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大夏文圣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月未时
孔家的祖宗,亲自打压孔家,才导致孔家根本没有任何反手之力,也不能有反手之力,真要敢反手,那就是欺师灭祖。
“先生。”
“那现在儒道有几个学派啊?”
顾锦年好奇问道。
“之前是四个,现在是三个。”
苏文景给予回答。
“孔家原本是第一,孔圣之道,为上上尊,不过如今被你压下来了。”
“第二便是朱学一脉,这个学派很了不起,即便是孔家也不得不警惕对待,朱学一脉理念,存天理而灭人欲也,要求读书人对自己苛言谨事,一举一动,一言一句都要学习圣人,这一脉的人很多。”
“之前孔家也有不少大儒,都有些推崇朱学之道。”
苏文景道出第一个学派。
抛开孔圣这个人人都要学的东西不说,朱学一脉,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第一学派。
“存天理而灭人欲也?”
顾锦年有些咂舌,他没想到这个世界居然也有这种学术。
不过想了想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孔圣是礼道,学问是个轮回,几百几千年,也一定会产生这种思想。
存天理而灭人欲,讲起来特别特别复杂,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处处学圣人,把立德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圣人。
这个思想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可架不住有人乱来,最常见的就是,要求你必须学习圣人,但自己也没做到,可这并不妨碍喷你。
这种还好,只是抨击抨击你,找找茬,损害你名声。
最可怕的是,你处处学习圣人,就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失去了本心。
不过这种学派人数最多,顾锦年大概也能理解。
原因无他,毕竟出门在外,不管做什么来上一句,我这是在效彷圣人,先天不败啊。
很有可能圣人都没有这样做过,毕竟五位圣人,生平做了那些事情,谁知道?
再说了,不管圣人做了没做,当我需要圣人做了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么这个圣人就必须做过。
跟那句经典名言很像,我有一朋友。
“第三呢?”
顾锦年询问道,他对朱学并没有太大兴趣,自己就是自己,为何要效彷圣人?
“第三则是明学,是根据第二位圣人的学问衍生而出,要求读书人明智礼道,这个你就别想了,明学对你有些意见,他们不喜欢争,而是喜欢顺从天意,讲究礼道,主要核心便是养身为主。”
苏文景如此说道。
明学顾锦年不是很了解,但听闻过。
就是礼道。
杨开就是半个明学的学子。
“先生,这明学早些年好像是主流吧?”
顾锦年记起来了一些。
“恩,两千年前是主流,而且天下读书人都推崇明学,后来兵家出来以后,明学就落魄了。”
苏文景点了点头。
而顾锦年也恍然大悟了,那跟自己想的一样。
明学两千年前的确是天下主流,明智讲理,大国之间也要讲道理,以礼为主。
那个时候打起仗来,两国来使都必须要在战场上互相谦让一二,然后大家按照流程来打仗,如果对方损失比较惨重,鸣金收兵的话,就必须要停手。
甚至还要送一些物资过去,免得对方出问题。
后来兵家出来了,打起仗来愣是一点规矩都不讲,什么乘胜追击,兵不厌诈,偷袭,火攻,围城,反正为了赢什么手段都用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推崇明学的国家都灭亡了,久而久之各国君王一看。
这学问害死人啊,大家都讲道理还好说,碰到一个不讲道理的没法玩。
而且你也没办法啊,你联合大家一起谴责他,然后他很难受,为了不然大家谴责自己,索性就把大家一起灭了,这样就不会有人说自己了。
故而,明学瞬间败落,不过随着盛世到来,明学又回到了主流,当然这一次是改良版的明学,读书人之间的礼道,尊师重道。
天地君亲师,就是明学的核心,完美符合政治需求,所以明学又被抬起来了,当然兵家照样无视,只不过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不需要的时候,谁都不搭理。
“第四呢?”
顾锦年继续问道。
“第四就是以最后一位圣人的儒学为主体,名为国学,入仕为官,造福百姓。”
苏文景给予解释。
这个顾锦年懂。
目前各大王朝的主流就是这个,一个人即便学问再高,可终究是能力有限,这个能力主要还是取决于身份地位的原因。
读书人当夫子,即便是教一百个学生,三年一课,穷尽一生算六十年也不过是两千学子。
而这两千学子,大部分也只能止步于识字这个阶段。
能真正懂道理的最多两百人,而能成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踏入儒道境界的可能就二三十人,然后这二三十人,能真正牺牲自我,去传道受业解惑的能有几个?
