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样样稀松
对此,汝阳王马宝看得很清楚,也意识到这将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这么长时间的防御和小规模战斗,既使士兵得到了实战锻炼,又不断接收武器弹药,部队的装备和战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马上开始的大反攻,他是充满了信心。
“当年某从南宁不战而退入滇省,现在却不能率先光复此失地,真是可惜。”平朔伯贺九义已经接到了调令,眼看着不能参加反攻作战,不由得嗟叹连声。
“此是殿下信任,贺兄不可有怨言啊!”汝阳王马宝笑了笑,劝慰了一句。
警备军虽然比野战军低了一个规格,但贺九义将赴滇缅边境驻扎,那可是个敏感的地方,朱永兴如此安排,确实表示了对贺九义的信任。
贺九义赶忙摆手,解释道:“我岂敢有怨言?殿下英明神武,对我亦是恩重如山,我自当竭死报效,唯殿下马首是瞻。”
“你能这么想便好。”马宝沉吟了一下,说道:“虽是警备军,但我想殿下或是以此名迷惑缅人,使其不备、不疑。这军队的装备、训练想必与野战军无异,殿下日后也必会兴兵讨伐缅甸,贺兄万不可懈怠。”
“我亦是如是想。”贺九义哈哈一笑,说道:“王爷光复故土,我呢,听殿下号令,震慑蛮夷,也少不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马宝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震慑蛮夷还在其次,关键是要为殿下分忧,勿使他因琐事而分心哪!”
贺九义与马宝相视而笑,心中了然。
逆流伐清 第一百二十六章 火力致胜,英国心思
通,通,通……沉闷的响声不绝,天威炮发射出一颗颗炮弹,划着弧线,落向清军队列中。
铁炮弹砸在一个清兵的脑袋上,顿时将这家伙砸得扑在地上,后面的人潮毫不犹豫地踏过他的身体,只当是寻常的炮子。只是不少清军感到纳闷,这炮子射击的曲线不对,就这么点力道,形成不了跳弹杀伤,能顶什么用。
这疑问很快就有了解答,轰的一声,一个清兵的世界轻灵了,只觉自己腾空而起,还有一条腿带着凌乱焦黑的肉筋骨面,从自己眼前掠过。
清军队列中,炽亮的焰火团团绽放,弹片横飞中,每一团都将周围的人吞噬进去,惨叫声响成一片。
“开花弹!”
眼见进攻的队伍还未到达本方的火炮射程,便遭到了敌方的炮火轰击,后方指挥的马雄,以及很多老军伍,都几乎同时惊呼出声。
战阵最前面是明军排的较疏散的三个方阵,两千多人的样子,呈品字形布列。后方是更多的方阵,交错排列,方阵间的空隙中有游骑跑动。马雄看得出来,心中也明了,当前这三个方阵中的士兵严整,必是明军精锐。
作为孔有德的旧部,东江系的一支,马雄对自己的部队还是有些自信的,不仅东征西杀,战阵经验丰富,而且火器相当多。鸟枪就不用说了,连绿营不准备装备的红衣大炮、弗朗机炮都有不少。
但双方甫一交火,马雄便意识到明军的装备很好,特别是这最前面的明军精锐。让他稍感欣慰的是,本方的火炮也响了起来,隔着快一里远就开始放炮,这是清军惯常使用的三叠阵。
轰,轰。轰……明军继续用天威炮轰击着敌阵,随着清军的逼近,六磅炮也开始发出怒吼。
烟雾升腾。炮响有如闷雷一般,显得沉闷厚重。铁弹呼啸升空。拉出曲度不大的弧线弹道,呜呜地砸在敌我双方的队列里,带走一个个生命。
炮声的余音还在天空中划动,另一股声响翻腾起来,车轮声,脚步声,形成了一种宛如波涛般的背景之声。将一股力量,一股那些清兵从未体会过的力量推送出来。
鼓声、哨声,调整着明军空心方阵的前进速度,前方则是向外伸着长矛尖的盾车。
距离越来越近。清军队列在调整,明军也在调整,因为死伤而出现的缺口被逐渐弥补,两道浪潮很快便要猛烈地撞在一起,碰撞出绚丽而残酷的血肉横飞。
两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步,马雄的拳头握得紧紧,瞪大眼睛盯着战阵。应该是弓箭的射程了,然后是鸟枪。再然后是肉搏,枪刀并举……
突然,明军战阵中一声号角,前排的盾车立时停了下来,然后前挡板猛地被推倒,黑洞洞的炮口刚现,便是轰鸣和火光。成百上千颗霰弹脱膛而出,无情地翻搅着对面的血肉之躯。
两轮猛射之后,装上第三颗炮弹,盾车再度起动,向前推进,车与车之间的火枪兵并排站着五个,采取后退装弹法,五排轮番上前,边射击,边用刺刀无情地戳杀着倒地的清兵。三十米,盾车停下,又是两轮极快的换弹射击,使清军的队列更加混乱。
