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只一刹那间,弘治皇帝的眼眸里,闪过了一丝坠入囊中的锋芒!




第四十二章:置之死地而后生
    弘治皇帝面上的表情没什么波动。

    杨廷和站在一侧,他也板着脸,其实他倒没什么心理负担,太子已经告了四五次病假了,我杨廷和若是纵容了你,就是千古罪人。作为太子的讲师,他拿太子还真一丁点办法都没有,不能打不能骂,连摆个臭脸都要注意尺度,既然管不了,那就搬救兵吧。

    片刻之后,朱厚照和方继藩才小心翼翼的进来。

    弘治皇帝抬眸,却见朱厚照一脸很无辜的样子。

    这家伙做任何事,都不计后果,可一旦要算账的时候,顿时便一副可怜巴巴,好似自己受了天大委屈一样。

    以往这一招,总是有效,就算没效果的时候,张皇后见自己儿子如此,十之**也要挡在朱厚照面前,令弘治皇帝无计可施。

    可这一次,一见朱厚照这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弘治皇帝非但没有心软,反而心里怒气更胜。

    更何况,张皇后不是没在吗?

    他眼睛一撇,再去看方继藩。

    方继藩显得比朱厚照更无辜,这俊秀的脸上,眼睛清澈,犹如宝石一般透亮,不晓得的人,还以为这家伙是遭了什么无妄之灾。

    方继藩的眼睛努力的一眨一眨的,其实他更希望挤出几滴晶莹剔透的泪来,你ei的,朱厚照这厮演技太好,自己要显得比他更无辜更冤枉才是。

    可方继藩糟糕的发现,他道行有些不到家,这泪水总是出不来,平时演猖狂的败家子过了头,现在又要装可怜,实在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弘治皇帝依旧默不作声,只是冷冷地看着二人。

    这杀人的目光,看得人心惊胆跳。

    方继藩很实在,二话不说:臣万死。

    认怂吧,抵抗是没有前途的。

    朱厚照一见方继藩认怂,心里大呼,本宫怎么就没有想到!

    他的眼泪便如潮水一般啪嗒啪嗒落下,仿佛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儿臣万死。

    弘治皇帝的眼里,只闪过一道冷芒,则是冷笑地看着两个人,大有一副专程看二人如何表演的样子。

    明伦堂里安静得可怕。

    杨廷和和闻讯而来的詹事府诸当值翰林一个个面带漠然之色。

    对他们而言,这皇太子本就荒唐,还有这个方继藩,更是人渣中的人渣。

    这两个人压根就没一个好东西。

    当然,平时大家都不好说什么。

    可今天,也该他们倒霉了。

    弘治皇帝终于开口,真正可怕的却是,他现在竟没有跳脚,而是语气平淡地道:你们的棋下够了吗?要不要朕陪你们下一局?

    这轻描淡写的话,带着无尽的寒意。

    朱厚照觉得蒙混不过去了,只是眼泪啪嗒的落下,这是诚心装死的表现。

    方继藩哭不出来,心里骂朱厚照你这坑货,作死你要作死,作完死你特么就知道装可怜,他只好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道:陛下英明神武,若是下棋,一百个微臣,也不是陛下的对手,臣不敢下,也下不赢!

    弘治皇帝愕然一下。

    这得多不要脸的时候,才能在这个时候,还能把马屁拍的如此顺畅。

    他便不做声了,重新打量二人,见二人换了衣衫,俱都穿着鼓囊囊的。

    弘治皇帝脸若寒霜,便冷冷道:这秋日正爽,你们穿了这么多衣服,很冷吗?

    朱厚照忙道:儿臣病了风风寒

    弘治皇帝拍案:来人,将这两个混账的衣服脱开来看看。

    几个宦官上前,犹犹豫豫的给朱厚照和方继藩宽衣解带,方继藩的麒麟衣一解开,一件厚厚的袄子便露出来。

    宦官脱了方继藩的袄子,谁料里头竟还有一件袄子。

    方继藩像是剥了一半壳的鸡蛋,悲愤欲死。待那宦官继续给方继藩脱了袄子,于是第三件袄子又赫然在目,直到脱掉了第四件的时候,才露出了单薄的里衣。

    杨廷和等人看得眼睛都直了,那朱厚照也好不到哪里去,等脱到了第四件袄子时,却听铿锵一声,一个轻薄的钢板摔落在地。

    这太子殿下肚皮上竟还在最里垫了一层钢板。

    朱厚照脸皮厚得可以,居然也无事一样。

    方继藩却是使劲翻白眼,心里骂,太子殿下,我方继藩将你当兄弟,你竟偷偷的垫钢板?于是他怒视着朱厚照。

    朱厚照终于惭愧地低下头,当时在东宫穿袄子的时候,这钢板确实是他偷偷塞进去,没跟方继藩说。

    没义气啊!

