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月未时
顾锦年特意叮嘱一句,他不想搞的太复杂化,正常就行。
“世子殿下,这......有些不妥啊。”
周逵出声,神色有些变化。
“没什么不妥的。”
“就这样安排。”
“对了,周将军,这两天劳烦您多给我讲一些军中之事,各方面我都要了解。”
顾锦年出声,将士是大夏王朝最强的矛,也是大夏王朝最大的底气。
自然要好好学习,总不可能做个纸上谈兵的儒臣吧?
唯独了解将士,明白军中一些事情,才能更好的去调整,以及制定不同的规矩。
“行。”
“世子殿下,请。”
周逵也不是做作之人,顾锦年开口了,他也不啰嗦,立刻安排。
如此。
转眼之间。
过了两天时间。
大夏皇宫。
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左右而立,永盛大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
“传大金使臣入殿。”
随着魏闲之声响起,很快一道身影朝着殿内走来。
是大金使臣。
后者朝着永盛大帝一拜,高呼大夏皇帝万岁,随后从衣袖之中取出一份奏折道。
“陛下,三朝议和在即,贵国宰相李善已签署议和契文。”
“匈奴国提出银两赔偿,矿山赔偿,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为求东荒太平,愿代替大夏王朝支付银两,至于矿山赔偿,我大金王朝愿派十万僧人,于边境建下寺庙。”
“消除百姓怨魂,为两国增加国运,而匈奴国唯一要求,便是希望大夏王朝修改史书,促使两国友好。”
“此番议和,四方满意。”
“然大夏世子顾锦年,单方面作废议和契文,甚至传闻,掌掴李相,因一己之怒,意图东荒和平。”
“向匈奴国索要十万万两白银赔偿,更是要求匈奴国主犯自裁谢罪,还要匈奴国国君下罪己诏。”
“列出不可答应之条件,根本无意议和,匈奴国国君大怒,欲要宣战,但在扶罗与大金王朝调和之下,派臣前来大夏京都,面见圣上。”
“询问结果,想问一问,顾锦年到底有没有权力干涉这次议和。”
大金使臣,将所有事情全部说清楚。
来龙去脉,仔细无比。
而随着他的声音落下,满朝文武不由哗然了。
“掌掴李相?”
“修改史书,便归还十二城?”
“十万万两白银赔偿?这,.......”
文武百官都没想到,这次议和居然是这样的结果。
有人惊呼,李相被顾锦年掌掴。
但更多人惊讶的是,这次议和,大金王朝和扶罗王朝竟然愿意为大夏支付补偿?
这还真是不可思议啊。
实话实说,这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大夏完全可以答应。
甚至这段时间,满朝文武都在权衡这次议和之事,最终大家一致觉得,补偿三万万两白银,外加上修改史书,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连三万万两白银都不用给了,只需要修改史书,这简直是白送。
当下,有官员不禁开口。
“陛下。”
“这顾锦年只是礼部郎中,岂能作废议和之权?”
“再者,此番大金王朝,扶罗王朝,诚意满满,心系东荒百姓,此乃大国善举,还请陛下下旨,将顾锦年调回京都。”
吏部右侍郎站了出来,第一时间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很快一位位官员走了出来。
他们的意思大致一样。
议和!
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不打仗,国家安定发展,也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
这一刻,就连兵部尚书赵益阳都不说话了。
倒不是不想帮顾锦年,而是议和的条件太好了。
几乎是白送给大夏王朝十二座城。
站在国家利益角度,还真别说,挺好的了,比预想当中好太多。
过了半刻。
当没有人继续出声后,永盛大帝的声音,这才缓缓响起。
“回去告诉匈奴王。”
“锦年之意,既是朕的心意。”
永盛大帝淡淡出声。
他端坐在龙椅上,一句话让百官皱眉,也让大金使臣皱眉。
在所有人看来,扶罗王朝与大金王朝出面,应当给予大夏一定的压力,而且两大王朝愿意帮大夏王朝支付其他所有的补偿。
大夏王朝没有理由拒绝啊。
不仅仅是没有理由拒绝,而且大夏王朝应当感到喜悦与开心。
可没想到的是,永盛大帝竟然拒绝了?