火枪声响了起来,战场上硝烟弥漫,视线被挡住,马雄看不清状况,但心里却在发痛。敌人用佛朗机炮伴随步兵冲击,给自己的部队带来了极大的伤亡。而且,这枪声,这硝烟……
一道道整齐的白烟从明军阵前喷出,就在五六十步外,清军火枪兵队列中整齐地绽开一道猩红血线。
随着尖厉的哨声,一轮接一轮,早已越过了盾车的明军火枪兵,一排排不断地向前滚动,燧发枪打得又快又远,性能上的优势很快便压制了清军的鸟枪。
透过纷乱飘扬的硝烟,黄师道甚至能看到敌军已经开始败退,原来还算密集的火枪发射已经变得稀稀落落。他的身旁已经换了数个战友,这意味着数名袍泽的死伤。
“张忠倒了下去,不知道伤得如何,或者是死了。”念头在黄师道脑中一闪,却没有影响到他前进的脚步。官长和替换上来的弟兄们毫不停留的脚步,好像把他整个人都绑住了,他停不下来,只能重复着装弹,前进,射击……
马雄扬在半空的手无力地落了下去,终于没有发出“马队押上”的命令。那是他的最后精锐,他不能把老本都押上,战败已成定局,马队出动也只能给敌人多增加伤亡,而无法扭转败局。
太快了,敌人的火枪如密集的暴雨,一阵阵白烟,一排排铅弹,这并不是什么三段击、四段击的作用,而是枪枝本身的威力。鸟枪,自己还视为利器,在敌人的火枪面前,无论是射速,还是射程,都完全被压制。
枪声似乎稀疏了一些,硝烟微微散去,一排挺着刺刀的明军冲了出来,后面又是一排身影显现。
“冲啊,杀啊!”
一声声连续而尖厉的哨声响起,盖过了低级军官声嘶力竭的喊叫,明军火枪兵停止射击,开始了战阵上的第一次白刃冲锋。
清军已经开始溃败,密如骤雨,且不停歇的火枪攒射打垮了鸟枪兵,也打垮了其他清军的斗志。
虽然马雄所率的清军已经抽调了一部,虽然马雄也没有死战之心,但明军也是第一次在野战中采取全新的战法,纯以火力取胜。
事实证明,同等兵力和战意之下,全部装备燧发枪、刺刀的部队,对清军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再加上炮火的因素,优势则更加明显。当然,如果对上集群骑兵,是用车阵抵挡,还是保留长矛兵,还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
思明州一战,清军损失三千多人马,在汝阳王马宝所率的两万余明军的追攻下,站不住脚,一直退到南宁,想倚坚城防守。
马雄一面加强城防,一面向两广总督和平南王尚可喜求取援兵。但是不等援军来到,明军趁胜进击,已经兵临城下。两万对七千,一场攻防大战又拉开了帷幕。
………………
海浪有节奏地拍击着船舷,变成一堆水花,重新归于大海。举着望远镜,詹姆森站在晃动的船上,瞭望着小岛。
小岛并不是很大,却有高山,有森林,有白色细软的沙滩,还能看见法国人在指挥着劳工在修建具有欧洲特色的建筑。
高卢公鸡,法国佬,詹姆森暗自骂了一句,放下望远镜,不再看这令他感到不舒服的景象,却暗自妒嫉法国人得到的好处,后悔英国没有早下手,与明帝国拉上关系。
法国人并不是只得到了占婆岛中面积最大的其中一个岛,还与明军一起得到了观港湾的西侧。岘港由三个港组成,最大的山茶港还是属于南阮的,而观港湾的西侧和河口两岸则成为明军与法国人共用的停泊港口。
詹姆斯还知道法国人在西贡、海防两个港口都有些特权,这也就意味着在北部湾和南海,法国人有了一条很稳妥的航线,有数个中继点可以停泊。
不过是工匠,机器,燧发枪,火炮,以及与明军联手压制南阮罢了。凭英国的海上实力和工业能力,做得只能比法国人好,不会比法国人差,只不过晚了一些而已。詹姆斯心中忿忿地比较着,却也不好确定此行的结果到底如何,不知道要觐见的那位明帝国的摄政亲王是如何的禀性。
对于南明政权,正在逐步蚕食印度的英国本不关心。鞑靼人占据了那个古老的国度本来也没什么,只要商贸畅通,那个大陆的主宰者是谁,又有什么关系。但清廷的沿海迁界却彻底中断了中国大陆对外的商贸往来,茶叶、丝绸、瓷器、生丝等等,这些畅销西方的商品一下子断了来源,使很多国家措手不及,都在挖空心思重新打开商路。
历史上,荷兰人出动舰队帮助清军,击败了郑经,夺取了金、厦。一个原因是忿恨丢了台湾,要对郑家报复;另一个原因便是想借此恢复与中国的商贸往来。
詹姆斯此行的目的自然很清楚,要与中国大陆唯一通往海外,唯一与外界保持商贸的南明政权拉好关系,保证英国商人获得所需的商品。
