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一方
李世民道:“可以,你是太子,时常接触政务,那也有利于你早日接管政务。”
李承乾道:“儿臣定不负父皇的厚望,一定会处理好手中的事情。”
顿了顿,李承乾继续道:“父皇,儿臣今日入宫,除了是事情处理完来探望父皇、母后,另外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副地图要给父皇看。”
李世民道:“什么地图,竟然你亲自给朕看。”
李承乾自北上取下了地图,因为地图足足六尺宽的宽度,这样的一个宽度不能随意拿着,所以李承乾干脆是把地图包裹好,然后以麻布包裹好,然后背着入宫来的。
仿佛是背剑一样。
即便有许多人看向李承乾,认为李承乾背着这物资是哗众取宠,但李承乾在街道上走过时,却是从未有任何的心态变化。
他的心态很稳。
李承乾把地图在李世民的身前铺开来,因为地图很长,又足足六尺宽,根本在案桌上搁不下来,所以是搁在一旁地上的。
李世民也看到了地图上的情况,他有些意外,道:“太子,这是什么地图。偌大的地图,即便是行军打仗用的,也没有这么大。”
李承乾说道:“回禀父皇,这一地图,名为世界地图,囊括了如今整个天下万方。从大唐开始,往西去的疆域,以及往东出海的疆域,各个地方都标注清楚了的。”
“最关键的是,地图上标注了各地的矿藏。”
“如金矿、铁矿、银矿等。”
“儿臣已经查阅了地图上的情况,除了大唐境外的地理情况,是无法知悉的,而这个大唐境内的疆域地图,却是没有半点缺陷的。”
李承乾说道:“这一副地图,是先生送给儿臣的。”
李世民听到后,仔细的盯着地图。
他口中更是念念叨叨。
他看到了西域各国。
看到了天竺。
看到了波斯。
更是看到了更远的罗马帝国等地,尤其一看到这些许多地方的帝国,甚至于疆土比大唐都更加的广袤,李世民的内心,已经是生出了占有的心思。
皇帝是占有欲最强的生物。
但凡是皇帝看上的,皇帝都想要据为己有,除非是无法拿下。
如今看到了地图上的各地,李世民摆明了已经心动。他围绕着地图转悠了两拳下来,说道:“没想到,没想到这大唐之外,还有如此广袤的地方,而且许多地方的疆土哭矿藏,都是朕需要的。如今看来,我们攻伐西域,那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能拿下西域,那么我们要攻打更遥远的地方,就会非常的困难。”
李承乾说道:“父皇英明!”
顿了顿,李承乾继续道:“不过儿臣认为,眼下大唐虽说纳入掌控,但是大唐南方许多地方,其实看地图上是没有开化的,尤其是交州等地附近,更需要仔细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攻伐西域的同时,还得关心地方上的发展。”
李世民道:“这是自然。”
李世民的脸上,一脸欣慰的神情,继续道:“太子,你跟在王灿的身边,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确是不错,如今眼光更为老辣,而且见解有独到之处。”
李承乾道:“父皇谬赞了。”
长孙无忌等人看向李承乾,其实也是颇为赞许。因为大唐的未来是李承乾,只有李承乾有明君之相,那么接下来,大唐的基业才能继续延续。
李承乾又说了世界地图上的各个情况,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便不再逗留,李承乾离开宫殿往后宫去见了一趟长孙无垢,最后才离开了皇宫回到王家。
李承乾回到王家,内心依旧还在想着地图的事情。
因为事关重大。
他觉得一副地图,那是真正开拓了他的眼界,不至于他只想着大唐这一亩三分地。李承乾的内心,已经是延伸到了外面,想要去看看外面广袤的世界,更是想要去看一看外面是怎么样的。
这是李承乾的志向。
他想要扩张。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第2110章 士农工商
李承乾把消息告诉了李世民,那么大方向的政务,李承乾就不需要去管了。因为朝中自有三省六部的官员谋划,自有无数人绸缪。
李承乾自己,却是回到了王家。
等待着王灿的安排。
因为他期待明天,王灿会传授什么知识。
