚书省的职能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简单,就是执行,然而实际上,尚书省却是行政三省当中业务量最大、工作最为繁忙的一个部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尚书省的机构最多,下设六部二十四个司(每部辖有四司),人员也最多。
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本来是六省一台九寺五监所有官员中品级最高的,正二品。但是,因为李世民当皇帝以前干过这个岗位。
所以,登基后,这个位置就空了下来。实际上主持尚书省工作的是从二品的左仆射和右仆射。不过到了这时,尚书左右仆射早就成了虚职,就连六部尚书(正三品)也成了虚职,并不主持六部工作,像首相宋璟现在就挂着一个刑部尚书的职位,真正主持六部工作的是侍郎(正四品下)。
尚书省要根据诏书的内容将之分发给下属的六个部门,即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各部拿到诏书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部分诏令无需更改,直接尚书省发往中央各部及地方州县;部分诏书则需要根据其内容改制成政令,而后再下发到有关部门和地方州县。
所以,大致说来,尚书省实际上是一个狭义的行政机构。制定命令虽然难,但是执行命令其实更加困难,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会遇到许多现实的困难,所以在尚书省当差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
这就是整个圣旨生效并执行下去的流程,但在后来政事堂中的宰相们是可以直接绕过皇帝发堂帖的,不过在李隆基这种强势皇帝在位的时期,是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说到底相权虽然能限制君权,但掌控整个国家的,还是皇帝。
李隆基在拿到所有贡士的卷子时,天色已晚,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到蓬莱殿过夜,这是他如今最爱的宠妃武惠妃居住的地方。(武惠妃最迟是在开元十年被封为惠妃,现在才开元六年,可能还是婕妤,不过也有可能已经被封为惠妃,因为李隆基在登位后就极其宠爱武氏)
武惠妃今年不过二十,其容貌当真美丽无双,其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肤若凝脂,玉质柔肌,姿态光艳,香罗翠袖之中有一双纤纤玉手,总是温暖的,可以抚慰李隆基平日里的烦扰,她的头发乌黑、亮丽、浓密、修长,秀发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柔顺而又美丽。
不过她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如同满月一样的脸颊,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笑起来时自然而然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她的眼眸是那样的清澈,让人觉得如此单纯。
虽然武惠妃如此年轻,却已经生了四个孩子,只是其中有三个都夭折了,前不久才出生的寿王李瑁,因为害怕孩子夭折,李隆基便命其兄宁王李宪抱养李瑁,并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
李隆基总是非常喜欢这个看起来十分单纯的女孩,因为她的“单纯”,李隆基对武惠妃异常信任。
但武惠妃可不是什么单纯的女人,或者说,在这后宫之中生活了这么久,再单纯的女人也会变得胸有城府。
武惠妃觉得自己从单纯到成熟,付出的代价便是她夭折的那三个姿容端丽的孩子,虽然太医们诊断出来都是自然夭折,但武惠妃却觉得这其中肯定有黑幕。
她在成为李隆基的妃子时,便已经极为受宠,让以王皇后为首的一干后妃十分嫉恨,例如之前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她们分别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生母。
武惠妃认为自己生了那三个极得李隆基宠爱的孩子,让那些后妃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铤而走险,弄死了她的孩子。
这种宫斗的黑暗以前也不是没有,本来夭折一个孩子的武惠妃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再连续夭折两个,她才察觉出其中的猫腻,然后第四个孩子寿王李瑁她自然便央求李隆基放到宫外去养,果然,现在寿王的一切情况都不错……
这让武惠妃愈发认定自己受到了那些后妃的迫害,只是向来善于隐忍的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单纯”的样子,她认为自己现在的实力还不够,李隆基虽然宠她,但却尚未到独宠的地步,他还是很看中那位王皇后的。
毕竟王皇后曾与李隆基共过患难,在李隆基登位的过程中出了很大的力,只可惜膝下无子,否则肯定会让李隆基更加看重。
还是需要忍耐……
见到李隆基又来到自己这里过夜,武惠妃嫣然一笑,像是最贴心的棉袄,亲自伺候李隆基,表现出来的单纯到极致的爱意,让李隆基心中十分熨帖。
李隆基决定将这些贡士们的卷子看一遍后,便好好的奖励这个贴心的宠妃。
王维的卷子自然不用看,刚刚在紫宸殿已经看过了,无论是文采还是内容,都是一等一的,稍有瑕疵的地方则是某些建议有些异想天开,不过这也正常,年轻人嘛,总是喜欢幻想的。
李隆基觉得这些贡士卷子中,不说全部都写的能够媲美王维,起码应该还有两三个吧,因为王维的年纪实在太轻,所以他并不想点王维做状元,这倒不是李隆基打压王维,而是一种保护。
武惠妃就安安静静的陪伴在李隆基的身旁,只是眼睛却下意识往卷子上瞥,她怎么说也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自幼在宫中长大,所受的教育很好,识字自然没有问题,而且还粗通诗词歌赋。
武惠妃很快就发现这是今年殿试的试卷,她倒也没什么兴趣,只是好奇谁会最受李隆基的赏识。
李隆基一开始还细细的看贡士们的卷子,到后面却越翻越快,脸上的神色也难看起来,这尼玛果然人与人是有差距的,这越对比差距就越大。
他本来以为自己已经高估了王维的出色,但拿王维的卷子与那些狗屁不通的卷子一比,他才发现原来王维就是那么出色,而其余贡士,不说都是草包,与王维一比,绝对是平庸的。
武惠妃见李隆基脸色难看,不由关切道:“李郎,你这是怎么了?”