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法国人因为与朱永兴所达成的各项协议,以及他们的出力相助,在其他国家的商贸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他们却得到了很大的照顾。这当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与眼红,也包括英国人。
法国殖民者在亚洲刚刚开始拓展,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与英、荷等老牌殖民国家进行商业竞争。清廷实行的沿海迁界,倒是因为他们与南明政权的良好合作而有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这当然不是英国人所希望的,因为在印度,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利益的挑战者。
船只摇晃,詹姆斯思绪翻腾,不停地思索着要拿出怎样的条件,才能打动那位摄政亲王,取得预期的效果。
逆流伐清 第一百二十七章 难得的闲适
清风拂面,花香怡人,娇妻在侧。朱永兴审阅完一份文件,签名盖章,接过梦珠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惬意地长出了一口气,伸手轻抚着梦珠隆起的小腹。
“殿下。”龙儿整理计算完数字,凑了过来,看着梦珠的小腹,掩饰不住的羡慕神情,“按照郑家报的数儿,今年您的分红要涨一倍多呢!”
呵呵,朱永兴轻笑了一声,对自己能赚多少钱并不是十分在意。不过,对于商人的敏感和精明,他也是相当佩服。之前只是猜测地说到清廷会沿海迁界,郑家却记在了心里,并将其当成了发财的好机会。江西的瓷器,江南的丝绸、茶叶、生丝,都成了商团囤积的货物。如今内陆的货源断绝,还真是狠赚了一笔。
当然,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与吴三桂达成秘密停战协议,其中的附加条款便是商贸往来。贵州作为中转站,吴三桂将派人按名录为滇省从内陆各地采购所需商品,两家从中都能获取收益。
被清廷控制粮饷的吴三桂需要钱,与清朝进行战争的南明政府也需要钱,这种双赢模式双方都感满意。只不过吴三桂赚的是小头,南明政府把商品出口,赚的却是很丰厚。
梦珠咯咯一笑,捂住了朱永兴的手,欣喜地询问道:“感觉到了吗?真不老实,踢了我一下。”
“嗯,挺有劲儿,欢实得很呢!”朱永兴其实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但却笑得欢畅,孕妇嘛,得让人家保持好心情。
“是吗,让我摸摸,让我听听。”龙儿跳过去,轻轻抚摸,又把耳朵贴上去细听。眼中闪着好奇又艳羡的光芒。
梦珠笑得幸福又满足,将头倚在朱永兴的肩膀上,还亲腻地蹭了蹭。
朱永兴搂住娇妻,微闭上眼睛。片刻后,另一侧又偎过来温软的身体,贴得紧紧的,手臂上摩擦着挺耸的两团。
日子越来越好啊!朱永兴左拥右抱,思绪又翻飞起来。
湄公省的开发初见成效,开始向南部的河仙地区进行蚕食经营,所需钱粮几乎不再用财政调拔。一年三、四熟的好地方。能在后世成为最大的大米集散地。不是没有道理和自身的优势的。总督宗守义自信满满地向政府保证。今年下半年的粮食收获后,便会有赢余用以支援西南。
海贸继续呈良好的上升势头,海防不用说,西贡也初具规模。在出口商品倾斜的照顾下,经济也将越来越繁荣。比历史上莫玖的港口国“招来四方的商旅,吸引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其近华、唐、獠、蛮,流民丛集,户口稠密”的景象,显然要提前了几十年。
在大型铁桌上浇铸熔融的玻璃,用铸造法制造大型平板玻璃已经研制试验成功。造出的镜子突破了四英尺,最高超过了威尼斯人的纪录。第一批只制造出了六块,最高达到了六英尺,卖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无论大小,亚洲玻璃镜子的生产销售基本上被垄断。给南明财政带来了滚滚的利润。
在占领区大力推广番薯和土豆的种植,缓解了重建和复苏阶段对粮食的压力,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粮食的进口,但情况已经好转了许多,节省的资金转向军工,不断提升着明军的装备和战力。