    朱厚照踟蹰道:父皇,请听儿臣解释,儿臣儿臣这钢板,想来是服侍的宦官一不小心可能

    住口!啪的一声,御案被弘治皇帝拍的震天响。

    这一下真的怒了。

    弘治皇帝豁然而起,彻底爆发出来:偷奸耍滑,成日胡闹,不学无术!你要气死朕吗?你说,你是不是要气死朕?

    朕哪一点慢待了你,你病了,朕一宿一宿的不敢睡;你要读书,朕给你精挑细选了这么多大儒。可是你呢,你做了什么?你的书,读到了哪里去?朕这么多年来,将一切的希望,都放在你的身上,不求你成才,但求你能做一个守成之人,你现在什么样子。还有你方继藩,朕何曾怠慢了你,你胡闹且也罢了,竟还和太子厮混,你们两个,朕早就看明白了,就没有一个好东西,来人!

    宦官战战栗栗的拜下,静候陛下旨意。

    那些个詹事府的翰林官们,一个个看着那脱下来的袄子,似乎还沉浸在震撼之中,尤其是那一片裹了棉布的钢板,这真不知该怎么形容。

    朱厚照吓得惨然。

    方继藩被骂得不敢抬头。

    可一听这来人二字,方继藩便明白,灭顶之灾要来了,陛下在盛怒,不打个半死都是轻的,于是他忙道:且慢!

    且慢二字,直接打断了弘治皇帝的话头。

    弘治皇帝气得憋红了脸,且慢且慢你还敢说且慢?

    然后众人默哀地看着方继藩,这家伙到了这个时候还想狡辩?简直已经不知道死字怎么写了。

    弘治皇帝怒道:且慢什么?

    方继藩努力的心平气和,然后好整以暇地道:陛下,其实臣以为,太子殿下没有不学无术啊,臣和太子殿下,冤枉!

    冤枉

    这意思还成了杨廷和冤枉你们了。

    你们是什么货色,别人不知道吗?

    弘治皇帝怒极反笑:冤枉,好一个冤枉,朕会信你们的话?将他们吊起来。

    方继藩却是急了,本来以为说一句且慢,喊一声冤枉,陛下会说一句有何冤屈呢。

    看来戏文里的东西都是骗人的!

    还好方继藩的脑子倒是转的快,立即大叫:太子殿下,你近来学了什么?

    朱厚照听罢,猛地想起了什么,连忙大叫: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只听到朱厚照那一气呵成的声音: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弘治皇帝一愣。

    怯怯的说一声,新新书能求一点支持不,人家锣鼓喧天求支持,老虎是如履薄冰,胆颤心惊惨惨啊。

    《明朝败家子这本书,现在还只是个孩子啊



第四十三章:此朕麒麟儿
    其实弘治只细细一听,便晓得朱厚照所背诵的,乃是《孟子·伯夷辟纣篇,平时朱厚照贪玩,所学的,不过是粗浅的礼记,至于四书中的孟子,据弘治皇帝所知,根本还没有开始学习。这是因为《孟子中的许多文章,收藏了不少关于帝王之术,在翰林们看来,还是先从较容易的《礼记《论语之类开始教授,有了《礼记和《论语的基础,再学《孟子,也就容易的多了。

    以往,朱厚照连《礼记中的春官夏伯都还没弄清楚呢,可现在,这篇《伯夷辟纣却是背的滚瓜烂熟。

    弘治皇帝猛地心头一震,他见朱厚照认真背书的模样,且没有丝毫的停顿,清晰入耳,乃至于一个错漏都没有: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老

    现在已不只是弘治皇帝,便连那些个在詹事府当值的翰林,也都眼睛放光起来。

    他们眼前,荒唐的皇太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乃至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卖弄着他的学问。

    杨廷和更是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他震惊之处就在于,这篇文,他根本就不曾教授过太子,那么太子是哪里学来的?

    弘治皇帝眯着眼,心里愈发的震惊,等这洋洋数百字被朱厚照背了出来,弘治皇帝还在震惊之中,他显得有些不可置信,仿佛眼前这个朱厚照换了一个人,于是下意识地道:此文何解?

    杨廷和等人也都打起了精神,一个个凝视着皇太子,能背诵出文章,对于皇太子殿下而言,已是难得,不过,想要知道此文中的奥妙,若不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怕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朱厚照想了想,踟蹰道:儿臣怕说的不好。

    其实方才背出了《伯夷辟纣这篇文章,弘治皇帝心里已升腾起无数的疑团,现在听朱厚照自称怕说的不好,顿时又有几分失望,随即忍不住安慰,能背出来,也算是学了,只是,他从哪里学来的,自己的儿子,会主动读书?

