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月未时
可这些东西都没用,在真正造反者面前,总能找到一些文字漏洞。
只是推恩令不一样。
推恩令,可以有效解决藩王之乱。
“推恩令?”
“快细细说来。”
永盛大帝完全就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他望着顾锦年,期待着这个推恩令。
“陛下。”
“此计极其简单。”
“只需要陛下发布一道圣旨,从今往后,废除藩王长幼之分,长子继承五成家产,包括爵位,而次子继承其余五成家产,外加上也可封爵。”
“扶持幼子与庶出,认可对方,不出二十年,大夏境内再无独权之王。”
“只不过,此计想要彻底平下藩王之乱,陛下必须要做三件事情。”
顾锦年出声,道出推恩令的内容。
推恩令乃是千古第一阳谋,内容也十分简单,甚至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计谋歹毒在何处。
封建社会之中,一般都是传长不传幼,宁王死后,宁王的儿子,也就是李冷秋可继承宁王王称,所有的兵马全部由李冷秋掌控。
至于李冷心,就什么都没了,至少朝廷不会给任何加封,但家庭关系好,李冷秋也会给予一些赏赐,相当于分一小部分家产给对方。
这还算是家庭和睦。
要是家庭不和睦,基本上就是养着你,或者让你去打点一下生意就差不多了。
让你这辈子荣华富贵已经算是很对得起你。
碰到一些狠茬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该杀的杀,该囚禁的囚禁,该送出去联姻的联姻,一点都不含糊。
你没有任何权力说话。
自然而然,除长子之外,其余权贵的后代,一个个都不满,但不满又能如何?
只能低头装死。
可若是朝廷下达一道圣旨,那就由不得这些藩王怎么想了。
除了宁王这种,其他藩王权贵,谁不生个十几个儿子?有些能力强的王侯,生上百个后人都不足为奇。
朝廷下达圣旨,算是给他们撑腰,等老头子一死,就可以名正言顺争夺家产了。
包括他们的娘亲,也会竭尽全力去争夺家产,你要是不给?那我就进京告状。
朝廷来收拾你。
什么?你们这些长子都不服?联合起来想要造反?
没问题,造反成本多大?你手下将士愿意带着全家老小陪你一起造反吗?
成功了还好说,没成功你全家都要死光啊。
这个时候,二公子三公子四公子,二夫人,三夫人,四夫人纷纷出面,来到这些本就内心摇摆不定的将士面前说上一句。
你何必造反呢?要不这样,你直接把大公子抓走,咱们一起合伙,让你往上走一走?
一听这话,有几个人能顶住?
就算这个属下忠心耿耿,那行,直接去找副将军。
兄弟,想转正不?
一句话的事情。
一切都是利益,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皇帝不给下面人好处,照样被反。
如果群臣没有权力,皇帝独揽大权,什么事情亲力亲为,眼中容不得一丁点沙子,认真搞三年,搁普通世界,不是暴毙就是溺亡。
放这个世界,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
扪心自问,整个大夏王朝所有权贵阶级,有几个没享受权贵福利?
把大家的底掀开,有几个鞋子上没有泥巴?
顾家都不可能干干净净,圣人世家都做不到。
这是天理。
永盛大帝是瞬间明白了这个推恩令意味着什么。
让这些权贵内斗起来,而且还是父子,妻妾之间的斗争。
这些王爷,侯爷,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等一的存在,高高在上,可在家庭内部,还不一样是人?