李隆基对她柔和的笑了笑,将卷子往旁边一推,却是照实说出了自己的不满,话语中对王维的赞赏,让武惠妃记在了心里。
武惠妃对王维不算太了解,因为她并不是那种对诗歌特别感兴趣的女人,只是她的几个宫女对诗歌比较有爱好,常在她耳边议论王维如何如何,使得她对王维也稍稍耳闻,知道这个年轻的诗人是出自太原王氏名门的世家子弟。
想到对她很仇视的王皇后如今也能算是出自太原王氏,她不由心中微微担忧,害怕王维与那王皇后有什么密切的关系,照李隆基对王维的看中来看,若是王维官运亨通,又与那王皇后有密切关系,岂不是对她很不利?
武惠妃如今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女人蜕变成一个胸有城府的“宫斗女”,显然已经知道如何在后宫中巩固自己的位置。
这第一点自然是让自己成为皇帝最宠爱的女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点则是生下一男半女,母以子贵;而第三点,自然是暗中结交大臣,这是比较忌讳的一点,但若是成功了,对自己的巩固地位很有帮助。
因为就算是皇帝本人,想要废立皇后,却也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那需要得到大臣们的同意,武惠妃如今虽然对皇后这个位置表面不敢起任何心思,但心中自然是向往的,若自己成了后宫之主,难道还有宵小敢忤逆她?就算有,她也能用正宫的身份强势打压。
武惠妃一如既往的用温柔的话语安慰李隆基,让李隆基这个极为喜爱女色的皇帝十分满意,在不经意间,武惠妃状若无意的提及王维与王皇后的关系。
李隆基并没有多想,在觉得王维是个人才后,他就仔细看过王维的家状,对王维那一房河东王氏,与自己皇后那一房的冲突,也了解了大概。
在这件事上,其实李隆基对王皇后是颇为不满的,虽然如今所谓的“五姓七宗”,其影响力比起初唐那会已经大为不如,但名声尚在,不少人以出身名门世家为荣,李隆基可以理解王皇后之父王仁皎的想法,出身卑微的人,总是希望自己出身高门大户,这是个面子问题。
可是王皇后与这太原王氏扯上关系,显然是在为太原王氏扩大声势,李隆基对名门世家并没有太多好感,认为它影响了皇权的至尊地位。
他欣赏王维的一点,便在于王维虽然出自太原王氏,但实际上已经与太原王氏闹翻,这样的人,想来若是自己提拔他的话,他最感激的还是他本人,而非家族。
李隆基将王维与王皇后的关系随意一说,武惠妃听完之后,眼睛都亮了起来,原本她还以为王维与王皇后关系密切,却没想到还是敌人。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
求收藏票票~~~~~~~~




开元风流 122、一榜第三
殿试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唐代的进士榜分两种:一种是殿试结束后,在固定地点张贴布告,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放榜”,因榜头竖黏四张黄纸,故称“金榜”,后世所谓“金榜题名”,指的就是这种榜;另一种是“榜帖”,又叫“金花帖子”,则是官方发往各地的录取公文,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
金花帖子包括两部分内容:先列出主司官衔姓名,并其出生年月日、祖父名讳、私忌日期;然后从状元开始,依次罗列考生姓名,并其年龄、籍贯等,汇为一册,贴以金花,这种金花帖子的作用,就是通知中进士的人,你中进士了。
此时放榜的地点在礼部贡院的东墙:在东墙外再建一道短墙,高约丈余,四周绕以棘篱,以防止考生撕榜。
农历二月的长安春寒料峭,放榜前夕,各种“小道消息”纷至沓来,真假莫辨,考生往往怀着忐忑的心情,通宵达旦地等待放榜。
四十多岁的徐安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已经参加了几届科举,却多次颗粒无收,这次他自认为考的还不错,毕竟通过了省试,殿试的淘汰几率并不高。
即便如此,徐安贞依旧十分忐忑,害怕自己的卷子遇到那些过于严厉的大佬,最终因为运气差而在殿试中被黜落,这也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
与徐安贞一起等待放榜的还有不少贡士,他们似乎在讨论不少流传出来的小道消息:
“这次的状元,怕是非王摩诘莫属了,听说他的一份试卷,为相公们解决了老大难的问题……”
“哦?此事当真,王摩诘年纪那么轻,不太可能当状元吧?”
“呵呵,你只要看看最近新的官币已经流入市场,长安的贸易又红火了起来,就知道人家王摩诘为什么能够得到中书门下官员的一致赞赏。而这正是他能够被点为状元的重要原因。”
1...4748495051...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