不过他回到王家还早,所以干脆去了后山陪李渊。李承乾倒是没主动说地图的事情,反倒是李渊询问王灿又传授了什么学问,所以李承乾说了世界地图的事情。
李渊是头一次听说。
要说西域之地,李渊是知道的。
自有汉以来,西域打通后,世人就知道西域之地。可到了如今,世人对西域也仅仅知道西域,仅仅知道天竺而已,再遥远的地方,世人却是不知。
李渊作为皇帝,能查阅的资料多,可也是不知道极西之地,还有这么多的国家。甚至于那些国家的疆土,都远比大唐更为广袤,资源甚至都不输给大唐。
李渊听完后,感慨道:“真是不出大唐,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厚,不知天下之大。朕一辈子在大唐,甚至连远征都不曾做过。如果看来,却是井底之蛙了。王灿这小子的才华,还真是不一般。朕,还是小觑了这小子。”
李承乾附和道:“皇祖父,先生的才华,以及先生的能为,的确是当世罕见。甚至于以孙儿看,先生宛如生而知之一般,因为一个二十左右的人,哪里能一下知晓这么多的知识。唯一能解释的,便是生而知之。所以孙儿认为,先生至少能堪比五百年一出的圣人。”
顿了顿,李承乾继续道:“若论教化,先生自是比不得孔子,但先生的眼界,先生的学识,甚至先生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孔子。”
李渊说道:“王灿的确是不错,这小子可惜了。他有如此能力,却是不愿意出仕。”
李承乾笑道:“虽说先生不曾出仕,但也造福了万千的百姓。”
李渊道:“你小子如今,对王灿可是一千个一万个佩服啊!”
李承乾面色转为严肃,说道:“因为孙儿越是接触先生,就越是觉得高山仰止。总觉得似乎,先生已经就这样了,但转眼,先生又让我开拓了眼界,又让我惊讶了。”
李渊颔首道:“不过不管如何,你要记住,你是太子,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有自己的判断。因为一个皇帝,没有自己的判断,那是绝对不行的。”
李承乾道:“孙儿谨记皇祖父的教诲。”
李渊忽然道:“世界地图的事情,你已经告诉了你的父皇吧。”
“是!”
李承乾点头就回答。
李承乾说道:“孙儿先前已经入宫去,把世界地图交给了父皇,由父皇来处置。”
李渊道:“这是对的,你父皇睿智通达,且有雄心壮志,这世界地图在他的手中,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且因为知道了天下万方的情况,也就能提前布局。”
李承乾道:“皇祖父所言甚是。”
李渊摆了摆手,道:“你小子停下来休息做什么,来,来,接着干活。今天这里的活儿,不干完不能收工的。”
先前李承乾来帮忙锄草挖土,到了现在,却是停下来休息。李渊见状,便直接吩咐,他对于李承乾可没有什么好怜惜的。
更何况,李承乾是太子。
更要体验农耕的不易。
李承乾对于这些事情,其实没什么好惧怕的,而且他也能熟悉。
李承乾跟着一起干活,等到傍晚时分,天色暗了下来,才和李渊一起回到了后厨吃饭。待吃过了晚饭,他径直回到自己的院子洗漱,然后静下来看书写字。
在王家的这段时间,是李承乾最为纯粹的日子。什么都不需要去考虑,什么都不需要去琢磨,只需要好好接受王灿的训练,只需要好好的看书写字即可。
这是李承乾最为喜欢的。
李承乾早早睡了,翌日清晨,一大早便又再度到王灿的院子外等候。这样的事情,李承乾已经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即便他身为太子,可在王灿这里,他就是弟子。和王灿一起吃过了饭,就再度径直回到了书房中。
王灿看向了李承乾,说道:“今天的事情,是来说一说士、农、工、商的事情。对于这四者,你怎么看待。”
李承乾熟读经典,对士农工商自然也是清楚的,他略作思考,便说道:“回禀先生,弟子认为士农工商,便等于是人之四肢,是缺一不可的。士作为中枢,是执掌整个大唐走向的,农作为根本,是使得大唐能衣食无忧的,工则是确保大唐井然有序,能够一切顺利推进的。至于商人,则是货物流通的根本。这四者,虽说有先后贵贱之分,但是却缺一不可。”
王灿听到了点了点头,说道:“你刚才的话,说到了先后贵贱之分,显然你是认为,商人最为低贱,对吧。”
“是!”