“陛下。”
有朝臣开口,忍不住想说几句。
然而,永盛大帝一个目光之下,后者不敢顿时不敢多语了。
“大夏圣上。”
“此番议和,为的是东荒和平,这件事情,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其实根本不需要掺和,大夏与匈奴血战,对我等两朝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为东荒百姓,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舍弃小利,为东荒大利,努力调和,圣上为大夏的帝王,于情应当避免战争,于理也应当守护东荒之境。”
“还请圣上三思。”
大金使臣开口,他注视着永盛大帝,希望对方能够三思。
同时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永盛大帝拒绝议和。
“朕说了。”
“锦年之意,便是朕意。”
“大夏不需要两朝帮忙,也不需要靠别人的施舍,拿回本就属于朕大夏的城池。”
“用这种方式拿回,对大夏来说,是一种耻辱。”
“回去告诉匈奴王,告诉大金的皇帝,还有扶罗的皇帝。”
“从一开始,朕就没有打算议和。”
“十三年前的血债,朕要让匈奴国血偿。”
“匈奴国最大的机会,就是答应锦年的要求,这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永盛大帝开口。
这一刻,他站起身来,望着对方,神色冰冷无比。
是的。
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想过议和,他就是要让匈奴人血债血偿。
至于顾锦年开出的条件,他也可以接受,归还十二城,赔偿,自裁,下罪己诏。
这个不是不可以接受。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沉默。
尤其是之前出声的官员,一个个低着头,面色难看。
他们明显是主和派,却没想到陛下从头到尾都没考虑主和。
“圣上。”
“倘若当真宣战,必再造杀孽,那个时候,东荒又要大乱,再者,大夏也不一定能赢。”
“圣上,应当息怒,三思而行。”
大金使臣开口,他也没想到永盛大帝竟然是这种想法。
不过他没有生气,也没有恼怒,依旧是请永盛大帝三思而行,希望永盛大帝能息怒。
“滚回去让匈奴王三思而行吧。”
“还有,大金王朝和扶罗王朝最好不要插手这件事情。”
“若是被朕发现两朝敢参与进来,暗中帮助匈奴国。”
“西北还有百万大军坐镇,到时候破了匈奴王庭,再马踏扶罗古都。”
“记住,朕不是靠读书坐上这个位置。”
“来人,送使臣离京。”
永盛大帝开口。
尤其是最后那句话,更是霸道无比。
他不是靠读书登上这个皇位的,而是踩着一具具尸体走上去的。
一时之间,大金使臣彻底沉默了。
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最终低着头,恭敬一拜,随后退场。
待大金使臣离开后,永盛大帝将目光看向满朝文武。
尤其是方才指责顾锦年之人。
“尔等应当好好反省反省了。”
“丢了大夏的脸没关系,不要丢了大夏的骨。”
永盛大帝出声。
说完此话,他转身离开,没有什么怒意,但这种没有怒意,更让人畏惧。
如此。
翌日。
大夏潼关城。
军营内。
这几天整个军营都显得热闹。
只因大夏世子,顾锦年来了。
不仅仅来了,而且跟将士们同吃同住,没事的时候更是帮忙搬运军需品,亦或者帮将士们写信。
一开始,大家觉得顾锦年是在装模作样,可随着两三日的接触,所有人都发现,顾锦年没有半点做作。
吃,狼吞虎咽,没有半点嫌弃。
睡,被子一盖,没有半点异样。
甚至顾锦年还做了一些十分古怪的东西,拿一些杂草,浸泡在水中,封闭一天,喝起来酸酸甜甜,有点像酒,但又没有酒味,也不上头。
这个是最主要的,军营严禁饮酒,可将士们大多数嗜酒,再加上即将要开战了,多多少少还是挂念着。
顾锦年这么一折腾,得到了整个军营一致好评。
而此时。
马厩内,周逵带着一些将士,正在为顾锦年讲解一些事情。
“世子殿下。”
“我大夏战马,强壮有力,虽不足匈奴与大金战马,但远超扶罗战马。”
“这养马之术,也是大夏这些年一直在研究之物,其主要原因还是血脉和饮食问题。”
“匈奴人的战马,乃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战马,血脉强大,这一点比不过,大金王朝的战马,吃的就是龙米,这东西咱们大夏难求。”
“倘若咱们大夏也有龙米的话,不是末将吹牛,一对一,杀匈奴人如杀鸡一般。”
周逵开口,指着大夏战马如此说道。
而顾锦年也在仔细观察战马,古代战争,兵器护甲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了,骑兵是最强的战斗力。
抛开无法提升的东西,这战马最为关键。
顾锦年特意过来学习,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不能培养出一批强大的战马,如此也算是提升大夏国力。
而就在顾锦年仔细学习时,一道身影快速走来,看见周逵无比严肃道。
“周将军,镇国公有令,速往军中大营。”
他开口,朝着周逵一拜。
听到这个消息,周逵微微皱眉,但也没有啰嗦,望着顾锦年道。
“世子殿下,末将有急事先走了。”
周逵出声道。
“无妨,将军忙去。”
顾锦年点了点头,不过大致也猜到是什么事情了。
算上路程的话,估计大金使臣已经回来了,只怕要开战了。
随着周逵离开,顾锦年也在认真观摩着这些战马。
很快,周逵来到军机大营。
而此时,所有主要将军齐齐出现,镇国公正在大营当中与诸将排练战事。
大约一个时辰后。
镇国公的声音响起。
“传令下去。”
“明日出城迎战,随时做好冲杀准备,首战不可输。”
镇国公开口。
明日要真正开战了。
随着命令下达,一瞬间整个军营彻底忙碌起来了,所有人开始准备,搬运军需品,牵来战马,一些将士更是直接开始演习兵阵。
显得热火朝天。
对于战争,有人畏惧,也有人期待,
而与此同时。
匈奴王庭内。
气氛压抑到了极致。
“大夏王朝,当真是霸气啊。”
“无条件归还十二城也就算了,居然还想让本王赔偿十万万两白银?”