小妾吹点枕头风,人就麻了。
外加上长子固然重要,但其他儿子就不是儿子?指不定有些长子还不如其他儿子。
这是攻心之计。
这是阳谋。
无解的阳谋啊。
永盛大帝实在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激动,他已经能想象到,这计谋若是施行下去,各地王侯会是什么表情。
只不过,永盛大帝很好奇,顾锦年说的三件事情。
“你说。”
“朕听。”
永盛大帝强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询问着顾锦年所言。
“陛下。”
“推恩令能否真正施行下去,完全取决陛下什么时候下达圣旨。”
“但施行和有没有效最为重要。”
“一但圣旨传递出去,只怕会激起这些藩王反感,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机会,被他们拿来抨击,到时候逼迫朝廷,要么废除,要么他们就造反,这一点陛下必须要思考清楚。”
顾锦年道出其一。
“这个朕明白。”
“这推恩令,既可平定藩王之乱,但也有可能引发藩王之乱。”
“所以,推恩令之前,朕必须要杀鸡儆猴。”
永盛大帝出声,他明白顾锦年的意思。
这道圣旨,明眼人都知道是什么,必然会引起藩王反逆之心,很有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带偏。
毕竟今日是推恩令,明日很有可能就是削藩令了。
“朕想到了。”
“杀民充匪,敲打西北二境,把这件事情公布于天下,在关键时刻,留有余地,不压迫的太紧,再将推恩令拿出。”
永盛大帝只是稍稍一想,便想到了关键点。
推恩令拿出去,必然会引起藩王争议。
但在推恩令拿出去之前,渲染这杀民充匪之事,处死一切主犯,为民伸冤,并且将矛头指向各地藩王。
不管有没有参与,都要让他们人人自危。
关键时刻,退一步,再将推恩令拿出来,虽然依旧不开心,可对比这样继续闹下去,这些藩王会选择接受。
毕竟那个时候,百姓的舆论绝对不小。
没有人敢跟百姓作对,即便是宁王。
“陛下英明。”
顾锦年礼貌性的夸赞一句。
能当皇帝的,要是这点智商都没有,那的确可以换个人了。
“其二,推恩令若下放出去,朝廷必须要时时刻刻关注,已经分家的权贵,必须重新分家,快要分家的权贵,出手干预分家。”
“这样做,可以有效让一批人占据便宜,然后朝廷暗中扶持,封爵赐地,象征性给予一些礼服长袍,玉辇坐骑。”
“如此一来,会有更多人羡慕,到时候便可静坐钓鱼台。”
顾锦年道出第二点。
这点很关键。
事情折腾好了,肯定要让这般权贵去嗨皮,到处去嗨皮,朝廷给银子花,也给封地,还有特制的礼服,玉佩,令牌。
权贵不就是喜欢用这种东西装哔吗?
这要是折腾几个来回,其他王府侯府的二公子,三公子,顶得住吗?
根本顶不住。
到时候,大夏王朝什么都不用做,就安安心心看各大藩王家里吵架,怎么吵都行,最好是吵的不可开交。
只要不动手,朝廷绝对不会插手,等你们吵完之后,该怎么分封,朝廷会公平公正。
吵的越凶,这个权贵势力就崩的越狠,几个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来。
可朝廷不怕他们不听话。
因为他们都想继续掌握权力,一个宁王可以不怕朝廷,可如果宁王的势力,分成十股势力,那就不敢对朝廷做什么了,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谁敢造反,朝廷一句,谁干掉他,谁拿他的封地,保证兵不刃血,就能平各地祸乱。
这就是人心。
推恩令,就是针对人心。
千古第一阳谋。
永盛大帝是越听越激动,越听越兴奋。
“锦年。”
“第三点呢?”
永盛大帝询问道。
“陛下,这第三点更加重要。”
“杀宁王。”
顾锦年淡淡出声。
一听这话,永盛大帝沉默了。
杀王?
“这是何意?”
永盛大帝有些不明白,理论上这推恩令到了这一步,已经很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杀宁王?
推恩令要是施行下去。
宁王的造反计划,至少没了一半,因为到那个时候,没几个王爷会响应宁王。
不是他们不敢,而是他们的后代子孙不愿意。
以前,除了长子,其他都没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所以家族造反,也愿意拼一拼,拼成功了,自己就可以掌权了。
现在,什么都不做,就能分享王位,自己吃饱没事干为什么造反?
所以都没有人会去支持宁王。
为什么还要杀宁王。
“陛下。”
“只有杀了宁王,在推恩令才算是真正施行。”
“否则,终究只是一道圣旨罢了。”
“只有染上王血的推恩令,才能震慑住各地藩王。”
顾锦年出声。
说完这话,他沉默不语,只是朝着永盛大帝一拜。
推恩令。
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千古第一阳谋,不是因为这个计谋没有破绽。
而是这个计谋,利用的就是人心。
但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帝王必须要掌握绝对的权力,所有诸侯藩王都要害怕这位皇帝。
在绝对实力面前,推恩令才能发挥神效。
杀了宁王,天下藩王就只能老老实实接受,诚诚恳恳。
三代之后,藩王之乱,彻底解决。
可不杀宁王。
终究还是一道圣旨罢了。
真要想造反,大不了造反之前,把除了世子之外的直系,全部杀一遍不就够了?
狠下心来,还怕什么?