李承乾想都不想,直接就回答。
作为太子,李承乾有诸多老师教导,而且有诸多书籍看,所以他有自己的观念。再者,李承乾在王灿的面前,也不喜欢藏着掖着,有什么就说什么。
错了可以改正的。
这是李承乾的想法。
李承乾继续道:“先生,这商人逐利,一个个偷奸耍滑的,一旦商人身份抬高后,那么对于大唐体系,肯定会产生冲击的。所以商人的地位,必然是要低贱。如此一来,才能压制商人逐利的根本,不能让商人冒头。”
王灿却是摇了摇头道:“商人逐利,这个的确是如此。但是,士人难道就不逐利了?士人一辈子读书,皓首穷经,为的是什么,为了高中科举,为了扬名立万,为了出人头地。最终,不也是逐利吗?”
李承乾辩解道:“先生,士子虽说也逐利,但是,更多的士子却是要治理地方,却是有着远大理想,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王灿道:“太子这话,却是站不住脚啊!士人逐利,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商人逐利,为什么就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士人当中,做官的人,十个官员九个贪,只要是彻查,就没有多少人经得起查证的,只是多少问题。而且评价一个官员,大多是看地方的发展,地方发展不错,官员即便有贪腐,百姓也觉得不错。”
“商人呢?”
“商人虽说逐利,可如果商人不逐利,谁来做生意呢?傻子才做亏本的事情。而且商人赚了钱,并非是人人都囤积货物,并非是人人都只管自己,也有好商人。”
王灿侃侃而谈,继续道:“因为一句话,就把商人否定了,却是有些不妥当。”
“甚至于,太子可曾想过一件事。”
“到底是谁,认为商人逐利,认为商人奸宄的。是这制订了士农工商规矩的士人,是士人说商人逐利奸宄且油滑不可信的。”
“这不是客观的存在。”
“是被一群士人定下规矩,所以才有了商人逐利的观点,才有了商人不可靠的观点。”
王灿说道:“太子仔细的想一想,是否是这样。”
李承乾闻言,心头大震。
因为王灿的话,仿佛是晴空炸雷般,在李承乾的脑中响起,甚至于要撼动李承乾的内心,要搅动李承乾的基本价值观。
然而李承乾仔细的琢磨,又发现这事情,似乎还真是这样的。
商人的定义,是谁制定的。
是士人。
可凭什么士人说什么,那就是什么呢?
商人逐利,士人也逐利的。
李承乾一时间,脸上浮现出了迷惘的神情,因为王灿的一番话,给了他太大的影响,使得李承乾自身,都是受到了影响。
王灿继续说道:“太子,从你跟着我一起学习,我就一直让你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所看所思所想,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认识。如果你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那么你的所作所为就会受到影响。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如果全相信上的东西,很多都不适用的。”
顿了顿,王灿继续道:“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理论上的,都是最为理想化的。可现实的情况,却是无比复杂,却是无比困难的。”
李承乾眼中一下明亮了起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一句话,一下提点了李承乾,因为这段时间以来,李承乾本身的思想,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很多固有的观念,都已经被打破了。因为李承乾接触了太多的人和事,所以知道事情并非单纯那么简单的。
李承乾深吸口气,道:“先生的教诲,弟子谨记于心。”
王灿颔首,又继续道:“言归正传,还是说回到商人上来。商人的身份,一直以来都卑贱,但是太子可曾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国家越是贫穷时,商人越少,经济发展月越低,百姓的日子也越发的难过。商人越是活跃,经济发展越好,反倒是百姓的日子越好,反而成就了太平盛世。”
李承乾仔细一琢磨,眼睛明亮,道:“先生所说的,还真是这个道理。”




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第2111章 真正的传道授业
李承乾从未听过王灿所说的道理,所以当他听到后,内心很有些触动。
商人,是衡量太平盛世的标准。
商人多,且商人活跃,的确是让百姓的生活更好。
李承乾接着道:“按照先生所说,商人的确是不错,可是,如果商人违法乱纪,那么又当如何呢?”