“可笑,当真令人可笑。”
“是不是十三年的修养,使得大夏认为,本王的匈奴铁骑,打不过他们大夏王朝?”
匈奴王怒吼。
王庭内,他攥紧拳头,是真的愤怒。
再听完大金使臣转述之后,他气到怀疑人生。
这一刻,没有人再说话了。
即便是大金王朝的使臣,亦或者是扶罗王朝的使臣,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传本王之令。”
“明日发兵二十万,本王倒要看看,大夏王朝有怎样的底气。”
“凭什么敢要本王赔款十万万两白银。”
匈奴王出声,既然大夏王朝要战,匈奴国也不畏惧。
“王上。”
“此番开战,还是有些不妥啊。”
此时此刻,哈律木开口,劝阻匈奴王。
“不妥?”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妥不妥的?”
“难不成真要匈奴国赔偿十万万两白银给他们吗?”
匈奴王注视着哈律木,眼神当中是怒意。
“非也。”
“王上,我匈奴国运被削,而且顾锦年还在大夏边境没有离开,万一顾锦年又写诗,削我匈奴国运,只怕对此战不利啊。”
哈律木道出他心中的担忧。
其实还是跟国运有关系。
议和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对大夏王朝还是对匈奴国。
匈奴国战力无敌,可问题是国运被削了三次,真保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
“可笑。”
“一个顾锦年能如何?他是削匈奴国运不错,但国运还在,没有伤其根基,此战若能胜,失去的国运都将回来。”
“十万铁骑之下,首战即可大捷,难不成说,就因为一个顾锦年,我匈奴国就要忍气吞声?”
“再者,即便是再削国运,又能如何?死战之下,国运受到部分影响,也改不了战局。”
“难不成说,顾锦年还能召唤火石,砸死我匈奴十万铁骑?”
匈奴王来气了。
劝阻他可以理解。
但拿一个顾锦年来劝说自己,这简直是侮辱自己。
匈奴国连大夏王朝都不怕,居然去担心一个顾锦年?
他是真不服。
而此言一出,哈律木沉默了,因为匈奴王说的一点没错。
“王上。”
“我等认为,匈奴可战。”
“大夏王朝无非就是觉得贵国国运削弱,想要试探性一战。”
“所以必须要给大夏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贵国的强大。”
“这样一来的话,大夏王朝就会老实了。”
扶罗王朝的使臣开口,他现在支持开战了。
“恩。”
“的确可以给大夏一个教训,匈奴铁骑,的确天下无敌,明日十万铁骑横推之下,首战屠十万大夏将士,那个时候大夏王朝就会老实。”
“而后,大夏皇帝必然议和,即便他不想议和,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那个时候,就让大夏王朝赔款,到时候条件就是我们开了。”
大金王朝的使臣也跟着开口。
他们现在转换思路。
本来是希望以议和完成他们的利益交换,却没想到大夏王朝油盐不进。
那只能通过战争来重新谈判了。
王朝之间,也不可能一昧的退让。
该打也要打。
“好,到时候就希望两位能多多援助了。”
得到两大王朝的认可,匈奴王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当下。
匈奴王缓缓出声。
“传本王军令。”
“击鼓!”
“明日午时,宣战大夏。”
他出声,霸气无比。
很快,匈奴国边境,战鼓如雷,轰轰作响。
而潼关城内,也早已经敲响战鼓。
两国于一个时辰后,正式宣战,各自送往战帖,完成最后一步。
明日午时。
决一高下。
大夏文圣 第一百四十六章:诗成千古,天降火石,灭杀三十万大军!这仗还能这么打?