所以如若入仕,为朝廷解决难题,一来自己当了官,也算是有所成就,光宗耀祖,二来身份越高,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想法,就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这样才是真正的造福苍生。
国学排第四,其实也算是合情合理。
第一是孔圣之学,天地第一位圣人的学问,儒道的一切都是根据孔圣而来,自然而然后世变化再如何也比不过孔圣之学,即便是真超越了,读书人也要讲究礼让谦虚。
朱学和明学都是精神上的一种学问,国学终究还是带着利益成分在里面,所以排第四合理一点,也算是一种平衡。
但顾锦年心里清楚的很,国学必然是排名第一,因为十个读书人有九个都想要当官,这是人性。
“先生,除了这四个,还有其他的吗?”
顾锦年好奇问道。
“有,只不过其他的学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前些年出来的纵横学,阴阳学,五花八门,但都没有被稷下学宫认可。”
“锦年,按老夫的想法,你入国学要好一些,你的性子,不适合加入朱学,你自己无法约束自己,明学对你已经有些意见,没必要自找麻烦。”
“国学的话刚刚好,你本身便是大夏权贵,入国学合情合理。”
“当然具体是什么,看你自己吧。”
苏文景给予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好好想想吧。”
顾锦年点了点头,显得有些若有所思。
孔圣之学,相当于是一个启蒙,而且孔家人一直把持着,主修孔圣之学,等同于要入孔家,顾锦年不想去。
朱学的话,存天理而灭人欲,这玩意更不适合自己啊,只适合那种天生品德高的人,而且自控能力极强,这种人很恐怖,他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去做。
比如说吃东西,说不能浪费就一点都不能浪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佛门苦行僧还要狠。
明学就更别说了,君子之道,如若不懂变通,那就是被人欺负的命,虽然也能彰显出自己品德高尚,可问题受委屈的是自己啊。
国学嘛.......加入进去,就莫名掺杂不少事情,政治这玩意,顾锦年其实不太想碰。
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余光散发一下,改善改善国家,能帮就帮,剩下的让王朝自己来处理,自己该休息的时候也要休息,奔着退休去干活的。
但苏文景说的一点都没错,现在国学的确最适合自己。
除非自己不进任何学派,那这样的话,又不太好。
“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顾锦年心中喃喃自语一声,这些他都不是很满意。
非要说最满意的,其实是‘心学’,没穿越之前,顾锦年读过心学,当时没有太理解意思,可随着来到这个世界这么长时间,遇到了这么多事情。
顾锦年愈发对心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奈何事情太多了,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让自己好好去感悟。
既然现在要面临学派选择,顾锦年打算未来一段时间,好好学习学习,同时也算是静下心来,感悟这个世界的儒道。
顾锦年是觉得自己这段时间太过于急躁了。
应当读书,好好明悟一二,也要好好反省反省。
“恩。”
“好生回去休息吧。”
苏文景点了点头。
如此顾锦年告退,他一个人回到了住处。
科举结束后,大夏书院冷清了许多,九成的学生都回去了,类似于王富贵他们也回家了一趟。
其余人或多或少也离开了书院,除了一些大儒和夫子之外,书院内没有其他读书人。
虽有些孤独,不过也算是清净。
如此。
一连半个月过去了。
这半个月的时间,顾锦年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写国策,晚上就是在悟道,关于心学。
不得不说的是,回头去了解守仁先生的心学,顾锦年愈发有无数感想。
这个心学太符合顾锦年的三观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
光是这一句话,就可以让人穷其一生去研究了。
什么是知?
什么是一?
如何实践?又如何去践行?
这些都很深奥。
顾锦年也只能从四句教中慢慢领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若没有这四句话,顾锦年很难去理解。
但心学这东西顾锦年曾经也有所研究,心学最早其实源自于亚圣孟子,而守仁先生将心学给予一个完善补充。
儒学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半个月来顾锦年有时极其迷茫。
甚至好几天睡觉做梦都在思考心学。
以致于念头难以达通。
但有时候吧又感觉抓住了什么,却转瞬而逝。
这种感觉很痛苦,让顾锦年不得不强行扭转思维,将精力放在国策上面。
原因无他。
如果一直去研究心学,自己一定会出事。
阅历不行,强行去理解,容易钻牛角尖。
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是对的还是错的,今天你认为是这个意思,可到了明日你又会觉得是另外一个意思,反反复复这么一折腾,就容易出大问题。
这回顾锦年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老儒常常会因为一本书去研究个几十年了。
“学术之说,当真是恐怖,我还是要多增加一点阅历,才能去理解,以现在的认知,强行去理解圣人之意,只怕会出大问题。”
窗下,顾锦年苦笑不已,说实话前些日子他还想过,自己花费点时间,将心学好好理解一二。
指不定去了稷下学宫,自己把心学开创出来,然后念一句知行合一,绽放异象,争夺天命印记。
现在想想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很多事情看似明白了,其实还是懂那么一点点。
唯独经历过一些曲折,才能成长。
故此,顾锦年全心全意投入在国策上面。
大夏王朝依旧是自己的大本营,说句实话,一开始的确有些担心,怕自己太优秀老舅会嫉妒自己,后来吧顾锦年也逐渐明白了几个道理。
这里是仙武世界,寻常的个人实力肯定比不过王朝力量,但当个人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死就不是王朝可以抉择的了。
就好比自己,若是自己再往前一步,说句难听点的话,哪怕是后世之君想要杀自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加上后世之君为什么会杀自己?纯粹觉得王朝鼎盛了,杀两个功臣增加点难度?