王灿说道:“太子的这个问题,却是有些庸人自扰了。朝廷设立了法纪,设立了律法,不论是商人,亦或是百姓,都有应得的惩罚。更何况,太子说商人违法乱纪,难道官员就不违法,百姓就不违法,如果是如此,天下也就不需要牢狱、律法了。所以所谓处处针对商人,本就是一个谬论。商人也是人,也是百姓,仅此而已。”
顿了顿,王灿再度道:“至于你担心商人扰乱大唐,或是商人贿赂官员,商人勾结官员等等,这本就是存在的问题。即便打压商人,也会有这些问题。所以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商人本身,而在于制度。朝廷需要制度约束官员,需要制度让人不敢铤而走险。”
李承乾闻言,那眼中愈发的明亮,说道:“先生一番话,如晨钟暮鼓,令弟子茅塞顿开。商人的确是没有必要打压,甚至于还应该鼓励商人。”
王灿道:“自是如此,商人四处经商,有利于百姓的发展。当然,也不能任其肆意哄抬物价之类的,但凡违法乱纪,但凡是哄抬物价等,予以重罚便是。”
李承乾道:“先生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商人逐利,就一棍子打死了商人。朝廷需要做的,不是打压商人,而是制定律法,确保商人不敢肆意违法乱纪。”
王灿道:“是这个意思。”
李承乾说道:“先生,弟子受教了。”
王灿话锋一转,便继续道:“现在再来说说工匠吧,士农工商,工匠是排在第三位的,也就略微比商人高一点。对于匠人,这个无数人认为的下九流贱业,你又怎么看?”
李承乾这个时候,却是稍稍谨慎下来。
他没有立刻说话。
因为有了商人的先例,他也就有了前车之鉴。
李承乾思虑一番,说道:“先生,弟子曾在匠作坊接触到了一众的匠人,也在酒楼接触到了许多的匠人。这些人,做事情极为认真,他们很是淳朴。不过因为他们自身的眼界,以及自身的经历,所以也就只能是成为匠人,无法有更高的身份。”
王灿说道:“工匠的身份,不在于自身眼界如何,而在于朝廷的认可。耕农是天下之本,必须要有人耕种,但实际上,匠人却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居住的宅子,是匠人修建。”
“士兵的武器、甲胄,也是匠人锻造冶炼而成的。”
“我们身上的衣衫,也是裁缝制成。”
“甚至于道路、桥梁、船只等,都需要匠人,如果没有匠人,那么整个天下,都是乱糟糟的,不可能有序。”
王灿继续道:“所以匠人也是关键中的关键,事实上,尤其最为厉害的工匠,譬如说能改良冶炼刀尖的匠人,稍稍一个改动,能锻造出更为锋锐的武器,却是凝聚了无数的心血。若说这样的匠人,不珍贵吗?”
“自是珍贵的。”
“甚至可以说,是国之柱石也不为过。因为一个武器的改良,会使得无数士兵免于死伤,会让朝廷的军队取得胜利。”
“再者,如疏通河流的人,因为懂得山川河流走势,使得河流不至于泛滥,不至于波及百姓,这样的人不珍贵吗?”