要打仗了。
对于潼关城的将士们来说,没有任何惊讶或突兀。
因为他们早就做好了征战的准备。
即便是议和期间,整个潼关军营,都没有停滞下来,时时刻刻准备开战。
如今得到消息,他们也没有任何恐惧与害怕,所有将士认真准备,迎接明日大战。
整个潼关城都开始忙碌,尤其是骑兵,早在第一时间,就开始检查自己的战马,穿戴上了战甲。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否则的话,战场之上,一个细节没有注意,死的就是自己了。
大营当中,将士们擦拭着战刀或者长矛,一些将领则在吩咐千夫长,而后由千夫长吩咐百夫长,一一传递明日要做的事情。
两国交战。
最重要的便是士气,提升士气,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提升士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首战告捷。
倘若首战告捷,军心振奋,势如破竹一般。
如若首战失败,军心溃散之下,将会连连败退。
首战并非可以决定一切。
但首战的的确确很重要。
军营内,所有人都在认真备战,等待着明日的狂风暴雨。
顾锦年回到了军中大营。
整个军营略显苦闷。
明日就要开战,面对的敌人更是匈奴铁骑,这可是连中洲王朝都要忌惮一二的铁骑啊。
要说心里没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来一把骰子。”
有人开口,从怀中取出几个骰子,要与众人丢几把玩玩。
军中能取乐的东西不多,耍钱就是其中一种。
“行,来几把。”
“看看我运气如何。”
“我也来几把。”
或许是明日要上战场了,不少人加入,即便是一些平日里不耍钱的将士,也跟着来了几把。
顾锦年静静坐着,他没有说什么激励人心之言,也没有去安慰众人。
并不是战争不需要怜悯,而是顾锦年说不出这种话来。
他们明日就要上战场,很有可能今日一别,再也无法相见。
而自己不能去战场,说什么激励之言,或者是什么安慰之语,实在是有些可笑。
倒不如沉默,静静看他们,这样更好。
过了一会。
有人赢了不少,但面容并不开心,在军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打仗之前,耍钱赢的多,就把运气用光,极有可能战死沙场。
输了的就权当做是攒运气。
所以即便是输了不少,一些将士面上也没有太难看。
咚!
咚!
咚!
丑时。
战鼓便开始敲响。
十个呼吸敲响一次,庄严且沉重。
将士们的内心,也逐渐受到战鼓影响,耍了一会后,便再也没有耍银子了。
有一种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安静与沉默。
悲凉与无畏。
天依旧灰尘。
星辰璀璨,映照光芒而下,每个人都睡不着,也没有心思去睡。
有人闲聊着一些话语。
有人沉默思考。
更多的人正在写家书,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
顾锦年将这一切全部看在眼中。
他的内心,在这一刻也充满着沉重。
“世子殿下。”
“若这趟大胜,能回来的话,去了京都,能请咱们兄弟喝酒不?”
有人开口,看到顾锦年后,发出爽朗的笑声。
很快,一双双眼睛注视而来。
他们眼神当中带着期盼,也正因为明日的大战,让他们彻底放开内心,故而才敢与顾锦年如此开口。
换做是平时,即便是顾锦年不在乎权贵身份,大家也不敢如此随意。
“自然可以。”
“我会在京都设宴,用最好的美酒,宴请诸位将士。”
顾锦年笑着开口,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听到这话,将士们哈哈大笑。
对顾锦年更是充满着敬佩。
一路走去。
军营当中,一片沉默,有狂热份子,但在战争面前,大部分人还是充满着担心。
顾锦年明白,他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不能见到家中人。
整个军营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驿营,很多人都想要写一封信回去,大营之外,队伍如长龙一般,每个人限时。
可即便是如此,依旧人满为患。
军中有不少人将士都等着写信。
眼见如此,顾锦年也帮衬一把,他取来纸笔,为将士们写信回去。
若是之前,将士们怎敢让顾锦年为他们提笔写字?
可现在,到了这个时候,众人也顾不了那么多,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写信。
到最后,顾锦年取来更多的纸笔,运用才气,操控这些毛笔,在纸张上落字。
一道道声音响起,顾锦年能一心多听,故此写信起来很快。
而与此同时。
西境。
宁王府。
马蹄如雷。
宁王一袭黑色蟒袍,面色冷冽,回归王府。
王府玄关处。
早已经有人在等待。
宁王的发妻,正一脸焦急的等待着,她听说自己儿子被顾锦年抓走,内心充满着担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