逻辑就不符合。
所以大夏王朝是自己的大本营,文景先生前段时间说了那么多,让自己早点加入学派,其实就是让自己找个靠山。
可这段时间思前想后,顾锦年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夏王朝也是自己的靠山啊。
而且是最强靠山。
自己走的是儒道,走的是个人至上,又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再加上也是皇室,真要做点什么,朝廷有什么理由阻止自己?
而且儒道也是为民而生,古今往来只要不是昏君,其实想要的东西不就是国泰民安,碰到几个好战分子,那就是开疆扩土。
跟自己没有任何矛盾啊。
所以让大夏王朝鼎盛起来,不仅仅是望舅成龙,更主要的还是为天下苍生。
让百姓过的好点,也算是没白来一趟,每个人总要做点事情,无非是做的多或者少。
当然也主要是这个世界比较枯燥,也算是给自己找点事做。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统计还有一些数据汇总,顾锦年发现大夏王朝的的确确存在很多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比自己想象中要严重很多。
简单点来说,纵观古今任何王朝其实绕来绕去离不开三件事情。
【皇权集中】
【外部矛盾】
【民生大计】
皇权集中不在乎‘君臣分权’,‘藩王之乱’,‘神权至上’。
君臣分权,宰相就是个典例,分化了皇帝的权力,但这个还好,取消有取消的好处,不取消有不取消的好处。
回顾历史,明太祖把宰相制度取消了,皇权得到史无前例的加强,这是好事吗?
表面上来看,最起码明太祖年间是好事,因为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担心这个那个,办起事来也利索的很。
后来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也都挺不错,因为遇到的是明君。
等遇到大明战神这种存在,那就美滋滋了,没有宰相的约束,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五十万大军换来的是土木堡之变。
用后世人的一句话来说,一头猪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征,都不会输的这么惨。
大明战神有一千种办法不会输,但偏偏选择第一千零一种输的办法,瓦剌留学生实打实洗不干净。
而对于如今的大夏王朝来说,君臣分权问题不是很大。
藩王之乱,才是大夏王朝如今最严重的问题,神权至上自己已经打压下来了,最起码短暂时间内不可能发生神权至上。
宁王是一个天大的隐患,如果不解决宁王的话,那么‘摊丁入亩’也好,打压权贵也罢,但凡是侵害到这群权贵世家利益的事情,都别想落实下来。
你一但落实,这些世家权贵,就要开始联合造反了。
建德皇帝为什么会输?
一半原因是永盛大帝太勐了,顾家也太勐了,另外一半主要原因就是,建德皇帝上任之后,依旧对世家打压的很凶,继承太祖的想法,同时为了抬高读书人的地位,从而侵占世家利益。
毕竟建德皇帝的老师,乃是朱学一派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后来自刎殉国了。
白纸上。
顾锦年也缓缓写下‘藩王之乱’。
这是头等的大事。
不解决这件事情,自己老舅寝食难安,自己安享晚年的梦想也可以破灭了。
外部矛盾好说,匈奴国已经老实了,虽然知道匈奴国肯定还有其他想法。
但最起码大夏王朝目前的外部矛盾几乎为零,本来是跟大金王朝竞争,现在因为国运龙珠的原因,大家伙要联起手对抗中洲王朝了。
这件事情,由朝廷自己去处理,文武百官难不成当真是废物?