由于朱永兴推行官员最简化,官僚机构虽然人少,却很精干。不断上升的地方赋税已经能够保证官员的傣禄和官府的运转,这又节省下不少财政资金。
军工的发展也很令人欣慰,一些工作,比如军服生产、枪枝简单零件、刺刀打造、定装弹的纸壳卷制……已经大部转向对民间外包。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不仅能使百姓得到额外的收入,改善生活;假以时日,还能培养出很多熟练工人,为以后军工厂的扩大经营创造条件。而且,这种方式很好地规避了当时的社会传统,使越来越多的妇女也参加进来,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
妇女能顶半边天,朱永兴虽然没有提出这个超前的口号,但他脑海里却清晰记得战争纪录片中,妇女们在车间工作的场面。
战争正在向朱永兴预期的方向发展。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一场与全民利益有关的战争,一场新的经营思想、经营方法对陈旧、传统的战争,一场比拼工业生产能力、经济实力、政治动员的全方位战争。
尽管还谈不上用钢铁打赢战争,但火力和装备将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这样将使战争变得更可控,偶然性更少,倒是符合朱永兴现代人的心理和思路。当然,谋略兵法也不是不需要,只是朱永兴更希望以万斤之力压向敌人,当之者无不粉身碎骨。敌人就是知道了明军打仗的章程,也是无力可挡。
堂堂正正地而前,遇敌则战,逢城则攻,把后勤保障住了,以超强的火力,精良的装备训练,猛狮搏兔的气势,天下又有谁能是对手。
“殿下。”龙儿抱着朱永兴的胳膊,向他耳旁吹着气,撒娇般地说道:“姐姐房中缺面大镜子呢,本是沉鱼落雁般天仙之容,没了大镜子照着整理,殿下不觉得可惜吗?”
梦珠看了龙儿一眼,抿嘴笑着不语。朱永兴自然知道这是龙儿眼馋,借着梦珠来向自己讨要。
“下一批的数量可能会多些。”朱永兴微微一笑,手上在龙儿的翘臀上捏了一把,说道:“如果喜欢,那便留一面在府里吧!”
并不需要象个苦行僧似的做出太严格的表率,朱永兴目前的言行就已经很好,让属下官员们非常钦服了。不蓄歌伎,不招宫人,不建豪宅,不贪钱财,不事铺张,按照朱永兴的身份,如果节俭得象个老百姓,那反倒会引起属下非议,有做作之嫌了。
梦珠和龙儿不仅用娘家的钱贴补家用,平时也低调得很,还不都是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着想。一面镜子而已,朱永兴倒希望多为她们做点什么,让她们高兴喜悦也让他觉得心安一些。
逆流伐清 第一百二十八章 拉英
“……于北胜州(地在云南北部与西藏接界之处)互市茶、马,即云南以茶易马,西藏以马易茶。具体互市办法,户部提出,开市所需茶叶,或由云南本省采买,或到别省采买,可否比照西宁例互市,请殿下斟酌考虑。”
“马市虽从无在北胜州开市之例,然北胜州位于云南北部边缘,外接西藏,再外是蒙古,所产马匹与西宁边外相等。殿下威望宣扬内外,蒙古、西藏感推诚之恩,特以互市恳请,这是蛮夷归化的表现,应给予嘉许。”
“北胜州不通江道,交通不便,本省产茶不多;到外省采买,肩挑背负,跋涉万山,为数很有限,难以比照西宁例……”
“西藏###喇嘛与蒙古干都台吉秘派使者,名为祝贺殿下光复云南,要求在北胜州互市茶马,然不欲张扬,显是在皇明与清廷之间首鼠两端,未可信也!且藏人要求暂割金沙江外的金甸、中甸地区,使藏人、蒙古人屯牧,为交好之计,通商互市,此当慎重……”
“……我军需马,然派人远赴甘肃、西宁购买却事不可为。如今,西藏愿意通市贸易,要问臣的意见,应允许开市为便。”
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考虑,朱永兴对于互市茶马当然是赞同的。但如何操作,却要与属下认真地讨论研究。
正如臣下所言,在明清战争重新变得微妙的时候,西藏###喇嘛与蒙古干都台吉既不堪忍受清廷袭自明朝的“以茶奴番”的不等价交换,又想用民间交易掩盖官方意图,以免得罪清廷,确实有首鼠两端的意思。
但朱永兴对此并不在意。现在这种形势下便要别人站队表明立场,不仅强人所难,而且会失去很多抗清的助力。单从军事上考虑,骑兵部队的短腿也是早晚要解决,日后与满洲八旗争雄沙场的关键便是战马的来源。