宁王必死。
大夏是时候需要树立帝威。
永盛大帝安静了十三年。
也的确要拔刀一次了。
养心殿内。
永盛大帝显得无比安静。
他明白顾锦年的意思了。
过了半响。
永盛大帝的声音,也不由响起。
“此事。”
“朕明白了。”
“锦年。”
“你这计,当真为千古第一阳谋啊。”
永盛大帝内心似乎做好了一个抉择。
但他没有回答顾锦年,而是夸赞顾锦年这个计谋。
帝王的心思,很难猜想。
顾锦年不清楚自己这位老舅,到底是怎么抉择的。
但他知道的是,即便不杀宁王,为了这个推恩令,自己这个老舅,也绝对不会放过宁王。
大夏文圣 第一百五十八章:科举在即,工部神器,坏我名声,太孙太傅【求月票】
养心殿内。
永盛大帝静静的看着顾锦年。
不知道为什么,他仿佛看不穿眼前这个外甥。
儒道后世之圣。
又能整些神物,例如聚灵古阵。
计谋聪慧也就算了。
没想到连政治这块,自己这个外甥都如此熟练。
推恩令。
这个计谋在他脑海当中,无限衍生,他能想到太多太多的东西。
只怕满朝文武都想不出这样的计谋。
所以,他也很好奇,顾锦年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不过,这件事情,永盛大帝不打算让顾锦年继续掺和了。
涉及到了宁王,还有顾锦年溺水之事,说实话也该由他们这些人出面。
“锦年。”
“接下来的事情,你不要掺和了,朕已经下了诏令,不出意外的话,两个月后,你爷爷会回京。”
“朕有打算,与你爷爷联手,去处理这件事情,宁王到底该如何处置,朕心里有数,你千万不要再掺和进来。”
“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所以是杀是罚,以及怎样罚,朕有个度,李冷秋和李冷心已经被你杀了,你心中的气也应该消停。”
“稷下学宫在前,你应当好好沉下心神来读书,这段时间,你做了太多的事情,虽然出发点都好,可你的确有了戾气,这东西你自己感觉不到,朕却看到了。”
永盛大帝开口。
他提醒顾锦年一些事情。
听到这话,顾锦年稍稍沉默。
仔细想想,老舅说的一点都没错,这段时间,前前后后也就半年时光,自己做了太多的事情,杀了太多的人。
虽是为民伸冤,但不得不说。
戾气重了。
以至于现在的自己,不管遇到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就是杀。
回头想想,罗泽高僧所言也没有错。
如果当时自己没有杀李冷心,而是通过一些方法,既控制李冷心,又能保护百姓,然后从中博弈,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顾锦年想过。
答案也有,那就是有更多办法可以对付李冷心,并且还能保护到那些百姓。
只是,自己被心中的戾气干扰,导致自己做起事来,太过于凶狠。
这不是一件好事。
“锦年。”
“舅舅以前也跟你一样,总觉得把敌人杀了,就可以解决麻烦。”
“可后来舅舅发现,你的敌人,根本杀不完,杀戮只能让你的敌人暂时闭嘴,唯有自身强大,才可以让敌人永远闭嘴。”
“建德难,死了十二万人,可建德余孽,依旧源源不断,如同野火一般,无法扑灭。”
“有时候舅舅忍不住想,如果当年舅舅没有杀那批人,而是让他们看一看这大夏江山,他们会不会认可舅舅?”
永盛大帝有些唏嘘。
他的目光之中,带着一丝疑惑,望着天角看去。
“应该不会。”
“老舅,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人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因为那样,才能让弱者内心满足。”
顾锦年出声,他给予最直接的回答。
建德余孽没有杀错。
前朝的旧臣要是不杀,大夏王朝必然不会安定下来。
无论自己老舅做了什么事情,对建德余孽来说,都不过是做戏。
这就好像是潘金莲事件一样。
正史中,武大郎和潘金莲郎才女貌,尤其是武大郎,身材魁梧,还是一方县令,就因为没有招待好一位好友,结果被好友编成故事。
结果成为了千古骂声。
武大郎成了男人耻辱,潘金莲成了一个代言词。
这种谣言其实理性分析一下,就能知道有很多破绽,可问题是人只想听到他想听的东西。
一个长相丑陋男人,配上一个长相漂亮的女人,第一反应就是男人有钱,第二反应就是这个女人会出轨。
这是人性的劣根,无需辩驳。
全部来源于嫉妒与憎恶,毕竟扪心自问,你是愿意接受你认识但跟你没有太大关联的人,做生意赚到大钱,还是愿意接受他做生意赔的底朝天?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有点良知,希望对方亏光家产,但不至于亏没老底,留点余钱然后跟自己一样,过的清贫日子。
听着顾锦年的声音。
永盛大帝点了点头,他认可顾锦年这话。
不过,永盛大帝画风一转,看向顾锦年道。
“锦年,推恩令的事情,你别管了,朕会处理好。”
“来跟你说几件事情吧。”
永盛大帝不想谈这些事情,毕竟他希望顾锦年休息一段时间,好好安静安静,沉淀一下自己,免得戾气太重,影响了自己,走上歪路。
“老舅,咋了?”
顾锦年点头答应下来,这推恩令的事情,反正自己说了,具体怎么操作,就让自己舅舅自己去干。
说实话,办法都给了,身为一国之君,要是永盛大帝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不好意思,这天下乞丐能坐,奸臣能坐,家奴也能坐,为什么就不能轮到外戚来坐?