而民生大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点。
抛开藩王之乱不说,宁王这个祸害早晚要除掉。
顾锦年反而不头疼宁王,早晚得打,打完之后,结果无非就是输和赢,但不管输还是赢,往后都会围绕民生大计去做文章。
朝廷也好,百姓也罢,权贵世家,所有势力围绕的核心其实就是‘银子’。
不信大可去听一天朝会。
六部官员每天奏的折子虽然变着法,但说来说去不就是。
大夏境内有大旱,请求拨款。
官员俸禄太低,请求拨款。
太后寿诞到了,请求拨款。
诸国使臣来了,请求拨款。
兵器战马老旧,请求拨款。
户部:我不听,我不听。
大致就是这样的。
这还好永盛大帝是个事业型帝王,这要换作那种贪图享乐型的帝王,那估计麻烦的事情更多。
而这个民生大计,无非就是三个。
吃的饱、穿的暖、有存银。
然后这里面又要涉及到修桥建路,商业促进,税收调整,等等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顾锦年特意从户部调了近几年的卷宗过来。
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
大夏王朝完完全全就是赤字财政。
首先,在收税方面简直是乱七八糟,反正有很多古怪的账目,但顾锦年完全相信,户部绝对不可能算错账,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半祖制半新制。
用太祖那套收一部分的税,然后又自己设立一些新的规矩,收一部分的税。
账目不乱才有鬼。
大夏王朝国库一年收入合计三万万两白银。
但大夏王朝一年支出高达四万万两白银。
多的一万万两白银怎么出?就是抵债,各种东西拿出去抵债,光是官盐卷,就有两万又八千万万两白银的亏空账目。
大致意思就是,国库没银子了,拿官盐卷抵债,这玩意可以换盐,你自己拿去折腾。
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就更乱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税目】加【节流】。
大夏王朝的主要税收是粮食税,所以摊丁入亩可以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根据田地来收税,管你一家有几口人,一亩地就按一亩地来收,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增加税收,有效打击一些挂名避税的情况。
同时取消各项福利,至少那些世家门阀必须要狠狠的打击,包括读书人,以及.......皇亲贵族。
这般皇亲贵族,说难听点大部分都是吸血鬼,每个月从国库领俸禄,然后借助自己的身份,给佃户避税,赚取中间商差价,这玩意必须要狠狠打压。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就可以推行统一税目,将粮税的价格压制到一成半左右。
大夏的税收是三成半,等同于直接少了两成,百姓自然大喜,倒霉的只是那些权贵。
当然这个想法很美好,可想要施行的话,绕不开之前的话题。
先推恩令。
再杀宁王。
敲山震虎。
雷霆手段。
唯独这样,才能施行下去,不然想都别想,皇亲贵族,就是这般世家最强的后台,他们不搞下来,就永远别想普惠百姓。
至于节流倒也简单,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给。
规矩范围内,就按规矩走。
规矩范围外,坚决不能乱来。
拿地抵债,拿盐卷抵债,这行为就是胡来,虽然可以解决一时之急,但倒霉的就是下下一代帝王。
顾锦年都能想到,要是李基真能登上宝殿,这家伙别说什么耀武扬威了,保证每天百官聚集在门口讨债。
一个个催着李基给银子。
那个时候,按照李基的性格,九成九会选择摆烂,直接躺平,让文武百官自己处理。
文武百官能怎么处理?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就算来了一个能臣也没用,窟窿太大,绝对不是二十年三十年能解决的,至少需要两代人才能补全这个窟窿。
谁来补全窟窿。
百姓呗,还能是谁。
“节流这个事情,必须要尽快去处理,户部虽然一毛不拔,可却也都是一群饭桶。”
“银子不是省下来的,而是合理节流外加上赚来的,一毛不拔最多是守财奴,其余一点作用都没有。”
想到这里,顾锦年对户部不由产生了一些怨言。
之前他对户部还算是有些好的印象,觉得户部能掐住银子挺不错的。
现在看来,户部也只会守住这点银子了。
想到这里,顾锦年继续在白纸上写字。
差不多过了三个多时辰。
最终顾锦年才写完全篇计划,这是最简练的国策了。
为了担心老舅看不懂,顾锦年还特意举了不少例子。
但全篇文章,说来说去都绕不开‘杀宁王’。
这宁王不杀,什么事都干不了。
文章写完,顾锦年也稍稍休息一会,顺便取出江山锦绣图。
算起来的话,已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
顾锦年打算看看锦绣图内的情况。
取出锦绣图后。
图内万亩良田当中,所有真龙稻穗已经颗颗饱满,可以收割了。
真龙稻穗已经完全成熟。
顾锦年收割一小部分,差不多一百棵稻谷,取出之后,一股浓郁的米香味沁人心扉。
没有啰嗦,顾锦年运用法力,剥开谷壳,一粒粒圆满如珠的真龙宝米出现。
很快顾锦年亲自去了一趟膳房,生火煮饭。
不到半个时辰,沁人心扉的米香味袭来,锅内的米洁白无比,如同白玉珍珠一般。
盛了一碗,刚好不多不少,都不用任何作料,光是气味就让人食指大动,吃下第一口。
米香四溢,带着一种清甜口感,吃起来很有嚼劲,咀嚼几口,满嘴清香。
不到片刻,一大碗真龙宝米被顾锦年吃进肚中。
1...240241242243244...4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