滇马原产于云南省滇西和滇东的乌蒙山区。分布于大理、鹤庆、洱源、剑川、宾川等地,为矮脚马种。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矮小体健、耐劳善负重,能远行,非常适宜于在崎岖山道上长途驮运。但要驰骋战场,显然就非其所长了。所以,有了获取战马的来源。朱永兴和军方都极想促成“茶马互市”的成功。
然而,很多文官还禀承着明朝“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的思路和想法,对“茶马互市”的条件要求很多。
当然,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而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所以,对茶叶具有完全的定价权,视茶叶为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将茶叶当作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这种思想也无可厚非。
但朱永兴对此并不完全赞同,他认为片面地控制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其实倒容易轻率采取政策,使边境部落对把茶叶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和怨恨,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
“孤觉得‘茶马互市’有些狭隘了。”朱永兴虽然还没有具体的办法,但却觉得可以将交易的范围扩大,加快商品的流通,增进与西藏的文化和商业交流,“西藏和蒙古不仅有马。还有皮革、羊毛、鹿茸、麝香和沙金等物,我们也不是只有茶叶这一种商品,瓷器、绸缎、棉纺、铁器等,也会得到藏人的喜爱。当然,茶叶可以只换马匹。价格可比照西宁而稍有优惠。至于其他的商品,则可以讨价还价,以物易物,或折算成金银再购买。”
袭爵了,成王了,朱永兴也入乡随俗,称孤道寡了。有些传统可以从权更改,有些传统倒不必非要现在抛弃。上下尊卑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朱永兴只能慢慢改变,而不是大刀阔斧,弄得物议纷纷。
小朝会并没有商议出最后的结果,榷市的地点,具体的规则,成立的管理机构,双方货币的汇率,争议的解决办法,成立的管理机构……互市是肯定要搞的,但这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却也不是一时半会便能够理清的。
“全部官办不可取,除了茶马以外,其他商品的经营要留些宽松的空间;也不要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可以找些商人共同商议。”朱永兴并不想搞出一个完全垄断的官僚机构,在完善的监察机构和措施建立起来之前,涉及的领域越少,官员贪腐的机会越少。
大的方针确定下来,榷市肯定要开,不仅仅互市茶马是对军事有利的。而且,借榷市的商品流通,还能加深与西藏的交流,并且广泛招徕商人,从事各种贸易,活跃当地经济,于百姓也有些好处。
先在云南开榷市,也是一次尝试和试验,借机把各种涉及到的规则完善起来。日后为了活跃四川经济,加快四川建设,再在雅州开榷市,便是轻车熟路,麻烦甚少了。
战争还远没有结束,但朱永兴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因为战争正在向比拼综合实力的方向转移,论经济头脑、外交连横、历史大势……恐怕没有人比朱永兴更厉害。
与藏蒙的茶马互市只是其中的一件事情,英国佬前来觐见,则又是朱永兴可以施展手段,壮大自己的机会。
詹姆斯之前虽然做了不少的功课,但从西贡到海防,再穿过安南明统区、滇省南部,来到昆明后,他依然为明帝国所占有的广阔地区而感到惊讶万分。这已经相当于数个大不列颠的领土面积,难道不能证明这个帝国与野蛮的鞑靼人之间的战争胜负不好揣测吗?
沿海迁界,多么愚蠢短视的政策,鞑靼人放弃的广阔的海防。是不是证明帝国正在逐渐占据上风?毕竟这块广阔无边的大陆上的主体民族是汉人,如果被唤起,战争的天平向哪方倾斜,似乎很明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