“三个事情。”
“第一,封侯的事情,上元节封侯,后天就是上元节了,明天一早来宫内,流程繁琐,别啰嗦,按规矩来。”
这是第一件事情,顾锦年后天封侯之事。
“行,老舅。”
顾锦年点了点头,封侯之事,还是要认真对待一下,毕竟封侯当日也是及冠,古人还是特别看重。
及冠之后,就不再是小孩了,以后不管做什么,就再也不能说,他还只是个孩子。
“第二件事,科举在即,今年的试题,由你来出,主审考官也由你来。”
“这个有什么想法没?”
永盛大帝出声,不过这第二件事情,就不是小事了。
“老舅。”
“你让我出题?这不是儿戏吗?”
顾锦年听到这话不由惊讶,科举出题啊,这么大的事情,让自己来?
实话实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抉择一个王朝兴衰的事情啊。
往小了说,影响十年学子苦读结果,未来大夏三十年朝堂格局。
往大了说,倘若错失一个大才,可影响一个王朝命运。
“你如今乃是儒道后世圣。”
“完全有资格出题,再者你身为礼部郎中,出个试题又能如何?”
“这天下读书人还敢说你什么不是?”
永盛大帝倒觉得没什么大事,让顾锦年出题刚好。
“臣还是跟杨大人好好协商一二吧,不能因为身份原因,从而逾权。”
顾锦年开口,他明白老舅的意思,无非就是想帮自己树立威严。
“杨开要辞官了。”
然而,永盛大帝接下来一句话,让顾锦年有些惊讶了。
“杨大人要辞官?”
堂堂礼部尚书要辞官,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要知道能在朝堂上当官的,不管是几品,其背后都有庞大的势力支撑着,而且都是人杰中的人杰。
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可不是什么烂大街的职位,他若是退了,谁上?
“他年龄大了,也是时候辞了。”
永盛大帝淡淡出声。
这句话有不同的意思。
算起来,杨开今年六十二岁了,大夏朝廷的规矩,六十岁就可以告老回乡。
除非能力出众,或者皇帝不想让对方退居,不然的话,到了五十八岁就要考虑退居的事情。
能够安安稳稳退居,其实是一件好事,古今往来,职位越大的官员,往往下场都不会特别好。
有时候不是能力不能力的问题,终究是有很多麻烦。
能安然无事的辞官。
这是一件好事。
“那谁上?老舅,我这个年龄当尚书的话,多多少少有些吃力。”
“不过,既然老舅相信外甥,外甥也就咬咬牙上了、”
顾锦年好奇询问,顺便做好了当尚书的准备。
“你就算了吧,你这个年龄要是成了尚书,天下人都要说朕偏袒你。”
“十七岁的侯爷已经争议不少,十七岁的尚书?锦年,你这官瘾还真是大啊。”
永盛大帝有些没好气道。
实在没想到,顾锦年这脸皮居然如此之厚,十七岁就成为大夏礼部尚书?
这可是六部之一啊。
倒不是舍不得,主要是顾锦年年龄太小了,要是三十岁,哪怕是二十五岁,他也就安排上了。
十七岁,担任礼部尚书确确实实有点过分。
“老舅,举亲不避嫌啊,你不能因为我是您外甥,就打压我啊,再说了,区区礼部尚书算啥,以我的能力,当个宰相,绰绰有余。”
顾锦年一脸认真道。
“行了。”
“你的才华朕明白,只是现在还没到时候,等科举之事结束后,朕要把你调到其他部门。”
“礼部也没什么事了,议和之事,也算是厚厚的一笔功绩,朕会帮你安排好的。”
永盛大帝没有理会顾锦年,而是说出接下来的安排。
安排顾锦年去礼部,完全是想要让顾锦年捞点政绩出来,方便给顾锦年铺路。
本来按照他的意思,顾锦年在礼部待个一年,差不多就可以提到员外郎,然后再着手安排去下一个部门混一混资历。
只是没想到,顾锦年把议和之事办的如此漂亮,以至于他已经动了心思,直接跳个级,去其他部门任职,毕竟科举之后,礼部就没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做的。
“行,老舅您安排就好。”
顾锦年显得随意,这东西还不是永盛大帝一句话的意思。
他能说什么?
“第三件事情,工部已经打造出龙舟,宝船还有大夏战车,你正好去找工部尚书一趟,与他会见,将聚灵古阵刻印上去,看看具体效果如何。”
“这件事情很重要,朕一直在等你的好消息。”
永盛大帝显得很激动,这是第三件事情,也是他目前最关心的事情。
聚灵古阵,可自动吸收天地灵气,不需要灵晶为代价,加速龙舟,宝船,还有战车速度。
这三样东西代表着交通运输,利于大夏王朝。
“好,老舅你放心,我一定会给你带来好消息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