“也是珍贵的。”
王灿沉声道:“这天下除了儒家外,其余诸子百家,但凡各自领域,真正顶尖的一小撮人,都是有利于大唐发展的,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因为真正顶尖的技术,最终又造福于人,使得百姓能够受益,使得国家能够受益。”
李承乾仔细的琢磨一番,颔首道:“先生所言甚是,真正顶尖的匠人,不论是医师,亦或是农人,还是冶炼武器的,都是很重要的。”
王灿道:“所以简而言之,这些大国工匠,都值得给予身份。”
李承乾道:“先生的意思是,这就等于是千金买马骨,一方面是朝廷给予嘉奖,以示对匠人的器重。另一方面是朝廷给予了嘉奖,会吸引很多匠人做事情。”
“是这个意思。”
王灿笑着回答。
对于王灿来说,他希望能改善匠人的地位。不论是商人,亦或是匠人,还是农人,王灿都希望能改善,而不再是一家独大。
这是王灿的想法。
所以,才有王灿和李承乾的一番话。
李承乾正色道:“先生,关于嘉奖工匠,其实这一点应该不难。但是,要抬高商人的地位,恐怕是不容易,毕竟这事情在朝中,极可能遭到抵制的。满朝的诸公,不可能同意。”
王灿说道:“这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自然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而且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说到这急于求成上,便说点题外话。”
李承乾道:“先生请说。”
对王灿的话,李承乾是极为相信的,若说朝中的一些官员,和他说话时,都有自己的利益,可王灿不一样,王灿和李承乾之间,并没有利益上的瓜葛。甚至于,王灿不曾正式收李承乾为弟子,也就是李承乾自己称呼王灿为先生,而王灿没有拒绝。
王灿说道:“但凡君王,或者说但凡上位者,都容易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急于求成。一道命令下去,就希望贯彻下去。”
“因为君王,都希望立刻见效。”
“前朝杨广,便是如此。”
“杨广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以及其余诸多事迹,实际上,都过度的急于求成。如果杨广把他要做的事情,拉长时间,变成五十年六十年,乃至于更长时间来完成,那就不一样了。”
王灿说道:“可惜的是,杨广急于求成,施政严苛,以至于大隋最终覆灭。你是大唐的太子,将来是要继承基业的。这一点,要引以为鉴。”
李承乾道:“先生教诲,弟子谨记于心。”
王灿说道:“言归正传,又回到对于工匠、商人的地位提高上,不论是工匠,亦或是商人,在抛开了自身官职的情况下,士农工商都应该是对等的。如此,朝廷的发展,才会是越来越好。否则,那就会走入极端,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难。”
李承乾道:“确实如此。”
王灿道:“士农工商,各有分工,而在最前面的士,掌握了最多的资源,享受着最为风光的官职。但实际上,应该反哺百姓的是这些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当官的,应该是孺子牛,应该是为百姓服务,这才是根本。可真正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作威作福,都是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是没有尽职尽责。所以对百姓的监察力度,还应该是加强。即便是朝中有大理寺,有刑部,都还有待加强。”
李承乾说道:“这一安排不容易啊!如今朝中的官员,如果朝廷施政稍微严苛一些,这里的严苛是针对官员,那么便会遭到群起而攻之,说什么并非圣君垂拱而治,说什么皇帝与民争利,总之各种事情都能套过来。”
王灿说道:“所以到这里,又涉及到了一开始的问题。所有的规则,都是儒士制定的,而所有的好处,都是儒士得了。偏偏最应该遏制的,就是儒士。”
顿了顿,王灿继续道:“太子要执政,那么这些事情,就是需要一点点改变的。”
“当然,说得再深刻一点。”
“和朝中官员政权,其实涉及到的便是君权和臣权的争执。君、臣之间,总有一方是更为强势的。一旦皇帝强势,那么所有臣子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皇帝来。一旦臣权强势,也就是所谓的相权,朝中宰相权势强,那么君权就会受到压制。”
“皇帝要贯彻思想,就必须要压制儒士,就必须要压制臣权。”
“这是不可能调和的。”
王灿侃侃而谈,继续道:“所以太子向继往开来,要做一个明君,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总之,我只是抛砖引玉,提一个大方向,真正要践行的是你。知易行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终究还是要落到实践上。”
李承乾双手合拢,恭恭敬敬的道:“弟子谢先生授业解惑。”
在王灿这里,他学到了太多。
因为这一切,都是所有他的东宫老师不会传授的,甚至于就算是李纲,也不会说得这么透彻,不会把事情说清楚。
1...818819820821822...8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