    可随即,朱厚照缩了缩脖子,道:此文的中旨,无非就是温饱问题而已。

    温饱问题?弘治皇帝一愣,咀嚼着朱厚照的话。

    朱厚照继续道:是啊,《孟子以周文王为例,阐述了自己对温饱问题的看法,认为只有解决了衣食住行,老百姓有了土地,有了住宅,能够生产粮食进行桑蚕的副业,那么,天下也就安居乐业了。这便是所谓的太平盛世

    弘治皇帝眼前一亮,这一句解释,可谓是中规中矩,确实就是孟子写下此文的用意。

    想不到想不到

    没来由的,弘治皇帝突然心里生出了狂喜。

    诚如他方才震怒一般,正因为太子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才使他加深了对未来的忧虑。可现在

    朱厚照又道:不过,若只是这样说,儿臣以为,还欠缺了不足,此文真正发人深省之处,还有两处。

    他竟还发人深省了。

    而且还是两处。

    这一点非但弘治皇帝不曾想到,这暖阁中的所有人,也都讶异不已。

    圣人的文章,是不可以随意解读的,若你是大儒倒也罢了,可你一个连四书五经都没学全的毛孩子,倘若胡乱曲解了经义,这岂不是误入歧途吗?

    朱厚照想了想,道:譬如在此文之中,那一句‘天下有善养老者,则仁人以为归矣’,此文的主旨,还凸显了一个孝字,所谓百善孝为先,为人儿子的,应当孝顺父母;诚如做人臣子的,应当效忠君王;这其中,孟子还别有深意的暗藏了若是天下倡导忠孝,那么,天下大治也就不远了。可是,怎么样才能提倡忠孝呢,儿臣窃以为,这就关乎到了教化的问题了,若是父皇和百官,能够以身作则,则天下人纷纷效仿,这忠孝,不就推而广之了吗?"

    弘治皇帝方才还是脸色铁青,额上青筋暴出,手痒难耐,可现在一听,面色更加缓和,连声道:不错,不错,为人子者当如此,为人臣者当如此;同样的道理,这为人父和为人君者,也当以身作则,这书,你是读进去了。

    朱厚照耸拉着脑袋,却还没有高兴得起来,因为他依稀还记得什么,而后道:还有呢,此文既倡导了忠孝,却也将圣君治世的道理明白无误的说了出来,为人君者,治理天下,这天下的好坏,本质在于民,诚如文中所言,百姓们能够吃饱穿暖,才会接受教化,接受了教化,就明白了事理。所以,一切的本质还在于百姓们能否吃饱穿暖,所以古来的圣君,若是遭遇了百姓们的不满,第一件事,并非是去责问百姓为何要反,而是先责问自己的过失,下诏罪己,倘若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百姓们安居乐业还来不及,哪里会做乱民刁民呢?从而,通过此文,儿臣便想到,要治理天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就难在,君王未必能体察民情,而易就易在,只要天子能够体察军民喜忧,对症下药,何愁国家不可以大治?

    明伦堂里安静极了。

    所有人都屏着呼吸,不可置信的看着朱厚照。

    太子殿下开窍了

    小小一篇文章,不但滚瓜烂熟的背出来,原本的阐述了文章的本意,竟还思维发散,从忠孝二字对此文进行了理解,接下来更加可怕,竟是直接引申到了帝王治理天下的核心,将这些道理原原本本的道了出来。

    弘治皇帝一下子恍惚了,他突的涨红了脸,额上暴出了青筋,猛地一拍案牍,御案上的笔筒砚台啪啪乱飞。

    其中一个白玉笔筒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

    这吓得朱厚照心里咯噔了一下,连忙缩起了脖子,怎么,解释得不对吗?

    就在此时,弘治皇帝突的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哈

    这大笑声,一点都没有弘治皇帝的风格。弘治皇帝四顾左右,随即凝视着朱厚照,道:此朕之麒麟儿也。

    作为父亲,此刻弘治皇帝当然自豪的无以复加,儿子出息了啊,长进了啊。这激动之情,可一点都不亚于寻常百姓家有子弟金榜题名。

    他忙是起身,正儿八经地走到了杨廷和面前。

    杨廷和心里还在琢磨着,太子的这些东西从哪儿学来的。

    却见弘治皇帝朝着自己,深深的作揖行了个礼。

    杨廷和惊呆了。

    哪有君父向臣子行礼的,他忙不迭地拜下:臣万死。

    弘治皇帝却一丁点都不觉得自己过分,而是激动地道:朕将太子托付给了杨卿,杨卿授业解惑,调教太子成才,朕虽为天子,却也知尊师贵道的道理,朕向杨卿行此师礼,是代太子谢过卿家。
1...1920212223...1294
猜你喜欢